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臺北故宮「東坡肉」的「姊妹石」

2021-02-19 收藏雜誌

於瑞軍先生是河北省張家口市的一名國家公務員。他收藏了數千件精美逼真的食品類觀賞石,肉類、雜糧、瓜果、蔬菜等應有盡 有,可以說他又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奇石收藏家。他於2010年5月13日打電話與我約見,說他在2009年獲得的一塊紅燒肉石,堪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肉形石媲美。並告知他已初步查明,臺北故宮博物院現藏的肉形石是內蒙古阿拉善王爺進貢清廷的。

▌東坡肉

石種:玉髓 規格:6.6×5.73×5.3釐米

這塊肉形石取自一塊瑪瑙玉髓,經玉雕大師 加工琢磨,並將表面的石皮染色,最後形成 毛孔和肌理都很逼真的作品,看上去完全是 一塊栩栩如生的「東坡肉」。此件肉形石與翠 玉白菜和毛公鼎並稱臺北故宮的鎮院三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這一席話使我大吃一驚。我在北京故宮工作50多年,曾經不止一次查閱《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承做活計清檔》以及貢檔和相關奏摺,竟然沒有發現有關肉形石的線索,而於瑞軍先生卻找到了有用的信息,我深感愧疚。

為了查明肉形石的來源,我認為有必要親赴張家口觀賞於先生收藏的紅燒肉石 和其他食品類觀賞石。2010年6月29 日,我赴張家口觀賞了於君藏石。

於君藏石較多,肉形石和其他食品類觀賞石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已成系列規模,令人大飽眼福。這些奇石不僅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也有著地質學、礦物學和美學等學術價值。

我看後建議他出版一本圖文並茂、雅俗共賞的圖冊,並請收藏家王震、方紫鈺協助,由朝華出版社出版。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忙碌,近日此書已出版。

我看到於君收藏的這塊紅燒肉石,在質、形、色上與臺北故宮肉形石有著極大的區別。實事求是地講,從專業角度來看,於君藏紅燒肉石的確是原汁原味、不加修飾的天然肉形石,而臺北故宮的肉形石是經過加工、燒染的。

▌紅燒肉

石種:瑪瑙 規格:12×11.5×5.5釐米

這是一塊六面可賞的肉形石,看上去金燦 燦、紅巍巍、油滋滋、香噴噴,可謂色香味 俱佳,令人垂涎欲滴。不論是皮、膘、肉,還 是皮上毛孔,無不酷似真正的紅燒肉。肉皮 呈焦黃色,層次分明;皮下的脂肪層潔白細 膩,如白玉凝脂;瘦肉部分質地鮮嫩,色澤 紅潤。尤其令人叫絕的是,肉皮上的毛孔粒 紋清晰平滑、排列有序,與豬肉真皮毛孔的 特徵完全吻合。肉形石貴在有皮,皮上有毛 孔殊為罕見。此石被媒體和學術界稱為臺北故宮「東坡肉」的「姊妹石」。於瑞軍藏品

筆者不揣冒昧推測,臺北此石可能是用清代蘇州盛行的「琥珀燙」工藝處理過的,雖然似為當今餐桌上的東坡肉,但已失去石頭的原生質色感。這是兩者的不同之處。但也不能否認二者是同出於內蒙古阿拉善的造化之物,可謂是「天下肉形石,本是同根生」,此其一。

其二是提供了兩岸肉形石的歷史線索。據於君講,他曾經接待過一位專程前來欣賞其紅燒肉石的內蒙古石友。這位石友是國家觀賞石鑑評師,他說:「這塊紅燒肉石包漿自然,皮殼油潤,沒有足夠長時間的把玩不會有這種效果,應該說是一塊『老石頭』。這類肉石和臺北故宮的東坡肉石的石質相同,應該說都是阿拉善那個地方早些年被人採集的。」同時這位石友還透露,阿拉善現在還有老人知道臺北故宮肉形石的有關情況。 

▌餃子

石種:瑪瑙

這盤產自內蒙古戈壁灘上的瑪瑙石,不但其形狀像水餃,而且其質地顏色細密白潤,與真實的水餃無二,每個餃子皮上手指掐壓的 褶皺印痕都清晰可見。有的餃子肉餡油漬已 浸出表皮,令人垂涎欲滴。於瑞軍藏品

此事也引起了內蒙古阿拉善盟政協委員、阿拉善和碩特旗第七代札薩克親王多羅特色楞嫡孫達蘭太先生的重視。為此,達蘭太先生做了一系列的調查考證工作。他首先拜訪了當年在阿拉善王府擔任筆貼式的圖布吉日格勒老人。

