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位於歐洲南部亞平寧半島,被稱為德意歐洲戰場的"軟腹部"。1943年5月,突尼西亞戰役剛結束,美英首腦在華盛頓召開了一次代號為"三叉戟"的會議,討論進攻義大利本土和最後擊敗德國的問題。會議確定,盟軍在西西里島登陸後,將實施 一切必要行動,徹底擊敗義大利。據此,地中海地區的盟軍在佔領西西里島後,於1943年9月初發起攻義大利本土的戰役,至年底暫告停止。此役,盟軍雖然攻佔了義大利南部地區,奪取了一些重要港口和機場,但也為此付出了沉燻的代價。
作戰背景
西西里島戰役的勝利,使盟軍摸清了軸心國軍隊的實力,打破了德國關於地中海是他們"歐洲堡壘"的護城河的信念,堅定了盟軍進攻義大利本土的信心。1943年7月17日,地中海地區盟軍最高司令官艾森豪決定,在結束西西里島戰役後進攻義大利本土,利用在北非和西西里集結起來的巨大人力物力,一舉擊敗義大利。7月26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同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在確認了登陸地點後,命令艾森豪"為使用現有資源儘早發動進攻,你應即刻制定在薩萊諾灣實施登陸的計劃。"盟軍打算從薩萊諾進入義大利本王后,即向義大利南部發動進攻,其目的是奪取那不勒斯港和福賈機場,為下一步作戰行動輔平道路。同時,不斷壓迫駐義大利北部的德軍,為開闢開二戰場和攻入法國南部創造有利條件。
1943年8月1日,盟軍確定了參加義大利南部戰役的指揮系統與作戰兵力。艾森豪擔任地中海地區盟軍最高司令官,指揮海、陸、空軍三軍。地面作戰兵力為第15集團軍群(司令亞歷山大),轄美第5集團軍(司令克拉克將軍)和英第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將軍),總計40個師。隨時可出動支援在亞平寧半島登陸作戰的飛機達3127架,其中包括406架運輸機,650艘艦艇。
為保障薩萊諾灣登陸成功,要求英第8集團軍一俟結束西西里作戰,即儘快強度墨西拿海峽,在亞平寧半島南端卡拉布裡亞地域奪佔登陸場,以便把德軍從盟軍的主要突擊方向--薩萊諾灣吸引過來,牽制義大利南部之德軍,作戰計劃代號為"灣城";爾後,美第5集團軍在薩萊諾灣登陸,首先佔領薩萊諾灣及其城市、蒙特科維諾機場和通往那不勒斯的山間隘口,鞏固和擴大登陸場。然後,與從卡拉布裡亞北上的英國第8集團軍會合,分別沿亞平寧山脈東、西向北發展,迅速佔領包括那不勒斯在內的整個義大利南部。在薩萊諾的登陸,盟軍樂觀地用"雪崩作戰計劃"的代號。
盟軍在北非、地中海戰場的勝利,使義大利的失敗已不可避免,導致國內局勢日趨緊張。7月25日,墨索裡尼晉見國王時被解職,並被監禁在馬達萊納島。由前總參謀長巴多利奧元帥組成的新政府一面聲稱義大利仍是德國的"積極的盟國",戰爭將繼續下去;一面秘密與美英方面接觸,準備退出戰爭。
希特勒預料到義大利新政府有可能與同盟國講和並背棄德國,及時採取了對策。墨索裡尼倒臺的第二天,德軍最高統帥部即令原擬赴希借擔任指揮任務的隆美爾在阿爾卑斯山集結部隊,做好進軍義大利的準備。8月16日,希特勒命令隆美爾及其總司令部越過邊界,進入義大利北部。藉口是:減輕義大利人保衛北部領土的重擔,以便他們增援南部,因為盟軍隨時會在南部登陸。到9月3日義大利籤署投降協定時,義大利境內共有德軍16個師,即駐北部的B集團軍群(司令隆美爾元帥)和駐中、南部的C集團軍群(司令凱塞林元帥),各轄8個師。兩個集團軍群都擔負兩項任務:第一,一旦義大利投降,兩個集團軍群便解除附近的義大利部隊的武裝並奪取其裝備;第二,B集團軍群負責保持阿爾卑斯隘道暢通,使凱塞林的部隊不致陷入包圍;第三,C集團軍群則負責擊敗盟軍的登陸。
