通過李漁《閒情偶寄》,說說中國古人如何打擊盜版

2020-12-14 好書天天伴

盜版是一種惡劣的行為,損害了著作者和出版者的利益,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人們越來越重視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盜版的生存空間也將會越來越小。

一、李漁:史上反盜版最成功的作家

李漁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戲劇家,他一生筆耕不輟,著述頗豐,由於李漁的小說和戲劇太受市場歡迎,因此盜版問題也十分猖獗,以致於他每次出一本書,盜版就很快會上市,有些書商甚至直接冠上其雅號「湖上笠翁」,胡亂編纂一些書籍謀取利益,嚴重損害了其利益與聲譽。

對此,李漁非常氣憤,在著作《閒情偶寄》中,他寫道:「倘仍有壟斷之豪,或照式刊行,或增減一二,或稍變其形,即以他人之功冒為己有,食其利而抹煞其名者,此即中山狼之流亞也。」他認為盜版侵權者連中山狼都不如。

李漁不只是嘴上罵罵而已,他決心用行動捍衛自己的著作權,與盜版者「決一死戰」。

他說:「至於倚富恃強,翻刻湖上笠翁之書者,大海以內,不知凡幾,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當決一死戰。

李漁狀告了一些無良出版商,他還舉家從杭州搬往盜版猖獗的金陵,建了一個名為「芥子園」的書屋,自己寫書、刻畫、賣書。他自己出版的書裝幀精美,並帶有「芥子園」的標識,一般的書商無法達到他的效果,因此讀者很容易識別,這樣就很好地保護了自己的版權。

李漁,既當作家,又當出版商,堪稱中國歷史上反盜版最成功的作家。

但是,李漁反盜版的成功,在沒有版權法的中國古代,只是個例,人們與盜版經歷了一場漫長而艱苦的鬥爭。

李漁的芥子園

二、古人如何打擊盜版?

筆者認為,版權保護的主體有兩方,盜版直接損害了他們二者的利益。一是著作權人,即原著者;二是出版者,可能是官方,也可能是圖書出版商。

著作權人如何反盜版?

版權意識不是先天就有的,從中國古代史來看,著作權人的版權意識是一個逐步演進的過程。筆者認為,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版權意識的萌芽(唐代以前)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國人就有了初步的版權意識。人們會在作品上署上自己或學派創始人的姓名,以表明自己是作品的著作權人,署名是版權意識的初步萌芽。

但是,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籍的傳播講誦或全靠費力費時的手抄,大量複製作品難度大,盜版的成本也很高,所以盜版問題並未被人重視。

同時,盜版也可以幫助作者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力,作者對盜版基本持歡迎的態度,惟恐其作品不能流傳廣播。比如,西晉文人左思完成《三都賦》,一時間洛陽紙貴,這已經明顯侵犯其著作權,但左思卻認為這是揚名立萬的好事。

第二階段:版權意識的發展(唐宋元時期)

在唐代,中國出現了雕版印刷術,並逐漸得到廣泛的應用。雕版印刷的應用,使得書籍製造成本的大大降低,尤其是到了宋代,印刷技術大為發展,加上重文輕武的國策,使得出版業大為繁榮。然而,盜版問題也隨之日益嚴重。

蘇軾曾說:「世之蓄軾詩文者多矣,率真偽相伴,又多為俗子所改竄,讀之使人不平。」對盜版他十分厭惡。

南宋理學家朱熹,曾自印自售《論孟精義》一書,也同樣遭遇盜版。 他在《伊洛淵源錄》中說:「編集未成而後生傳出,致此流布,心甚恨之。」

因此,作者常常提前鐫刻,進呈副本給官府備案,以便產生糾紛時作為憑據,通過官方的許可來保護自身權益。

著作權人也會提請官府發布文告, 通過官方的文告來宣告自己作品的合法地位。

比如,淳祐八年(1248年),杭州國子監受會昌縣丞段維清之請,發布了保護其已故叔父段昌武《叢桂毛詩集解》版權的文告。其中說:「如有不遵約束違戾之人,仰執此經所屬陳,乞追板劈毀,斷罪施行,須至給據者。」

