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因本世紀二十年代出土了較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聞名於世,尤其是1929年發現了第一具北京人頭蓋骨,從而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成為古人類研究史上的裡程碑。北京人還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類,並能捕獵大型動物。在龍骨山頂部於1930年發掘出生活於2萬年前後的古人類化石,並命名為「山頂洞人」。1973年又發現介於二者年代之間的「新洞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續和發展。
俗稱千佛洞。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 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 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
泰山,古名岱山,又稱岱宗。自然景觀雄偉絕奇,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渲染和人文景觀的烘託,被譽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縮影。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裡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皇帝陵, 也是最大的皇帝陵。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
又稱紫禁城,為明、清兩代的皇宮,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 最完整的古代木構建築群, 其中太和殿(又稱金鑾殿), 是皇帝舉行即位、誕辰節日慶典和出兵徵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宮黃瓦紅牆, 金扉朱楹, 白玉雕欄, 宮闕重疊, 巍峨壯觀, 是中國古建築的精華。宮內現收藏珍貴歷代文物和藝術品約100萬件。
黃山雄踞風景秀麗的安徽南部,是我國最著名的山嶽風景區之一。黃山美在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自古以來,歷遊名山者多以為黃山之美不亞於五嶽。「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任他五嶽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歷代遊客盛讚「天下名景集黃山」,謂泰岱的雄偉,華山的峻峭,衡嶽的煙雲,匡廬的飛瀑,雁蕩的怪石,峨嵋的清涼,黃山兼而有之。黃山勝景,以峰為體。
黃龍風景名勝區既以獨特的巖溶景觀著稱於世,也以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享譽人間。從黃龍溝底部(海拔2000米)到山頂(海拔3800米)依次出現亞熱帶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針葉闊葉混交林、亞高山針葉林、高山灌叢草甸等。包括大熊貓、金絲猴在內的10餘種珍貴動物倘佯其間,使黃龍景區的特殊巖溶地貌與珍稀動植物資源相互交織,渾然天成。以其雄、峻、奇、野風景特色,享有「世界奇觀」、「人間瑤池」的美譽。
武凌源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和天子山等三大景區組成。主要景觀為石英砂巖峰林地貌,加之溝壑縱橫,溪澗密布,森林茂密,人跡罕至,武凌源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五絕」而聞名於世。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中夾生的箭竹和各種奇花異草,使舉世聞名的大熊貓、金絲猴、白唇鹿等珍稀動物樂於棲息在此。 自然景色兼有湖泊、瀑布、雪山、 森林之美。溝中地僻人稀,景物特異,富於原始自然風貌,有「童話世界」之譽。有長海、劍巖、諾日朗、樹正、扎如、黑海六大景區,以翠海、疊瀑、彩林、雪峰、藏情這五絕而馳名中外。
武當山,在古代,武當山以「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的顯赫地位成為千百年來人們頂禮膜拜的「神峰寶地」;在當代,國務院稱譽武當山古建築群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達到了「仙山瓊閣」的意境,成為我國著名的遊覽勝地和宗教活動場所。
曲阜孔廟、孔府、孔林位於山東省曲阜市,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
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 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在拉薩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
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藏王松贊幹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全部為石木結構,布達拉宮分為兩大部分:紅宮和白宮。居中央是紅宮,主要用於宗教事務;兩翼刷白粉的是白宮,是達賴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動的場所。
峨眉山,位於中國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內,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區。
廬山位於中國第一大河長江中遊南岸、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濱,是座地壘式斷塊山。大山、大江、大湖渾然一體,險峻與柔麗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富有獨特的廬山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與美學價值。
蘇州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重點風景旅遊城市,自古以來被人們譽為「園林之城」,其盛名享譽海內外。她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傳統思想文化內涵,展示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素有「中國古建築的薈萃和寶庫」之稱,完整地體現了17至19世紀的歷史面貌,為明清建築藝術的歷史博物館。
麗江古城是一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名城,也是中國罕見的保存相當完好的少數民族古城。
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分為內壇和外壇兩部分,主要建築物都在內壇。南有圓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天壇的總體設計,從它的建築布局到每一個細部處理,都強調了「天」。
北京西郊的西山腳下海澱一帶,泉澤遍野,群峰疊翠,山光水色,風景如畫。
武夷山市,在我國大陸稱為「華東屋脊」,最低處興田鎮,地勢高低相差之大,為全省之最。聞名中外的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及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主要部分位於境內。
