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解放漢城,天安門徹夜狂歡,彭德懷聽說後卻怒批:這是胡鬧

2021-01-20 騰訊網

1950年年底,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的協同作戰下,發動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第三次戰役。相較於前兩次戰役,這時的志願軍對於美軍作戰戰術以及排兵布陣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並且經過第二次戰役的勝利,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全軍上下,可謂士氣高漲,大有南下一統朝鮮半島的勢頭。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中朝軍隊的最高指揮彭德懷,他意識到鞏固戰果的時候到了,絕對不能給聯合國軍準備的機會,因此下令發動了第三次戰役。而這時的美軍,在經過第二次戰役的潰敗之後,已經士氣低落,此時繼續和志願軍作戰,吃虧是必然的。

就在這種敵我雙方氣勢截然相反的情況下,南韓政府所在地漢城,被志願軍攻克。而漢城的解放,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全世界的社會主義國家,更是爭相報導,尤其消息傳回國內,所有中國人民都沸騰了,他們紛紛走上街頭,擁抱慶祝。人民日報在當天,更是發表了振奮人心的社論,其中說道:

「向大田前進!向大丘前進!向釜山前進!把不肯撤出的美軍侵略者趕下海去!」

漢城被解放,這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確實意義深遠,因為志願軍是在和裝備精良的美軍作戰。而在韓戰之前,實際上美軍已經在全世界眼裡,成為了不可戰勝的神話,沒有美軍,盟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更是贏不了德國和日本的,所以美軍在當時,代表的就是世界上最強的軍事力量。可就是這樣的部隊,敗在了志願軍手中,其中的意義不言而喻,可以這麼說,自近代以來,中國軍隊在世界舞臺上從來都是配角,即使蔣介石曾經統治的國民政府,擁有數百萬正規軍,但看得起中國的也沒有幾個國家。

其中的原因,還是源於近現代以來中國所受的屈辱,包括九一八事變時,僅僅數千日軍,就讓東北軍不戰而退,甚至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數倍於日軍的國軍,也阻止不了日軍的推進。這些屈辱的歷史,總讓近代中國以「東亞病夫」的形象出現在國際上,但直到漢城被解放,世界上其他國家才對中國有了清晰的認識,新建立的中國,是可以和美國一較高下的。

所以中國老百姓得知這個消息後,興奮也屬正常,在北京天安門,很多老百姓更是自發的聚集了起來,他們徹夜狂歡,為中國志願軍的偉大而自豪。但和國內民眾表現相反的是,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尤其在他聽說國內民眾亢奮的反應後,彭德懷顯得極為著急,原來這時的彭德懷有他自己的擔憂,用彭德懷的原話來講:「解放個漢城就這樣搞,要是丟了漢城,怎麼交代?這不是胡鬧嘛。」

此時彭德懷立馬將身邊的參謀叫了過來,直接對他們一頓猛批,原來給國內傳達勝利消息的,正是這些參謀,彭德懷認為他們傳達勝利時過於樂觀,因此彭德懷對這些參謀叮囑道:

「以後發戰報要考慮戰場情況可能發生的變化,注意留有餘地,不要使我們自己背上包袱。」

其實彭德懷元帥作為一名久經沙場的戰將,他對於戰爭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對於戰場的把控,更是精細到一絲一毫。所以美軍的潰退,在他眼裡,卻釋放了不同的信號,彭德懷認為,美軍的潰退是一時的,遲早會捲土重來,而漢城雖然被解放了,但要想守住漢城,卻是極為困難的。所以國內民眾熱烈慶祝,這就讓彭德懷極為擔憂,萬一漢城丟了,這怎麼向國內民眾交代,這也就是他直言「這是胡鬧」的原因。

當然死守漢城,彭德懷也想過,但關鍵問題就在於,彭德懷知道美軍一旦來犯,漢城是根本守不住的。因為前兩次戰役能夠勝利,得益於志願軍和美軍打的是運動戰,志願軍能吃苦,這是鐵打的事實,美軍是一點不能比的,否則三十八軍不可能直插三所裡,打美軍一個措手不及,九兵團全體將士更不可能連棉衣都沒有,就在長津湖同美軍王牌陸戰一師鏖戰。

