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濱哥哥】
6月19日,臺親綠媒體《自由時報》曝光了「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聲稱要減少歷史內容、略古詳今,將「以漢人為主軸的史觀」改為「重點放在臺灣最近500年脈絡」,中國史將放在東亞歷史中討論,以此去建構下一代的史觀。
「臺獨」新課綱擬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被網友稱為「數典忘祖」,可以說,在維持現狀的口號之下,民進黨依然不放過在意識形態操作臺灣人民的思想意識,意圖不斷強化自李登輝時代開始的臺灣「同心圓史觀」,繼續切割與中華文化的脈絡連接,以達到施行法理臺獨的「民意基礎」。
「文化臺獨」的「同心圓史觀」
「文化臺獨」是一種以確立臺灣「獨立性」為價值取向,以「去中國化」為特徵,為「臺獨」服務的社會文化思潮。從其發展趨勢來看,影響已浸入到臺灣社會的各個階層。
「臺灣文化主體意識」,實際上就是要強調臺灣文化具有獨立性,從根源上切斷臺灣文化與祖國文化的天然聯繫,不斷強調「臺灣文化不同於中國文化」,進而淡化中國文化對臺灣民眾的影響,使其遠離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和影響,從意識形態上拒絕認同中國文化,進而抗拒統一。我們從一些青年一代臺灣人所表現出的「臺灣人不是中國人」,把來大陸當成是出國,甚至說到「大陸」的時候真的不知道是指中國大陸的意識就能明白,這種史觀的教育是為了弱化其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培植分裂主義土壤。
臺灣的「同心圓史觀」,在於以臺灣這塊土地為核心,一圈一圈地往外認識世界,先從認知臺灣本地開始,往外觸及到「中國」,再往外觸及到世界。也就是說,在李登輝時期的教改後,整個臺灣初中、高中的歷史課已經不再依照從古到今的時間順序進行授課,而是以地域性來授課,先教授臺灣史,再教授中國史,最後教世界史。在臺灣史的課程中,不但不強調臺灣與中國的關聯,甚至避談臺灣與漢人移民的關係,整個臺灣史的大格局,就是臺灣這塊土地陸續受到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漢人的統治,而且無論是鄭成功、「清帝國」,還是「中華民國」,都是「外來政權」。
簡言之,按照同心圓史觀,臺灣史就是一部臺灣人長期受到殖民壓迫的悲情史,而中國人,不過是與日本人、荷蘭人並列的另一個「殖民者」罷了。
文化臺獨的成果:虛擬的國族認同與混亂史觀
臺灣同心圓史觀之下,往往會用「先進性」的語言來行「文化臺獨」之實,比如打著「不是去中國化,只是要撇除國民黨的政治思維「不是要切割中國」的口號,卻往往將中國這個詞異化成另一個國家,不再使用諸如「我國詩人李白」,而是「中國詩人李白」,把「光復」改成「終戰」,把「日據」說成「日治」,給「慰安婦」加上「有些是自願的」的文字遊戲。恐怕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會像臺灣地區的官員那樣會說出「有些慰安婦是自願的」這種可笑的言論。
臺灣課綱的歷史篇將臺灣史分為「史前時代」、「國際競爭時期」、「鄭氏治臺時期」、「清領時代」、「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與「中華民國在臺灣」等階段,不分本質,將荷蘭、西班牙、清朝、日本、中國均視壓迫臺灣人的「外來政權」。同時美化日本在臺殖民統治,避談其中的剝削與民族差別待遇。並且淡化臺灣人前僕後繼的抗日與光復運動,以「接收臺灣」取代「臺灣光復」。全書最後也不忘讚揚「落實民主法治」的「臺灣經驗」,以此凝聚臺灣人民的「生命共同體」意識。在這樣的歷史教科書之下,以一個地方志般的歷史角度塑造一個「國族」出來。
而在經過李登輝時代到如今的「同心圓史觀」之下,早已培養出一個個的「天然獨」出來,局限學生的國際視野,混亂的史觀之下分不清「侵略」與「反侵略」,甚至對法西斯無所感受。因為這種由臺灣本島出發,一圈一圈往外認知世界與歷史的「同心圓史觀」,本身就是一種相對主義,而相對主義是詭辯論的哲學。
這種歷史相對主義色彩的的史觀其實就是一種價值多元論,也是現在臺灣不斷強調的「多元化」觀點,最終必然會導致道德虛無主義。因此,他們不但否定事實真理,甚至否定客觀價值真理的存在。其結果就是在戰爭責任的歸屬上,將侵略者與反侵略者、殖民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道德界線模煳化。
比如,前陣子震驚全臺灣,引發以色列和德國嚴正抗議的:臺灣學生納粹變裝秀。
有學生事後辯說:「我們只是變裝打扮人物,我們只是高中學生……幹嘛要了解希特勒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他們無法理解納粹的反人類罪行,無法了解軍國主義給世界、給大陸和臺灣帶來的巨創,無法了解扮演納粹為何是禁忌,為何會激起德國和以色列的抗議。因此,與其說是學生的「無知」,不如說是對歷史事件的「無感」,而這種去脈絡化的歷史理解所導致的「無感」,比「無知」更值得深思。
反課綱的學生與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
不僅如此,作為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蔡英文更是舉行秋祭大典,為了宣揚所謂的「多元化歷史和史觀」,將臺籍日軍、臺籍國軍與臺籍共軍混在一起,作為臺籍老兵,一同紀念。就好比將汪精衛等叛國漢奸也列入到人民英雄紀念碑上,那些「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的人民之中,那樣的充滿褻瀆與是非不分。
像下圖那樣,能夠將一戰後的日本描繪成一個維護世界和平之意的國家,對那些侵佔他國領土的行為視而不見,並描述成「專注於開拓工商貿易,而非佔據領土」。而諷刺的是,在日本竊據臺灣的時期,大量的臺灣人進行反日抗爭,被日本人屠殺的民眾不計其數,包括但不限於桃園縣大溪大燒殺、臺南縣佳裡鎮大屠殺、雲林大屠殺、霧社事件等等,課本中的這個「專注於開拓工商貿易」、「維護世界和平之意」顯得十分黑色幽默。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心圓史觀的課綱之下,有些教材會將中國史當本國史來編教材,有些則不會,因此也造成了民眾思想的撕裂與混亂,特別是在臺灣政黨輪替、課綱經常變換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