通過官方註冊或公告,利用政府的權力進行幹涉,運用法律手段進行追懲,這種做法可以說是版權保護意識的一種極大提高。

第三階段:版權意識的深化(明清時期)

至明清時期,隨著通俗文學的蓬勃發展,書稿需求量加大,盜版行為也更為猖獗。

比如隨著《西遊記》的熱銷,市面上也很快出現了《南遊記》、《北遊記》。

清代文人袁枚的著作不斷被人盜版時,他寫下了一首詩:「自梓詩文信未真,麻沙翻板各家新。左思悔作三都賦,枉是便宜賣紙人。」可以看出,他對盜版也是深惡痛絕。

到了明代,如果發現自己的出版物被盜版,可以要求官府查辦。比如明末曹士珩《道元一氣》的書中寫道:「倘有無知利徒,影射翻刻,誓必聞之道借彼公案,了我因緣。」

這種斬釘截鐵的版權聲明,可以看出作者打擊盜版的堅定決心,給社會禁止翻刻做了很好的解釋,顯示了明清時期人們版權意識的進一步深化。

古代印刷工人

出版者如何反盜版?

盜版直接影響著出版者的利益,因此,在古代,出版者對版權保護也是費盡心力。

在圖書走向商業化之前,政府嚴格管制著書籍的出版,民間沒有出版書籍的權力,圖書僅由官方和貴族掌控。

官方為了維護書籍的權威性,對於翻刻都是禁止的。

比如唐代的曆書都是由欽天監逐年發布,但是經常朝廷還未公布時,已遍地都是盜版。朝廷擔心印錯日期耽誤農事,唐文宗太和九年(839年) ,劍南東川節度使馮宿上疏請求禁止,朝廷於是下令各地不得私置曆日。

北宋英宗時期,曾下令民間要刻印書籍,必須首先得到國子監的批准。

到了宋代中後期,由於抄本無法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圖書逐漸走向商業化。南宋時期,各地書坊林立,圖書成為一種重要商品,書業競爭日趨激烈。

出版商為了保護自己的出版物,會在書中標記一段版權聲明,稱為「牌記」,又稱為「書牌」、「木記」等。

牌記一般包含作者、出版者、版權說明等。宋代程舍人刻印的《東都事略》,其目錄後有牌記:「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許覆版。」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有版權聲明的圖書。

明代《皇明經世文編》印記云: 「本衙藏板 ,翻刻千裡必究。」同樣直接在印記中說明了圖書保護的文字,而不另設牌記。

到了清代,「翻刻必究」、「不許翻刻」等聲明就成了維護版權的專用語,類似於現在書中「版權所有,侵權必究」的聲明。

這些做法雖然也無法阻止盜版,但也說明人們的版權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

直到1910年,中國才誕生了首部版權保護法規《大清著作權律》,該律的頒布標誌著我國版權事業開啟了一個新篇章。但是,這部法律比比西方第一部版權法《安娜法》晚了200多年。

古書的版權聲明

結語

中國雖然擁有漫長的印刷史,但在中國古代始終沒有很好地打擊盜版。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一方面,與數千年來儒家「重義輕利」的觀念有著很大的關係,人們對盜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古代通信方式落後,使得打擊盜版的難度極大。比如李漁雖然知道了金陵盜版的情況,但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對其他地方盜版的情況知之甚少。這兩方面的原因綜合促成了中國古代盜版的猖獗。

