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百姓為何中秋都會供奉兔兒爺? 原來這麼「神」

2020-12-16 北晚新視覺網

在老北京,一進入八月,街上就出現了賣兔兒爺的,他們或在街邊擺攤,把大大小小的兔兒爺由低往高擺成兔兒爺山,迎來人們的關注和選購,或挑著挑兒沿著胡同叫賣,由此拉開了北京人過中秋節的序幕。人們對兔兒爺的喜愛一直延續至今,如今一提到老北京的民俗玩具,大家還是第一個想到的還是兔兒爺,它幾乎已經成了老北京文化的一種象徵性符號,北京人為什麼這麼愛兔兒爺呢?這還要從兔兒爺產生的歷史說起。

作者 高 巍


動畫片《兔俠傳奇》

在老北京,一進入八月,街上就出現了賣兔兒爺的,他們或在街邊擺攤,把大大小小的兔兒爺由低往高擺成兔兒爺山,迎來人們的關注和選購,或挑著挑兒沿著胡同叫賣,由此拉開了北京人過中秋節的序幕。
做兔兒爺、賣兔兒爺的大多是京郊的農民,他們利用秋收後的閒暇,在半個月的時間裡集中做出一批兔兒爺,送到城裡來賣,換些零錢為老人扯幾尺布,為孩子交學費,還有燈油、打醋等日常花銷。

所賣的兔兒爺不過是一般的泥塑玩具,造型簡單,色彩豔麗。只是那高高翹起的雙耳和明顯的三瓣嘴的兔子,卻要穿上戲出兒中的武生打扮,不免讓人覺得滑稽。

人們對兔兒爺的喜愛一直延續至今,如今一提到老北京的民俗玩具,大家還是第一個想到的還是兔兒爺,它幾乎已經成了老北京文化的一種象徵性符號,北京人為什麼這麼愛兔兒爺呢?這還要從兔兒爺產生的歷史說起。

獸中王成為兔爺的坐騎,無形中提高了兔兒爺的地位。

祭月偶像成了民俗玩具

月亮碼上的兔子搗藥的動作,搗的就是長生不死之藥。而搗藥的背景是廣寒宮和婆娑樹,這又是月亮裡的環境。所以傳說兔子住在廣寒宮,嫦娥奔月後與之相伴的即為玉兔。

把兔子和月亮聯繫在一起,先祖二千多年前就想到了。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畫上就在左上角繪有一彎新月,中間是只奔跑的玉兔。更早的《淮南子》一書中,把玉兔和蟾蜍並存於月中,作為陰陽的代表,提出了陰陽對立並存的哲學理念。

在宋代,有一幅著名的微型版畫,畫面上是只兔子在石頭上磨一鐵杵,寓意「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是賣針的商業廣告。

這些事例表明,兔子早已不僅是百姓畜養的動物,而且引導著人們去觀察天象,體會高深的哲理,進而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表徵。有了這個背景,兔兒爺進入民間風俗也就很自然了。

儘管如此,兔兒爺的造型演變,也經歷了四五百年的漫長過程。明朝人紀坤的《花王閣剩稿》是較早記述兔兒爺的文字。他說:「中秋節多以泥撰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祈而拜之」。這表明,明代中葉以後,民間中秋已有祭月之際擺兔兒爺的習俗。但此處對於兔兒爺裝扮的描寫較為模糊,至少未及後來定型後的兔兒爺詳細、完整。原因很簡單,京劇是在徽班進京後逐漸產生,其中的武生裝扮不會比京劇產生更早。而這是乾隆年間的事情,距今不過二百多年。所以據推斷,兔兒爺產生以後,在具體造型上有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其定型期不會早於清末。如今看到的,宮中溥儀供奉的兔兒爺,大體就是現在見到的模樣。

標準的兔兒爺,除了武生打扮之外,還要以黑虎作為坐騎。老虎本是獸中王,怎會讓兔子騎?有趣味也就在這。獸中王成為兔爺的坐騎,無形中提高了兔兒爺的地位。兔兒爺是誰?生育之神。騎老虎正好體現了人丁興旺主題在中國人心中的至高無上地位。兔兒爺的紅袍與老虎的黑色,構成明顯對立的陰陽兩極,構成陰陽有機的結合,體現「陰陽合而萬物生」的道理。

兔兒爺的造型很多,除了騎黑虎還有騎鹿、馬、羊、白象、五彩祥雲……豐富多彩。除了兔兒爺,還有人給它配上兔兒奶奶,成一對。甚至把由響器、執事和轎子組成的娶親隊伍也打扮成兔兒爺形象,三瓣嘴,長耳朵,卻穿著常人的衣裳,風趣生動。