但和美軍打陣地戰,志願軍此時連想都不敢想,因為雙方的火力根本就沒有在一條水平線上。美軍一個師的火力,比志願軍一個兵團都要強大,美軍擁有成建制的機械化部隊,志願軍連保障後勤運輸的司機都是急缺。所以守衛漢城,在現代戰爭面前,在敵我實力差距懸殊的情況下,是極為不智的,更是愚蠢的。因此彭德懷自進入漢城之後,他就隨時在做撤退的準備,當然彭德懷元帥更明白,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用中國志願軍的生命去抵抗美軍的飛機大炮,彭老總不可能做這樣的事情,將美軍攔在三八線之外,這才是彭德懷帶領志願軍出國作戰的初衷。

而此時的志願軍,已經打到三七線了,可以說超額完成了既定目標,所以他沒有必要再做無辜的犧牲。因而在後來,金日成讓彭德懷繼續南下時,被彭德懷堅決予以拒絕。事實不出彭德懷所料,很快美軍便重整旗鼓,再次北上,為了讓志願軍能夠在應對美軍接下來行動時有充分的準備,彭德懷最終在佔領漢城兩個月零十天後,主動放棄了漢城,開始北撤。

但就是撤退前,彭老總卻犯了難,他擔心的正是兩個月前,國內民眾這般慶祝,如果聽說志願軍要撤退,會不會產生心理落差呢?為此彭德懷專門發電報給周總理,將志願軍北撤的意圖向周總理轉達,希望周總理能妥善處理,避免在國內引起一些波動。話又說回來,在前三次戰役都打勝的情況下,彭德懷還如此謹慎小心,這究竟是事出有因,還是彭老總過於敏感了呢?

做為中朝聯軍的總司令,其實在經過三次戰役之後,彭德懷對美軍也有了徹底的了解,他也明白了雙方的差距。雖然前三次戰役都打勝了,但志願軍傷亡也是巨大的,別人或許光知道勝利了,但志願軍的損失,包括戰鬥力還有多少,以及後勤能否跟上,沒有人比他這個總司令更了解了。就當時整個志願軍的情況來說,有一個極其重要的關鍵點,成為了彭德懷撤退漢城的主要原因。

這個關鍵點,便是志願軍長途奔襲,後勤幾近快崩潰了。從志願軍入朝開始,其實最大的問題一直是後勤運輸,從衣服糧食,到武器彈藥,這都要依賴於強大的後勤保障。可在那個階段,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工業欠發達的國家,生產能力跟不上不說,就連是否能運送到前線都是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因為在那個時候,美軍的飛機,不停的在對志願軍運輸線進行轟炸,所以後勤工作是很難做的,往往很多東西在半路上,就被美軍毀掉了,能保護好物資並安全送到前線的,戰後可都是得了功勳表彰的戰士,這足以見得,後勤保障工作的嚴峻。

但與之相反的是,美軍在這個問題上,卻絲毫沒有麻煩,他們將日本視為韓戰的大本營,武器彈藥能做到源源不斷的供給,更讓志願軍想不到的是,在韓戰中和他們作戰負傷的美軍,可能幾個小時後就會被飛機送到大後方,接受正規的治療,這在志願軍眼裡,是想都不敢想。除此之外,入朝作戰後勤工作難做,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便是沒有黨組織,失去了基層老百姓的支持。而在解放戰爭時期,我軍之所以屢戰屢勝,基層黨組織發揮了巨大作用,他們不但能給部隊提供糧食,還能就近安排傷員,這就能讓部隊一心一意投入到作戰中間。

可現在是出國作戰,志願軍對於朝鮮的情形本身就不熟悉,因此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甚至在有的地方,因為美國的惡意宣傳,老百姓都跑光了,連個人都沒有,因此就近補充根本做不到,只能靠國內的運輸。所以糧食嚴重短缺,志願軍禦寒衣物沒有,武器彈藥更是消耗殆盡,包括在第二次戰役時,大量凍傷的士兵還沒有恢復,這一系列問題,歸根究底,就是後勤已經跟不上了。對於這些問題,彭德懷都非常清楚,所以堅守漢城,或者繼續南下,都是很冒險的軍事舉動,唯有堅守三八線,固守戰果,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書歸正傳,在全國人民,包括全軍上下都為漢城解放而亢奮的時候,彭德懷卻將其稱為「胡鬧」。不得不說,彭德懷元帥不但是一名軍事家,更是一名戰略家,他有著超乎尋常的眼光。當然軍事家和戰略家總是相輔相成的,彭德懷能在解放漢城之後,還保持如此清醒的認識,這也從另外一方面說明了毛主席選擇彭德懷掛帥,是極為合適的。而彭德懷元帥常說這麼一句話,我認為放在這裡極為妥當:

