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近三千年的瓷器生產史上,單色釉瓷器不僅是出現最早的釉色品種,而且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佔據著瓷器生產主流的地位。這種除自身釉色外不假其他任何色彩裝飾的瓷器,被稱為瓷器中的「大家閨秀」。古往今來,單色釉屬於一種高階的審美,更是跨越年代的極簡美學。
在明代以前,瓷器窯場雖然遍布大江南北,直至塞外,但基本是以南北兩個生產中心(南方以浙江、江西為中心,北方以河北、河南為中心)為主向外輻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內,各窯場各擅其勝,但主流產品仍然不出青、白二元的體系,一些名窯品種也多是在青釉體系內以釉色自身的變化為主。
明代景德鎮御窯廠地層出土了大量相對應時期的落選品,從而有充分的考古資料還原、推斷當時的瓷業面貌,也為今人對明代御窯瓷器的認識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既沒有複雜的圖案紋飾,也沒有豐富的色彩搭配,單色釉瓷器卻有著另外一種能夠令人如痴如醉的美,這種美是一種天然去雕飾的自然之美,是對「美到極致是自然」這一境界的經典詮釋。
清嘉慶 豆青單色釉葫蘆瓶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青花六字篆書款,本朝官窯,葫蘆形瓶。胎體勻稱端秀,釉質滋潤膩肥。通體施豆青釉,發色鮮潔翠雅。是器為愛、嘉、道期官器品種,傳存完美如初,且較少見。
清乾隆 祭紅單色釉天球瓶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六字篆書款 本朝官窯,天球形瓶。胎制端穩,釉色白中閃青。通體施祭紅釉,色別濃豔
大明成化 單色釉玉壺春瓶
玉壺春瓶因《詩品·典雅》中「玉壺買春」而得名,由唐代寺院淨水瓶演變而來,定型於北宋,基本形制撇口、細頸、圓腹、圈足。其功能為早期的裝酒具到明清的陳設瓷。至明代成化年間,官窯燒制的平等青與鬥彩成為時代的象徵,同時,皇家為「賞」達官貴族而創燒的單色釉瓷亦廣受追棒,品種多達16種之多,清代延伸出的70種單色釉品種,大多受前朝啟發。 此件寶石綠釉玉壺春瓶,隸屬孔雀綠釉分支,孔雀綠釉由宋、元時期民窯創燒,早期的孔雀綠釉易剝落。據《南窯筆記》記載:「法藍、法翠二色舊時為成化窯有,翡翠最佳。」由此可見孔雀綠釉的燒製成功於明成化年間。因成品極少,鮮有記載,僅故宮博物院些許瓷片標本供參考,珍貴程度甚稱孤品。此件玉壺春,圈足,底落「大明成化年制」青花款,鼓腹,頸部與腹部比例適中,通體寶石綠釉,釉光瑩潤厚重,頸部原配銅系。
小盆器形規整,燒制精良,胎體輕薄,玲瓏秀美。器形為敞口、淺腹、圈足,足端露胎處可見「火石紅」。所施釉色各異,一為茄皮紫,外壁飾暗花纏枝石榴紋;一為綠釉,外壁暗花飾八寶紋。此類雍正官窯六字款色釉小盆,在清末已備受鑑賞家所珍惜。光緒年間署名寂園叟著的《匋雅》一書曾說:」茄皮紫頗鮮豔,有種一小盆,表裡一色,外雕暗花,雍正六字款。愜心悅目,良足欣賞,近已不多矣。「所指即為同一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