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這些科學事件值得期待!《科學》《自然》雜誌分別發布對世界...

2021-01-09 騰訊網

▲隨著全球變暖,南極海冰加速融化。 圖/視覺中國

剛剛過去的2020年,一場疫情給世界帶來了許多改變。然而,科學的步伐依舊堅定前行,讓人們在疫情中看到了希望。踏入2021年,科學之光能否照亮人類通往未來的路途?

最近, 《科學》和《自然》雜誌分別預測了今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大事件。它們有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科學大發現,有的則交織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挑戰。探索自然,將使人類對自身的認識更為清晰,希望理性與人文之光,幫助人類在穿越不確定性迷霧的航行中始終保持正確的航向。

《科學》雜誌預測,2021年以下研究和政策領域,將極有可能成為「頭條新聞」,內容涉及保護公海的生物多樣性、能源變革、宇宙探索、藥物研發,以及探究古代人類如何互動等。

應對氣候變化關鍵之年

距離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第五次評估報告已有近八年。該委員會是一個由氣候科學家志願組成的著名機構,自1990年以來一直在記錄人類活動導致地球持續變暖的情況。

第六次報告由700多名科學家精心編撰,預計報告將進一步凸顯人類對氣候影響的情況。受新冠疫情影響,該報告將在今年和明年分批發布。

第六次報告將得到新一代氣候模型和場景的支持,這些模型和場景將展示一系列全球變暖指標,如海平面加速上升、兩極冰層迅速融化,以及極端高溫、乾旱和火災頻發等。

今年11月,世界各國將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下一屆聯合國氣候峰會,預計各國將會提出更高的削減溫室氣體的承諾,並就實施《巴黎協定》達成一致。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已表示美國將重新加入該協議。

新冠藥物研發初現曙光

為了配合大規模接種新冠疫苗,全球多家藥企今年將為阻斷新冠病毒及其治療藥物而衝刺。儘管許多人已開始接種最近幾周剛剛獲批的新冠疫苗,但預計該病毒仍將流行相當一段時間。

目前,可對抗新冠病毒的只有瑞德西韋和少數其他藥物,它們最初都是為治療其他疾病而研發的,因此對新冠肺炎的治療效果相當有限。

據一家領先的醫藥行業追蹤機構稱,為了確定新的候選藥物,研究人員已經部署了人工智慧和超級計算機,已有超過590種實驗性藥物正在開發中。例如,研究人員對一種通過抑制新冠病毒某種蛋白酶來破壞其繁殖的化合物寄予厚望。利用雞尾酒療法可能攻克新冠病毒,這種方法已成功用於對抗H IV。蛋白酶抑制劑和其他化合物在細胞和動物試驗中看起來頗有希望,但用於人體的臨床試驗才剛剛開始,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通過藥物安全性和療效審查。

登陸火星「熱鬧」起來

火星空氣稀薄,探測器很難減速軟著陸。過去50年裡,18個被送往火星表面的探測器中有8個墜毀。今年,還有兩個人類探測器將嘗試在火星表面著陸。

2月18日,美國宇航局一個SUV大小的探測器「毅力」號將在一個「天吊」平臺上,通過降落傘和變軌器減速著陸。在火星表面的傑澤羅隕石坑降落後,「毅力」號將在一個三角洲附近收集巖石樣本,最終返回地球。

▲一個吊車式裝置被設計用來將NASA漫遊車吊運到火星上軟著陸。圖/NASA/JPL

大約同一時間,中國「天問一號」將攜帶軌道器、著陸器平臺和一個高爾夫球車大小的漫遊車抵達火星。它的著陸點離傑澤羅不遠,那是一個寬闊的平原,可能是由古代泥石流衝擊而成。如果「天問一號」成功著陸,這將是中國首次登陸火星。

更清晰解析蛋白質結構

研究人員今年的目標是提高冷凍電鏡(Cryo-EM)的解析度。Cryo-EM是一種研究蛋白質結構的技術,它可能會使人類在認識疾病機理、維持健康方面產生新的認識。

長期以來,X射線晶體學一直是繪製三維蛋白質結構的金標準,但它只適用於可以結晶的蛋白質。而Cryo-EM不需要晶體,其解析度在過去十年中一直在穩步提升。2020年,它跨越了原子解析度的門檻。研究人員使用配備了改進的電子探測器和軟體的冷凍電鏡,繪製了一種鐵結合蛋白的結構。

下一步,科研人員還將探索用Cryo-EM解析更多無法結晶的蛋白質的結構。一旦成功,這將是結構生物學家的福音,他們能夠對無法結晶的大型蛋白質和多種蛋白質複合物進行研究,生成精度更高、更詳細的結構圖譜。

「升級版哈勃」即將發射

漫長的等待很快就要結束。美國航天局拖延已久的旗艦天文臺「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將於今年10月31日升空。