相關焦點

  • 「我抒我讀」投稿|《閒情偶寄》:清代全才李漁的思想筆記
    因此,隨著戲劇納入時代主流,相應理論研究也逐步問世,其中以清康熙年間才子李漁的《閒情偶寄》尤以為名,《閒情偶寄》的付梓問世,系統總結了中國戲劇的藝術特點,同時也包含了李漁個人生活哲學與美學觀念。可以說,李漁的天賦才能與時代發展契合,在正確時間點亮了中國戲劇理論的研究高度,在中國人才輩出的文學史上也顯得頗為特別,讓人難免不對《閒情偶寄》與「笠翁」李漁的過往經歷產生好奇。
  • 漫談《閒情偶寄》的生活美學
    12月17日下午,餘杭方志館「人人講堂」開展了一場名為「向古人借智慧——漫談《閒情偶寄》的生活美學」的主題講座,主要講述了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李漁其人以及他生活美學的當代價值。因此,如何在五花八門的消費引導中,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平和、積極的理念和趣味,便要向古人借點智慧了。古代生活美學範本:《閒情偶寄》樓教授告訴我們,《閒情偶寄》是李漁生活美學的集大成之作。全書從戲曲、器玩到衣食住行,涉及到中國古代文化生活各個領域,是中國古代文化生活閒適悠樂、精美細膩的浮世繪。
  • 把吃喝玩樂上升到理論高度,李漁和《閒情偶寄》
    吃喝玩樂是一個貶義詞,不過在明末清初,李漁通過一本著作,把吃喝玩樂上升到了理論高度。這部著作叫《閒情偶寄》,書中包括,詞曲、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大家對古代文人似乎有個誤解,覺得他們都是書呆子,只會讀書寫八股文。其實人的性格各式各樣,喜好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 豆瓣評分9.1|《閒情偶寄》透過閒情看本質,治病良方顛覆世人認知
    最近讀清代著名戲劇家李漁的《閒情偶寄》,簡直被驚到了。被世人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和「世界戲劇大師」李漁,用一種悠閒的心情來品味生活,感知生活,並將對生活的一些想法和情趣寫入了奇書《閒情偶寄》之中。可以很負責地說,李漁的《閒情偶寄》就是一部生活百科全書。
  • 《閒情偶寄》談養生
    李漁(1611—1680),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美學家,著有《閒情偶寄》,談及戲曲、歌舞、服飾、美容、園林、建築、花卉、器玩、頤養、飲食等方面的內容,是中國第一部倡導休閒文化的專著,林語堂稱之為「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
  • 《閒情偶寄》十則唯美句子,讀完令人心曠神怡
    《閒情偶寄》十則唯美句子,讀完令人心曠神怡一、人惟求舊,物惟求新。出自清·李漁《閒情偶寄》。惟,只。舊,故舊、老友。出自《閒情偶寄·飲饌部·穀食》。食物能養活人,全靠的是五穀。三、聲音之道,幽渺難知。出自《閒情偶寄·演習部·授曲》。音樂的真諦,深奧悠遠難以形容。四、聽古樂而思臥,聽新樂而忘倦。
  • 「我抒我讀」投稿|品味日常之美——《閒情偶寄》讀後感
    《閒情偶寄》是我國明清時期著名的戲劇理論家、文學家李漁創作的一部小百科性質的美學著作。正如書名所揭示,「閒情」指的是休閒生活的情趣,「偶寄」則是一種沒有任何思想羈絆的散漫式記述方式,《閒情偶寄》可以說是李漁的一部寓「莊論」於「閒情」的「閒書」。
  • 「我抒我讀」投稿|讀《閒情偶寄》有感
    閒暇之際,翻閱清代李漁所著的《閒情偶寄》,該書分為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八個部分,涵蓋了戲曲理論、妝飾打扮、園林建築、器玩古董、飲食烹調、竹木花卉、養生醫療等內容,觸及到古代生活的許多領域,林語堂先生稱其為「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
  • 【古文探奇】桂-《閒情偶寄》
    作者簡介 《閒情偶寄》,清代人李漁所撰寫,是養生學的經典著作。
  • 清代作家李漁的《閒情偶寄》都講些什麼?看完這篇你就明白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蘭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被後世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是休閒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 春季食筍正當時——讀《閒情偶寄》,品美味竹筍
