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第382號公告,即關於受理4個產品申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公告,常德擂茶榜上有名。這標誌著由常德市桃花源風景名勝管理局申報的常德擂茶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順利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形式審查。不日,常德桃花源擂茶將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喝一碗桃花源擂茶
正宗擂茶產自常德,常德擂茶源自桃花源。「常德擂茶」是以其發祥地——湖南常德桃花源以及周邊地區特定的自然環境下,採用種植加工本地無公害的綠色農產品,以本地桃源大葉茶、富硒大米、富硒黃豆等為主料,以生薑、花生、芝麻、食鹽等為輔料,秉承獨有的古法製作工藝,經過選料、備料、炒制、粉碎(擂制)、調配、勻質等傳統工藝衝調加工而成。「常德擂茶」主要有「清水擂茶」和「糊糊擂茶」以及「風味擂茶」三種。
擂出來的美味
一碗擂茶,就是一段歷史。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竹筒上,有用茶、姜、米等質料製造的茶飲並成為宮殿貢品的記載。據康熙年間《桃源縣誌》《辰州府志》中記載:公元前280年,秦昭王命大將司馬措攻楚,屯兵沅水之南(今湖南常德桃源、益陽沅陵一帶),當時有一種「苦羹」流傳,這種苦羹即是「擂茶」的前身。
常德桃花源:熱情好客從一碗擂茶開始
關於「常德擂茶」的起源,有馬援一說可見於前史記載。據《道光縣誌》記載:東漢建武24年(公元47年)伏波將軍馬援出徵五溪,奉命進擊武陵壺頭山,路過塢頭村(今常德桃花源),時值盛夏瘟疫流行,將士病倒了數百人。馬援下令在山邊的石洞屯兵,派士兵尋醫問藥。當地一老嫗見馬援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非常感動,便自願獻出了用茶、芝麻、姜、鹽、茱萸等調和而成的湯飲,稱「五味湯」。染病將士服用此湯飲後,病情好轉,健康的將士服用後,也避免了瘟疫的傳染。
桃花源擂茶省城亮相受熱捧
自此,「五味湯」製作方法在常德桃花源一帶及沅水流域廣為流傳,並逐漸成為當地必不可少的飲食習俗。由於「五味湯」為人工擂制而成,故民間稱之為擂茶。特別在以桃花源為中心的沅水流域的鼎城、桃源、漢壽、武陵等地盛行,城鄉居民家中擂茶器具可謂每戶必備。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生活條件的逐步提高,逐漸衍化出邊喝擂茶,邊吃由米花、鍋巴、壇菜、薯乾等數十種自產農副產品構成的「壓桌」食品,色香味形俱全。在常德城鄉,擂茶館比比皆是,制擂茶、喝擂茶處處可見,以擂茶待客也已成為當地傳統的、普遍的風俗。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親戚朋友來訪,現制現喝擂茶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禮節。
10月25日 重陽節 湖南省常德市桃花源旅遊管理區桃花源鎮湯家山村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廣場熱鬧非凡 45桌擂茶宴蔚為壯觀
桃花源擂茶新系列亮相湖南省會城市長沙「瀟湘五彩 瓷茶風雲」湖南省瓷茶產業融合發展大會暨文旅推廣活動現場
常德擂茶尤以桃花源擂茶和桃源擂茶最負盛名。位於常德市城區30公裡之外,久負盛名的桃花源,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原型地,是全球華人千百年來追尋的精神家園。1992年5月,第二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在湖南常德桃花源召開,常德擂茶備受專家學者關注。與會專家學者紛紛讚揚:起源於桃花源的常德擂茶「是世界茶道中的上乘之作」,並一致認定常德是我國正宗擂茶的發祥地,湖南桃江、福建武夷山的擂茶亦源於此。
為深入實施開放強市產業立市戰略,提升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近年來常德市全力打造本土區域公共品牌,強化品牌意識,抓好品牌培育,開展品牌宣傳推介,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與知名度的本土品牌,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和地理標誌商標數量也在逐年穩步增長。此次常德擂茶順利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形式審查,意味著常德桃花源文旅融合、造福一方邁出一大步、登上一個新的臺階。
延伸閱讀——常德擂茶產地範圍: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桃花源鎮、西安鎮、楊溪橋鎮、茶庵鋪鎮、鄭家驛鎮、沙坪鎮、夷望溪鎮、剪市鎮、泥窩潭鄉、漳江街道、潯陽街道、陬市鎮,武陵區長庚街道、芙蓉街道、南坪街道、白馬湖街道、芷蘭街道、穿紫河街道、府坪街道、丹陽街道、永安街道、啟明街道、東江街道、柳葉湖街道、七裡橋街道、德山街道、樟木橋街道、河洑鎮、白鶴鎮、丹州鄉、蘆荻山鄉,鼎城區黃土店鎮、花巖溪鎮、祝豐鎮,漢壽縣豐家鋪鄉、朱家鋪鎮、聶家橋鄉、崔家橋鎮、毛家灘鄉、軍山鋪鎮、太子廟鎮等41個鄉、鎮、街道現轄行政區域。
來源:桃花源融媒體中心、新湖南
一審:熊婧潔 二審:張楊 終審:彭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