根據西西里島傑拉反擊戰的經驗,凱塞林確信,必須在盟軍登陸過程中或在內陸,在其艦炮射程之外擊敗盟軍的登陸行動。因此,他將部隊部署在盟軍最有可能登陸的海灘周圍。如果水際防禦失敗,便橫跨義大利半島布置一系列防禦陣地進行抵抗,直到德軍完成兵力集結,發動反攻。因此,凱塞林除將摩步第3師、傘兵第2師部署在羅馬地區,直接由其指揮外,其餘6個師編入第10集團軍(司令為菲廷霍夫上將),擔負南部防務,阻敵由南向北推進,為在義大利中央地區組織防禦贏得時間,並儘可能不受損失地退到羅馬以南地區。第10集團軍下轄坦克第14、第76軍,其中,坦克第14軍所屬的摩步第15師和"戈林"師,由於在西西里損失慘重,被調到那不勒斯地區整編,傘兵第1師部署在塔蘭託、布林迪西和巴裡諸港,新調來的戰鬥力最強的坦克第16師部署在其認為盟軍最可能實施主要登陸的薩萊諾地區;坦克第76軍所屬的摩步第29師部署在卡拉布裡亞沿岸附近,坦克第26師部署在卡坦扎羅地區。另有120架殲擊機和50架殲擊轟炸機掩護義大利中部和南部。
薩萊諾登陸
薩萊諾位於那不勒斯東南48公裡。擔負薩萊諾登陸作戰的總指揮為一名海軍上將,地面部隊為美第5集團軍(轄美第6軍、英第10軍),由克拉克指揮,海軍兵力由美海軍林伊特將軍指揮。參加登陸作戰的兵力分為南部登陸編隊和北部登陸編隊。
南部登陸編隊,編有各型運輸、登陸艦船155艘,支援和掩護作戰的艦艇22艘,主要任務是負責運送、保障美第6軍在塞勒河以南的佩斯通附近登陸。
北部登陸編隊,編有各型運輸、登陸艦船316艘,支援和掩護作戰的艦艇23艘,主要任務是負責運送、保障英第10軍在塞勒河以北的梅奧裡、維耶特裡和巴蒂帕利亞登陸。
此外,擔負登陸戰役海上支援和掩護任務的還有航母支援編隊(護航航空母艦4艘、機型航母1艘、巡洋艦33艘和驅逐艦9艘)和海上掩護編隊(戰列艦4艘、航空母艦2艘及驅逐艦21艘)。
9月3日,英第8集團軍所屬加拿大第1師和英軍第5師首先橫越墨西拿海峽,沿卡拉布裡亞向北推進。同日,參加薩萊諾登陸的各部隊分別從奧蘭、阿爾及爾、比塞大和的黎波裡出發,並在西西里以北與從巴勒莫和特爾尼出發的部隊會合,然後於9月8日向薩萊諾駛進。
9月9日凌晨4時30分,登陸編隊進至距海岸約13-16公裡處,登陸兵經換乘登陸艇後向預定登陸點接近。為控制從薩萊諾灣通往那不勒斯的公路,阻止德軍從北面來的增援,2個美軍突擊隊在梅奧裏海灘登陸,迅速搶佔了基翁齊山口,在俯矚薩萊諾--那不勒斯的主要公路的山脊上站穩了腳跟。3個英軍突擊隊也在維耶特裡順利登陸,但隨即被德軍阻於拉莫裡納隘道上。
盟軍第一梯隊3個步兵師分兩路行動。北路英軍第46師和第56師主要登陸地點在薩萊諾以南數公裡的海灘。登陸伊始即遭到德軍的猛烈炮擊。儘管有盟軍艦炮的火力支援,第一登陸突擊波仍遭到德軍頑強抵抗。第一天,先頭部隊向內陸進行了3公裡,但傷亡重大,未能佔領預定要攻佔的主要目標--薩萊諾灣、蒙特科維諾飛機場以及公路的交叉要道。
