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峰寺,意為茫茫雲海之峰而得名雲峰山寺,位於騰衝縣瑞滇鄉邊微、縣城西北五十五公裡的雲峰山峰頂上,海拔二千五百米。因山峰雄高秀聳,幕天拔地,險崖峭壁,秀如玉筍,時人形容它「石筍插蘭天」。山間雲霧繚,故舊志又稱「雲裡帝城」、「三折雲梯」。歷史悠久,迄今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它是滇西邊陲的道釋勝地,是省、地、縣重點保護的名山古蹟道觀和騰衝縣道教協會和雲蜂山道觀管理委員會的所在地。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下這雲峰寺。
雲峰寺,始建於明朝初年。因山高秀聳,寺廟常遭雷電擊焚,故歷代都有修建。明萬曆四年(1576年),川僧淨寬(道名開山),及八方民眾樂善好施者集資,首建萬佛寺,增修雲峰寺。又經川僧法界主持雲峰山寺,不辭勞苦募化和村民們捐資擴建,始具規模。至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四月,地理學家徐霞客遊雲峰山,十分留戀,在山上住了兩宿。
《徐霞客遊記》裡讚美雲峰山為「似太華之蒼龍脊」;描述其峰頂「東西長五丈,南北闊之,中蓋玉皇閣,前三楹奉白衣大士,後三楹奉三教聖人,頂平者如是而止,其向皆東臨前峰之尖,南北夾閣為側樓,半懸空中,北祠其武,下臨北峽,兩頭懸榻以待客;南祠山神,下臨南峽,而中敞為齊堂。皆川僧法界所營構,蓋其向上雖有道,而未開闢,算可棲託」。雲峰山寺奇秀幽絕,固遊人的觀察和感受不同,各抒己見,留下了無數詩篇。而道觀營建,至明末已修蓋了玉皇殿、三清殿、呂祖殿、老君殿、觀音殿、南天門和雲峰山腳的萬佛寺等殿字。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雷電引起火災燒毀了雲峰寺,1809年重修。
民國三年(1914年),雲南迤西道教會會長張成寶(號玄空),主持雲峰寺和山下的萬佛寺,合為一處香火,有僧侶道長二十多人。至1983年,雲峰寺被列為省、地、縣重點保護的古蹟和名山寺觀,並劃出國有山林四千多畝,交雲峰寺道觀保護管理。在人民政府的大力資助下,經愛國愛教道土、道姑盡心竭力,海內外華僑人士的贊助及民眾集資重修殿宇,現今基本恢復了原來的風貌。已建有呂祖殿、鬥姆閣、觀音殿、老君殿、玉皇殿。設有避雷器,無雷電危險。設有供遊人食宿的旅館和食堂。如今遊人和朝山香客絡繹不絕。
雲峰山寺,建在面積為一千一百三十多平方米的「石筍」頂峰上。建築藝術十分精湛,依山盤頂,神工巧造順乎天然,是古樸的石木結構建築。殿宇樓閣多為上下兩層,其中鬥姆閣為上中下三層。建築藝術和技法的獨特為全國所罕見。縱橫摺疊的建築群,鱗次櫛比,石雕石砌,高15米。殿宇雕梁畫棟,玲瓏剔透,三簷四簇,金頂翹脊,層層龍鳳翱翔,金碧生輝。
殿內諸神塑像,神態肅穆慈祥。從殿宇建造中,可以領略到祖國古老文化藝術的輝煌。
從雲峰山下,步行登山,沿盤旋曲折的二千七百多級石階而上,只見巒峰層疊,林海蔥鬱,崖苔滴翠,猴嬉葛藤,鶯啼溪澗。「石筍」、「木膽」,古樹參天,巨石百態,如佛如仙,似蟆似獸,行至高聳的石崖壁,壁上書有「大有佳處」的字樣,其下,有一石井,稱「玉液金井泉」,泉水流淌,清澈甘甜;遊人多有掬飲、憩息者,再往上,至一危崖,有「步踴南天」石刻四字躍入跟帝,提出遊人攀蹬石階「三折雲梯」。「雲梯」懸絕,寬0.8米,長600多米,兩側萬丈深淵,須扶鐵鏈攀蹬而上。蹬完第一折石梯,見呂祖殿門聯:「殿閣無須金鎖閉,洞門常有白雲封」。門聯生動地描出了雲峰寺雲繞霧裹的情景。遊人至此,確有一種已登瓊閣仙境的感受。
蹬山絕頂,給人「一覽眾山小」的驚嘆!歷代詩人留下了許多讚美雲峰山寺的詩聯:「邊遠此奇觀,直上天梯,收來群山萬壑;蹬臨無限意,欲窮險地,難忘九隘八關」;「危峰撥地起,高聳凌蒼穹」;「寺閣接雲彩,山茶映天紅」。這些詩聯,真實地表現了雲峰山寺的壯麗景觀。大家之前了解雲峰寺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