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兒爺:老北京的吉祥物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爭擺兔兒山。」曾幾何時,老北京的中秋節一定要有兔兒爺相伴。大大小小、花花綠綠的兔兒爺擺在樓梯式的貨架上,形成一座壯觀的「兔兒爺山」,為各大廟會平添一道耀眼的景致。時過境遷,如今再想尋覓這舊時場景已然很難。

  數百年前已風靡京城

  兔兒爺屬於北京泥彩塑的一種,是北京地區特有的文化符號。它的起源無從考證,但史料中多有中秋拜兔兒爺的記載,據此推斷應不晚於明代。明人紀坤的《花王閣剩稿》中有:「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明代《北京歲華記》記載:「市中以黃土博成,曰兔兒爺,著花袍,高有二三尺者。」清末徐柯在《清稗類鈔·時令類》中說:「中秋日,京師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貼金泥,身施彩繪,巨者高三四尺,值近萬錢。貴家巨室多購歸,以香花餅果供養之,禁中亦然。」

  從「以泥摶兔形」「以黃土博成」的描述來看,明代兔兒爺的製作工藝略微粗糙,兔兒爺的形象也較為樸素,可能是習俗的萌發階段。到了清代,兔兒爺已經「面貼金泥」「身施彩繪」,形象上華麗許多,而且身價倍增——「值近萬錢」,「貴家巨室多購歸」,甚至「禁中亦然」。可見供奉兔兒爺的習俗已經蔚然成風,不僅平民百姓、達官貴人祭拜,連皇宮禁苑也不能免俗。

  北京兔兒爺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雙彥說:「中秋節拜兔兒爺源於古人對健康的期盼,兔兒爺左手託臼,右手執杵,做搗藥狀,是醫者的化身。古代醫療條件差,人們很怕生病,所以每逢中秋,要請一尊兔兒爺供奉祭拜,希望祛病除災、永葆安康。」

  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就是說所有的神只許你請,卻不許你送走,但對於兔兒爺來說卻是個例外。兔兒爺就要年年請、年年送。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請新兔爺後,要先把上一年請的兔兒爺摔碎。這一摔可有講究,因為兔兒爺在你家一年,已經把你一家的晦氣全吸附在它的身上,摔了兔兒爺就是祈求家人健康,將晦氣摔走。所以,請兔兒爺叫請祝福,送兔兒爺叫送健康。

  兔兒爺其實是兔兒奶奶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這樣描寫過兔兒爺:「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著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著朱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綠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鮮明而勻調的彩色,使綠葉紅花都閃閃欲動。」

  不同於印象中兔子溫順乖巧的形象,兔兒爺神情肅穆,朱袍金甲,儼然一副不怒自威的將軍模樣。事實上,這位威風凜凜的「將軍」是個女扮男裝的「花木蘭」,我們稱呼了幾百年的兔兒爺其實是位兔兒奶奶。

  為什麼兔兒奶奶會是男性將軍的形象呢?老北京曾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有一年北京鬧瘟疫,玉兔下凡給大家治病,但它是「女兒身」,不得隨意拋頭露面,只好去廟裡借來神像的盔甲,打扮成男人的樣子。為了儘快給更多人治病,玉兔將馬、鹿、老虎等各種動物當坐騎,跑遍了京城內外。瘟疫消滅後,玉兔也累倒在廟門外的旗杆下,現出原形。人們這才知道救人的就是玉兔,感其恩德,每到農曆八月十五那天都要供奉它,給它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也祈求它給人間帶來幸福吉祥。

  至於管兔兒奶奶叫「兔兒爺」,這跟老北京的「爺文化」有關。老北京很講究「爺」這詞,走到哪裡,「張爺」「李爺」「趙爺」不絕於耳。「爺」這稱謂在這種時候和輩分沒什麼關係,就是一種尊稱。於是,有恩於百姓、又深受大家喜愛的玉兔也得了一個「爺」的稱號。

  老手藝要守規矩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秋拜兔兒爺的習俗日漸式微,兔兒爺也慢慢淡出百姓的視野,成為老輩人記憶裡的一抹鄉愁。

