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歷史博大精深,文明遺產更是豐富多彩。古人把文化和藝術刻在山石,留於後世。如古人開鑿的石窟,常見佛像、壁畫,具有石刻泥塑之精美。除了有名的四大石窟外,國內還有更多稀珍的大小石窟......
甘肅還有一處石窟,比起四大石窟外,名氣並不大!雖然它在2014年已被列入世界遺產,但由於旅遊宣傳的力度不夠,導致這處石窟真的是有一種「藏在深山無人識」的困境。
截個位置(圖中紅點)
這就是位於甘肅劉家峽水庫上遊的炳靈寺石窟,如果想要參觀,遊人必須乘船過劉家峽水庫才能抵達。劉家峽水庫地處高原峽谷,有「高原明珠」之美譽,這裡不僅景色壯觀,而且擁有聞名世界的中華遺產。
炳靈寺石窟,在西晉初年開鑿在黃河北岸大寺溝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於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共四層,已有1600餘年。此地自古就被僧侶們認為是與佛最接近的風水寶地,素有「天下第一勝境」之稱。石窟最初稱為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唐代炳靈寺稱龍興寺,到了宋代稱靈巖寺,明朝永樂年後稱炳靈寺。
曾有幸參觀一次,石窟保存較為完整。如今存有石窟183個,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均分布在大寺溝西岸長約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歷史上,曾有多名高僧西天取經時,在此地講經或留有題記。
從西晉開始,炳靈寺石窟又歷經了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多個朝代的開鑿、重修。歷史上,炳靈寺石窟所在的位置在古人眼裡是神秘莫測的地方,同時也是「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交通要道,中亞西域通往西亞的必經之地。因而,這裡的佛像、壁畫,除了具有不同時期的造像風格,也有不同地區的藝術融合。
它除了中原造型和文化,也有其他民族的藝術審美。唐代,強勝的吐蕃王朝政權也一度佔領此地。到宋代,唃斯羅藏族政權建立,佔了整個河州地區,炳靈寺也隨之為其所有。在吐蕃王朝時期、唃斯羅藏族政權時期及其後藏傳佛教的長期經營下,炳靈寺石窟的造像壁畫也有藏族風格。
炳靈寺石窟文化深受藏傳佛教影響。唐宋以後,到了元代薩迦時期,就有薩迦派僧人來到這裡,並將炳靈寺前代洞窟內的壁畫進行了大量的重繪。隨著元代沒落,噶舉派替代了薩迦派,開鑿了大量石窟。
明朝時期,格魯派崛起,除了也開鑿新石窟,亦將炳靈寺的建築、造像、壁畫再次重修、重繪。據考古資料統計,在炳靈寺重繪的石窟中,格魯派壁畫佔了80%以上。
在清代,炳靈寺及石窟達到空前盛況,不僅經堂密布,僧舍遍溝,而且僧人劇增。還形成了上下寺之分,有上一千,下八百僧眾之說,隸屬於炳靈寺的中小屬寺遍及甘、青、內蒙等地共60餘座。這一時期石窟寺及石窟的造像雕塑、壁畫等藝術珍品都得到了良好的保護並有所增加。
在炳靈寺眾多的洞窟中,歷史最為久遠的、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是坐西面東的169號窟,裡有題記是迄今為止中國現存石窟中有明確紀年的最早造像題記,比敦煌莫高窟發現的最早題記還要早整整100多年。但由於是特窟,遊人需要另外購票。
第169窟11龕壁畫《說法圖》(西秦)/上圖
炳靈寺的西秦窟龕也主要集中於第169窟,窟內周壁共有佛龕24個,除個別龕像為北魏外,絕大多數為十六國的西秦時期,如有機會,定不要錯過。包括開鑿於北魏的126窟,創建於北周的第6窟和始建於唐代、明代重繪的3窟都一定要去看看。
雖然炳靈寺石窟並沒有入列中國四大石窟中,但它同其他幾個著名的石窟寺相比,特點鮮明:石雕、浮雕佛塔多;洞窟門頂上方裡面再開洞窟,有雕或塑有臥佛;密宗壁畫較多。正是如此,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他的《中國通史》中,認為炳靈寺石窟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並駕齊驅,有著同樣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炳靈寺石窟共經歷了4個全盛時期,分別是西秦、北魏、唐代和明代。但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災難和歷史關係,炳靈寺遭到嚴重毀壞,其中,第128、第147等大型洞窟被人為炸毀,大佛前的九層樓閣、木結構窟簷等寺院建築被付之一炬,一些精美的佛教石雕造像也是斷頭殘臂、身首異處。
但好在石窟仍保留了大量精美遺產,這兩尊佛像具有北魏的秀骨清像,是筆者最喜歡的佛像之一。此類佛像在天水的麥積山石窟很多,感覺北魏的藝術審美勝於隋唐的豐滿誇張。
如今,千年石窟和勝境,重照寰宇。炳靈寺作為甘肅三大石窟、我國五大石窟之一,如果大家去甘肅旅遊,千萬別錯過這處藏於高山湖泊之內的石窟,不論是地理位置還是各朝代的開鑿、重修,都顯得炳靈寺石窟十分神秘。但為保護華夏遺產,給子孫後世留下祖先寶藏,大家在參觀之時,一定要文明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