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7月13日訊(記者 李麗鈞 通訊員 劉英)「過緊日子,柴米油鹽都得算到。」大港油田採油一廠副廠長周華興邊說邊拿計算器「噼裡啪啦」算帳,如何保證完成今年效益目標和產量指標的基礎上,在去年成本已壓縮10%的情況下,再繼續收緊「錢袋子」。
油價低位運行,大港油田將壓力層層傳遞,像周華興這樣「斤斤計較」的幹部員工還有很多。勤儉習慣的養成,歸因於這個油田連續三年發布《開源節流降本增效工作實施方案》。尤其在今年,大港油田突出效益導向,提質增效步調更為緊湊,年初推動涵蓋6個方面41條具體舉措,責任壓力與考核激勵擲地有聲。
從大港油田公司2017年領導幹部會議上獲悉,上半年,油田公司圓滿完成油氣產量「硬過半」目標,外部市場創收23.2億元,控減各類投資1.12億元,壓縮成本費用支出7800萬元。今年,單位完全成本、單位操作成本、員工總量「三個硬下降」的奮鬥目標實現在望。壓力之下,是什麼促使了成效顯現?大港油田究竟有何「高招」?
創新,撬動提效槓桿
「大港油田開發建設53年,產量累積的同時,問題也接踵而來:傳統地面工藝流程長、能耗高、效率低,運行維護成本高,產能建設周期長。對此,我們用創新闖出路。」勘探開發工作負責人說。
奠定主營業務提效上揚主基調。大港油田建成數據採集自動化、工藝單元集成化、工藝建設標準化、過程控制智能化、生產管理數位化的地面系統建設和管理新模式。
「港西模式」在油田範圍內全面實施,實現了減規模、降成本、提質量。截至今年初,計量站由305座減少到19座,配水間由293座減少到11座,2005年以來,產能建設再無新建計量站和配水間,場站規模縮減79%,油田生產管道、設備設施規模縮減37%;地面工程設計周期、建設工期、產能建設地面投資、管道失效率等,一溜「減」字,累計實現集約用地1283畝,節約工程建設投資5.3億元,累計減少各類費用12.15億元。
簡化優化與大數據深度融合,「王徐莊模式」實現中小場站無人值守、聯合站少人值守,減少用工17.4%,人均生產能力提升44%,勞動生產率提高29%。其可複製性,直接為羊二莊油田推廣應用,兩大油田採、注、輸工藝成就了從「分段到一體化」的直線管理,注水系統年節電320萬度,集輸系統年節電30萬度,創效230萬元。
科技創新成為油氣核心業務的強力支撐。930餘個工區加載應用勘探開發協同研究雲,研究效率大幅提高。依託物聯網技術,完成了單井拉油信息系統、生產電力現場數字採集和管理平臺建設,19個小型站場、4個大型站場實現數位化管理。創新「院企、校企、企企」戰略合作模式,106個重大專項、重點項目、戰略合作協同推進,增儲建產一體化管理模式得到推廣。
改革,增值效益砝碼
今年,大港油田幹部員工感到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目標精確,人人肩膀扛上了效益擔子。以往,大港油田每年發布提質增效方案,每個單位及部門擬出運行大表,而今年則是把總體效益目標同員工個人進行「捆綁」。
「油田從上至下,從部門到團隊再至個人,都感受到改革的壓力和動力。」財務處處長曲巖說。機關部門實行「差異化」考核,所屬單位推行「分段式」考核,領導幹部實施「全覆蓋」考核,同時設置勘探開發、提質增效特別獎,鼓勵超值貢獻。
今年上半年,勘探連續5口井獲得百噸高產,完鑽井數、完成進尺和新增三級儲量等指標完成全年任務的50%以上,4支優秀團隊獲得精準獎勵。
對公司助理與處職領導也建立了業績指標體系。採油一廠副廠長周華興負責油氣生產的同時,還要做好安全工作;同一採油廠的總地質師任瑞川不僅要進行科研攻關,同時兼顧油氣產量運行。
另一個令人有切膚感受的改革措施,是精簡機構。大港油田公司機關今年減少了科室設置78個、員工124人,清退長期借用人員67人,管理崗位序列由5級精簡至3級。整合撤併業務萎縮、低效無效部門,上半年減少科級機構108個。此外,按照依法合規的管理思路,公司持續推進長期在冊不在崗人員清理規範工作,上半年清理各類不在崗人員57人,有效減少了企業用工成本。
資源配置集約化同時進行。鞏固了以南方石油、煤層氣為代表的國內市場,拓展以尼日、哈薩克斯坦為代表的國際市場,組建海外採油技術中心和煤層氣工程技術中心,與東方物探共建物探研究院,成立經濟技術研究院,充分發揮「智庫」功能。同時,天然氣業務「專業化」、消防保衛業務「集約化」及採油三廠生產生活業務「一體化」,有效激發了內在動力。
特困企業治理控虧得當。截至6月底,大港油田集團責任有限公司同比實現減虧3000餘萬元,接待服務中心同比減虧1000萬元,6家未上市虧損公司外部市場創收7億元。「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已與相關地方專業公司達成初步合作意向。港西新城在建住宅移交地方政府指定專業公司;港西新城託幼業務實現了社會化,目前託幼園所已正式運行。
效益最大化是企業經營的法則。如何將有限的錢花在刀刃上,獲得最大效益油氣產品,大港油田將管理作為正解。
推動勘探開發一體化投資分擔管理模式。對於勘探開發項目,以經濟儲量和效益產量為共同目標,對方案部署、設計優化、施工組織等實行同部署、同研究、同實施,並初步研究建立相應管理機制。
「我們現在應用單井(多井)經濟效益評價系統,對效益達標井排隊,一票否決高成本、低效益方案。」曲巖說。上半年,完成進尺15.78萬米,單井綜合成本較年度計劃降低百餘元。單位基本運行費、完全成本,比季度預算目標分別下降0.29美元/桶和4.6美元/桶。
強化現場實施一體化,嚴控生產運行、物資採購及人工等成本。「新戰場」建設結構加快優化,新區建產佔比達49%,創「十二五」以來最好成效;「井叢場」建設完成29個,較常規布井方式少建井場88個、減少徵地141畝、節約資金2400餘萬元;「試驗場」攻關取得積極進展,港西三區三斷塊聚/表二元驅重大開發試驗階段提高採收率5.3%。
以「邊際效益」為依據,應用統計學理論構建措施選井模型,應用盈虧平衡原理構建措施增油模型,在措施增產與措施投入之間搭建平臺,探索出了一條提質增效之路。以採油三廠為例,上半年累計提出上產措施156口,模型篩選出110口,減少實施46口,減少資金投入1800萬元,且篩選實施有效的104口,有效率94.5%。
各生產單位動「真刀」見「實工」,工作節奏「快、提、穩、優」。上半年,採油一廠優化產能投資,平均建井周期縮短3天以上,節約井場修建、搬遷運輸、地面配套等費用650萬元。採油二廠對閒置資產實施「盈利」行動,關停低效無效井67口,節約費用764萬元。灘海開發公司節約措施作業成本240萬元,措施成功率95%以上。
以效益為中心,大港油田多方同努力,多點齊開花,提質增效大局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