  雙彥與兔兒爺的緣分起於他的父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雙起翔。雙起翔生於1931年,13歲隨二舅——有「泥人聖手」之稱的李榮山學習彩塑,17歲學滿出師,此後一直從事泥彩塑工作。20世紀80年代,會做兔兒爺的老藝人大多已離世,為了復興這一傳統技藝,中國美術館研究員李寸松找到50多歲的雙起翔,希望他能把兔兒爺恢復出來。雙起翔不負眾望,憑著記憶和雙手將兔兒爺重新帶回人們的視野。

  生於這樣的家庭,雙彥子承父業,投身泥彩塑,是必然的選擇。傳統的兔兒爺是由膠泥燒制而成,但由於膠泥越來越少,雙彥把原料換成了陶泥,這樣就更易於保存。兔兒爺是用模具翻塑出來的,由於兔兒爺是空心的,所以陶泥要擀成片貼進模具裡,合成一個空心的胎。剛制好的胎要晾一段時間然後進行拋光,修掉毛邊,給兔兒爺「美容」,把它的臉打磨得光滑細膩。接下來,就是進窯裡燒制了。燒好的兔兒爺還要經過最後的「化妝」,上色彩繪,勾勒面部表情,穿上金光閃閃的盔甲,插上兩隻大白耳朵。這樣一個神氣活現的兔兒爺才大功告成。

  近年來,國家日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掀起來一股前所未有的非遺熱。一些人看到其中商機,做起了傳統手工藝品的生意。但由於缺乏民俗知識,加之「短平快」的製作模式,出來的產品大都是粗製濫造的盜版。雙彥說:「現在很多人都在做兔兒爺,但因為不懂其中的民俗文化內涵,隨心所欲地創作,做的兔兒爺不合規矩。」

  雙彥特別反對有悖傳統的肆意創新。比如,傳統兔兒爺只有一桿靠背旗,有人為了好看,增加到兩桿、四桿。「這就是不了解民俗文化。」雙彥說,「兔兒爺後背的一桿旗說明了它的出處。傳說裡兔兒爺是在寺廟的山門外被發現的,這杆旗代表了它被發現的地點。從前老北京有句歇後語叫『兔兒爺的靠背旗——獨挑』,市井小混混打架時常用,意思是一對一單挑,因為兔兒爺只有一桿靠背旗。」

  雙彥認為,像兔兒爺這種脫胎於民間習俗的物件,它承載的民族記憶是極其有講究的。他製作的兔兒爺依然沿用清代以降的造型,沒有為貼合現代審美做過多的改變。也許在老手藝人的心裡,只有經得起時光的砥礪,才能稱得上至美。

