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飲店旺季營業額跌30%,多地現「倒閉潮」,顧客都去哪兒了?

2020-12-21 騰訊網

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強勢如一點點,已經開始在地鐵口發單頁,促銷引流。

前幾天走訪鄭州的主流商場大衛城,我發現短短幾個月功夫,三分之一的茶飲店已經從商場消失。

關店潮要來了嗎?

作者國君

-01-

營業額下滑、房租上漲,關店潮來臨?

5個月,商場1/3茶飲店關門

「人都去哪兒了?」

鄭州大衛城負一層,一家新開的茶飲店,老闆焦灼地站在吧檯張望。

儘管促銷員熱情地給路過的消費者發單頁,邀請試喝,但這家店依舊門可羅雀。門口走廊川流不息的人群,對於這個不知名的品牌,連駐足的興趣都不太有。

在商場的另一側,有一家正版鹿角巷門店,約100平米的門店裡,稀稀拉拉坐著幾個人。按照這個商場1000-1300/平的租金,坪效實在令人心碎。

在去年最高位時,這家商場負一樓的茶飲品牌多達13個,還不到半年時間,包括桂源鋪、答案茶、肆伍客、莓獸等在內的品牌先後關店。

鹿角巷深圳海岸城閉店

發單頁,做促銷,一點點變得「主動」了

昨天,在公司地鐵口,36℃的大太陽,有兩個小姐姐突然彎腰致意,並熱情的遞上一個折頁,「我們是一點點奶茶店,我們提供奶茶外送服務。」

聲音和點單時說的「歡迎光臨」一樣甜美動聽,卻未引起那些腳步匆忙、趕著最後一秒打卡的人絲毫停留。

一向低調的1點點,單頁都發到地鐵口了,而且還推出了「買十贈一」的促銷活動。不得不說,這很不一點點。

一點點小姐姐發給我的單頁

回想起前一段去這家店時,晚上七點多鐘的單號還不到100,現在發單頁引流也在情理之中。

強勢如一點點,都開始主動促銷引流了,其他茶飲品牌的生意還好嗎?

營業額下降30%,關店即止損

「每年的7月和8月是旺季,但今年的旺季和去年相比,營業額下降了30%。」

小喬的店開在廣東東莞,入行7年,開了4家店,屬於小散戶中稍微有規模的。但是今年,她的壓力格外大,頭髮一把一把地掉。

前幾天,她剛剛關掉了位於萬達金街的一家店,不同於以往30平左右的街邊店,這家店160平,帶著INS風的場景,投資近80萬。2017年開業,月租金3.5萬,水果茶為主,客單價18元。

今年夏季,房東通知要漲10%的租金。小喬算了一下:一天550杯左右的出杯量,僱了8個人,店長月薪6000,店員月薪4500,除去租金和人力,本就艱難維持。現在房租一漲,又馬上進入換季的下行趨勢,心力交瘁的她選擇了關店。

而小喬,只是我朋友圈中,眾多發轉讓消息的小老闆之一。

深圳上海驚現關店潮

在「茶飲之都」深圳,曾經「預計排隊等候5個小時」的鹿角巷海岸城店上個月撤店,隨後,鹿角巷深圳萬象城店也悄然關門。

而在愛排隊的上海,據多名行業人士透露,包括素匠泰茶、桂源鋪 、不二茶鋪、皇茶、世界茶飲、答案茶、木仔記、鹿角巷等在內的品牌,均在商場出現不同程度的關店情況。

開店能撐下來的才是王者,圖片來自轉門面網

與前兩年的生機盎然不同,今年明顯的感覺是:紅利過去,潮水退去,稍折騰就能賺錢的時代早已遠去。競爭加劇,毛利降低,生意越來越難做,成為新常態。

-02-

小散戶倒下,優質流量向頭部品牌集中

同在大衛城負一樓的奈雪的茶,卻是另一番景象:工作日的下午4點鐘,200多平的店裡人滿為患,熙熙攘攘。年輕的閨蜜、帶著孩子的寶媽、逛街的情侶,三三兩兩坐在店內,不僅吃歐包,還帶著串串、炒涼粉等小吃進店點一杯水果茶。

不時聽到來佔位的顧客對著電話講:「咱們換地方吧,奈雪沒位置了」。據這家店的相關負責人介紹:「日出杯1000杯是常態,節假日會更多。

而同一天的喜茶門店裡,排隊依然存在,因為喜茶go小程序的使用,排隊不像以前那麼長,但點一杯等上30-40分鐘才能取到是常態。

喜茶GO點單頁面

喜茶創始人聶雲宸則在專訪中表示:「喜茶從未開過不賺錢的店。」

根據喜茶方面披露的數據,喜茶門店單店日均出杯數為1500杯,單店單日最高營業額為17萬元。這樣的數據足以讓同行羨慕,尤其是在整個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大背景下。