圖布吉日格勒說:「關於瑪瑙奇石的進貢,古有定製。阿旗成立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 年),上不設盟,直屬朝廷理藩院管轄。

清宮為阿旗規定,每年臘月二十三之前,必須向清宮敬獻貢品,俗稱年禮,蒙語稱『察圪米德』。貢品種類很多,但水晶、瑪瑙石是必須有的。其實瑪瑙就是散落在戈壁灘上的各種形狀的瑪瑙奇石。

像於先生收藏的這塊紅燒肉石這類老石頭,過去都是王府的東西。那些東西過去老百姓不能撿,採集瑪瑙是王爺的特權。但王爺自己不加工,主要用來進貢,進貢的主要目的是向清廷表示臣服恭順,這個制度一直保留到民國時期。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東坡肉石,就是我們王府當年的貢石。達理札雅王爺說過,那是我們阿拉善第二代王爺阿寶進貢的。」之後,為了進一步證實這個情況,達蘭太先後走訪了達理札雅王爺的副官、後人,以及旗博物館原館長等人,所得到的信息大致相同,即臺北故宮肉形石是當年阿拉善王府進貢到清宮的。

達蘭太先生辦事認真嚴謹,還專程到山東威海市拜訪了91歲高齡的塔祉華(阿拉善親王達理札雅的妹妹、清皇室載濤的外孫女)。這位當年王府的格格看了於先生收藏的紅燒肉石的圖片和資料後,說了一番這樣出人意料的話:「我三哥(達穆林旺楚克)1947年去了臺灣,走的時候只帶了些金銀細軟,很多他平時愛的東西,如玉器、瓷器、瑪瑙等貴重物品都沒帶走。其中有一塊瑪瑙石,肉皮紅色,上面有毛孔,比豆腐塊大點,他平時很喜歡,想帶走,但他的二姨太(李黛茜)顧忌『石沉大海』,不讓帶,說帶石頭不吉利。今天看到於先生收藏的這塊紅燒肉石,和那塊瑪瑙肉形石一模一樣,應該說就是那一塊。睹物思人,這太讓人激動了!這說明三哥在天之靈還庇護著王府的寶物,沒有讓它消失。」

達蘭太先生調查考證的相關資料在《內蒙古政協》刊物中有詳細記載。這些情況表明,大陸的紅燒肉石 和臺北故宮的東坡肉石,應該是都出自當年的阿拉善王府。 

其三,奇石收藏的健康發展,要有正確的文化理論指導。奇石收藏的對象不是用科技手段加工製造的,而是天然的石頭。但玩石頭的人都承認石頭也有靈性,可以相互溝通,心領神會,同時還可感受天公作美的無窮魅力。與書畫、陶瓷、玉器等人工製品有所不同,奇石是人類收藏活動的特殊分支。由於它無須購置材料加工製造,廣大群眾均可參與。很多人經常到山谷或河灘採石,只是下點功夫、 花點時間,無須別的什麼投資,就可能採集到滿意的石頭。

▌青豆

石種:戈壁石 規格:盤徑23釐米 

戈壁石色彩豐富,但這種顆粒狀豆青色的少 而又少,能拼湊得一盤青豆,實屬不易。於瑞軍藏品

這個特點促使奇石收藏發展極其迅猛,隊伍迅速壯大,交流活動也極為頻繁。

這種大好形勢從表面看來,是一種在改革發展的大背景下出現的自發活動,但其實不然。從深層次看,是我國歷史久遠的石文化和賞石崇石傳統使然。譬如,東晉陶淵明以片石醒酒。唐代白居易酷愛太湖石,「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石,愛之如兒孫」(《太湖石記》)。

▌海參

石種:蠟石 規格:12×7×5釐米

這塊蠟石好像是剛剛從海底撈上來的海參, 體態柔軟蜷曲,全身布滿肉刺,十分逼真。於瑞軍藏品

宋代有米芾拜石的故事,稱其愛石為 「石兄」。無獨有偶,北京故宮的御花園內現在還陳展著一塊圖案為「米芾拜石」的奇石,此石可能是明清時期貢入內廷的。由此可知,皇帝也是愛好奇石的。宋徽宗趙佶時期的「花石綱」更是家喻戶曉。南宋杜綰編寫了《雲林石譜》,為奇石有譜著錄的開山之作。後來明清時期各種奇石的譜錄層出不窮,最著名的便是明代林有麟《素園石譜》,該書圖文並茂,摹畫了從南唐開始見諸史籍圖譜的100多種名石奇峰,還收錄了歷代許多有關奇石的詩文。清代鄭板橋喜賞醜石, 提出了「瘦」「漏」「透」「皺」的審美標準,後人沿用不悖。凡此種種,歷代很多詩人畫家都留下了賞石愛石的軼聞趣事。