  小貼士

  兔兒爺坐騎知多少

  ■ 坐象兔兒爺:「象」與「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

  ■ 坐虎兔兒爺:虎為百獸之王,是統帥,寓意事業興盛、人脈廣博。

  ■ 坐黑虎兔兒爺:鎮宅平安,健康有壽。

  ■ 坐麒麟兔兒爺:取意於「麒麟吐書」典故,象徵學識廣博、學業有成。

來源: 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說一說老北京「兔兒爺」的傳承以及製作過程
    在老北京有一種家喻戶曉的吉祥物叫兔爺。這兔爺不僅樣子可愛,還很受人的尊敬,每到八月十五中秋節老北京的大街小巷。這賣兔兒爺的攤啊,那遍地都是。中秋節,家家請兔爺,家家戶戶的小孩啊婦女啊,還會拜兔兒爺兔兒爺,這是為什麼呢。
  • 老北京「兔兒爺」的秘密:原型是雌兔 與民間傳說有關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13日電(記者 上官雲)過去,說起過中秋節,「請一尊兔兒爺回家」是許多老北京人必做的事情。三瓣嘴、朱紅袍,手持搗藥杵的兔兒爺在可愛中又透著那麼一絲威風凜凜。 每年中秋前後,雙彥也到了最忙的時候,由他純手工製作的「兔兒爺」基本都供不應求。
  • 京城百姓為何中秋都會供奉兔兒爺? 原來這麼「神」
    在老北京,一進入八月,街上就出現了賣兔兒爺的,他們或在街邊擺攤,把大大小小的兔兒爺由低往高擺成兔兒爺山,迎來人們的關注和選購,或挑著挑兒沿著胡同叫賣,由此拉開了北京人過中秋節的序幕。人們對兔兒爺的喜愛一直延續至今,如今一提到老北京的民俗玩具,大家還是第一個想到的還是兔兒爺,它幾乎已經成了老北京文化的一種象徵性符號,北京人為什麼這麼愛兔兒爺呢?
  • 中秋節吃月餅也要拜兔兒爺 幸繪京城第五代守藝人張忠強
    八月十五中秋節快到了,琳琅滿目的各色月餅早已上市,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老北京,過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一件幾乎同等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拜兔兒爺。作者 何思倩兔兒爺險些絕跡兔兒爺,作為老北京人最喜歡的民俗玩具曾經風靡數百年,製作技藝由一代代匠人傳承直至今天。我們「幸繪工藝偵探團」在前門的一條小胡同裡找到了一位製作兔兒爺的老手藝人——兔兒爺張。一進楊梅竹斜街,就能看到老北京兔兒爺的店,雖然店面不大,但是店裡喜慶的色調以及玻璃窗後一座巨大的兔兒爺像足夠吸引路人的眼球。窄窄的小店擺滿了大大小小、顏色形狀各異的兔兒爺。
  • 這些老北京的「寶貝」,土著都不一定還記得……
    要說接地氣,除了非遺旅遊美食產品的「老北京炸醬」,小編還要說說老北京燒餅!您可能說了,燒餅誰沒吃過啊?但是這裡要介紹的老北京燒餅可是不簡單,也是一道非遺旅遊美食產品。「皇城貨郎」的老北京燒餅餅瓤層次多、口感酥軟、聞著特香,芝麻吃時也不掉。為了讓更多的遊客吃到老北京的美食,作為非遺旅遊商品,皇城貨郎製作了很多禮盒裝產品,包裝精品,送人自用都很方便!想吃這口了,隨時就能吃上。皇城貨郎已經開了網店,大家可掃描下方二維碼購買:
  • 老北京中秋節的這些講究您知道嗎?
    「他在四牌樓附近一家南紙店看見門口擺著一堆堆兔兒爺,進去選了一個一尺來高的薛平貴,跟一個挎籃兒買菜的兔兒奶奶。又在接壁糕餅鋪子買了兩盒月餅,一盒自來紅,一盒自來白。」咱們今天就來說說北京中秋節的一些講究吧。八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水果月餅擺滿碟。」這句俗語說出了老北京隆重、喜慶的過節情景。
  • 這裡,藏著你嚮往中的老北京胡同兒生活
    在人們的印象裡,老北京胡同兒大多是四四方方,橫平豎直的,規整的分布在這個城市的各大街巷。正是這份寧靜與愜意,賦予了這條胡同兒獨特的老北京韻味。這裡,就是楊梅竹斜街。復古與文藝氣息並存這家售賣老北京吉祥物兔兒爺的店面如今已經成為一項重點非遺項目
  • 老北京中秋習俗
    在老北京很重視中秋節,要是從農曆的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放三天假。節日氣氛很濃,習俗也很多:習俗一,拜月:過去,老北京,到了中秋每家每戶都要設壇拜月,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 自助餐+植物拓染+兔兒爺彩繪+做蛋黃酥…2大1小才¥660
