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了,你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嗎?你知道中秋節都有哪些風俗嗎?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人們極為重視八月十五中秋節,八月十五日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地,秋高氣爽,是一年中月亮最為皎潔的夜晚。這一天,新禾入廩,遊子當歸,都要在這天力爭趕回,合家團聚。
中秋節的時候,賞月是一個最傳統的習俗之一,古人有句話說得很好「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其實就是說的賞月。北宋中秋習俗主要是賞月,文人雅士對月寫詞賦詩,往往通宵達旦。其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一句。
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賞月的時候當然少不了月餅,其實月餅開始的時候是人們奉獻給神明的貢品,表示對月神的一種敬意,隨著時間的流轉,月餅現在更多的是一個美味,也是人們對親人團聚的嚮往。
過去,中秋節家家都要蒸月餅,白面裡面放上糖,蒸成圓餅狀,再用木梳、頂針一類的工具按上幾個圖案;中秋夜月上樹梢時,用月餅水果之類供奉月亮。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百姓經濟寬裕,市場上月餅品種繁多,多數人家已不再蒸月餅,上供時用買的月餅和水果。
八月十五晚,年青的婦女在圓月之後,多相互結伴,悄悄到瓜地裡摘冬瓜,然後送回家中床上,意為娘娘送子,祈祝來年添生貴子,俗稱「摸瓜送子」。
中秋節還有「走親戚」習俗稱作「追節」。人們向親友饋送月餅,全家團圓:殺雞為餚。有「男不願月」之俗。晚上在院內設案,擺月餅水果等供品,面向月亮許願,這叫「願月」。 此外,八月十五要吃餈粑和月餅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