其實,這些美談佳話都涵蓋著深厚的文化基因。

本文編輯整理自北京/楊伯達《賞於瑞軍藏「食為天」奇石》一文,本篇略作刪減,原文刊載於2012年收藏12月刊。




本期《收藏》微信責編 西城

微信運營合作請發消息至公眾號

sczz029

❶ 點擊歷史信息,查看更多內容
❷ 《收藏》微博ID  @收藏雜誌

❸ 長按識別右側二維碼,關注《收藏》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帶「烤鴨」鑑寶,專家:和臺北「東坡肉」有的一比,進故宮沒問題
    帶「烤鴨」鑑寶,專家:和臺北「東坡肉」有的一比,進故宮沒問題我國歷史上的文化豐厚悠久,先祖們在這片土地流傳下來的寶物可謂是令人驚嘆,尤其是古人傳承下來的大智慧和留下來各種各樣的奇珍異寶實在是令人驚奇。帶「烤鴨」鑑寶,專家:和臺北「東坡肉」有的一比,進故宮沒問題專家們對這個「烤鴨」也是十分的好奇,當時就拿來了仔細的堅定了一番,這個「烤鴨」長相及似當時的北京烤鴨。
  • 感受臺灣,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
    到臺北,一定要到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因為這裡珍藏著許多原來曾深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依山而建,博物院靠山面水,環境十分宜人。走進故宮博物院,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那些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寶物,猶如穿越時光隧道的精靈,在此駐足憩息。在這些寶物中,最有名的當屬「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了。「肉形石」為中國四大奇石之一,咋一看,就像一塊令人垂涎三尺,肥瘦相間的「東坡肉」。
  • 臺北名店的滷肉飯,CP值比故宮的東坡肉更高
    第一次去臺灣旅遊,興致勃勃的跑到臺北故宮參觀文物。門票350臺幣,不算貴。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道不錯的菜:「東坡肉」炒「翠玉白菜」
    一講到臺北,首先大家都會想到那裡的小清新、文藝範,還有就是夜市裡的美食。臺北並不算大,101作為地標有時候不經意抬頭就可能出現前方。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然而來到臺北,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打卡,看看這些國寶,在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張大千紀念館原稱摩耶精舍,整體建築為張大千先生親自設計,以保留故居、重現張大千先生的生活起居環境為主,並且展示照片及各種奇石盆栽等。   臺北故宮「三寶」
  • 為何來康保旅遊的人都愛買石頭,據說臺北故宮的東坡肉就來自康保
    康保縣由於地處海洋斷生地帶,盛產肉形石、瑪瑙石、菊花石、泥石、戈壁玉等十幾種觀賞奇石。特別是肉形石,因其質地、化學成分等與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院之寶—東坡肉石」相同,使得康保肉石被世界奇石愛好者譽為天下奇珍。
  • 河北張家口奇石「紅燒肉」臺灣展出引轟動
    原標題:張家口奇石「紅燒肉」臺灣展出引轟動4月27日至5月2日,以「兩岸一家親共圓賞石夢」為主題的2014海峽兩岸賞石文化交流展在臺灣舉行,張家口市民間收藏協會展出的肉石———「紅燒肉」驚豔全場,被譽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院之寶「東坡肉石」的姊妹石,引得大量市民爭相參觀,一時轟動臺灣。
  • 歷史上4大奇石:令人嘆為觀止,圖4是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歷史上4大奇石:令人嘆為觀止,圖4是臺北故宮「鎮館之寶」!1、耶利亞女郎。對於喜歡奇石的人來說,欣賞往往是最大的樂趣,大千世界,奇石百媚千嬌,千變萬化,耶利亞女郎風情萬種,很是珍貴。2、小雞出殼。4、紅燒肉,圖4是臺北故宮「鎮館之寶」。你確定你只是一塊石頭嗎?不想做紅燒肉的石頭不是好豬肉啊! 你覺得哪一塊最神奇呢?
  • 臺北故宮鎮宮之三寶鑑賞
    原標題:臺北故宮鎮宮之三寶 翡翠白菜.毛公鼎.肉形石鑑賞   臺北故宮鎮宮之三寶 翡翠白菜.毛公鼎.肉形石鑑賞   現藏於臺灣故宮博物院   翠玉白菜毛公鼎肉形石   孔夫子曰:「夫昔,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仁也。」
  • 揭秘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的兩件鎮館之寶,居然是兩道菜!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我國最大的博物院之一,其佔地面積超過了16公頃,館內收藏文物達到70餘萬件,以至於要每隔3個月都要更換一次展覽的文物。然而,在數量如此之多的珍貴文物中,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出名的文物卻是兩道「菜」,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臺北故宮深夜起火,嚇出一身冷汗!翠玉寶寶們,你們還好嗎?