JWST是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繼任者,它的鏡面寬6.5米,採光能力是前者的6倍,蜂窩狀鏡面塗有黃金塗層,可收集遙遠天體的紅外光,這些天體因宇宙膨脹而發生紅移。JWST靈敏度非常高,可以仔細觀察附近系外行星的大氣層、尋找生命跡象,並收集宇宙中最早的恆星和星系的光。

▲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由許多六邊形的蜂窩狀鏡面組成,鏡面及遮陽裝置在發射過程中將摺疊起來。圖/《科學》雜誌

這艘耗資88億美元的太空飛行器比原計劃多花了數十億美元,發射時間也推遲了好幾年。工程師們正在為它做最後一次檢查,最近它剛完成了一項測試——模擬發射時的劇烈搖晃。今年年中,JWST將被運往法屬蓋亞那,並在那裡裝上歐洲的阿麗亞娜5型火箭。

較大功率核聚變發電試驗

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歐洲聯合聚變反應裝置(JET)今年將開始進行較大功率的核聚變發電。

總部位於英國的JET是一個託卡馬克裝置。它使用強大的磁鐵來約束熱等離子體,使原子核碰撞並融合在一起,釋放出巨大能量。經過升級後,JET在今年的試驗中將採用氫同位素氘和氚(D-T)的強效混合燃料——這種燃料很少使用,因為放射性氚需要仔細處理和清理。

上一次使用這種混合燃料還是在1997年,JET只維持了幾秒鐘,產生了16兆瓦的功率,遠低於實現這一目標所消耗的功率。今年試驗的最初目標是達到類似的功率水平,但試圖維持更長時間。這將有助於推進正在法國建設的ITER反應堆。ITER將於2025年開始運行,但要到2030年代中期才會開始使用D-T燃料。

兒童腸道健康救助計劃

今年,數百萬營養不良的兒童有望得到救助。這些兒童看上去病怏怏的,即使在接受了適當治療和營養改善後也不能完全康復。他們面臨的問題是腸道微生物群紊亂,這導致了消化系統發育不良、營養吸收效率低下,從而阻礙生長。

專家們正期待著孟加拉國一項關於修復腸道微生物群的研究結果。該研究評估了一種低成本的營養補充劑:這是一種容易獲得的多種食物成分的混合物,如鷹嘴豆、香蕉、大豆和花生粉等。

2019年,這個團隊報告說在小鼠和豬的實驗中獲得成功。隨後,他們又對60名兒童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試點研究,血液標誌物變化表明,補充劑對腸道起到了修復作用。但這項研究沒有持續足夠長的時間來測試其對兒童生長的影響。於是,研究人員一直在籌備一個更大樣本的、為期三個月的營養不良兒童試驗,將幹預措施與現有的補充劑進行比較。

聯合國首推保護公海條約

迄今為止,很少有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條約適用於國家主權水域之外的的公海海洋。今年,聯合國預計將推出首個專門旨在改變這種狀況的條約。

該條約可能會提出一份公海指定海洋保護區(M PA)名單。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制定一份候選名單及其入選條件。該草案還將提出,各國在開始可能危及海洋生物的商業活動之前,必須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的最低標準。聯合國可能會成立一個新的國際科學和技術機構,類似於管理南極洲周圍海洋生物的機構,來審查M PA提案。條約草案還制定了一個管理從公海海洋生物中提取的基因序列的系統。

古代社會「吐露」新線索

今年,對古人類的研究將會走上嶄新的研究之路。近年來,研究人員對古DNA的分析與其他分子和微生物線索相結合,對古人類社會關係和遷徙有了諸多新認識。

科學家們將把DNA證據與蛋白質和同位素的數據,以及骨骼、牙齒斑塊和糞便化石中的微化石和病原體結合起來,今年,這些研究方法可以幫助確定究竟是哪些早期凱爾特人的家庭成員繼承了財富。這些方法還可幫助確定聖經中非利士人的故鄉,澄清歐洲早期盎格魯-撒克遜人和希臘人的身份,破譯埃及木乃伊中隱藏的謎團等。

新型抗癌藥物臨近獲批

30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夢想著通過關閉一種名為KRAS的蛋白質來縮小腫瘤,這種蛋白質的生長信號驅動了多種癌症的發生。KRAS被認為對藥物不敏感,部分原因是它的結構中沒有提供抑制劑可以瞄準的明顯「口袋」。但多家公司現在已經開發出適合KRAS蛋白的一些促癌突變的凹槽並抑制其信號的化合物。這些藥物已在齧齒動物中證實有效,在癌症患者中也顯現出希望。

就在上個月,美國安進公司提請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審查其KRAS藥物sotorasib,這很可能成為今年首個獲批的該類型新藥,該藥物可能首先被許可用於某些肺癌患者。另一家公司預計今年也將提交其KRAS藥物申請批准。

