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兔兒爺」的秘密:原型是雌兔 與民間傳說有關

2020-12-17 騰訊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13日電(記者 上官雲)過去,說起過中秋節,「請一尊兔兒爺回家」是許多老北京人必做的事情。三瓣嘴、朱紅袍,手持搗藥杵的兔兒爺在可愛中又透著那麼一絲威風凜凜。

每年中秋前後,雙彥也到了最忙的時候,由他純手工製作的「兔兒爺」基本都供不應求。在接受在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專訪時,他的話,也揭開了兔兒爺背後的傳說和秘密。

老北京「兔兒爺」的由來

雙彥的家,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院子裡隨處可見泥彩塑的蹤影,連他自己的書房裡也擺滿了毛筆、顏料等物,還有一排排做工精巧的兔兒爺。

受訪者供圖

在《四世同堂》裡,老舍先生描寫過老北京的兔兒爺:「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它的上身穿著朱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綠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鮮明而勻調的彩色,使綠葉紅花都閃閃欲動。」

它們的造型頗為神氣:披掛金盔金甲,身著紅袍,右手還拿著一柄搗藥杵,身後一桿大旗,眉眼之間頗顯威風凜凜。雙彥說,北京兔兒爺的主要特徵就是「金盔金甲搗藥杵,山形眉三瓣嘴,身後一桿靠背旗」。

「傳說某年北京城鬧瘟疫,嫦娥便派身邊的玉兔下凡,去解除這場災難。」關於兔兒爺的打扮,雙彥提到了一個傳說,「玉兔化成女兒身來到人間,不方便拋頭露面,便去寺廟中向韋陀借了金盔金甲穿上。瘟疫消滅後它累得不行,還衣服時倒在寺廟山門外旗杆下」。

兔兒爺不光有感恩的含義。雙彥說,在中秋節時,北京人將兔兒爺請回家中,其實是希望它能保佑親人身體健康,「它手裡拿著的搗藥杵,其實就代表一種護衛」。

「在來年中秋到來之際,還得將請來的兔兒爺送走,表示災病也跟著離開了。」雙彥解釋。

「童年、學藝,沒那麼快樂」

雙彥的父親,是工藝美術大師雙起翔。雙起翔做了一輩子的泥彩塑,其老師便是著名手藝人「耍貨白」的徒弟李榮山,號稱「泥人聖手」。

資料圖:中秋將至,雙彥也到了最忙的時候。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所以,雙彥打小就看著父親做泥彩塑。小時候父母都要去上班,走之前,雙起翔就揪一團泥巴,捏個小動物,然後讓雙彥照著做,自己回來再檢查捏得像不像。在雙彥7歲的時候,父親開始正式教他手藝。

和許多人年輕人一樣,雙彥也夢想著出去闖一闖。1992年,他和朋友來到深圳創業,前景很不錯。但也是在這個時候,雙彥接到了父親要他回去繼承泥彩塑手藝的電話。

「那時我在北京一個月才掙幾百,在深圳是掙四五千,你想那是什麼差距?」糾結半個月,雙彥被父親一句話打動:如果你不再做這門手藝,北京這門手藝從你手裡就消失了。他選擇回到北京,但學藝的日子並不如預期的那般好玩。

關於這段學藝經歷,雙彥成名後,來採訪的記者曾提過一個問題「學藝是不是很有樂趣」?他一個勁搖頭,「我父親對我要求特別嚴格,經常挨罵不說,幾乎看不到他的笑臉。學藝的過程其實挺痛苦」。

傳承非遺?保證原汁原味才最重要

在父親嚴苛的督促下,雙彥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傳人。此後,如何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又成了擺在他面前的問題。

資料圖:雙彥堅持使用傳統顏料為「兔兒爺」手工上色,最大程度保留傳統。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1958年,北京開辦了北京彩塑廠,像我父親這樣的一些老手藝人都在其中。」過了十來年,彩塑廠變成金屬工藝品廠,那些手藝人也跟著過去了。自此,兔兒爺漸漸銷聲匿跡。雙彥說,又過了十餘年,雙起翔把北京兔爺又原汁原味的展現了出來。

製作了幾十年的兔兒爺,雙彥反對盲目創新,「現在它們背後有的變成了兩面旗、三面旗,這就不對。在傳說中,治好城中災病的兔兒爺最後累倒在廟門前,而寺廟山門外只有一桿旗,所以兔兒爺背後的旗杆也應該是一桿旗才對,數量是固定的」。

對曾經出現的「兔兒奶奶」,雙彥更覺得不可思議,「兔兒爺就是雌兔,『爺』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尊稱。而且,兔兒爺的坐騎也不能亂捏,要麼是麒麟,大象,老虎,獅子,梅花鹿,等瑞獸,要麼就是有美好寓意的牡丹、蓮花,葫蘆,桃子等物」。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古老的手藝,你要儘量原汁原味的保存它,就好比修古建築要修就如舊,類似的道理。」雙彥認為,原汁原味的兔兒爺才真正有老北京的味道。