「了解敵人是不容易的,了解自己也不容易,受了挫折往往過低地估計自己,勝利了又往往過高地估計自己,這兩種偏向都要防止。」

其實這句話放在軍事上適用,放在做人上也適用,而彭德懷元帥,實際上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軍事指揮上睿智冷靜,時刻清醒地提醒著自己;在做人上他又剛正不阿,敢於說真話辦實事,彭德懷元帥,他永遠是中華民族引以為榮的英雄!

相關焦點

  • 志願軍解放漢城,天安門徹夜狂歡,彭老總為何卻怒批是胡鬧?
    在這一軍事行動中,志願軍還有一個震驚世界的戰績,那就是解放漢城。漢城當時是南朝鮮的首都,其被志願軍解放,在世界上造成了巨大的政治影響,全世界各國媒體爭相報導。解放漢城的消息傳到國內,全國沸騰,人們紛紛走向街頭,歡呼慶祝,人民日報更是發表振奮人心的社論:向大田前進!向大丘前進!向釜山前進!把不肯撤出的美軍侵略者趕下海去!
  • 志願軍攻克漢城,國內一片歡騰,彭德懷為什麼卻因此惱怒不已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彭德懷立刻命令三十九軍、五十軍和人民軍一軍團攻擊漢城。 志願軍奮勇出擊,銳不可當,戰果逐漸擴大。 在碧碲裡,衝向漢城的五十軍一馬當先,他們打垮了美軍一個營的阻擊,除了死的傷的,這個營的美國兵全部溜了,把他們的兄弟部隊扔下不管了。五十軍當即圍住傻乎乎留下的敵軍一打,沒成想全是英國人!
  • 志願軍突破「三八線」佔領漢城,朝鮮為何不滿,還告彭德懷一狀?
    韓戰爆發後,志願軍的參戰取得了明顯的戰果,不僅將戰線推過了「三八線」,還解放了平壤,佔領了漢城。然而,朝鮮方面並不滿足,反而告了彭總司令一狀,這其中有什麼緣由呢?因此,彭德懷認為第三次戰役暫時不可打,最好等到1951年2、3月份再打。聶榮臻收到彭總司令的電報之後,也贊同他的看法,況且第一線的志願軍兵力也不佔優勢,所以聶榮臻向毛主席匯報時,也建議推遲2個月再打第三次戰役。
  • 攻佔漢城,彭德懷聽到祖國狂歡的消息,為何寢食不安、又喜又愁?
    突然司令部的情報參謀跑進來報告說:"剛才收聽到美軍無線電報話機裡傳出要撤離漢城的對話。"彭德懷得知後,立即電令右路縱隊五十軍和人民軍一軍團即向漢城進擊,首先佔領機場和殲滅美軍二十四師一部。1月4日中午,志願軍三十九軍一一六師和人民軍一軍團佔領了漢城。彭德懷為防止敵人向漢城反攻,決定一鼓作氣,逼退漢江南岸之敵。乃令人民軍一軍團一個師留守漢城,主力於5日渡過漢江。
  • 志願軍平推到漢城,彭德懷卻下令停止追擊,他在害怕什麼
    1950年12月31日,志願軍發起第三次戰役,三天內全線突破敵防禦縱深達20公裡,戰至1951年1月4日,志願軍已經平推到漢城,兵臨三七線。然而,在這種局勢下,彭德懷卻下了一道令所有人意料不到的命令——停止追擊。這道命令讓彭德懷承受了三方的壓力——國內、朝鮮、蘇聯,尤其是朝鮮的金日成,他覺得勝利在握,為何不乘勝追擊,為此,他兩次在彭德懷面前鬧,還搬出了史達林和毛主席來威脅彭德懷。對此,彭德懷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強調志願軍面前有太多困難,如果,輕敵冒進,很容易墮入敵人設置的圈套,甚至會重蹈第二個仁川登陸的悲劇。
  • 談兵第一期:志願軍當年是怎樣扛著紅旗進漢城的?
    最近一部抗美援朝題材電影的宣傳片,片中幾位老藝術家組團去韓國旅遊,他們驕傲地對年輕的韓國導遊說,我們六十多年前就來過韓國了,那時首爾還叫漢城,我們是扛著紅旗進漢城的。這一橋段頓時引發熱議,那麼志願軍當年到底是怎麼進漢城的?
  • 志願軍入朝作戰,佔領韓國漢城70天,為何選擇撤離漢城?