《自然》預測年度科學「頭條新聞」

開放獲取將推倒「付費牆」

今年,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研究資助者組織的一個為期兩年的開放獲取項目「S計劃」即將取得成果,科學出版將成為關注焦點。

包括英國倫敦的惠康、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的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以及荷蘭科學研究組織在內的20多個組織規定,今年起,他們資助的工作所發表的學術論文必須立即免費閱讀。

這項舉措可能意味著期刊訂閱的終結,任何人都將被允許閱讀科學文獻。「S計劃」已經促使包括《自然》在內的幾家刊物提供開放獲取出版服務。

「14天規則」或被更新

幹細胞科學家迫切期待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ISSCR)推出最新研究指南。

ISSCR上一次發布幹細胞研究與轉化應用指南是在四年前,該指南建議人類胚胎發育體外培養的時間不能超過14天。而這次修訂的新指南,將包括對從體外幹細胞生長的人類「類胚胎結構」研究提供指導,這或將為打破胚胎倫理學中的「14天規則」提供可能。

「14天規則」規定,研究人員對人體胚胎研究必須在受精後的14天內結束,這在許多國家已被寫入法律。更新這一限制,可以讓科學家們更好地理解為什麼這麼多的早孕會以流產告終。

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研發

美國監管機構將決定是否把首個被報導能夠減緩阿爾茨海默病進展的藥物作為治療方法。這種藥物名為aducanum ab,由渤健製藥公司生產,是一種單抗藥物。它可以與澱粉樣蛋白結合,這種蛋白被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誘因。

該藥物的有效性證據好壞參半。其兩項三期臨床試驗所提供的結果並不一致,這意味著該藥物的有效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迄今為止,唯一獲批的阿爾茨海默病藥物治療的是記憶力下降等認知症狀,而不是延緩疾病的進展。

探測引力波將有新招

射電天文學家可能即將展示一種通過利用脈衝中子星作為信標來探測引力波的新方法。各星系圍繞其中心超大質量黑洞旋轉,而當一對黑洞相互靠近時,會圍繞彼此跳起「雙人舞」,當它們越靠越近,就會相互併合。通過對這些脈衝星信號的精確計時,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的團隊試圖探測到成對的超大質量黑洞在遙遠星系中心相互繞行時產生的引力波。

