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吃月餅也要拜兔兒爺 幸繪京城第五代守藝人張忠強

2021-01-15 北晚新視覺網

八月十五中秋節快到了,琳琅滿目的各色月餅早已上市,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老北京,過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一件幾乎同等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拜兔兒爺。

作者 何思倩

製作兔兒爺的老手藝人——兔兒爺張

明人紀坤在《戲題》裡有雲: 「京師中秋節, 多以泥摶兔形, 衣冠踞坐如人狀, 兒女祀而拜之。」 從這首詩中可以得知明朝已有祭拜兔兒爺的習俗。乾隆年間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 一書中寫道: 「京師以黃沙作白玉兔, 飾以五彩粧顏, 千奇百狀, 集聚天街月下, 市而易之」。黃沙指的就是製作兔兒爺的材料——黃泥巴。

雖然兔兒爺被視為 「爺」、視作「神」,但製作兔兒爺倒沒有用到什麼高級名貴的材料。拜完了,兔兒爺就作為玩意兒拿給孩子玩兒了。兔兒爺既是宗教儀式的偶像,又是孩子們手裡的玩具。這看起來的確是個矛盾的現象,神都是高不可攀的,還能讓小孩子在手裡把玩?由此看來,兔兒爺大概是最接地氣的神吧。

兔兒爺險些絕跡

兔兒爺,作為老北京人最喜歡的民俗玩具曾經風靡數百年,製作技藝由一代代匠人傳承直至今天。我們「幸繪工藝偵探團」在前門的一條小胡同裡找到了一位製作兔兒爺的老手藝人——兔兒爺張。

一進楊梅竹斜街,就能看到老北京兔兒爺的店,雖然店面不大,但是店裡喜慶的色調以及玻璃窗後一座巨大的兔兒爺像足夠吸引路人的眼球。窄窄的小店擺滿了大大小小、顏色形狀各異的兔兒爺。仔細一瞅,兔爺兒們騎著不同的動物,有老虎、大象和麒麟;表情也各不相同,有的兔子比較「萌」、有的比較「囧」、有的比較「嚴肅」,讓人愛不釋手。

小店的主人是兔兒爺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他正坐在桌前聚精會神地用毛筆勾勒兔兒爺的表情。他祖籍河北,上世紀50年代全家遷入北京,落戶琉璃廠地區,爺爺、父親都是手藝人。說起兔兒爺,便勾起了張忠強的童年記憶,那時孩子們在一塊兒玩,誰要是有個兔兒爺,保準得到羨慕的目光。當時張家並不富裕,所以年幼的他總想著:啥時自己也能擁有兔兒爺。

張師傅告訴我們,北京中秋拜兔兒爺的習俗可以追溯到明朝,在清朝達到鼎盛,兔兒爺在京城風靡了幾百年,此後卻經歷了興衰波折,險些絕跡。文革「除四舊」,兔兒爺被當做神像的一種,就此失了音訊,只有個別家庭殘存幾尊。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國家開發旅遊產品,聚集了老手藝人和玩具協會,這才重新喚醒了被歷史風塵遮掩的兔兒爺。如今,已經很少有祭拜兔兒爺的人了,這種民間工藝品的人氣大不如前,但是兔兒爺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還是有一些年輕人、外國遊客對這種民間玩意兒很感興趣。

老北京俗語裡有兔兒爺

上世紀90年代,工藝美術大師雙起翔復興了兔兒爺的製作工藝,張忠強因緣際會,師從另一位老手藝人杜康民學習製作兔兒爺,傳承下來這門老手藝。「三分坯,七分繪」,兔兒爺是用模子翻塑的,先要挖泥、取泥、溜泥,把泥弄熟到不粘工作檯,再放入兩面模裡,可以根據不同作品放點棉花、麻之類的輔料。大致成型後要用水修坯,刮去毛刺和多餘的泥,張忠強戲稱是為兔兒爺「洗澡」,還要扎耳朵眼兒。陰乾五六天後,把前後兩片粘在一起,在身上刷層膠水,才開始上色。兔兒爺的神韻,全靠彩繪和開臉點睛。