書亦燒仙草也在今年逆勢上揚,光在鄭州一個城市半年開店43家,全國總門店超過2100家,新開門店成功率達98%。

8月19日,瑞幸咖啡在微信公號發布了一款鹿角杯,公眾號閱讀量5分鐘破10萬+,與此同時,瑞幸APP的購買頁面已經癱瘓。

競爭激烈的當下,品牌生存的兩極化趨勢日益明顯,優質流量向頭部品牌集中,無特色、無爆款、無空間的三無小散戶們,生存空間日漸逼仄。

-03-

競爭兩極,20%品牌將搶走80%顧客?

「房租每年上漲約10%,50平米的商場店,基本上一年多6萬的房租,要多少杯才能賺回來?

人力成本也與日俱增,不僅是工資上漲。團建頻次、規格也水漲船高,否則想把年輕人留住,太難了。

頭部品牌入駐區域市場後,競爭升維。我們必須用更好的物料、更好的包材,推廣力度也不能減,綜合成本令人咋舌。而我們十幾元的價格區間已定,又不能隨便漲價。」一位區域品牌老闆向我吐槽開店「三大難」。

表面看,這與房租、人工、採購成本上漲,成本與收益失衡有關。但實際上反映的是,強勢的頭部品牌對流量的收割。

這些強勢品牌對主流消費群認知的佔領,讓弱小品牌快速被邊緣化,喪失對顧客的吸引力,然後被擠出這個跑道。

頭部品牌的強勢會邊緣化弱小品牌

在很多行業,都流行「二八定律」, 即「大部分的財富流向少數人手裡」。飲品業逐漸會呈現的局面就是:20%的品牌搶走80%的顧客,獨立開店的品牌將越來越難活。

今年,頭部品牌密集搶佔下沉市場,讓競爭格局升維。沒有老大的時候,大家還能你吃一口肉,我分一口湯,可一旦老大下沉還很強勢,小兄弟們連骨頭都啃不上。

逅唐茶業創始人韓剛對行業的變化感觸頗深,「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現在是PGC的時代,初創或者小品牌需要找到差異化,不然很難生存。

「現在大品牌有資金、有團隊,供應鏈也都在為大品牌做定製化產品,原物料的差距不斷被拉大,供應鏈不會向小品牌傾斜,他們比較難獲得更好的物料。」

事實上,除了搶佔消費認知,強勢品牌背後對房租的議價能力,對產品的定價優勢,對人才的吸附能力,以及供應鏈採購的成本優勢等,都會演變成系統的競爭優勢。

每一個板子都比對手長,勝算自然一目了然。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句話出自《聖經-馬太福音》,後人稱為「馬太效應」,意思為: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用來形容如今的茶飲行業,無比貼切。

