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色彩,中國古代文人藝匠在運用上一貫對單色格外青睞。純淨的色彩象徵高潔素雅、絕世獨一,正符合古人對高節之志的追求。千百年的儒道觀念最終累積成只應天上有、人間絕此一品的藝術精粹。於繪畫上,墨分五色、青山綠水都是文人貴族對色彩審美極致的表達。而於瓷器上,北宋的天青汝釉如世外清潭般絕塵出神。在經過了元明時期各種瓷器種類的發展之後,到了清代,單色釉瓷器的燒造又達到了空前盛況。清雍正時,粉青、胭脂水、檸檬黃……更是將單一釉色發展至多樣化的極致。
清康熙豇豆紅釉七件(組)
這一組康熙豇豆紅瓷器是由瑞士玫茵堂收藏的。該組中包括了豇豆紅釉鏜鑼洗、豇豆紅釉萊菔尊、豇豆紅釉太白尊、豇豆紅釉印盒、豇豆紅釉菊瓣瓶、豇豆紅釉蘋果尊、豇豆紅釉柳葉瓶。康熙豇豆紅是很難湊成一套的,因為有幾個品種存世非常少,能湊成這麼一組十分不易。由於是藏家慢慢搜集而來的,所以這7件的顏色會有一些差異。豇豆紅瓷器往往因其色調淡雅宜人、造型輕靈秀美而博得藏家的傾心。
從這組收藏也足見藏家的眼光和口味都十分獨到。
明永樂龍泉青釉葵口折沿荔枝花卉紋大盤
直徑47.3釐米,此盤葵口,平折沿,淺腹,圈足,平底。通體施龍泉青釉,釉面肥腴,盤心刻荔枝花卉紋,內壁及外底刻劃花卉紋。外底內有一圈規矩的環形露胎,系明代龍泉窯官器典型的裝燒方法。
龍泉的品種還是延續過去「南青北白」的傳統,到了明初龍泉制瓷的風格受到伊斯蘭文化影響,與原來的龍泉瓷器完全不是一個概念。這時期沿襲了龍泉燒造的技術,但裝飾手法改變不少。超大規格的瓷盤也是為迎合當時市場需求而燒制的。
清乾隆青釉浮雕葫蘆紋葫蘆瓶
高31.3釐米,寬30釐米,該瓶呈葫蘆形,直口,短頸,隱圈足。通體施青釉,浮雕葫蘆藤蔓紋,寓意「子孫萬代」。底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清代官窯瓷器圖案必須是有吉祥寓意的,這個葫蘆瓶上面的葫蘆紋採用浮雕的手法來裝飾,如此繁複的裝飾在單色釉中不算多見,這一老派瓷器精品恐怕更能迎合講究口彩藏家的口味。
清乾隆青釉刻夔龍紋瓶
高38釐米,寬26.7釐米,這件夔龍紋瓶盤口、粗頸、豐肩、鼓腹、圓圈足。通體施青釉,器身刻夔龍紋。底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該瓶夔龍紋比一般看到的同類器物顯得張力更大,同樣的紋飾如果在青花器物上的視覺效果會稍弱。此瓶是香港船王趙從衍的舊藏,器型、色釉、紋飾雕刻得都那麼完美,讓人心動不已。趙從衍、仇焱之、胡惠春等大家的單色釉收藏,堪為市場中單色釉的重器。同樣的東西,經過他們的收藏後會比正常市場價高一倍,足見名家遞藏的市場號召力。
文章來源:《中國收藏》2018年10月刊《一覽無遺 不容半點瑕疵》作者:趙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