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白英
藍天、碧海、沙灘,那是大連自然之美;廣場、噴泉、燈光,那是大連雕琢之美;老房子、古建築、鐺鐺車,展現的是大連音樂般凝固之美。冬日的大連,少了喧囂的人潮,卻多了清冽的寧靜。摩登都市高樓林立,古色古香的有軌電車在街頭駛過,這樣奇特的景致早已難得一見,但是在大連,這幅圖畫卻舉目可及。
在我的印象中,有軌電車已經屬於歷史了,那是電影鏡頭中民國時期的大街上「叮噹、叮噹」地跑著的東西。今天在大連街頭看到有軌電車,便感覺很新奇,從外形看,只有一節車廂的有軌電車雖然缺乏現代的流暢曲線,卻是線條硬朗,稜角分明,充滿力感。「叮噹、叮噹」,有軌電車迎面而來,我的眼出仿佛幻化出百年前的場景:身著旗袍的摩登女郎腕挎手袋,款款而上電車的踏板;頭戴禮帽的老先生側倚在木長椅的車廂裡,翻著報紙,漫不經心地瀏覽車窗外的大馬路,這一幕幕街景,像泛黃的月份牌。「叮噹、叮噹」,它不快不慢地從我身邊開過。「叮噹、叮噹」,它漸漸地遠去,慢慢的,走進了久遠的記憶,也走進歷史的空間……
在東關街車站,我們耐不住懷舊的心緒,只一元錢就登上了老電車,車廂內還保持著木質的座椅,還留著老式的皮質拉手,剛好碰到一位已退休的電車老乘務員大叔,大叔說起電車的舊事,真是津津有味。那時候,大連的黎明是被有軌電車喚醒的,每天清晨最早迴蕩在城市上空的,是有軌電車的奏鳴曲。當然,有軌電車的司乘人員就是這座城市起得最早的一撥人了。三點五十分,首班車就開始發車了,電車的車頭車尾都裝有操作臺,司機扳動一隻水平放置的搖把,就能控制車速。為了提醒行人和車輛,還不停地踩踏腳下的鈴鐺,發出有節奏、悅耳的「叮噹」 聲。到終點後不用更換車道,只需將車頂上的天線改變方向,翻到另一邊,就可以往回開。而過去電車上報站的方式更有意思,關上車門後,站在中門的乘務員總是喊上這樣一句:「走,司機!」車一啟動,乘務員就要按照「前呼後應」的方式來喊站。中門喊:「下一站,東關街。」後門的另一位乘務員隨後跟著喊:「下一站,東關街。」中門喊:「東關街車站到了。」後門的乘務員也喊:「東關街車站到了。」「我喊站時得讓司機聽到,她喊時得讓我聽到。這樣就能保證全車的乘客都能聽清站名了。那時候車上沒有麥克風,更沒有自動報站裝置,我們就用喉嚨這樣一站一站地喊下去。」如今,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有軌電車上乘務員「前呼後應」的報站情景早已消失了。
乘務員大叔的開講像是啟動了回憶程序,同車上的一位大媽,也說起了自己這幾十年來乘坐電車的趣事,上世紀的六十年代,人們出門乘坐最多的是有軌電車。首先電車比汽車票價便宜。一般是兩站地一分錢,二分錢起步。其次是電車站與站之間設置比較短,下車後離目的地較近。如果是中午前後乘車,陽光照在電車上,會將車廂的身影映在馬路邊店堂的玻璃上。不太平整的玻璃,會使車影像一條龍一樣上下舞動,非常好看。從車廂看車外同行的自行車,仿佛他們在向後蹬車——這是因為自行車的速度慢而產生的錯覺。坐在古董似的有軌電車上,望著車外的老房子,聽著老大連人的回憶,感受著微微震顫的節拍,感覺自己仿佛坐上了逆行的時光列車……,是啊,百多年來,這車輪與鐵軌的撞擊聲從未停歇,它似喃喃地低語,又似流淌的音符,連綴起往昔與今日,並且指向未來。車走為「連」——大連有軌電車周而復始在軌道上行走前進,顧盼回首間,已跨越了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