大足石刻是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石刻造像星羅棋布。大足石刻其規模宏大,刻藝精湛,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我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
西遞:西遞是黃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遊景點,明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裡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蕩,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
宏村: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動靜相宜,空靈蘊藉,處處是景,步步入畫。從村外自然環境到村內的水系、街道、建築,甚至室內布置都完整地保存著古村落的原始狀態,沒有絲毫現代文明的跡象。造型獨特並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裡鄉村」。
明顯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睿皇帝和母親章聖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是我國中南地區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國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單體陵墓。其「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
清東陵:清東陵是葬有順治、康熙、乾隆、鹹豐和同治五個清朝皇帝,再加上孝莊、慈禧和香妃等 161人的大陵園。清東陵堪稱是清朝遺留的中國文化瑰寶。
清西陵:是清代帝王陵寢之一,與河北省遵化縣東陵東西相對而稱西陵。這裡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及他們的后妃、王爺、公主、阿哥等七十六人。共有陵寢十四座,還在配屬建築行宮、永福寺,這裡風景秀麗,環境幽雅,規模宏大,體系完整,是一處典型的清代古建築群。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年間,先後營造400多年。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典範之作。
青城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山內古木參天,群峰環抱,四季如春,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後山。前山景色優美,文物古蹟眾多;後山自然景物原始而華美,如世桃園,綺麗而又神秘。
都江堰建於公元三世紀,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三江併流」自然景觀由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內的山脈組成。它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反映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區內匯集了高山峽谷、雪峰冰川、高原溼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動物、珍貴植物等奇異景觀。 同時,該地區還是16個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並存的地區。
歷史上存在了705年的高句麗少數民族在這裡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蹟。
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中西建築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澳門歷史城區」以澳門的舊城為中心,通過相鄰的廣場和街道,串連起逾20個歷史建築,包括: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敎堂、聖若瑟修院及聖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聖奧斯定敎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廟、舊城牆遺址、大炮臺、聖安多尼敎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敎墳場、東望洋炮臺(含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聖堂)等,以及同分散建築緊密相連的媽閣廟前地、阿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等7個廣場空間。 其範圍東起東望洋山,西至新馬路靠內港碼頭,南起媽閣山,北至白鴿巢公園。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包括臥龍、四姑娘山、夾金山脈,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也是全球除熱帶雨林以外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它曾被自然保護國際選定為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被全球環境保護組織確定為全球200個生態區之一。
中國安陽殷墟即中國商代後期都城遺址,包括商代宗廟宮室遺址、王陵遺址和商城遺址等部分。距今已有3300多年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 。
喀斯特是發育在以石灰巖和白雲巖為主的碳酸鹽巖上的地貌。中國喀斯特有面積大、地貌多樣、典型、生物生態豐富等特點。「中國南方喀斯特」集中了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區域。「中國南方喀斯特」由雲南石林的劍狀、柱狀和塔狀喀斯特、貴州荔波的錐狀喀斯特(峰林)、重慶武隆的以天生橋、地縫、天坑群等為代表的立體喀斯特共同組成,形成於距今50萬年至3億年間。 這一區域很多景點享譽國內外。比如雲南石林素以「雄、奇、險、秀、幽、奧、曠」著稱,被稱為「天下第一奇觀」、「世界喀斯特的精華」;貴州荔波是布依族、水族、苗族和瑤族等少數民族聚集處,曾入選「中國最美的地方」、「中國最美十大森林」。
由廣西桂林、貴州施秉、重慶金佛山、廣西環江四部分組成的「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是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是對原有「中國南方喀斯特」項目的擴展和補充
誕生了首個華僑文化的世界遺產項目。同時,它也是國際「移民文化」的第一個世界遺產項目。開平是中國著名僑鄉,也是聞名遐邇的碉樓之鄉。為了防禦當時的土匪,開平的華僑和鄉親將碉樓建成了一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特殊建築。有「開平碉樓第一樓」之稱的瑞石樓是開平建築藝術價值最高的碉樓,整體造型帶著濃厚的西方建築風格,包括古羅馬的券拱、愛奧立克風格的柱廊,巴洛克風格的山花等,其中又注入了中國建築文化元素,「瑞石樓」三字剛勁雋秀,很多樓層還雕刻著「富貴吉祥」、「世界大同」等中國傳統語彙。