    今天,我們聊聊志願軍攻克漢城的故事。1051年1月4日,志願軍攻克了韓國漢城。但是70天以後,志願軍各部隊主動從漢城撤離。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認真的說,這是武器裝備不足和後勤供給等原因造成的。
  • 志願軍攻破漢城後,在李奇微睡衣中發現一封信:向中國軍隊致敬
    彼時的美國和剛剛解放的中國,在物質水平上相差巨大。從表面看,韓戰是聯合國發動的,從根本看,這是地緣政治的必然結果。朝鮮半島當時的位置十分特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徹底支配了日本,但日本並不是東亞大陸的跳板。一條朝鮮海峽,就是東亞和日本的天然屏障。同時,作為戰勝國的蘇聯,也對朝鮮覬覦已久。
  • 志願軍首次全面攻勢就打過三八線解放漢城,差點把美軍趕下海!
    美軍為首的西方國家聯軍,雖然固守三八線,而且進行的是陣地戰,對志願軍進攻已經有所準備,但是打下來的局勢出乎所有人意料,就連志願軍都沒有預料到會有如此大的進展。原本,彭德懷決定這是一場為了政治而發起的作戰,意圖穩紮穩打,消滅掉漢城附近的韓國幾個師,之後按情況決定是進是退。然而,一開打,聯合國軍方面發生了快速的潰退。
  • 韓戰:李奇微守漢城4天後敗逃,曾說:要打破志願軍不敗神話
    不過在甲午海戰發生57年後,中國志願軍終於在在漢城為華夏雪恥,這一次擊敗的是比當時日本還要強的美國。志願軍戰士入朝後,在彭德懷元帥的指揮下,連戰連捷。沒幾個月,志願軍戰士便將聯軍打退到臨津江附近。當時美國上下震驚,尤其是聯軍的總司令麥克阿瑟,他兩個錯誤的判斷讓聯軍陷入困境。
  • 韓戰,志願軍的哪支英雄部隊解放了平壤和漢城?
    1950年l2月4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命令第39軍第116師向平壤以北的舍人場方向前進,隨機佔領平壤。    第116師迅速沿公路南下,經安州、文德、肅川、平原、右安向平壤方向前進。在通往平壤的條條道路上出現了志願軍快速前進的先遣分隊。6日,敵軍撤離了平壤。上午10時30分,第346團最先進入了平壤。  遭受劫難的平壤市民,在被聯合國軍隊佔領自己國家首都47天後,又一次重獲新生。  1951年1月4日,第39軍接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關於攻擊漢城的命令。
  • 志願軍停止追擊,蘇聯大使威脅彭德懷,彭總大怒:要殺就殺我的頭
    我志願軍攻克漢城的消息傳到國內,國內一片歡慶沸騰,老百姓紛紛走上街頭,熱烈歡呼,到處都洋溢著一片喜慶的氛圍,當天人民日報就發出了頭版頭條《中朝軍隊發起新攻勢,光復漢城向南急進》,另外很多報紙報刊也紛紛刊發消息,祝賀漢城光復,其中有一條社論這樣寫道: 「向大田前進!向大丘前進!向釜山前進!
  • 抗美援朝時,志願軍最先攻入漢城的是哪支部隊,軍長和政委是誰?
    1950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聯合發起了第三次戰役。1951年1月4日,志願軍第50軍、第39軍各一部和朝鮮人民軍攻佔漢城,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那麼,最先攻入漢城的是志願軍哪支部隊?
  • 三戰三捷,志願軍取漢城後為何不南下?彭德懷:老夫也懂誘敵深入
    人民軍第2軍和第5軍團在橫城和原山一帶順利突破敵軍防線,此時志願軍第50軍在東線擊潰美軍25師一部後,成功全殲英軍29旅來福槍團第一營,這極大震動了美軍的防線。此時志願軍前鋒已經對漢城形成合圍之勢,李奇微下令放棄漢城,將前線部隊回撤到37線一帶建立新的防禦體系。3日下午15時,聯合國軍主動撤出漢城,次日誌願軍第50軍、39軍以及人民軍第一軍團一部兵不血刃的佔領漢城。