說著,張師傅開始演示一隻兔兒爺的製作過程,從打胚、合模、起模、沾水、刷邊、修飾、壓光、扎耳朵到晾曬,他得心應手,邊做邊講解製作要點。

張師傅告訴我們,兔兒爺的坐騎也各有來頭,多以神獸為坐騎, 不同的坐騎有不同的吉祥含義。麒麟代表「麒麟送子」、瑞虎能「驅邪」、大象寓意「吉祥如意」、葫蘆則是「福祿」的諧音。無論是百獸之王的虎,還是力大無窮的象,甚至天上的神獸麒麟都成了兔兒爺的胯下坐騎,老虎的兇猛正襯託了兔兒爺的神通廣大,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深刻地表現出了老北京人樂觀豁達、風趣幽默的生活和處事哲學。北京話裡有許多歇後語是以兔兒爺作為主體來表達的, 如 「兔兒爺掏耳朵——崴泥」, 比喻把事情辦壞了; 「兔兒爺折跟頭——窩了犄角」, 比喻辦事情遭受了挫折。

做兔兒爺不難 但少有人做

許多人是從《四世同堂》了解到兔兒爺這號老北京風物,老舍先生這樣形容兔兒爺:「粉臉是那麼光潤,眉眼是那麼清秀,就是一個七十五歲的老人也沒法不像小孩子那樣的喜愛它。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的描著點淺紅;這樣,小兔兒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著朱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綠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的染上鮮明而勻調的彩色,使綠葉紅花都閃閃欲動。」這生動的描寫讓人情不自禁對兔兒爺心生嚮往,也對兔兒爺所承載的老北京味道充滿懷戀。

雖然今天張師傅製作的兔兒爺依然如老舍先生筆下的那般讓人喜不自禁,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兔兒爺正在淡出現代生活,淡出孩子們的視線。當兔兒爺曾經依附的生活方式不復存在, 它的創作和保護將走向何方呢?

面對兔兒爺的現狀,張師傅這樣說道:「有歷史的東西,沒有做成產業線,這是為什麼呢?北京現在只有十幾位手藝人,兔兒爺做起來不難,但做的人少。再一個就是銷售少,我們很希望有美術知識的學生加入創作,在色彩搭配、造型上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喜愛,讓300多年的兔兒爺煥發新的生命力。」張老師的一番話表達了他希望創新和傳承的迫切心。

張師傅在我們的互動卡上寫了「勤奮、刻苦、目標;求知、追求、創新」,六個詞也深深體現了一位手藝人的衷心和願景。張師傅作為一位手藝人渾身散發著美好、積極向上、尊重歷史傳統的氣息。歷史的車輪前行讓我們明白,其實我們離不開傳統,正如傳統也離不開我們。幸繪團隊期待著與張老師共同探索兔兒爺的設計與創新。

(何思倩,「幸繪計劃」發起人,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多次獲得國際設計獎項。現在在北京工商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任教。三年來,她和她的學生們組成了「幸繪工藝偵探團」,走遍京城,用畫筆記錄下了19位京城守藝人不為人知的匠作生活與造物哲學。他們的尋訪成果《幸繪京城守藝人》將於近日出版,這本精美而充滿溫情的手繪圖冊帶人們走進市井匠人默默耕耘、認真生活的小日子,使人真切感受到隱藏在胡同深處的京城守藝人的匠人精神。本文介紹的兔兒爺傳承人張忠強便是「幸繪計劃」尋訪到的一位京城守藝人,繪畫與文字摘自《幸繪京城守藝人》一書。)

 

來源:北京晚報 北晚新視覺網

 