「無論如何也要完成的事業」

確實,在北京,兔兒爺是中秋節不可缺少的吉祥物。有老北京人回憶,過去一到中秋節,前門五牌樓、西單、東四,蟠桃宮都有賣兔兒爺的攤子,過來買兔兒爺的大人小孩多得幾乎數不清。

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但如今,已經少有孩子們知道兔兒爺是怎麼一回事,也更不了解它背後的文化內涵,市場上已不太容易見到兔兒爺的身影。願意學手藝的人,也沒有那麼許多。

雙彥了解這個情況,也在調整自己的傳承計劃,「有句話說得好,藝無止境。傳承非遺不能急功近利,一定要踏踏實實的以它為職業,好好去做。我每年招收一位殘疾人徒弟,教他三年手藝,希望他能以此養活自己,也算傳承」。

對這門手藝,他也表示,既然當初決定回來,「它就是我無論如何也要完成的事業」。(完)

相關焦點

  • 兔兒爺:老北京的吉祥物
    明代《北京歲華記》記載:「市中以黃土博成,曰兔兒爺,著花袍,高有二三尺者。」清末徐柯在《清稗類鈔·時令類》中說:「中秋日,京師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貼金泥,身施彩繪,巨者高三四尺,值近萬錢。貴家巨室多購歸,以香花餅果供養之,禁中亦然。」  從「以泥摶兔形」「以黃土博成」的描述來看,明代兔兒爺的製作工藝略微粗糙,兔兒爺的形象也較為樸素,可能是習俗的萌發階段。
  • 說一說老北京「兔兒爺」的傳承以及製作過程
    在老北京,每年中秋拜兔爺,玩兔爺,鬧兔爺,那這老北京人兒這麼喜愛的兔兒爺到底是何方神聖呢?咱們兔兒爺啊,他是根據老北京城的一個民間傳說,手藝人啊,根據這個神話描繪出了這個身板的兔兒爺。在北京城來說啊,他就是一個闔家歡樂,祛病除災的吉祥物。
  • 京城百姓為何中秋都會供奉兔兒爺? 原來這麼「神」
    動畫片《兔俠傳奇》在老北京,一進入八月,街上就出現了賣兔兒爺的,他們或在街邊擺攤,把大大小小的兔兒爺由低往高擺成兔兒爺山,迎來人們的關注和選購,或挑著挑兒沿著胡同叫賣有了這個背景,兔兒爺進入民間風俗也就很自然了。儘管如此,兔兒爺的造型演變,也經歷了四五百年的漫長過程。明朝人紀坤的《花王閣剩稿》是較早記述兔兒爺的文字。他說:「中秋節多以泥撰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祈而拜之」。這表明,明代中葉以後,民間中秋已有祭月之際擺兔兒爺的習俗。但此處對於兔兒爺裝扮的描寫較為模糊,至少未及後來定型後的兔兒爺詳細、完整。
  • 中秋節吃月餅也要拜兔兒爺 幸繪京城第五代守藝人張忠強
    製作兔兒爺的老手藝人——兔兒爺張明人紀坤在《戲題》裡有雲: 「京師中秋節, 多以泥摶兔形, 衣冠踞坐如人狀, 兒女祀而拜之。」 從這首詩中可以得知明朝已有祭拜兔兒爺的習俗。兔兒爺險些絕跡兔兒爺,作為老北京人最喜歡的民俗玩具曾經風靡數百年,製作技藝由一代代匠人傳承直至今天。我們「幸繪工藝偵探團」在前門的一條小胡同裡找到了一位製作兔兒爺的老手藝人——兔兒爺張。一進楊梅竹斜街,就能看到老北京兔兒爺的店,雖然店面不大,但是店裡喜慶的色調以及玻璃窗後一座巨大的兔兒爺像足夠吸引路人的眼球。窄窄的小店擺滿了大大小小、顏色形狀各異的兔兒爺。
  • 老北京中秋習俗
    在老北京很重視中秋節,要是從農曆的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放三天假。節日氣氛很濃,習俗也很多:習俗一,拜月:過去,老北京,到了中秋每家每戶都要設壇拜月,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 《木蘭詩》中「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到底何意?困擾了不少人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介紹的是這首詩的最後一段,內容如下: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個人覺得,這最後一段,是全詩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木蘭從軍十二年回到家後,脫下戰袍,換上女裝,貼上花黃。當木蘭以女裝出現在出生入死的戰友眼前的時候,那些勇武的戰士,該有多麼吃驚。
  • 民間絕活 北京的小玩意兒(組圖)
    剪紙、絹人、彩蛋、風箏……眾多老北京傳統民間絕活,前不久在北京國際新聞中心的中外記者面前亮相,這些中外記者被眼前這些出自北京民間藝人手中的精美工藝品「震」了,對這些民間絕活讚不絕口。這些絕活和傳統工藝品,是北京人的驕傲,也是最鮮明的中國符號,讓人們看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這些多少年來似乎被人們遺忘了的「小玩意兒」,如今登上了大雅之堂,作為北京人,我們無不感到欣慰與自豪!
  • 很有意思的老北京小胡同,前門大柵欄嘈雜商業區裡一絲清靜
