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票:
1森林溫泉88元
2小松原溫泉78元
3觀唐溫泉98元
4督公山滑雪98元
5茱萸養生谷滑雪68元
6望海樓滑雪場48元
7茶山滑雪場88元[1月25號前】
8嘉年華生態園30元
9龍山溫泉88元
10項王故裡60元
11窯灣古鎮39.9元
12龍園29.9元
13:九如山59.9元
14 尼山聖境99元
15大景山滑雪118元
16伊甸園主題公園39.9元
17 三臺山森林公園50元
18天沐溫泉79元
更多自駕票敬請致電15205222717或19825908899劉戀微信諮詢,春節期間自駕票+30元/人,敬請提前一天預定
文殊菩薩增長智慧的咒語,又稱文殊菩薩心咒。有五字真言、六字真言、八字真言,還有一字大明輪咒。常常念誦文殊心咒,可以增長福德、智慧,還可增強記憶力,辯才無礙。更可消除愚痴,明瞭諸法實相。
文殊菩薩心咒:嗡 阿 若 巴 扎 那 帝
朝拜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
時間:2021年5月13日.農曆2021年四月初二 費用;成人:1500元. 60歲以上:1350元. 70歲以上:1300元. 兒童:400元
禮佛體驗:參加寺院早晚課,體驗修行生活。
吃住安排:吃住賓館(素齋),五臺山景區內住宿
居士線路;學佛居士獨立成團.
報名電話;13105397018王軍帥(同微信)13583911356果照師兄電話;8333196
《華嚴經》有云:「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應化的道場,是藏傳,漢傳,南傳佛教信仰文殊菩薩的人心中的聖地,亦是歷代朝聖者心中的嚮往之地。在沂蒙佛教朝山團組織的五臺山朝聖之旅中,便包含了以下幾大聖地,具體如下:
五爺廟門口
五臺山香火最旺許願最靈的廟——五爺廟
五爺廟裡殿內供奉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臺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因而,這裡是整個五臺山香火最盛的寺廟。
而事實上,應該說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臺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它承擔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託著當地百姓祈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願望。
也許正是因為五爺比起其他各大寺院裡莊嚴肅穆的菩薩們更親近群眾,更符合急功近利的眾生心願的緣故吧,小小的五爺廟,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的象徵,上五臺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衝著五爺廟去的。在群眾心目中,他們不懂什麼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薩,但只要一說五爺廟,則遠近聞名,幾乎成了五臺山的一張名片。
五臺山第一座寺院——顯通寺
顯通寺,又稱大顯通寺、大孚靈鷲寺、花園寺、大華嚴寺、大吉祥顯通寺、大護國聖光永明寺、永明寺,位於山西五臺山中心區的臺懷鎮北側。顯通寺是五臺山第一大寺,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名為大顯通寺,它是中國最早的佛寺之一。臺懷鎮的大顯通寺是五臺山第一大廟,始建於東漢時期,它是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漢明帝從西域請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在京都洛陽建白馬寺;這是中國建佛寺的開端。這一年,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五臺山,法眼識聖地,立即看中五臺山的風水,並奏明漢明帝在這裡破土建廟,揭開了五臺佛國歷史的第一頁。
塔院寺:供奉佛舍利與文殊發舍利殊勝之處
塔院寺位於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南側,是五臺山著名的五大禪處之一。這裡原來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後獨成一寺,因院內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聳入雲天的大白塔,是寺內的主要標誌。塔全稱為釋迦牟尼舍利塔,俗稱大白塔。塔身撥地而起凌空高聳,在五臺山群寺簇擁之下頗為壯觀,人們把它做為五臺山的標誌。此塔通高七十五點三米,環周八十三點三米。塔基為正方形,塔身狀如藻瓶,粗細相間,方圓搭配,造型優美。塔頂蓋銅板八塊成圓形,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頂中裝銅頂一枚,高約五米,覆盤二十一米多,飾有垂簷三十六塊,長兩米多;每塊垂簷底端掛風鍾三個,連同塔腰風鍾在內,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個。風歡鈴動,叮鐺作響。
五臺山十大黃廟之首——菩薩頂
菩薩頂位於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的靈鷲峰上,是五臺山十座黃廟(喇嘛廟)中的首廟。由於它的建築雄偉、金碧輝煌,遠看好似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因此人們又把它叫做喇嘛宮。菩薩頂是滿族語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這裡是五臺山朝聖祈福必到的寺院之一。因為菩薩頂在靈鷲峰上,從峰下仰望,菩薩頂前一百零八級陡峭的石階,如懸掛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宮佛國,瓊樓玉宇。108級臺階,代表著108個法門,如果能夠不回頭地登上去,就意味著從此踏入法門,消除煩惱。