最重要的是,兔兒爺不光是老北京人祭月時的偶像,甚至還是兒童玩具,祭月完後就轉給孩子。這種大雅大俗的特點集中於一身的民俗用品唯有兔兒爺。這正是中國人實用主義信仰的體現,不過是在北京人身上表現的更突出、更生動而已。

兔兒爺成了北京文化的象徵

兔子本性溫順,還被作為智慧的象徵,寄託了人類的許多美好情感,中外皆是。特別是作為月亮崇拜的偶像以後,更被賦予了神力,備受推崇。如今,兔兒爺不光是中秋節的民俗用品,而且出現在春節廟會上,把兔兒爺所具有的親情、團圓等美好感情,融入了北京人喜迎新春的熱烈氣氛當中。

每到八月十五這一天,京城百姓都會供奉兔兒爺

早年間,民間還流行著一個關於兔兒爺的美好傳說。話說有一年八月,京城鬧了瘟疫,一下子病倒了許多人。十五這天,嫦娥借著月光,見到了京城百姓的不幸,就派玉兔下凡相救。玉兔化作一位美麗的少女,降臨京城,挨家挨戶為人們治病。她奔忙了一整夜,救治了很多人,自己也累昏了過去。等她醒來時,天已大亮,人們圍著她,目光中充滿關切。原來,她剛才昏過去後便顯露原形。她把原委告訴了大家,並向大家告別,飛向漂茫的雲端。後來,每到八月十五這一天,京城百姓都會供奉兔兒爺,感恩玉兔救病之恩。

這個傳說在老北京人中流傳很廣,版本也多,但無不表達了對兔兒爺的好感和懷念。

而在兔兒爺的造型、配色、用途等各個方面,也都打上了老北京的印跡,且兔兒爺為北京所獨有,成為重要的北京文化符號。

民間還有十餘條關於兔兒爺的歇後語,象「兔兒爺拿大頂——窩犄角」、「兔兒爺掏耳朵——崴泥」、「兔兒爺過河——一灘泥」、「兔兒爺打架——散攤子」等等。兒童還有首歌謠提到兔兒爺:「紫不紫,大海茄,八月十五供兔兒爺。頭落擺著毛豆角,後面月餅擺三碟……」這正是老北京人祭月場景的描述。其中的毛豆角正是兔子的所愛,體現了對它的特別關愛,也說明了兔兒爺在民間的深遠影響。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兔兒爺所含的文化主題也在發生變化,並帶來兔兒爺形象的豐富。除了傳統造型,還有卡通型,漫畫型,傳統與時尚結合型……這反映了兔兒爺至今仍具有的生命力,特別是它與百姓生活的密切聯繫。

 