南路美第36師在佩斯通附近的4個海灘上實施登陸。因克拉克試圖取得奇襲效果,不顧海軍的反對,沒有對敵實施火力準備。結果在離海岸的最後一段路上,登陸艇突然遭到來自海岸的彈雨襲擊,部隊傷亡很大。在沒有艦炮和飛機火力支援的情況下,部隊冒著德軍的猛烈炮火竭力靠近海岸,登陸後又陷入德軍火網中。幸虧海軍驅逐艦穿過雷區趕來支援,才阻擋住了德軍小股坦克的反擊。傍晚,美軍左翼向內陸推進了約8公裡,右翼仍被阻於海灘附近。雖然第5集團軍在頭一天佔領了所有預定的海灘,但在南、北這兩個登陸地段的登陸場仍然極不穩固。
9月8日傍晚,英第1空降師6000人從突尼西亞休息營地的比塞大匆忙登上一些臨時湊集的英國軍艦,於9日傍晚順利駛進義大利"腳跟"--意海軍基地塔蘭託港。由於義大利政府已於前一天宣布投降,第1空降師未遇到抵抗就佔領了這個可供1個集團軍使用的頭等海港及其附近的機場。原駐守該地區的德軍傘兵第1師除部分兵力已被調往薩萊諾地區,其餘則已奉命撤往塔蘭託以北190公裡的福賈。這樣,英軍第1空降師兩天內就佔領了布林的西和巴裡。
9月10日凌晨,英軍第56師佔領了蒙特科維諾機場及巴蒂帕利亞,英第46師佔領了薩萊諾,德軍第16裝甲師遂將其大部兵力向北調往英軍方向,並通過猛烈反攻將英軍第56師逐出了蒙特科維諾和巴蒂帕利亞。美軍趁機擴大橋頭堡,以預備隊第45師大部登陸,沿塞勒河南岸穿越佩薩諾向縱深推進,但很快就被德軍攔阻,並在德軍組織的一次反擊中被迫後撤。至11日日終前,美第36師向前挺進了15公裡,英軍的2個師佔領了薩萊諾及其以南沿岸地帶,縱深約20公裡。
到9月12日,第5集團軍的登陸場稍有擴大,但尚未達到規定的範圍。3天過去了,德軍第16坦克師通過憑險據守和積極反擊。暫時將已登陸的盟軍4個師阻止在兩個縱深淺近、彼此隔開的灘頭陣地,為爭取後援贏得了時間,而盟軍原計劃3天到達那不勒斯的希望落空了。至此,德軍有3個師到達薩來諾地區,準備沿著盟軍登陸地段的分界線--塞勒河向下遊實施全面反擊。德軍的企圖是對美第5集團軍分而殲之,各個擊破,先集中力量攻擊一個登陸地段,然後再攻擊另一個登陸地段。
9月13日,得到增援的德軍發起了強大攻勢,衝進美、英軍之間的缺口,將其截為兩部分,迫使盟軍退至離海岸3公裡以內的地方,處境極為危險。克拉克不得不向休伊特提出緊要求:準備重新遷走第5集團軍司令部,並把一切可用的船隻準備好,以便從灘頭撤出第6軍,使其在英軍方向重新登陸,或者讓第10軍轉移到南部去,並呼籲戰區統帥部予以緊急增援。
為保住登陸場,盟軍立即採取措施,火速增援岸上部隊。向登陸場空降了美空降兵第82師,當晚第一批空降部隊投到了南部登陸場。14日,盟軍地中海戰場所有可以用的飛機,都被調去轟炸德軍及其運輸線。在這天飛機出動了1900多架次,軍艦發射的猛烈而準確的炮火有效地阻止了德軍向海灘推進。英軍第7裝甲師於15日晨開始在北部登陸場登陸。到15日終,盟軍部隊終於鞏固了陣地。
16日晨,德軍集結兵力分兩路對英軍方向再次發動攻勢,企圖扭轉局勢,遭到胃軍艦、機、炮火力的猛烈襲擊,損失慘重,反擊遂告失敗。同日,英第8集團軍先頭部隊在薩萊諾東南60公裡處與美第5集團軍會師。至此,盟軍第15集團軍群在亞平寧半島構成了一條統一的戰線。凱塞林認識到,重新奪取登陸場代價太大,德軍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兵器繼續抵抗,遂決定放棄薩萊諾和那不勒斯,逐漸向北撤退至沃爾圖諾河後面的一條既設防線。
攻佔義大利南部
9月21日,亞歷山大下達繼續進攻義大利的任務和未來作戰計劃:鞏固薩萊諾--巴裡一線陣地;佔領那不勒斯和福賈;佔領羅馬;進攻佛羅倫斯和阿雷佐。預定在年底前奪佔羅馬。
