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瑞軍先生是河北省張家口市的一名國家公務員。他收藏了數千件精美逼真的食品類觀賞石,肉類、雜糧、瓜果、蔬菜等應有盡 有,可以說他又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奇石收藏家。他於2010年5月13日打電話與我約見,說他在2009年獲得的一塊紅燒肉石,堪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肉形石媲美。並告知他已初步查明,臺北故宮博物院現藏的肉形石是內蒙古阿拉善王爺進貢清廷的。
▌東坡肉
石種:玉髓 規格:6.6×5.73×5.3釐米
這塊肉形石取自一塊瑪瑙玉髓,經玉雕大師 加工琢磨,並將表面的石皮染色,最後形成 毛孔和肌理都很逼真的作品,看上去完全是 一塊栩栩如生的「東坡肉」。此件肉形石與翠 玉白菜和毛公鼎並稱臺北故宮的鎮院三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這一席話使我大吃一驚。我在北京故宮工作50多年,曾經不止一次查閱《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承做活計清檔》以及貢檔和相關奏摺,竟然沒有發現有關肉形石的線索,而於瑞軍先生卻找到了有用的信息,我深感愧疚。
為了查明肉形石的來源,我認為有必要親赴張家口觀賞於先生收藏的紅燒肉石 和其他食品類觀賞石。2010年6月29 日,我赴張家口觀賞了於君藏石。
於君藏石較多,肉形石和其他食品類觀賞石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已成系列規模,令人大飽眼福。這些奇石不僅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也有著地質學、礦物學和美學等學術價值。
我看後建議他出版一本圖文並茂、雅俗共賞的圖冊,並請收藏家王震、方紫鈺協助,由朝華出版社出版。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忙碌,近日此書已出版。
我看到於君收藏的這塊紅燒肉石,在質、形、色上與臺北故宮肉形石有著極大的區別。實事求是地講,從專業角度來看,於君藏紅燒肉石的確是原汁原味、不加修飾的天然肉形石,而臺北故宮的肉形石是經過加工、燒染的。
▌紅燒肉
石種:瑪瑙 規格:12×11.5×5.5釐米
這是一塊六面可賞的肉形石,看上去金燦 燦、紅巍巍、油滋滋、香噴噴,可謂色香味 俱佳,令人垂涎欲滴。不論是皮、膘、肉,還 是皮上毛孔,無不酷似真正的紅燒肉。肉皮 呈焦黃色,層次分明;皮下的脂肪層潔白細 膩,如白玉凝脂;瘦肉部分質地鮮嫩,色澤 紅潤。尤其令人叫絕的是,肉皮上的毛孔粒 紋清晰平滑、排列有序,與豬肉真皮毛孔的 特徵完全吻合。肉形石貴在有皮,皮上有毛 孔殊為罕見。此石被媒體和學術界稱為臺北故宮「東坡肉」的「姊妹石」。於瑞軍藏品
筆者不揣冒昧推測,臺北此石可能是用清代蘇州盛行的「琥珀燙」工藝處理過的,雖然似為當今餐桌上的東坡肉,但已失去石頭的原生質色感。這是兩者的不同之處。但也不能否認二者是同出於內蒙古阿拉善的造化之物,可謂是「天下肉形石,本是同根生」,此其一。
其二是提供了兩岸肉形石的歷史線索。據於君講,他曾經接待過一位專程前來欣賞其紅燒肉石的內蒙古石友。這位石友是國家觀賞石鑑評師,他說:「這塊紅燒肉石包漿自然,皮殼油潤,沒有足夠長時間的把玩不會有這種效果,應該說是一塊『老石頭』。這類肉石和臺北故宮的東坡肉石的石質相同,應該說都是阿拉善那個地方早些年被人採集的。」同時這位石友還透露,阿拉善現在還有老人知道臺北故宮肉形石的有關情況。
▌餃子
石種:瑪瑙
這盤產自內蒙古戈壁灘上的瑪瑙石,不但其形狀像水餃,而且其質地顏色細密白潤,與真實的水餃無二,每個餃子皮上手指掐壓的 褶皺印痕都清晰可見。有的餃子肉餡油漬已 浸出表皮,令人垂涎欲滴。於瑞軍藏品
此事也引起了內蒙古阿拉善盟政協委員、阿拉善和碩特旗第七代札薩克親王多羅特色楞嫡孫達蘭太先生的重視。為此,達蘭太先生做了一系列的調查考證工作。他首先拜訪了當年在阿拉善王府擔任筆貼式的圖布吉日格勒老人。