在這樣的競爭業態中,你的生意怎麼樣?歡迎留言分享。

政雨 編輯孫超 視覺江飛

文章為咖門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相關焦點

  • 旺季營業額跌30%、多地現「倒閉潮」,茶飲生意怎麼了?
    以二線城市的一家主流商場為例,短短幾個月,三分之一的茶飲店已經從商場消失。關店潮要來了嗎?營業額下滑、房租上漲,關店潮來臨?1. 五個月,商場1/3茶飲店關門「人都去哪兒了?」鄭州大衛城負一層,一家新開的茶飲店,老闆焦灼地站在吧檯張望。儘管促銷員熱情地給路過的消費者發單頁,邀請試喝,但這家店依舊門可羅雀。門口走廊川流不息的人群,對於這個不知名的品牌,連駐足的興趣都不太有。在商場的另一側,有一家正版鹿角巷門店,約100平米的門店裡,稀稀拉拉坐著幾個人。按照這個商場1000-1300/平的租金,坪效實在令人心碎。
  • 黑心油重創烘焙業 臺灣麵包、糕餅店恐現倒閉潮
    日前中鏢的李鵠與犁記更慘賠千萬元(新臺幣,下同),糕餅業者擔憂若再不見消費人潮,恐現小型麵包店倒閉潮。據報導,從9月到農曆年期間,是中秋節送禮與結婚的旺季,本該是烘焙業全年營收重點,但今年先是強冠餿水油,後受頂新集團劣油夾擊,日前中鏢的李鵠與犁記慘賠千萬元,叫苦不迭。
  • 媽媽去哪兒李曉星-母嬰店倒閉潮:淘汰2/3是必然
    媽媽去哪兒李曉星 母嬰店倒閉潮:淘汰2/3是必然 ,所以他們可能會把3-5公裡擴大到30-50公裡;而腰部連鎖,仍還認為自己手握重兵,以為可以靠數量來打天下,但實際上這種在現在已經玩不轉了。
  • 遊客跌四成,酒店價格腰斬,店鋪現倒閉潮,香港經濟遭重創...
    根據8月份數據顯示,首兩周的訪港客按年跌3成,第三周下跌4成。遊客的減少,引起了香港各方面的連鎖反應,關口人數稀少,酒店價格五~八成,店鋪初現倒閉潮,香港經濟遭受重創。至「十一黃金周」的旅遊旺季,各間酒店房價亦有上漲。
  • 香港餐飲業遭遇最黑暗的時刻 30多家店倒閉關門
    楊位醒稱,香港美食享譽全球,但現在因為持續3個多月的風波卻讓這顆「明珠」遭遇重創。到目前為止,香港已有30多家餐廳倒閉關門,員工失業。生意跌三成從沒見過這麼大的災見到楊位醒時,他剛剛和一位同做餐飲的朋友聊完天。他說,這位朋友的餐廳主營婚宴,這3個月來賠本嚴重,其中一家店每月要賠60多萬港元。
  • 日本珍珠奶茶泡沫破滅,在倒閉潮下存活要靠哪些招數?
    不但日本本土奶茶品牌崛起,國外品牌也陸續進入日本市場,令日本的奶茶店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大街小巷。然而,日本《Daily新潮》上月報導,東京原宿表參道商店協會表示,疑似受新冠疫情影響和風潮退去等原因,有著「珍珠奶茶聖地」稱號的原宿,出現了奶茶點倒閉潮,當初珍珠奶茶繁盛的情景已消失,被視為「珍珠奶茶泡沫大崩壞」。
  • 日本壽司店大批倒閉 關店潮席捲
    【日本壽司店大批倒閉】據日媒報導,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日料業正在陷入困境。著名的「迴轉壽司」為應對危機,不得不轉變經營方式,改成櫃檯式經營。據悉這樣可以減少食材的損耗,同時也能節約電費。據東京商工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20年9月,共有23家壽司店倒閉,是去年同期的1.5倍。如若照此勢頭發展下去,預計會有共30家壽司店倒閉。
  • 減產現象普遍 珠三角企業未現「倒閉潮」
    長三角企業「倒閉成潮」,珠三角的企業還好嗎?    近期,記者大面積走訪了珠三角區域內東莞、佛山、江門、中山等地的多家中小民營企業、行業協會和有關政府部門。     據調查,企業倒閉的現象的確存在,但受訪者均表示未出現大規模的「倒閉潮」。
  • 香港迪士尼空蕩蕩,酒店價格爆跌2折……你還會去嗎?
    ,你們還敢去嗎?但現在卻門可羅雀十分鐘難見一客過關前往香港▽平常皇崗口岸有200個旅遊團經過赴港但現已絕跡,讓人直呼「活了幾十年都沒看過皇崗口岸這樣冷清!」從中環到銅鑼灣,三個月前還是夜夜笙歌無限繁華的國際大都市景象而現今是如此冷清香港大批餐廳面臨倒閉兩個多月以來香港餐飲業的生意受到很大影響
  • 臺灣餐飲遇20年來最大跌幅,遠超非典出現倒閉潮
    餐飲營業額減少五六成,從業者失業臺灣餐飲業營業額嚴重下挫的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不但導致遊客銳減,也降低了人們外出聚餐的意願,宴會活動停擺。在臺北天津街一家飯館,晚上7時至9時,正值晚餐高峰期,但偌大的店內,除了記者外,沒有見到其他進店消費的顧客。