  • 李奇微撤離漢城,寫了20個字給彭德懷,中蘇朝內部掀起軒然大波
    而作為人民軍的統帥彭德懷就更不以為然了。他看了這篇社論後直衝衝地發火了:「添什麼亂,知道什麼?亂彈琴!」平心而論,第三次戰役打得確實非常好,剛剛接掌第八集團軍的李奇微,是個厲害角色,但他也沒想到中國人會發起元旦攻勢,而且,攻勢可以用勢如破竹來形容。
  • 金日成要求志願軍乘勝追擊,被彭德懷反問:我士兵的命就不是命?
    韓國高層一時間被打懵了,稍稍清醒後,連忙炸毀了漢江大橋,匆匆撤退,而原來駐漢城的大部分軍隊都已棄守。  志願軍的指揮官們,是時時刻刻把戰士裝在心中的  當時蘇聯方面在朝鮮戰場的總顧問  拉佐瓦耶夫  ,聽到彭德懷下令停止向南推進的消息後,怒氣衝衝地趕到彭德懷處,不問緣由,要彭德懷放棄原有命令,繼續朝南推進,一口氣把聯合國軍打到海裡去,完成朝鮮南北統一的終極戰略。
  • 解密:韓戰中彭德懷曾怒扇金日成兩個耳光?
    李香蘭私照:金日成向其敬酒   近年來,「彭德懷怒扇金日成耳光」的說法流傳甚廣,大意為:在據聞,彭德懷氣憤萬分,狠狠扇了金日成兩個大耳光。此說是真是假?   戰史記載的真實情況   傳言將「彭德懷怒扇金日成耳光」一事的背景,置於第五次戰役的第三階段,即「戰局形勢逆轉」之後。但詳細考察第五次戰役志願軍與人民軍的配合情形,即可知事情的真相。
  • 攻下漢城後彭總下令休整,金日成不滿,毛澤東:朝鮮軍可自行追擊
    雖說軍備定下來了,但這批軍備到志願軍手裡,那也是三個月以後的事情了。此外,蘇聯方面還將空軍支援改為蘇聯空軍只能在鴨綠江邊守護中國領空。但這些困難也擋不住中國人民出兵援朝的決心。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在陣亡後,李奇微被任命為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以及「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李奇微到任後,通過仔細研究中國軍隊的打法,發現中國軍隊最大的軟肋在後勤補給方面,於是以放棄韓國首都漢城為代價,引誘志願軍繼續南進。好在彭老總經驗豐富,看穿了李奇微的計謀,命令部隊立刻停止追擊進行休整。
  • 志願軍打下漢城!消息傳來,這位晚清時代的老將軍熱淚縱橫
    1951年元旦,志願軍一舉突破臨津江,發起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1月4日,志願軍攻佔漢城,美韓等聯合軍隊一潰數百裡。消息傳到國內,一位晚清時代即擔任高級軍職的老將軍感嘆萬千,忍不住老淚縱橫。甲午戰爭時,他奉命駐守劉公島附近一小島,曾率30多名清兵抵抗入侵日軍達11天,後奉鄧世昌之命撤退。甲午戰敗後,他與大批將領一起遭到解職。後被張之洞啟用,一度出任海軍統制(總司令)之職。民國初期,他出任海軍總長等重要軍職,還曾代理過國務總理。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他還出任過海軍部高等顧問等職。
  • 漢城的黎明靜悄悄:來自雲南的志願軍偏師,率先攻入韓國首都
    ,不久新7軍投誠,長春解放。最後,50軍政委徐文烈把記者胡寶玉拍的照片一起上報,彭總等人這才相信。1與11日,志司首長聯名通報嘉獎50軍149師446團。 英29旅57團坦克營俘虜 四、漢城的黎明靜悄悄 1951年1月4日晨,在副團長陳屏率領下,50軍148師442團1營在延禧裡遭遇斷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