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簡稱「陝」或「秦」,省會古都西安。陝西省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此基礎上,截至2018年底,陝西省下轄10個設區市,含30個市轄區、72個縣、5個縣級市。其中,就鄠邑區,人口超50萬,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原稱鄠縣、戶縣,位於西安市西南部,南依秦嶺,北臨渭河,總面積1282平方千米,距西安主城區18千米,處於西安「半小時經濟圈」。 漢代(前206—220年),漢初設立鄠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對於鄠邑區這一地名,名字很多人讀錯了。對此,你能正確讀出來嗎?
一
首先,就鄠邑區的「鄠」字,這個字的正確讀音為(hù)。鄠邑區,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原稱鄠(hù)縣、戶縣。在地理位置上,鄠邑區位於陝西關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嶺與安康市寧陝縣接壤,北臨渭水與興平市、鹹陽市秦都區隔岸相望,東以高冠河、灃河與長安區毗鄰,西以白馬河與周至縣為界。介於東經108°22′—108°46′,北緯33°46′—34°16′之間,東西最寬處30千米,南北最長處53千米,總面積1282平方千米。就鄠邑區的歷史來說,早在西周時期,該地區屬岐豐之地。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前221年),周平王東遷,以岐豐之地賜秦襄公。也即在春秋戰國時期,今陝西省鄠邑區一帶成為秦國的疆域。
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西安市鄠邑區一帶屬內史。漢代(前206—220年),西漢初期設立鄠縣,屬右扶風。由此,就該地區來說,自西漢初期建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東漢時期,鄠縣仍屬右扶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鄠邑區一帶成為曹魏的疆域。在三國時期,鄠縣屬始平郡。晉代(265—420年),鄠縣屬始平郡。北魏(420—534年),雍州下設7郡,鄠縣屬京兆郡。西魏(535—556年),鄠縣屬雍州京兆郡。北周(557—581年),鄠縣屬京兆尹。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關中設京兆、馮翊、扶風3郡,鄠縣屬京兆郡。唐朝建立後,鄠縣屬關內道京兆府京兆郡。關內道,轄地相當於今陝山秦嶺以北,寧夏賀蘭山以東,內蒙呼和浩特市以西,陰山、狼山以南的河套地區。
三
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李隆基這位皇帝在位時,鄠縣屬京畿道。五代十國(907—960年),梁時鄠縣屬大安府。唐、晉、漢、周,鄠縣屬京兆府。北宋建立後,在長安設立陝西路,後改陝西路為永興軍路,鄠縣屬永興軍路京兆府京兆郡。南宋時期,鄠縣屬京兆路京兆府,今鄠邑區一帶隨屬之。元代(1271—1368年),推行行省制。在此基礎上,陝西設行中書省,下轄6路,鄠縣屬陝西行中書省奉元路。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鄠縣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今鄠邑區一帶屬之。清朝取代明朝後,鄠縣屬陝西省西安府。到了1912年,鄠縣屬西安府。1914年,鄠縣屬關中道。
四
最後,1928年,鄠縣直屬於陝西省。1958年11月,鄠縣屬西安市。1964年9月,因為名字生僻難認,所以將「鄠縣」改為「戶縣」,今鄠邑區一帶屬之。1969年到1982年,戶縣屬鹹陽地區管轄。1983年10月20日,將戶縣劃歸西安市管轄。2017年9月,撤銷戶縣,設立鄠邑區,隸屬於西安市。如今,鄠邑區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截至2018年底,鄠邑區總面積達1282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56萬人。鄠邑區距西安主城區18千米,處於西安「半小時經濟圈」。對於歷史悠久的鄠邑區,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