相關焦點

  • 中秋節說兔兒爺 聽非遺傳承人講「京味兒」文化
    中秋節說兔兒爺 聽非遺傳承人講「京味兒」文化 03:39 中秋節說兔兒爺 聽非遺傳承人講「京味兒」文化03:40來自新華社客戶端張忠強是北京市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彩塑的代表性傳承人。民間相傳,在很久以前,京城地區鬧了一場瘟疫,廣寒宮中嫦娥身邊的玉兔下凡幫助百姓戰勝了病魔。於是就有了在每年的八月十五,京城裡的百姓請兔兒爺、拜兔兒爺,以求平安健康。張忠強在北京前門地區的琉璃廠和大柵欄經營著兩家專賣老北京兔兒爺的小店。店裡賣的兔兒爺,都是他親自設計、親手製作的。
  • 京城百姓為何中秋都會供奉兔兒爺? 原來這麼「神」
    ,由此拉開了北京人過中秋節的序幕。做兔兒爺、賣兔兒爺的大多是京郊的農民,他們利用秋收後的閒暇,在半個月的時間裡集中做出一批兔兒爺,送到城裡來賣,換些零錢為老人扯幾尺布,為孩子交學費,還有燈油、打醋等日常花銷。所賣的兔兒爺不過是一般的泥塑玩具,造型簡單,色彩豔麗。只是那高高翹起的雙耳和明顯的三瓣嘴的兔子,卻要穿上戲出兒中的武生打扮,不免讓人覺得滑稽。
  • 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
    月餅最初是祭月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相結合,贈月餅、吃月餅,象徵人月兩團圓。傳說唐高祖李淵與文武百官歡度中秋,他興致勃勃地看著吐蕃送來的圓圓的「胡餅」,指著天上明月說要以圓餅邀明月。後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流傳開來,宋時還稱之為「月團」。中秋節除了祭月酬神以外,也是一個喜慶歡愉的節日。
  • 說一說老北京「兔兒爺」的傳承以及製作過程
    這兔爺不僅樣子可愛,還很受人的尊敬,每到八月十五中秋節老北京的大街小巷。這賣兔兒爺的攤啊,那遍地都是。中秋節,家家請兔爺,家家戶戶的小孩啊婦女啊,還會拜兔兒爺兔兒爺,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啊,這個兔兒爺只是泥彩塑工藝中的小種類,和其他的泥彩塑工藝相比啊,兔爺的這個製作方法相對簡單。不過啊,兔兒爺其內蘊含的民族精神啊,再加上老北京人,有請兔兒爺,拜兔兒爺的傳統,因此它可不是工藝高就能代替的。所以呢,咱們兔兒爺啊,是泥彩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咱們老北京人啊,最喜歡的一款泥彩塑。
  • 老舍之子舒乙先生:懷念舊時滿街兔兒爺的中秋節
    比如中秋節吧,最突出的是月餅、是兔兒爺、是明亮的月亮,是大家的團圓……這些內容都是平常沒有的。即使這樣,人們也要過節。到中秋節了,祁老人到街上去想買個兔兒爺給自己的小孫子,買點月餅、買兩盆菊花回來。可是由於日本人佔領,沒有兔兒爺了,沒有菊花可賣了,沒有節日可過了。他突然就覺悟到———亡國了,連咱們的節都過不成了,連兔兒爺都沒有了。  你看,由於一個節日,甚至非常微小的幾個節日的象徵物沒有了,就讓人一下子大徹大悟,突然就覺得天下大變,已經淪為亡國奴了。
  • 兔兒爺:老北京的吉祥物
    曾幾何時,老北京的中秋節一定要有兔兒爺相伴。大大小小、花花綠綠的兔兒爺擺在樓梯式的貨架上,形成一座壯觀的「兔兒爺山」,為各大廟會平添一道耀眼的景致。時過境遷,如今再想尋覓這舊時場景已然很難。  數百年前已風靡京城
  • 畫兔兒爺、剪紅紙、點豆腐……老字號直播非遺絕活兒話中秋
    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正把他親手製作的兔兒爺排放整齊,國家級非遺剪紙項目傳承人劉曉迪拿著剪刀對一疊紅紙比劃著,京味畫家、天然繪畫顏料配置技藝第五代非遺傳承人楊信拿著畫筆現場開始作畫……9月21日晚上,非遺傳承人扎堆兒在位於王致和食品廠的北京市腐乳科普館裡忙活起來
  • 民國時期中秋節老照片:以前的中秋節這麼多講究,現在都消失殆盡
    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玩花燈、舞火龍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現在一到中秋節,在各大超市就能看到各種品牌的月餅堆滿貨架,其實最有特色的當屬小時候自己動手在家中製作的月餅。
  • 拜月、賞月、吃月餅是中秋節的常見民俗
    中秋節是中華民俗中三大節日之一,拜月、賞月、吃月餅則是中秋節的常見民俗,然而這三種民俗原來並非同源,源頭的起始甚至差距幾千年。你我真的很了解中秋節關於「月」的節俗嗎?古人拜月不因中秋節因何由?秋月祭拜月亮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是起源得很早,但不是因為「中秋節」。
  • 秦曄:漫談中秋節
    傳說之二:關於中秋食月餅的習俗,是由元朝末年流傳下來的。元朝統治期間,民族壓迫深重,有的地方,每戶都要住一個蒙古兵,受漢人養活,監視漢人行動,老百姓準備反抗,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後來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到處宣傳互送月餅,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要在中秋節買月餅吃才能避免。人們買到月餅後發現裡面藏有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
