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2 21: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種桃23年
荒山變果園
盛夏的早晨,山村醒得格外早,5點鐘不到,桃園裡就響起了吆喝聲。微風輕拂枝頭,一個個鮮桃沾著露珠,探出粉紅色的臉龐。「大家儘量先摘樹頂上的桃子,朝陽的一面先熟,撿個大的、紅透的採收。」施宗友站在車棚上喊道。眼前已經裝滿一車,他要趕個早,去縣城集市上批發。
施宗友今年49歲,板寸頭,黑皮膚,是白湖鎮胡榜村宛大村民組村民,他紮根家鄉種桃20多年,將畝荒山坡地變成生態桃園,不但圓了自己的創業夢想,而且還帶動了鄉鄰們一起種桃致富。
眼下正是鮮桃上市的旺季,施宗友每天早晨和妻子宛新轉到市場批發銷售。由於桃子品質和口感好,很受商販和顧客歡迎,很快被搶購一空。
「我吃他家桃子20多年了,主要是口感好,都是用機肥種的,又脆又甜。」顧客宛傳竹一邊挑著桃子,一邊誇讚。
今天的「成果」來之不易。
1997年,施宗友和宛新轉成家時,接管了父親留下的幾畝桃園。小兩口一合計,就在家裡經營桃園,沒有像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外出打工。因為施宗友自從初中畢業之後,在白湖鎮的林場裡當過學徒,跟著師傅學到了不少果園管理經驗。
憑著自己學到的知識,施宗友要對老果園進行改造,卻遭到了父親的反對。「我種了一輩子挑子,還不如你知道的多嗎?十裡八鄉哪個不誇讚我種的桃子好吃。」
「你的桃樹,結果多,果實小,品相不好,只能賣幾毛錢一斤,一年忙到頭,掙不了幾個錢。」施宗友年輕氣盛,當面與父親扛上了。
父親氣得把手一甩,撂下一句話,騎驢看唱本,走著瞧,看你能種出啥「鮮桃」來!
施宗友把父親留下的老桃樹砍掉了一半,引進了優良品種「安農水蜜」,一來是給父親留點面子,二來也好逐步改造。
鄰近桃園旁邊有35畝山坡地,常年拋荒,施宗友找到村幹部,一家一戶跑,籤好了流轉合同,租下了10年,每畝200元租金一次付清。
經過深耕,增施了菜子籽餅、雞糞等農家肥之後,施宗友把新桃園種上新品種桃樹「安農水蜜」,掛上了施家生態桃園的牌子,自己當上了總經理。他還參加省市縣新型農民培訓,到全國各地學習種桃經驗。「有些知識,光看書本上沒用,要到實踐中應用,才能掌握。」施宗友和妻子一頭扎進在桃園裡,一呆就是一整天,嫁接、修剪、治蟲、疏花、間果……每一棵桃樹都留下他們辛勤的汗水。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三年後,施宗友的桃園進入盛果期,滿園碩果搖枝,畝產達3500公斤,單果重量有八九兩,在市場很受歡迎,能賣到5塊錢一斤。當年,500棵桃樹,純收入13萬元。
父親也經常到桃園裡轉轉,看到眼前的情景,點頭笑了。
「我們夫妻兩把片荒山搞成了一片果園,現在望到了豐收了,我們多年來的辛苦終於有了回報。」宛新轉跟著丈夫後面種桃,吃了不少苦。
周邊的群眾看到施宗友種桃致富後,紛紛前來學習,他都耐心地傳授種植經驗。想到桃園打工的,他都熱情安排。「我常年在這裡在這裡打工,一年收入2萬多元,還學到種植經驗,自家也種了20多棵桃樹,明年能正式掛果了。」胡榜村宛大村民組村民宛新月一邊採摘桃子,一邊高興地說:「現在方圓幾裡路的村民都來學習技術,大家都想種桃子,依靠這個桃園致富。」
「下一步打算成立合作社,帶動群眾一起致富,並向鄉村旅遊業發展,讓風景變產品。」施宗友說:「這裡每到春天,桃花紅,菜花黃,山青、水秀、藍天、白雲,吸引許多城裡來遊玩,成了遠近聞名網紅打卡地。」
如今,施宗友在帶領下,胡榜村周邊果林發展到2000餘畝,實現了春賞花、夏秋品果、冬踏雪的農家旅遊品牌,以此帶動群眾增收,促進鄉村振興。
出品:廬江縣融媒體中心
▼
往期精彩回顧
▼
記者/錢良好
編輯/施傑
校對/張媛
微
聚
廬
江
原標題:《紮根家鄉!他讓廬江這個地方荒山變桃園!》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