圖布吉日格勒說:「關於瑪瑙奇石的進貢,古有定製。阿旗成立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 年),上不設盟,直屬朝廷理藩院管轄。
清宮為阿旗規定,每年臘月二十三之前,必須向清宮敬獻貢品,俗稱年禮,蒙語稱『察圪米德』。貢品種類很多,但水晶、瑪瑙石是必須有的。其實瑪瑙就是散落在戈壁灘上的各種形狀的瑪瑙奇石。
像於先生收藏的這塊紅燒肉石這類老石頭,過去都是王府的東西。那些東西過去老百姓不能撿,採集瑪瑙是王爺的特權。但王爺自己不加工,主要用來進貢,進貢的主要目的是向清廷表示臣服恭順,這個制度一直保留到民國時期。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東坡肉石,就是我們王府當年的貢石。達理札雅王爺說過,那是我們阿拉善第二代王爺阿寶進貢的。」之後,為了進一步證實這個情況,達蘭太先後走訪了達理札雅王爺的副官、後人,以及旗博物館原館長等人,所得到的信息大致相同,即臺北故宮肉形石是當年阿拉善王府進貢到清宮的。
達蘭太先生辦事認真嚴謹,還專程到山東威海市拜訪了91歲高齡的塔祉華(阿拉善親王達理札雅的妹妹、清皇室載濤的外孫女)。這位當年王府的格格看了於先生收藏的紅燒肉石的圖片和資料後,說了一番這樣出人意料的話:「我三哥(達穆林旺楚克)1947年去了臺灣,走的時候只帶了些金銀細軟,很多他平時愛的東西,如玉器、瓷器、瑪瑙等貴重物品都沒帶走。其中有一塊瑪瑙石,肉皮紅色,上面有毛孔,比豆腐塊大點,他平時很喜歡,想帶走,但他的二姨太(李黛茜)顧忌『石沉大海』,不讓帶,說帶石頭不吉利。今天看到於先生收藏的這塊紅燒肉石,和那塊瑪瑙肉形石一模一樣,應該說就是那一塊。睹物思人,這太讓人激動了!這說明三哥在天之靈還庇護著王府的寶物,沒有讓它消失。」
達蘭太先生調查考證的相關資料在《內蒙古政協》刊物中有詳細記載。這些情況表明,大陸的紅燒肉石 和臺北故宮的東坡肉石,應該是都出自當年的阿拉善王府。
其三,奇石收藏的健康發展,要有正確的文化理論指導。奇石收藏的對象不是用科技手段加工製造的,而是天然的石頭。但玩石頭的人都承認石頭也有靈性,可以相互溝通,心領神會,同時還可感受天公作美的無窮魅力。與書畫、陶瓷、玉器等人工製品有所不同,奇石是人類收藏活動的特殊分支。由於它無須購置材料加工製造,廣大群眾均可參與。很多人經常到山谷或河灘採石,只是下點功夫、 花點時間,無須別的什麼投資,就可能採集到滿意的石頭。
▌青豆
石種:戈壁石 規格:盤徑23釐米
戈壁石色彩豐富,但這種顆粒狀豆青色的少 而又少,能拼湊得一盤青豆,實屬不易。於瑞軍藏品
這個特點促使奇石收藏發展極其迅猛,隊伍迅速壯大,交流活動也極為頻繁。
這種大好形勢從表面看來,是一種在改革發展的大背景下出現的自發活動,但其實不然。從深層次看,是我國歷史久遠的石文化和賞石崇石傳統使然。譬如,東晉陶淵明以片石醒酒。唐代白居易酷愛太湖石,「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石,愛之如兒孫」(《太湖石記》)。
▌海參
石種:蠟石 規格:12×7×5釐米
這塊蠟石好像是剛剛從海底撈上來的海參, 體態柔軟蜷曲,全身布滿肉刺,十分逼真。於瑞軍藏品
宋代有米芾拜石的故事,稱其愛石為 「石兄」。無獨有偶,北京故宮的御花園內現在還陳展著一塊圖案為「米芾拜石」的奇石,此石可能是明清時期貢入內廷的。由此可知,皇帝也是愛好奇石的。宋徽宗趙佶時期的「花石綱」更是家喻戶曉。南宋杜綰編寫了《雲林石譜》,為奇石有譜著錄的開山之作。後來明清時期各種奇石的譜錄層出不窮,最著名的便是明代林有麟《素園石譜》,該書圖文並茂,摹畫了從南唐開始見諸史籍圖譜的100多種名石奇峰,還收錄了歷代許多有關奇石的詩文。清代鄭板橋喜賞醜石, 提出了「瘦」「漏」「透」「皺」的審美標準,後人沿用不悖。凡此種種,歷代很多詩人畫家都留下了賞石愛石的軼聞趣事。
其實,這些美談佳話都涵蓋著深厚的文化基因。
本文編輯整理自北京/楊伯達《賞於瑞軍藏「食為天」奇石》一文,本篇略作刪減,原文刊載於2012年收藏12月刊。
本期《收藏》微信責編 西城
微信運營合作請發消息至公眾號
sczz029
❶ 點擊歷史信息,查看更多內容
❷ 《收藏》微博ID @收藏雜誌
❸ 長按識別右側二維碼,關注《收藏》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