  • 老北京中秋節的這些講究您知道嗎?
    「他在四牌樓附近一家南紙店看見門口擺著一堆堆兔兒爺,進去選了一個一尺來高的薛平貴,跟一個挎籃兒買菜的兔兒奶奶。又在接壁糕餅鋪子買了兩盒月餅,一盒自來紅,一盒自來白。」咱們今天就來說說北京中秋節的一些講究吧。八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水果月餅擺滿碟。」這句俗語說出了老北京隆重、喜慶的過節情景。
  • 中秋節吃月餅是為了紀念什麼? 中秋節吃月餅的起源說法不一
    中秋節吃月餅是為了紀念什麼?每逢中秋節我們都會吃月餅賞月,那你知道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嗎,中秋節吃月餅最初是為了什麼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中秋節吃月餅的起源吧。
  • 老北京文化:民俗中的「觀音」情結,以及中秋節的習俗
    及至宋朝年間,八月十五正式被定為中秋節。北宋蘇東坡的詩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正是關於中秋節的千古絕唱,其中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一句在如今可謂家喻戶曉。老北京中秋節的習俗有很多,這裡介紹以下幾種:(一)吃月餅。談到中秋節,必然要說到月餅。
  • 每年農曆八月,民間都要過中秋節,家家戶戶賞月,聚吃月餅、瓜果
    每年農曆八月,民間都要過中秋節,家家戶戶賞月,聚吃月餅、瓜果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古代農曆八月的民間年節飲食風俗,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內容都有什麼吧!中國古代每年農曆八月,民間都要過中秋節這一重要節日。節日期間,家家戶戶不但要賞月、拜月,而且還要聚吃月餅、瓜果等食品,並有相互饋贈月餅的習俗,飲食文化活動頗為豐富。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民間稱「八月節」或八月半」。每屆此時,家家戶戶要合家團聚,共賞明月,度過最美好的時刻,因此,此節也被稱為團圓節。據史載中秋節時,民間普遍有吃月餅和各種瓜果的風俗。
  • 2018年中秋節是幾月幾日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是什麼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據歷史學家推斷,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裡光」。
  • 古代中秋節是怎樣的
    唯獨中秋節的地位,經久不衰,每年中秋節的前夕,就能看到超市開始準備月餅等節日美食,總能被人們,快速地一搶而空,可見即便在現代人眼裡,中秋節仍然有無法替代的意義。但是現代的吃月餅、賞月,都是我們老祖宗玩剩下的把戲。古代的中秋節,意義遠不止吃這麼簡單。經過了3000多年的文化傳承,中秋節在人們心中的意義,也越來越深遠。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節除了吃月餅,還有哪些習俗?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中秋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月餅的來歷!
    眾所周知,月餅和柚子是中秋節最常見的食物。在中國,中秋節時,人們經常用月餅作為禮物來表達對親朋好友的敬意。中國人在中秋節吃月餅,因為月餅的形狀類似天空中的明月,所以它們通常有團圓的美好含義。所謂度過一個美好的滿月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是遊子回家團聚的重要時刻。
  • 中秋節的風俗有哪些 中秋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每一個中國傳統節日都有著獨特的習俗,例如,元宵節的習俗就是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清明節的習俗是掃墓、踏青;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粽子、賽龍舟;重陽節的習俗是登高、插茱萸;臘八節的習俗是喝臘八粥等等。對於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肯定有一部分人還不太清楚,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吧。
  • 中秋節有什麼民俗活動
    大家對於中秋節一定都十分熟悉了,中秋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老百姓都非常重視中秋節,每年中秋節各地都有很多民俗活動,其中賞月吃月餅是大家都參與過的一項,不過很多人除了吃月餅之外,就不知道其他的民俗活動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中秋節有什麼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