    十一期間,這裡還有兩大一小國慶一日遊 活動內容豐富好玩超走心↓↓↓植物拓印染 | 老北京兔兒爺彩繪 | DIY蛋黃酥兔兒爺是北京市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人們按照月宮裡有嫦娥玉兔的說法,把玉兔進一步藝術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後,用泥巴塑造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兔兒爺。
  • 中秋節說兔兒爺 聽非遺傳承人講「京味兒」文化
    中秋節說兔兒爺 聽非遺傳承人講「京味兒」文化 03:39 中秋節說兔兒爺 聽非遺傳承人講「京味兒」文化03:40來自新華社客戶端於是就有了在每年的八月十五,京城裡的百姓請兔兒爺、拜兔兒爺,以求平安健康。張忠強在北京前門地區的琉璃廠和大柵欄經營著兩家專賣老北京兔兒爺的小店。店裡賣的兔兒爺,都是他親自設計、親手製作的。製作兔兒爺,張忠強並不是家傳的手藝,全憑自己喜愛。他從小就喜歡用泥巴捏各種小玩意兒,有機會就拜師學藝。
  • 敘詭筆記|從「白兔是祥瑞」到「滿街兔兒爺」
    史料中最早的「兔兒爺」的記錄,見諸紀曉嵐的先人紀坤(明末學者)在《花王閣剩稿》中的記載:「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逐漸成為「中秋節指定兒童玩具」。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清晰地記錄了當時中秋節「兔兒爺」熱賣的情形:「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
  • 很有意思的老北京小胡同,前門大柵欄嘈雜商業區裡一絲清靜
    很有意思的老北京小胡同,前門大柵欄嘈雜商業區裡一絲清靜元大都建城講究個格局方正,街道大都東西筆直,而大柵欄附近卻集中有幾條斜著的街道,如楊梅竹斜街、櫻桃斜街、李鐵拐斜街。原來金朝都城建在今天的虎坊橋附近,這使得南城一帶非常繁華鬧,人們喜歡來此地購物消費。
  • 老北京「耍貨」太平燕、毛猴、鳴蟬回來了
    展廳裡,滿屋子的老北京玩具讓記者這個外地人眼前一亮,叫得上名字的,諸如兔兒爺、風車、泥人、毛猴等傳統節令玩具,太平燕、小雞啄米、鳴蟬等充滿老北京風情的特有玩具,都由手工製成、精美有趣,有的幾可亂真。還有那許多叫不上名字的,榫卯結構的生肖玩偶、爬坡的萌寵、打架的竹人、提線的獅子……各有各的玩法,統共足有60多種、近百件,令人愛不釋手。  「嘿,這不就是我小時候玩的嘛!」
  • 四世同堂,一家極具老北京特色的餐廳
    四世同堂是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便門內大街85號金色夏日酒店內的一家極具老北京特色的餐廳,一進入餐廳內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牆上幾塊年代感極強的牌匾,這些牌匾似乎瞬間就讓人有穿越到民國時期北平的感覺。店內一座烤鴨的爐火,爐內的烤鴨正經受著烈火的炙烤。
  • 兔兒爺、京扇子,京味特色「北京禮物」亮相世園會
    記者今日在園區的草坪劇場看到,該區域有一個展區展出了眾多「北京禮物」,包括兔兒爺、京扇子、燕京八景書籤等具有北京特色的文創產品。北京市文旅局北京禮物品牌管理中心主任陳雪介紹,「北京禮物」是體現古都文化、展示北京城市形象的旅遊商品品牌。「北京禮物」於2011年創建,2014年北京市旅遊行業協會註冊商標,2016年首次被寫入北京市高精尖產品名錄。
  • 探尋那些人少好玩的老北京胡同
    這是兔兒爺門口張貼的一個標誌,應該是楊梅竹斜街也在推廣當中,也許,真應該衝著人還少的時候就來了。東交民巷是老北京最長的一條胡同也是清末時的外使館聚集地,這裡沿街洋房林立,建築都是西洋風格。現在這一帶基本上是北京市公安局、最高人民法院、警察博物館等。
  • 集小資情調和老北京味為一體的胡同,文藝青年打卡的新地點
    南鑼鼓巷位於東城區南鑼鼓巷胡同,地處北京市中心,是集小資情調和老北京味為一體的胡同,也是北京時尚地標之一。這裡匯集了許多文藝特色小店,還有各種小吃,文藝青年會把這裡當成必來之處。它也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有保護最完整的四合院區。
  • 老舍之子舒乙先生:懷念舊時滿街兔兒爺的中秋節
    比如中秋節吧,最突出的是月餅、是兔兒爺、是明亮的月亮,是大家的團圓……這些內容都是平常沒有的。到中秋節了,祁老人到街上去想買個兔兒爺給自己的小孫子,買點月餅、買兩盆菊花回來。可是由於日本人佔領,沒有兔兒爺了,沒有菊花可賣了,沒有節日可過了。他突然就覺悟到———亡國了,連咱們的節都過不成了,連兔兒爺都沒有了。  你看,由於一個節日,甚至非常微小的幾個節日的象徵物沒有了,就讓人一下子大徹大悟,突然就覺得天下大變,已經淪為亡國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