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7月,中國已有53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6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3項,在世界遺產名錄國家排名第二位(53項)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風景秀麗,這裡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自古以來,為遊龍門的第一景觀。
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後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裡,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的藝術造詣。
龍門歷史悠久,開鑿經歷了多個朝代,斷續營造達500年之久,共有97000餘尊佛像。龍門石窟是洛陽最經典的景點。
位於洛陽市城南十三公裡,這裡是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
1961年國務院將龍門石窟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5A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景區
世界文化遺產
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古稱"北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安陽市西北殷都區小屯村周圍,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
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國家AAAAA級景區。
2006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以宮殿宗廟建築和王陵大墓為代表的商代建築,造型莊重肅穆、質樸典雅,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築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審美意趣,集中體現了殷商時期的宮殿建設格局、建築藝術、建築方法、建築技術,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築的先進水平。殷墟的洹北商城,具有高大的城牆、威嚴的宮殿、特別是嚴格的"中軸線"布局,成為數千年來中國歷代城市的特徵。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在第34屆世遺大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9處世界遺產。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位於河南省嵩山地區,共有8處11項優秀歷史建築。
歷經漢、魏、唐、宋、元、明、清,綿延不絕,構成了一部中原地區上下2000年形象直觀的建築史,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建築群包含:中嶽廟、漢三闕、嵩嶽寺塔、登封觀星臺、嵩陽書院、少林寺、少林寺塔林、會善塔、少林寺初祖庵。
神農架林區,簡稱神農架,1970年經國務院批准建制,直屬湖北省管轄,是中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縣級行政區。
位於湖北省西部邊陲,坐擁聯合國「世界地質公園」,轄6鎮2鄉和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有森工企業林業管理局、1個國家溼地公園,林地佔85%以上。
神農架因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在此架木為梯,採嘗百草,救民疾夭,教民稼穡而得名。
神農架林區從印支運動末至燕山運動初,發生了強烈的褶皺和大面積的掀斜,奠定了區內的地貌骨架。第四紀氣候的冷暖變化,在部分地段殘留了冰川地貌,致使區內地貌複雜多樣。根據區內地貌形態特徵和成因類型,可分為構造溶蝕地貌、溶蝕侵蝕地貌、剝蝕侵蝕地貌、堆積地貌等四種類型的地貌單元。
神農架之得名,聯繫著一則有關神農嘗百草的古老傳說:遠古時候,神農皇帝為遍嘗百草率眾尋到了一座高山上,但見這兒山勢陡峭,森林遍野,認定必有奇藥密藏,不禁喜出望外。他先教民"架木為屋,以避兇險";繼教民"架木為梯,以助攀緣";採得了良藥400種,著就了《神農本草經》,為向天帝復命,才"架木為壇,跨鶴飛天"而去。後人緬懷始祖恩德,便將這座高山稱做了神農架。
2016年7月17日,正在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把中國湖北神農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這裡遍地奇花異草,蒼松翠柏、蔽日遮天;奇峰異石,突兀聳立;溪繞雲谷,絕壁生煙。武陵源的自然價值和濃鬱的原始野性,將人們徵服。1993年2月28日作為世界自然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頒發證書。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是20世紀80年代初新發現的山水名勝。這裡的風景沒有經過任何的人工雕鑿,到處是石柱石峰、斷崖絕壁、古樹名木、雲氣煙霧、流泉飛瀑、珍禽異獸。實在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呀。置身其間,猶如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藝術山水長廊。
武陵源水繞山轉,素有「秀水八百」之稱。眾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溶洞數量多、規模大,極富特色。有珍奇的地質遺蹟景觀和十分豐富的植物資源以及數十種野生珍稀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