來源:北京晚報 北晚新視覺網

相關焦點

  • 京城百姓為何中秋都會供奉兔兒爺? 原來這麼「神」
    人們對兔兒爺的喜愛一直延續至今,如今一提到老北京的民俗玩具,大家還是第一個想到的還是兔兒爺,它幾乎已經成了老北京文化的一種象徵性符號,北京人為什麼這麼愛兔兒爺呢?這還要從兔兒爺產生的歷史說起。這表明,明代中葉以後,民間中秋已有祭月之際擺兔兒爺的習俗。但此處對於兔兒爺裝扮的描寫較為模糊,至少未及後來定型後的兔兒爺詳細、完整。原因很簡單,京劇是在徽班進京後逐漸產生,其中的武生裝扮不會比京劇產生更早。而這是乾隆年間的事情,距今不過二百多年。所以據推斷,兔兒爺產生以後,在具體造型上有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其定型期不會早於清末。如今看到的,宮中溥儀供奉的兔兒爺,大體就是現在見到的模樣。
  • 老北京中秋習俗 兔兒爺原來這麼神
    兔兒爺,圖片來自《幸繪京城守藝人》中秋節快到了,琳琅滿目的各色月餅早已上市。在老北京,過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一件同等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拜兔兒爺。拜完了,能工巧匠製作的兔兒爺就成孩子們的玩具了。
  • 秋涼祭月 · 萌動京城——兔兒爺
    談及京城兔兒爺,最早有明確記載的歷史出現在明朝。明·紀坤(約1636年)在《花王閣剩稿》中記載:「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拜之。」這是最早的關於兔兒爺的記載。兔兒爺也許就是照著「月光紙」上的玉兔形象用泥塑造出來的。由這一記載可知,明朝兔兒爺已經在北京城頗為盛行,這一習俗或許和皇家祭月的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到清末時期,兔兒爺變成既是拜祭品又是中秋節兒童的玩具。
  • 兔兒爺:老北京的吉祥物
    曾幾何時,老北京的中秋節一定要有兔兒爺相伴。大大小小、花花綠綠的兔兒爺擺在樓梯式的貨架上,形成一座壯觀的「兔兒爺山」,為各大廟會平添一道耀眼的景致。時過境遷,如今再想尋覓這舊時場景已然很難。  數百年前已風靡京城
  • 兔兒爺:老北京的吉祥物
    它的起源無從考證,但史料中多有中秋拜兔兒爺的記載,據此推斷應不晚於明代。明人紀坤的《花王閣剩稿》中有:「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明代《北京歲華記》記載:「市中以黃土博成,曰兔兒爺,著花袍,高有二三尺者。」清末徐柯在《清稗類鈔·時令類》中說:「中秋日,京師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貼金泥,身施彩繪,巨者高三四尺,值近萬錢。貴家巨室多購歸,以香花餅果供養之,禁中亦然。」
  • 兔兒爺與中秋節,老北京兔兒爺的來歷
    那是專門為「兔兒爺」準備的。「爺」是舊時代對地位尊貴者的敬稱。每逢中秋,請一尊泥塑的「兔兒」恭而敬之地「供」起來。這兔兒,可不是凡間的家畜,也不是野兔,而是廣寒宮裡的玉兔,所以被尊稱為「爺」!兔兒爺是北京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同時也是中秋應節應令的兒童玩具。兔兒爺是在明朝末年出現的。
  • 中秋國慶雙節慶祝:八月十五月兒圓,兔兒爺家住月裡面
    庚子中秋,三五月半圓,玉兔望蟾宮,家和人團圓,感恩父母昊天罔極;盛世國慶,山花漫神州,金龍上華表,旗擎世紀潮,祝福祖國國步龍騰。北京舊時過中秋節,有一樣和其他地方不同,就是家裡桌子上一定少不了「兔兒爺」。兔兒爺是老北京中秋節的吉祥物, 也是北京城的保護神。每逢中秋,家家戶戶都要請一尊泥塑的兔兒爺供起來,祈求保佑一年的平安健康。
  • 中秋節吃月餅也要拜兔兒爺 幸繪京城第五代守藝人張忠強
    八月十五中秋節快到了,琳琅滿目的各色月餅早已上市,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老北京,過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一件幾乎同等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拜兔兒爺。作者 何思倩黃沙指的就是製作兔兒爺的材料——黃泥巴。雖然兔兒爺被視為 「爺」、視作「神」,但製作兔兒爺倒沒有用到什麼高級名貴的材料。拜完了,兔兒爺就作為玩意兒拿給孩子玩兒了。兔兒爺既是宗教儀式的偶像,又是孩子們手裡的玩具。這看起來的確是個矛盾的現象,神都是高不可攀的,還能讓小孩子在手裡把玩?由此看來,兔兒爺大概是最接地氣的神吧。
  • 走遍京城消瘟疫 祭月賞景拜兔爺
    作為北京人中秋節俗的重要標誌之一,兔兒爺流傳至今,已有不少於380年的歷史,雖無從細細考究,但至少從明代起就已經流行,有關其傳奇故事,也被歷代人們久久傳頌。相傳有一年,瘟疫傳遍了整個北京城,宮中的嫦娥看此不忍,於是派身邊搗藥的玉兔來為百姓們治病。
  • 原來古代人是這麼過中秋的,比現在有趣多了!
