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節快到了,琳琅滿目的各色月餅早已上市,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老北京,過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一件幾乎同等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拜兔兒爺。
製作兔兒爺的老手藝人——兔兒爺張
明人紀坤在《戲題》裡有雲: 「京師中秋節, 多以泥摶兔形, 衣冠踞坐如人狀, 兒女祀而拜之。」 從這首詩中可以得知明朝已有祭拜兔兒爺的習俗。乾隆年間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 一書中寫道: 「京師以黃沙作白玉兔, 飾以五彩粧顏, 千奇百狀, 集聚天街月下, 市而易之」。黃沙指的就是製作兔兒爺的材料——黃泥巴。
雖然兔兒爺被視為 「爺」、視作「神」,但製作兔兒爺倒沒有用到什麼高級名貴的材料。拜完了,兔兒爺就作為玩意兒拿給孩子玩兒了。兔兒爺既是宗教儀式的偶像,又是孩子們手裡的玩具。這看起來的確是個矛盾的現象,神都是高不可攀的,還能讓小孩子在手裡把玩?由此看來,兔兒爺大概是最接地氣的神吧。
兔兒爺險些絕跡兔兒爺,作為老北京人最喜歡的民俗玩具曾經風靡數百年,製作技藝由一代代匠人傳承直至今天。我們「幸繪工藝偵探團」在前門的一條小胡同裡找到了一位製作兔兒爺的老手藝人——兔兒爺張。
一進楊梅竹斜街,就能看到老北京兔兒爺的店,雖然店面不大,但是店裡喜慶的色調以及玻璃窗後一座巨大的兔兒爺像足夠吸引路人的眼球。窄窄的小店擺滿了大大小小、顏色形狀各異的兔兒爺。仔細一瞅,兔爺兒們騎著不同的動物,有老虎、大象和麒麟;表情也各不相同,有的兔子比較「萌」、有的比較「囧」、有的比較「嚴肅」,讓人愛不釋手。
小店的主人是兔兒爺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他正坐在桌前聚精會神地用毛筆勾勒兔兒爺的表情。他祖籍河北,上世紀50年代全家遷入北京,落戶琉璃廠地區,爺爺、父親都是手藝人。說起兔兒爺,便勾起了張忠強的童年記憶,那時孩子們在一塊兒玩,誰要是有個兔兒爺,保準得到羨慕的目光。當時張家並不富裕,所以年幼的他總想著:啥時自己也能擁有兔兒爺。
張師傅告訴我們,北京中秋拜兔兒爺的習俗可以追溯到明朝,在清朝達到鼎盛,兔兒爺在京城風靡了幾百年,此後卻經歷了興衰波折,險些絕跡。文革「除四舊」,兔兒爺被當做神像的一種,就此失了音訊,只有個別家庭殘存幾尊。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國家開發旅遊產品,聚集了老手藝人和玩具協會,這才重新喚醒了被歷史風塵遮掩的兔兒爺。如今,已經很少有祭拜兔兒爺的人了,這種民間工藝品的人氣大不如前,但是兔兒爺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還是有一些年輕人、外國遊客對這種民間玩意兒很感興趣。
上世紀90年代,工藝美術大師雙起翔復興了兔兒爺的製作工藝,張忠強因緣際會,師從另一位老手藝人杜康民學習製作兔兒爺,傳承下來這門老手藝。「三分坯,七分繪」,兔兒爺是用模子翻塑的,先要挖泥、取泥、溜泥,把泥弄熟到不粘工作檯,再放入兩面模裡,可以根據不同作品放點棉花、麻之類的輔料。大致成型後要用水修坯,刮去毛刺和多餘的泥,張忠強戲稱是為兔兒爺「洗澡」,還要扎耳朵眼兒。陰乾五六天後,把前後兩片粘在一起,在身上刷層膠水,才開始上色。兔兒爺的神韻,全靠彩繪和開臉點睛。
說著,張師傅開始演示一隻兔兒爺的製作過程,從打胚、合模、起模、沾水、刷邊、修飾、壓光、扎耳朵到晾曬,他得心應手,邊做邊講解製作要點。
張師傅告訴我們,兔兒爺的坐騎也各有來頭,多以神獸為坐騎, 不同的坐騎有不同的吉祥含義。麒麟代表「麒麟送子」、瑞虎能「驅邪」、大象寓意「吉祥如意」、葫蘆則是「福祿」的諧音。無論是百獸之王的虎,還是力大無窮的象,甚至天上的神獸麒麟都成了兔兒爺的胯下坐騎,老虎的兇猛正襯託了兔兒爺的神通廣大,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深刻地表現出了老北京人樂觀豁達、風趣幽默的生活和處事哲學。北京話裡有許多歇後語是以兔兒爺作為主體來表達的, 如 「兔兒爺掏耳朵——崴泥」, 比喻把事情辦壞了; 「兔兒爺折跟頭——窩了犄角」, 比喻辦事情遭受了挫折。
做兔兒爺不難 但少有人做許多人是從《四世同堂》了解到兔兒爺這號老北京風物,老舍先生這樣形容兔兒爺:「粉臉是那麼光潤,眉眼是那麼清秀,就是一個七十五歲的老人也沒法不像小孩子那樣的喜愛它。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的描著點淺紅;這樣,小兔兒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著朱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綠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的染上鮮明而勻調的彩色,使綠葉紅花都閃閃欲動。」這生動的描寫讓人情不自禁對兔兒爺心生嚮往,也對兔兒爺所承載的老北京味道充滿懷戀。
雖然今天張師傅製作的兔兒爺依然如老舍先生筆下的那般讓人喜不自禁,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兔兒爺正在淡出現代生活,淡出孩子們的視線。當兔兒爺曾經依附的生活方式不復存在, 它的創作和保護將走向何方呢?
面對兔兒爺的現狀,張師傅這樣說道:「有歷史的東西,沒有做成產業線,這是為什麼呢?北京現在只有十幾位手藝人,兔兒爺做起來不難,但做的人少。再一個就是銷售少,我們很希望有美術知識的學生加入創作,在色彩搭配、造型上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喜愛,讓300多年的兔兒爺煥發新的生命力。」張老師的一番話表達了他希望創新和傳承的迫切心。
張師傅在我們的互動卡上寫了「勤奮、刻苦、目標;求知、追求、創新」,六個詞也深深體現了一位手藝人的衷心和願景。張師傅作為一位手藝人渾身散發著美好、積極向上、尊重歷史傳統的氣息。歷史的車輪前行讓我們明白,其實我們離不開傳統,正如傳統也離不開我們。幸繪團隊期待著與張老師共同探索兔兒爺的設計與創新。
(何思倩,「幸繪計劃」發起人,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多次獲得國際設計獎項。現在在北京工商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任教。三年來,她和她的學生們組成了「幸繪工藝偵探團」,走遍京城,用畫筆記錄下了19位京城守藝人不為人知的匠作生活與造物哲學。他們的尋訪成果《幸繪京城守藝人》將於近日出版,這本精美而充滿溫情的手繪圖冊帶人們走進市井匠人默默耕耘、認真生活的小日子,使人真切感受到隱藏在胡同深處的京城守藝人的匠人精神。本文介紹的兔兒爺傳承人張忠強便是「幸繪計劃」尋訪到的一位京城守藝人,繪畫與文字摘自《幸繪京城守藝人》一書。)
來源:北京晚報 北晚新視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