    臺北故宮前陣文旅部宣布,8月1號起暫停47省市赴臺個人旅遊試點。不免讓大家感覺遺憾。8月12號又傳來一則消息,臺北故宮南院12日凌晨發生了3樓空調機房冒煙事故。毛公鼎去臺灣旅遊,臺北故宮是必遊之地,因為臺北故宮的文物都是從大陸運過去的,這些珍貴的文物都是華夏的歷代先人們遺留下來的。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都說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這些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雖然比起北京故宮還是稍微遜色一點,但是名聲卻比大陸南京故宮和瀋陽故宮更為流傳廣泛、深遠。這個和其中保存的國寶有分不開的必然聯繫,當然也和他本身的建造歷程有很大的聯繫。臺北故宮的建造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
  • 北京故宮PK臺北故宮,真是一個有宮無寶,一個有寶無宮?
    (代表:清大禹治水圖玉山、青玉雲龍紋爐) 臺北故宮:現藏玉器11445件,以新石器時代殮葬品小件玉器為主。(代表:翠玉白菜、元大雁玉帶飾) 在玉器上面,北京故宮的數量上面遠遠是臺北故宮無法比擬的,而且在玉器質量和工藝水平上面,臺北故宮也是明顯遜於北京故宮的。
  • 春節小長假大陸遊客擠爆臺北故宮,走廊休息熱玩手機
    春節期間全國各地不少景區人滿為患,在北京故宮,節日期間的門票更是一票難求,很多人只能在午門外感受故宮。在臺北故宮,因為春節假期的緣故,這裡也迎來眾多遊客,其中不少是來自大陸的遊客。這是2019年2月9日,大年初五,在臺北故宮拍攝的客流高峰,各大展廳包括紀念品商店的遊客人頭攢動。
  • 體驗文化精髓——訪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外景。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牆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在藍天的映襯下更顯清麗典雅新年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同樣吸引著大批歷史文化愛好者前來參觀傳說中的聞名海內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今終得有幸一觀。
  • 北京故宮vs臺北故宮,有宮無寶,有寶無宮?
    熟悉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的人可能都聽過一句話,「北京故宮有宮無寶,臺北故宮有寶無宮」,那事實真的如如此嗎?下面,我們通過一些數據對比來看看。一、規模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
  • 臺北故宮博物院三大鎮館之寶
    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對於大陸的大多數人而言,臺北故宮博物院久聞其名,卻難見其真容。 ——白巖松 熟悉兩岸文化的人也許都有這個印象:北京故宮的建築世界第一,臺北故宮的藏品世界第一。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人氣三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我國三大博物院之一,與北京博物院遙相輝映。建築風格上講,前者飄逸精緻;後者厚重大氣。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人氣三寶」:清代翠玉白菜、清代肉形石、西周晚期毛公鼎,受到內地遊客追捧,一直是參觀的首選項。
  • 臺北故宮博物院: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魅力
    從藏品來看,可以覺得當年撤臺的時候這票專家真是識貨,可以說故宮藏品千千萬,但臺北故宮的藏品才是其中最精華的。不建議都湧向翠玉白菜、瘦肉石,其實也就那麼回事。我在青銅器展區用了大半天時間去欣賞,去發現。相信其他人也能找到自己所熱衷的文物部分。儘管從建築上和北京的故宮相差甚遠,但裡面的東西可真是不錯呀,都是老蔣從北京故宮帶過去的,估計館藏的珍品比北京的要多的多。
  • 盤點臺北故宮文創產品
    而這也只是臺北故宮 2400多種文化創意產品的其中之一。對於文創產品的發展,臺北故宮不僅專設藝術基金,更親自為文創產品的出爐保駕護航。 臺北故宮與90餘家臺灣本土以及國際知名廠商合作,目前已推出了近2400種文創商品,包括「翠玉白菜傘」、「冰山一腳」潮襪、「富春山居圖」茶杯墊、為消暑飲品「三清茶」的乾隆御飲,臺北故宮從神壇走向民間,將歷史文物與社會民間巧妙結合,不僅創造富有情趣的文創產品,更將大眾拉近臺北故宮的殿堂。接下來一起去臺北故宮看看那些搶手正夯的文創產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