    印象中《舌尖上的中國》中曾有一集介紹過人們挖冬筍吃冬筍的情節,看起來特別美味誘人,實際上春季是鮮竹筍大量上市的季節,愛吃竹筍的人們可以在春天裡大快朵頤。清代李漁在他的《閒情偶寄》飲饌部中有一篇專門描寫竹筍的章節,裡面不吝筆墨描述了筍的美味以及他認為最佳的做法:「素宜白水,葷用肥豬。」他認為竹筍若要素吃,最佳做法是白水煮筍;搭配肉類則以肥豬肉最佳。同時詳細記述了素吃和葷吃的不同做法:「茹齋者食筍,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則陳味奪鮮,而筍之真趣沒矣。白煮俟熟,略加醬油。從來至美之物,皆利於孤行,此類是也。
  • 閒情偶寄-文人的水盂
    在中國,最早出現的類似文字的刻劃符號距今已經超過8000年。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為只是刻符,有的認為是文字。饒宗頤先生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探討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鍵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
  • 李漁:最拉風的家具設計師
    然而,一生賣文為生的李漁置辦家具是捉襟見肘的,他或許是古代家具大咖中最好玩的一個,但可能也最窮的一個了。     李漁(1611~1680年),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常自稱「湖上笠翁」。明末清初浙江金華蘭溪夏李村人。他是影響深遠的文學家、戲劇家、生活美學家、名士和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所著《閒情偶寄》,文筆優美,風趣幽默,於嬉笑怒罵中見真性情。
  • 戲說李漁:生活與藝術,滿懷熱愛的「可欲」之人!
    他倡編的《芥子園畫譜》流傳至今,被黃賓虹、齊白石等視為經典範本;他寫成的《閒情偶寄》深諳生活之道,被林語堂稱作「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他留下的《笠翁對韻》是兒童熟悉對仗、用韻和組織詞語的啟蒙讀物;他編排的戲劇傳入海外,影響了 18 世紀日本歌舞伎表演。
  • 《芥子園》裡「李漁」唱著歌劇「反盜版」
    劇組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說起中國的「反盜版」,在大家印象中是近些年來的事情。事實上,這事兒可以回溯到三四百年前,明末清初的江南才子李漁因為有人盜版他的《閒情偶寄》而憤然赴蘇州打官司,雖因官場黑暗官司失敗,卻成了中國歷史上反盜版鬥士的先驅。李漁這段經歷被寫成了歌劇搬上了京城的舞臺,這就是日前在天橋劇場連續上演五場的大型民族抒情歌劇《芥子園》。
  • 獨出奇制 清樸自然——從《閒情偶寄》看李漁的園林審美觀
    作者:張馥玫  《閒情偶寄》又名《笠翁偶集》,是李漁對其一生藝術和生活經驗積少成多的總結,是其文化修養與性情的自然流露。
  • 廣州白雲萬達希爾頓酒店丨閒情偶寄
    住在這裡恍然明白大概生活的情調不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而是李漁的閒情偶寄,融入其中,商務也有情調。開車到達廣州白雲萬達希爾頓酒店的停車場,偌大的停車場裡,停車位卻設置得比較窄小,且不說我這個有幾年駕齡的老司機都費了一番功夫,如果是個新手司機,大概要在停車場頭疼一陣子了。但好在停車場裡的電梯設置得很方便,讓人心生一些好感。
  • 閒情偶寄
    車前子昨晚兩口子拌嘴,很是鬱悶,難免鬱悶,倒生出一片閒情。我就下床聽古琴,從昨晚十一點半鐘聽到今天凌晨三點左右。《牡丹亭》裡柳夢梅說:「姐姐,小生是一片閒情,愛煞你了。」莫非閒情就是這樣子的。
  • 不戲說,聊聊古代有錢人的真實生活--一份關於古人生活日常的書單
    有網友問及有關古人生活記錄的圖書,這裡便羅列幾本講述古代有錢人奢靡生活的書籍:1、《宣華錄:花蕊夫人宮詞中的晚唐五代》 五代十國西蜀宮廷生活實錄。5、《閒情偶寄》:此書作者便是大名鼎鼎的李漁。有人曾考證過,李漁是當時著名的清客,認識許多達官貴人,並在這些人營造自家園林時提供過許多意見建議,這其中也包括一些曾被紅學家們認為有大觀園原型之嫌的北京數處貴族之家的園林。所以這本描寫了清代飲食、營造、園藝內容的《閒情偶寄》非常有料,乾貨滿滿,對於了解當時富貴人家生活很有助益。
  • 《芥子園》,李漁唱著歌劇「反盜版」
    說起中國的「反盜版」,在常人的印象中是近些年來的事情。事實上,反盜版這事兒要回溯到三四百年前,文化奇人李漁因為有人盜版他的《閒情偶寄》而憤然赴蘇州打官司,雖因官場黑暗官司失敗,但卻成了歷史上反盜版鬥士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