46座福建土樓由六群四樓組成,即永定縣初溪、洪坑、高北土樓群及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田螺坑、河坑土樓群及懷遠樓、和貴樓、華安縣大地土樓群。這些土樓或方或圓,以圓為主,如珍珠般灑落在閩西南的綠水青山間。 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傳統觀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敵的現實需要使然。集居住和防禦功能於一體的土樓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在一個相對較小的區域內展示了獨特的花崗巖石柱與山峰,豐富的花崗巖造型石與多種植被、遠近變化的景觀及震撼人心的氣候奇觀相結合,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美學效果,呈現了引人入勝的自然美。
五臺山包括從公元4世紀到19世紀(北魏、唐、宋、元、明、清)的佛教建築及獨特的聖山環境景觀,反映了各個時期建築藝術和技術的傑出成就和特點,悠久的佛教文化傳統,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嵩山被認為是具有神聖意義的中嶽。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包括周公測景臺和登封觀星臺、嵩嶽寺塔、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陽書院、會善寺、少林寺建築群等8處11項優秀歷史建築,歷經漢、魏、唐、宋、元、明、清,綿延不絕。
中國丹霞是中國境內由陸相紅色砂礫巖在內生力量(包括隆起)和外來力量(包括風化和侵蝕)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地貌景觀的總稱。包括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貴州赤水、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中國西南部亞熱帶地區的 6 處遺址。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壯觀的紅色懸崖以及一系列侵蝕地貌,包括雄偉的天然巖柱、巖塔、溝壑、峽谷和瀑布等。
目前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含文化景觀)、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類。「杭州西湖文化景觀」肇始於9世紀、成形於13世紀、興盛於18世紀、並傳承發展至今,包括5大類景觀組成要素:秀美的自然山水、獨特的「兩堤三島」、「三面雲山一面城」的景觀整體格局、著名的系列題名景觀「西湖十景」、內涵豐富的10處相關重要文化遺存、歷史悠久的西湖龍井茶園,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獨特的審美特徵以及突出的精神價值。
元上都遺址作為草原都城遺址,展示了文化融合的特點,見證了北亞地區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之間的碰撞及相互交融。包括城址、關廂、鐵幡竿渠、砧子山墓群、一棵樹墓群等。公元1256年忽必烈在此建開平府,1263年升為上都,曾作為元朝第一個都城和夏都。
距今5.3億年,於1984年被發現,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古生物發現之一」。澄江化石地共涵蓋16個門類、200餘個物種,這在世界同類化石地中極為罕見,完整展示了寒武紀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
包括:博格達峰提名地(含天山天池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區域)、中天山提名地、託木爾峰提名地等。
是哈尼族人1300多年來生生不息地「雕刻」的山水田園風光畫。該梯田於2007年成為國家溼地公園;2010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2013年,成為中國唯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大運河是世界建造時間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開鑿至今1600多年,是中華民族留給世界的寶貴遺產。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東南沿海和華北大平原上,通達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後經元朝取直疏浚,全長1794公裡,成為現今的京杭大運河。
「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是跨國系列文化遺產,沿線包括中心城鎮遺蹟、商貿城市、交通遺蹟、宗教遺蹟和關聯遺蹟等5類代表性遺蹟共33處,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之間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近兩千年以來為人類的共同繁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貴州遵義海龍屯,是「土司」的行政與生活中心聚落遺存,是「土司制度」的珍貴物證。「土司制度」是指13世紀至20世紀初,中國元、明、清朝中央政權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的一種制度,中央委任當地首領擔任「土司」,世襲統治當地人民。土司遺址見證了古代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對西南多民族地區獨特的「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中國土司遺址展現了中央政權與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傳承和國家認同方面的人類價值觀交流。
花山巖畫是戰國至東漢時期當地壯族先民駱越人群體祭祀遺留下來的遺蹟,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和與其依存的山體、河流、臺地共同了構成了壯麗的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
神農架林區自然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高,珍稀物種多。
可可西裡位於青藏高原腹地,蒙語為「美麗的少女」,可可西裡一望無垠,幾乎沒有受到現代人類活動的衝擊,美景「令人讚嘆不已」。這裡保存著完整的藏羚羊在三江源和可可西裡間的遷徙路線,藏羚羊可以不受幹擾地遷徙。
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地範圍包括鼓浪嶼全島及其近岸水域,鼓浪嶼緩衝區涵蓋鄰近的大嶼和猴嶼兩座島,並一直延伸到廈門島海岸線。1903年,鼓浪嶼在傳統聚居地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多元文化交融發展的歷史國際社區。
當地時間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首都麥納麥舉行的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將貴州省梵淨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梵淨山成為中國第53處世界遺產和第13處世界自然遺產。梵淨山位於貴州省銅仁市境內,是武陵山脈主峰,遺產地面積402.75平方公裡,緩衝區面積372.39平方公裡。梵淨山生態系統保留了大量古老孑遺、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擁有4395種植物和2767種動物,是東方落葉林生物區域中物種最豐富的熱點區域之一。大會認為,梵淨山滿足了世界自然遺產生物多樣性標準和完整性要求,展現和保存了中亞熱帶孤島山嶽生態系統和顯著的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