    在古代,人們過中秋可不僅僅是吃月餅賞月這麼簡單。唐代以後,歷朝歷代都對中秋節十分重視,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獨特的慶祝方式。古時候的中秋節的習俗有很多,除了賞月、吃月餅、放花燈,還有很多,雖然形式不同,但都表達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盼。
  • 中秋將至,為什麼要提那隻兔子?
    月亮上的嫦娥小仙女看到人間燒香求醫的情景,心裡十分難過,就派玉兔到人間去為百姓治病消災。玉兔下凡來到北京城,可由於它一身白,誰都不讓它進門,玉兔只好去廟裡借來神像的盔甲,打扮成男人的樣子。為了能給更多人治病,玉兔將馬、鹿、老虎等各種動物當坐騎,跑遍了京城內外。瘟疫消滅後,玉兔就低調地回月宮了。
  • 風靡老北京600多年的兔兒爺,它的來歷您知道嗎!
    八月十五,月兒圓兔兒爺家住月裡面採百草,做良藥去病除災保平安……每逢中秋,小孩子們都這麼唱兔兒爺淵源於古老的月亮崇拜,在祭月儀式中形成了獨立的形象,並逐漸豐富,兔兒爺兼具神聖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遊樂的功能於一體。
  • 八月十五月兒圓,兔兒爺家住月裡面
    每逢中秋,家家戶戶都要請一尊泥塑的兔兒爺供起來,祈求保佑一年的平安健康。 他說,非遺傳承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它的文化內涵,希望人們能夠真正了解兔兒爺背後的民俗文化。 兔兒爺不是「爺」 兔兒爺源於對月神的崇拜和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京城爆發瘟疫,無藥可醫。
  • 中秋節除了吃月餅、拜月,還要供兔兒爺!這是北京中秋形象大使!
    秋分祭月始於周代,中秋賞月始於魏晉盛於唐。唐代時,已經形成了一種民間習俗,即在八月十五固定的時間內,有了特定的內容,如全家團聚、賞月、玩月……並得到了百姓的認同和參與。這就完全符合了民俗節日的性質。及至宋朝年間,八月十五正式被定為中秋節。
  • 中秋話兔:玉兔,月兔,兔兒爺,哪個才真正是月亮上的那隻兔子?
    中秋將至,除了嫦娥,月亮上還住著一個神話角色——月兔,又叫玉兔,在中國神話裡,月兔在月亮上陪伴嫦娥,還不停地搗藥,跟吳剛伐桂的感覺差不多。其實,玉兔在中國傳統中還有一個說法,那就是「兔兒爺」,它還有一個流傳較廣的傳說:有一年,北京城裡忽然鬧起了瘟疫,幾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麼藥也不見好。月宮中的嫦娥看到人間的悲慘情景,心裡十分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到人間去,為百姓消災治病。玉兔變身為一個少女,來到了北京城。
  • 老北京兔兒爺:來自月亮的「爺」
    兔兒爺是老北京的傳統玩具,在記錄老北京風俗的《燕京歲時記》中,曾有這樣的記載:「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泥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中國文物網記者有幸採訪到雙氏泥人、臉譜藝術第三代傳人雙彥先生,請他為我們講述兔兒爺背後的故事。
  • [民俗]「兔子」是中秋不可或缺文化元素
    新華網山東頻道9月11日電(記者吳書光)中秋時節,月宮嫦娥、玉兔搗藥的神話故事深入人心,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八月十五中秋節除了賞月、吃月餅外,早前一些地區家家都有供奉「兔子」的習俗。山東大學民俗專家李萬鵬教授說,兔子是中秋節的標誌之一。以前,老濟南人八月十五時興用青豆供奉「兔子王」,但隨著時代變遷,這一習俗漸不為人知。
  • 中秋手抄報圖片:兔兒爺與中秋節
    >中秋手抄報圖片:兔兒爺與中秋節2012-09-04 21:23:1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戰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關於兔兒爺,《燕京歲時記》有記載:「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
  • 中秋節說兔兒爺 聽非遺傳承人講「京味兒」文化
    中秋節說兔兒爺 聽非遺傳承人講「京味兒」文化 03:39 中秋節說兔兒爺 聽非遺傳承人講「京味兒」文化03:40來自新華社客戶端民間相傳,在很久以前,京城地區鬧了一場瘟疫,廣寒宮中嫦娥身邊的玉兔下凡幫助百姓戰勝了病魔。於是就有了在每年的八月十五,京城裡的百姓請兔兒爺、拜兔兒爺,以求平安健康。張忠強在北京前門地區的琉璃廠和大柵欄經營著兩家專賣老北京兔兒爺的小店。店裡賣的兔兒爺,都是他親自設計、親手製作的。
  • 兔兒爺「落戶」老北京 俏皮話為何淨拿兔兒爺開玩笑
    兔兒爺是老北京特色玩具,它究竟從何而來,眾說紛紜。清代袁枚在《子不語》中,有「兔兒神」的記載,說一位年輕巡按御史被派到福建,當地一位名叫胡天保的人喜歡他的美貌,總在窺視他,巡按御史知道緣由後,大怒,將他殺死。過了一個月,胡天保託夢給鄉親,稱自己在陰間被封為兔兒神,需立廟祭祀。廟成後,求生男孩者多前往,香火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