作者:聞夏、柯馨/編譯整理

編輯:許琦敏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自然》雜誌發布2020年重大科學事件
    12月20日,英國《自然》雜誌最新發布展望2020年重大科學事件,其中包括:多個國家的火星探索計劃、揭曉黑洞之謎、在動物身體上培育人體器官等。      向火星進發      2020年,伴隨著三個火星登陸車向火星進軍,一場真正的「入侵火星」將上演。
  • 國外孩子超愛看的兒童雜誌,有中文版了!科學自然歷史人文都搞定
    《好奇號》延續了美國原版雜誌主題式的設計,將一個版塊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而且也會對應一本原版雜誌。通過閱讀,孩子們可以對科學、歷史、人文、自然會有更深入的理解。這些板塊和雜誌分別是:一本《好奇號》會有128頁,來枚1元硬幣感受下:要知道,普通的一本英文版《muse》只有 48 頁。因此大家大可放心,原版的精彩內容都會放進《好奇號》裡的。
  • 最值得看的科普雜誌,喜歡科學的孩子會愛上
    科普閱讀,賦予孩子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些書籍就像是一塊塊拼圖,幫孩子們拼出更大更完整的圖景,只有深入了解這個世界,孩子們才能形成科學的思維,寬闊的格局。小志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份科普書單,羅列了適合各個年齡段孩子閱讀的科普雜誌,這份書單一定是最靠譜的,快來先睹為快吧!
  • 英國《自然》雜誌選出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
    英國《自然》雜誌選出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 2020-12-17 23:49:49 參與互動   英國《自然》雜誌選出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
  • 《科學新聞》:透視「轉基因安全事件」
    在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應用的15年中,科學機構或者管理機構沒有發現一例食品安全事件與轉基因技術相關。 許多國際權威機構例如世界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已經給出國際公認的結論,即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同樣安全。 但是,有一些關於轉基因食用安全及環境影響的研究,被反對轉基因的組織或個人作為反對證據一再提及。
  • 《科學》雜誌展望2020年十大科學頭條
    新華社華盛頓1月2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科學》雜誌2日刊文展望了2020年可能成為頭條的十大科學新聞,中國建造全球首臺E級超算、「基因剪刀」技術發布臨床試驗結果等入榜。  這一權威學術刊物預測,中國有望在2020年建造出世界第一臺E級超算。E級超算即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是國際上高端信息技術創新和競爭的制高點。
  • 《自然》雜誌最佳科學圖片:小丑魚胚胎和隱形墨水
    《自然》雜誌最佳科學圖片:小丑魚胚胎和隱形墨水 2020-12-24 0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猜猜排名第一的是?
    2019年馬上就要結束啦,在這一年,科學領域碩果纍纍,近日,《科學》雜誌官網盤點了2019年科學領域的累累碩果,選出了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其中不乏中國科學家的身影。接下來,讓我們看看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都有什麼吧!
  • 《自然》發布本世紀前十年5個「科學關鍵詞」
    科技日報北京11月7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7日發表其150周年特刊,獨家分析考察了從1900年至今,上千本研究期刊的數千萬篇科學論文的引用情況和參考文獻,從而揭示科學研究的面貌在歷史上的改變。
  • 《自然》評出2018年重大科學事件 克隆猴、帕克等上榜
    原標題:《自然》網站評出2018年重大科學事件  2018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石墨烯「魔角」翻開物理學的新篇章,一塊骨頭的出現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往,熱浪大火裹挾著悲傷和恐懼不斷來襲,探測器的傳奇謝幕令人倍添感傷……  《自然》雜誌網站在18日的報導中,為我們盤點了今年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或喜或悲、或怒或驚,都將銘刻在科技史上。
  • 《自然》雜誌推薦的這7張最佳科學圖片,太美了!我看了十幾遍
    《自然》雜誌昨日評出六月最佳科學圖片,非常值得一看!X射線宇宙研究人員創建了第一張以高能X射線繪製的天空圖,使您可以一眼看到以X射線觀察的宇宙。他們使用名為eROSITA(具有成像望遠鏡陣列的擴展倫琴測量)儀器的數據創建了圖像。
  • 2018年發生了哪些科學大事
    「火星快車」在火星南極1.5千米的冰蓋下,首次發現了大面積的液態湖泊,人們為之歡呼;而地球的另一邊,巴西國家博物館九成藏品付之一炬,令人扼腕嘆息……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裡,科學領域發生了哪些大事?歲末年初,各大科研機構紛紛盤點,我們也綜合梳理出這些值得被記住的科學事件。
  • 《自然》科學雜誌網站報導中國登月項目扯上伊朗死刑案,引中國網民...
    但這正是全球知名的西方科學雜誌《自然》的網站,在報導中國登月項目時給出的標題。然而,那個被判死刑的學者,卻與中國毫無關係,而是一個發生在伊朗的案子。如下圖所示,這個標題出自12月2日《自然》科學雜誌網站上的一篇新聞彙編。
  • 「雜誌推薦」優秀科學科普雜誌有哪些?Top10
    對於與自然相關的高質量文章和照片而言,這是最好的雜誌。2.Psychology Today關於人類思想的主要出版物,包含最新的研究、趨勢、發現,以及涉及我們思考和行為方式的大量其他信息。3.Popular Mechanics大眾機械作為關於自助項目實用建議的終極雜誌,大眾機械提供了從汽車到機器人等行業的信息,以及現代技術和趨勢的見解。
  • ...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舉辦「2021年中國經濟預測發布與高端論壇」
    2021年1月8日,由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預測中心)主辦,科學出版社、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21年中國經濟預測發布與高端論壇」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召開。
  • 《科學》雜誌把黑洞的發現評為2019年度科學突破
    視界望遠鏡(the Event Horizon Telescope)在2019年春天拍攝到一張超大質量黑洞的照片,並揭示了在已知宇宙中最黑和最難以解釋的現象,《科學》雜誌稱其為「2019年度科學突破
  • 《科學》雜誌評出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愛滋病、室溫超導、CRISPR治療遺傳性疾病、全球變暖等多個領域。
  • 《科學》雜誌展望 2021 年 11 個重點科學研究項目
    北京時間 1 月 7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隨著 2021 年的到來,生物醫學科學家仍將繼續與致命的疫情作鬥爭,好讓我們的世界恢復如初。儘管新冠病毒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挑戰,各個領域的研究人員卻不曾停下腳步,仍朝著重大突破努力前進或積極啟動新的項目。歐洲的科學家還必須應對英國退歐之後的局面。
  • 世界十大科學雜誌 讓你認識世界的好雜誌!
    一本科學雜誌就像一本寫給追隨科學的讀者的聖書,科學雜誌裡面有著眾多的最新科學發明讓眾多讀者去了解。在現代有大量的科學雜誌可供選擇,這使得如何選擇一本最好的科學雜誌成為了一個艱難的人物,現在讓我們來看看2018年世界上最優秀和最受歡迎的科學雜誌。
  • 2018科學攝影活動正式啟動
    春光明媚,走進科學攝影。4月18日晚,2017兩岸科學攝影活動徵評揭曉暨2018科學攝影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行。首先由活動策劃人、北京自然博物館科普部副主任鄭鈺老師對2017年科學攝影徵評活動進行了回顧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