小朝臺——黛螺頂
黛螺頂,在臺懷中心寺廟集群區東,位於陡峭的半山脊上。從山下仰望,只見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間又聳起一座小山。山頂寺宇的山門和牌樓圍在樹木之中,常有雲霧繚繞。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頂寺宇名為大螺頂,又稱黛螺頂。黛螺頂供五方文殊菩薩,是五臺山朝聖的重要之地。人們常說:「不登黛螺頂,不算朝臺人。」黛螺項就是人們所說的「小朝臺」之處。五座臺項各有一尊文殊菩薩法像,人們轉遍五座臺項,朝拜了五尊文殊菩薩,叫「大朝臺」。黛螺頂把五座臺頂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集中塑在一起,來到這裡也就等於上了五座臺項,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薩,所以就叫「小朝臺」。
佛母洞——洗盡鉛華獲重生
佛母洞又稱千佛洞,它是一個石灰巖洞,坐落在山西省南臺東南支脈接近山頂的地方。從臺懷寺廟集群區沿公路南下二十裡到白雲寺,轉向西入溝登山路五裡,就到了佛母洞。一座屏障似的山崖,在接近山頂處有一段巖壁,右側有天然大山洞,是五臺山朝聖遊學的重要聖地之一。
佛母洞即為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三世佛母隨緣教化顯應之處。五臺山朝聖,到此朝禮佛母文殊菩薩,鑽佛母洞。入洞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出洞洗盡煩惱,得佛力加持,實現今世重生。
清涼寺
清涼寺,位於中臺南瓦廠村東北的清涼谷,距臺懷鎮約15千米,寺內因有著名的文殊聖跡「清涼石」而得名。據「清涼山志」載,此寺肇於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間(472-493)。唐代時,它是替國行道的鎮國道場。唐代曆元年(766),不空三藏密宗道場。清乾隆年間,寺宇建築整齊一新,規模宏大。民國年間,再度擴建,可惜「文革」時期,整座寺廟被毀,惟清涼石尚存。清涼石是清涼寺的象徵,佛教宣傳說,文殊菩薩曾於清涼石上講經說法,因此也稱「曼殊床」(傳說中的清朝順治皇帝出家的地方)
大寶寺
五臺山大寶寺座落於五臺山南臺以東二十裡的插箭嶺上,是藏系格魯派傳承東延漢地後的格魯派黃教道場。大寶光明具吉祥,大乘之理為「大」,聖財充滿為「寶」。大寶之「摩尼」也,譯為「離垢」,又曰「好意」。《清涼山志》記載「宋太宗北徵入此,夜宿營時忽現一圈白光,顯現金色八臂菩薩,太宗皇帝伏地而拜,誓護此莊嚴道場,嶺上插箭為界,不得入內,因插箭為界, 插箭嶺地名由此而來,而在其嶺上有一自然生成的巖洞,古老,不知其歲。只知是歷代出家修行人,閉關修行的福地,古稱之為古佛洞,今被僧人們稱名能仁洞。」
東臺望海寺 主供聰明文殊
東臺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東臺頂上「蒸雲浴日,爽氣澄秋,東望明霞,如陂如鏡,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於海拔高,臺頂氣溫低,盛夏之時節,仍須穿棉衣。中國佛協前會長趙樸初填詞贊曰:「東臺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雲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
西臺法雷寺 主供獅子吼文殊
西臺名掛月峰,海拔2773米,臺「頂廣平,月墜峰巔,儼若懸鏡,因以為名。」有詩讚曰:「西嶺巍峨接遠蒼,回瞻鄉國白雲傍。孤峰嶺翠連三晉,八水分流潤四方。晴日野華鋪蜀錦,秋風仙桂落天香。當年獅子曾遺蹟,巖谷常浮五色光。」
南臺普濟寺 主供智慧文殊
南臺名錦繡峰,海拔2485米,「頂若覆盂,圓周一裡,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華,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著名詩人元好問賦詩讚曰:「沈沈龍穴貯雲煙,百草千華雨露偏。佛土休將人境比,誰家隨步得金蓮?」
北臺靈應寺 主供無垢文殊
北臺名葉鬥峰,海拔3058米,五臺最高,「華北屋脊」,臺「頂平廣,圓周四裡,其下仰視,巔摩鬥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讚曰:「絕磴摩群峭,高寒逼鬥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中臺演教寺 主供儒童文殊
中臺翠巖峰,海拔2894米,臺「頂廣平,圓周五裡,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以為名。」有詩讚曰:「群峰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餘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
沂蒙佛教朝山團三步一拜普陀山朝聖緣起:
踏學祖師的足跡,參學普陀山,九華山,峨眉山,五臺山各大名山道場。帶著一顆虔誠心、懺悔心來三步一拜消除無始劫以來所造的罪業,對身心一個大洗禮,在觀音菩薩的慈悲中來摧毀貢高我慢等等習氣,在三步一叩首和聲聲的佛聲中培養福慧資糧,最後走上成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