  • 加盟茶飲店不到3個月就關門 品牌方:網紅店也就6個月壽命
    投訴 加盟網紅茶飲店,虧了 40 多萬元 陳先生從事金融工作,2018 年 7 月,自媒體上的一則視頻引起了他和合伙人的注意。這是一則介紹 " 優曇缽華潮飲實驗室 " 茶飲店的宣傳視頻,視頻裡顧客排隊買奶茶,生意十分火爆。
  • 「成都造」低卡精粹現制茶飲新品類探索「潮養生」
    茶飲減糖不減甜,這一受關注的命題,如今有了新的答案。  10月17日,定位於「現制茶飲新物種」的SHAKING BOTTLE將在成都晶融匯揭開全國首店的面紗。這一「成都造」現制茶飲,將率先向西南消費者推出「0卡糖」「低卡糖」等健康現制飲品,按照每杯不超過200大卡熱量的標準,開拓低卡精粹現制茶飲新品類,探索現制茶飲「低卡」健康標準。
  • 這套「麥當勞選址法」,90%的茶飲店都能直接用
    選址,是個老話題,卻是個能決定一家店生死的大命題。最近重讀麥當勞的《千分選址》,對照麥當勞的系統方法,我發現其中有9條幫助門店走出誤區的選址思路,茶飲店都能直接用。一起來對照看看。300米內客流足夠現在任何一家奶茶店都不是唯一的,各式各樣的茶飲店到處都是,大多數人會選擇就近購買,有的人甚至連500米外的店都不願意去。
  • 奶茶店一天營業額2000多點的話需要幾個人呢
    奶茶店一天營業額2000多點的話需要幾個人呢大家好,這裡是吃貨。現在街上大部分的奶茶店都配備了兩名以上的店員,當然也有很多老闆自己一個人守店的奶茶店,這是生意比較悲慘的店鋪,就像小編自己守了好長一段時間店,最後不得不閉店了。
  • 近日,多地超市百貨大面積倒閉,4點見解一針見血!或許……
    今天回來的路上,看到開業三個月的一家中小型超市今日倒閉清貨了,上周我經過時還在裡面買了一些生活用品。真是風雲變幻,實體行業已經漸漸被網購逼入絕境了。這家中小型超市營業面積大約400多平米,貨物種類也很齊全,價格也比便利店優惠,為什麼才開業三個月便宣布清貨倒閉呢?
  • Supreme在中國的第一家茶飲店,你想去嗎?
    這是該品牌在中國的全球第一家茶飲店,也是大中華區的第一家店。據悉,這家廣受好萊塢明星追捧的茶飲店為了慶祝新店成立,在開幕當天邀請了眾多中外明星嘉賓蒞臨現場,勢必成為全球媒體的焦點。Supreme魅力非凡,顧客名單堪比星光大道Supreme的茶飲點還沒開業就引起業內震動,掀起一陣驚人風潮,眾多明星紛紛表示期待。
  • 香港暴力示威衝擊各區經濟 店鋪轉讓、倒閉潮初現
    例如鐘錶珠寶名牌時裝,還有飲食業,尤其酒樓等最為顯著,「生意額少了五、六成」,有租戶指起碼要現租金減30%,才可以捱過寒冬。全港整體鋪位空置率約12%至15%,如經濟情況持續惡化,相信未來核心區(如旺角、尖沙咀、中環及銅鑼灣等)的內街鋪位會出現更高的空置率。
  • 明星開店:劉嘉玲開酒吧倒閉 潘瑋柏開潮店受捧
    2005年,一直想在成都開店的溫兆倫終於圓了自己的「老闆夢」,但他的第一家「溫莎公爵」美容美髮中心早已「灰飛煙滅」,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究竟是在哪一年靜悄悄關門的。  而作為成都首家明星潮店,李燦森自創的潮牌專賣店UNITY七年前在春熙路開張時,賺足了人氣。當時,李燦森對店鋪的位置尤其重視,團隊經過一年多的考察和選址,最終確定了位於香檳廣場樓下的店面。
  • 【微觀察】喬治派克茶飲:讓熟客也想變經營者
    2010年,Georg peck 喬治派克誕生,品牌全面升級,隨後進軍印尼、大陸,全球共有120家店。這兩年累積固有市場,柯梓凱還跨界經營餐飲,賣燒肉、韓式部隊鍋、下午茶、美式餐廳,發展7個品牌,旗下有160家店,大宗進貨省成本,加上核心幹部都是80後,年輕團隊,靠創意、差異性拓展知名度,現在一年營業額高達1.25億。
  • 實體店迎來倒閉潮,為何手機店卻不見關門?
    ,很多實體店剛開張沒多久,不到三個月就倒閉了,倒閉之後下一個老闆繼續「接盤」,裝修、換門面,但沒想到不用多久又倒閉了,連裝修的錢都沒掙回來。跟線下購物相比,電商的優勢無疑是非常大的,你想要的商品幾乎都能在網上買到,而且種類繁多,可以隨時進行挑選,更重要的是少了中間商賺差價,一些商品的價格比實體店還要便宜,所以很多人都加入了網購大軍,這就導致實體店的生意越來越不景氣,今年疫情又加劇了實體店的倒閉潮,更加凸顯電商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