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沿東海岸推進。9月22日,英第78師在巴裡登陸,印度第8師接著在布林迪西登陸,與英第1空降師一起,歸英第5軍指揮,同時,把英第13軍調到東海岸,第8集團軍陸上力量已有了很大加強。但直到27日,英軍才從巴裡派出一支小部隊前出福賈刺探敵情,由於德軍在英軍逼近時棄城而逃,英軍便順利佔領了數個機場。
10月3日,英軍採取夜襲的方法,奪取了德軍第1傘兵師防守的小港特爾莫利。但德軍利用英軍在作戰準備上的耽擱,從西海岸調來了坦克第16師屏護第1傘兵師防守的比費爾諾河防線,並於5日發動了一次反擊,將英軍趕回到城市邊緣,幾乎切斷了英軍向南的運輸線。德軍的反擊,致使蒙哥馬利在進攻下一道特裡尼約防線之前,暫停出擊兩周,以便進一步整編部隊和充實補給。
此間,克拉克的第5集團軍正從薩萊諾向西海岸北部緩緩推進。英軍第10軍幾乎是在德軍開始撤退後的一星期才發動攻勢。直到10月1日,其先頭部隊攻佔了港口早已被德軍嚴重破壞的那不勒斯。此時,距盟軍登陸日已過三周。而美軍第6軍沿著已被破壞了的內陸公路,以平均每天5公裡的速度緩慢推進。一星期後,第5集團軍才進至德軍退守的沃爾土諾河一線。
10月12日夜間,第5集團軍對由德軍3個師防守的沃爾土諾河一線發起進攻,但遭到了阻擊。16日,德軍的阻擊部隊完成任務後,主動向北撤退至下一道--臨時修建的沿加裡利亞諾河到拉皮多河的防線。
10月份的第一周,蒙哥馬利的部隊渡過比費爾諾河後重新調整部署,第5軍於22日夜對據守特裡尼約河的德軍發起攻擊,並在27日擴大了戰果,但卻受阻於泥濘的道路和敵炮火,直到11月3日才突破了德軍的主要陣地,迫使德軍撤到了桑格羅河一線,接著又是一個漫長的停頓時期,蒙哥馬利調用新近到達的紐西蘭第2師,使他可用於進攻桑格羅河的兵力增加到了5個師和2個裝甲旅。11月28日晚,蒙哥馬利以五倍於敵的優勢兵力,在強大的火力掩護下發起大規模攻勢,渡過了桑格羅河。德軍第65師(一個由幾個國家的部隊拼湊起來的師)在盟軍的攻擊下潰退下來。德軍在退往後面的主要防線後,重整旗鼓。12月2日和3日,在內陸側面奧爾素格納出現了一個乘勝追擊的大好機會,可惜盟軍沒有抓住。因而凱塞林從北面及時調來了坦克第26師和摩步第90師實施增援。這樣,盟軍進展的速度就變得更加緩慢了。直到12月10日,第8集團軍才渡過離桑格羅河13公裡的莫羅河。接著,又受到了阻擋,雙方處於對峙狀態。
由於天氣不好和公路遭到破壞,第5集團軍也耽誤了三周,直到11月5日才發起進攻。德軍的抵抗很頑強,經過10天激戰,只獲得少許進展,克拉克不得不把疲憊不堪的部隊撤回進行改編。此後,第5集團軍的兵力擴大到相當於10個師,而凱塞林扼守亞平寧山脈以西的兵力也增加到5個師。12月2日,第5集團軍重新發動攻勢。英軍第10軍12月3日快要到達卡米諾山的三千英尺高峰時,被德軍的反攻趕了回來,直到6日才得佔領,並抵達加裡利亞諾河一線。與此同時,右翼新投入作戰的美軍第2軍和第6軍一道,在比較廣闊的戰線上向拉皮多河推進,但他們遇到的抵抗日益增強,經過幾個星期努力,僅僅進展數英裡,最後只得停止進攻。第5集團軍至此已傷亡近4萬人,其總數大大超過了敵軍的損失。
1943年即將過去時,雙方在義大利中部的"古斯塔夫防線"前陷入僵局。直到5個月後,盟軍進入羅馬,接著又停滯不前;又過了8個月,終於衝出了狹窄多山的半島而進入義大利平原。 (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