    很有意思的老北京小胡同,前門大柵欄嘈雜商業區裡一絲清靜元大都建城講究個格局方正,街道大都東西筆直,而大柵欄附近卻集中有幾條斜著的街道,如楊梅竹斜街、櫻桃斜街、李鐵拐斜街。原來金朝都城建在今天的虎坊橋附近,這使得南城一帶非常繁華鬧,人們喜歡來此地購物消費。
  • 撲朔迷離: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說起花木蘭,她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可以說廣為流傳。唐代詩人韋元甫在《木蘭歌》裡讚美花木蘭:「世有臣子心,能如木蘭節。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關於花木蘭的真實原型,眾說紛紜。
  • 老北京中秋節的這些講究您知道嗎?
    「他在四牌樓附近一家南紙店看見門口擺著一堆堆兔兒爺,進去選了一個一尺來高的薛平貴,跟一個挎籃兒買菜的兔兒奶奶。又在接壁糕餅鋪子買了兩盒月餅,一盒自來紅,一盒自來白。」咱們今天就來說說北京中秋節的一些講究吧。八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水果月餅擺滿碟。」這句俗語說出了老北京隆重、喜慶的過節情景。
  • 敘詭筆記|從「白兔是祥瑞」到「滿街兔兒爺」
    一、兔孕:哭笑不得的荒唐事玉兔就是白兔,而玉兔之所以神聖而珍貴,鮮為人知的一個原因是:在中國歷史上,白兔其實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神品」。這一稱呼的由來,迄今依然存在爭議,但大體上都源於一種奇怪的說法,即兔子的性別混淆不明,正如木蘭辭中所言:「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明末清初,「男色」之風盛極一時,但在筆記中開始以「兔」名謂之,則多見於乾隆以後。
  • 傳統節日文化:中秋節的寓意,及傳說,你可能還不知道
    兔兒爺也叫「彩兔」,是一種泥塑的玩偶,中秋節用來祭拜月亮或娛樂孩童的來歷,大抵是效法月宮玉兔搗藥的故事。這種習俗流行在京、津一常,水為最。老舍先生《四世同堂》寫到日本鬼子佔領北平的一個中秋節,街上沒有的兔兒爺賣,祁老太爺不能買了給小孫女兒妞妞玩,大有感喟——老舍先生的棒來之筆,正是借這個小小節物不露聲色地寫出了痛切的亡國之恨,正驗了古人的一句話:「語關風俗始動人」。兔兒爺之制明代就已經存在。明人紀神《戲題》詩小序:「京師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
  • 撲朔迷離:《木蘭辭》中雄兔和雌兔的那些事兒
    撲朔迷離「撲朔迷離」原文來自《木蘭辭》「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那麼撲朔迷離到底是什麼意思?有好事者這樣解釋:似乎雄兔都患有遺傳性關節炎,而雌兔都患有遺傳性白內障。但實際是無論雄兔、雌兔,都是一雙白果眼,又大又明,非常漂亮。所以這些解釋不可真信!
  • 臺灣的民間傳說
    換句話說,在民間傳說裡,人的活動漸漸的代替了神的活動,人比神更有地位。世界上各民族的民間傳說,在同樣的文明狀態下,就產生出來同樣的類型,是故各民族的民間傳說,本質上都是大同小異,只有表現之不同,而少有內容之突出者。同時,在某一地區內或若干地區之間,時常發生民間傳說之移植、傳播,因而更促進同樣的類型傳說之生產和再生產。總而言之,研究民間傳說,必須從類型之分析著手。
  • 自助餐+植物拓染+兔兒爺彩繪+做蛋黃酥…2大1小才¥660
    十一期間,這裡還有兩大一小國慶一日遊 活動內容豐富好玩超走心↓↓↓植物拓印染 | 老北京兔兒爺彩繪 | DIY蛋黃酥兔兒爺是北京市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人們按照月宮裡有嫦娥玉兔的說法,把玉兔進一步藝術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後,用泥巴塑造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兔兒爺。
  • 老北京酸梅湯的傳說
    語多暗涉朱元璋反元,城中首富沈萬三正嫉妒大家感念朱元璋的善行,便向官府舉報,朱元璋倉皇而逃,至於家圍村,被逼無奈,只好率村民造反,正好沒出襄陽管界,以後建立明朝,明字左為日,像金雞,右為月,像玉兔。這個傳說頗荒誕,因朱元璋沒當過客商,起兵並不在襄陽,且沈萬三是江浙人,怎麼成了襄陽首富呢?傳說演繹稱朱元璋的夫人馬大腳,系「梅馬招旅店」兩位股東之一的女兒,尤為荒唐。
  • 6種存在於傳說中的生物,最後一種原諒我笑出了聲
    龍是中國神話故事中的生物,世界各地都有關於龍的神話傳說,有許多書籍記錄著龍的事件,龍的最早出現可以追溯到部落時期,那時部落以各種獸類作為自己的圖騰,而龍正是從那個時期出現的,龍的形象一般都出於古代神話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