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年底,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的協同作戰下,發動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第三次戰役。相較於前兩次戰役,這時的志願軍對於美軍作戰戰術以及排兵布陣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並且經過第二次戰役的勝利,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全軍上下,可謂士氣高漲,大有南下一統朝鮮半島的勢頭。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中朝軍隊的最高指揮彭德懷,他意識到鞏固戰果的時候到了,絕對不能給聯合國軍準備的機會,因此下令發動了第三次戰役。而這時的美軍,在經過第二次戰役的潰敗之後,已經士氣低落,此時繼續和志願軍作戰,吃虧是必然的。
就在這種敵我雙方氣勢截然相反的情況下,南韓政府所在地漢城,被志願軍攻克。而漢城的解放,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全世界的社會主義國家,更是爭相報導,尤其消息傳回國內,所有中國人民都沸騰了,他們紛紛走上街頭,擁抱慶祝。人民日報在當天,更是發表了振奮人心的社論,其中說道:
「向大田前進!向大丘前進!向釜山前進!把不肯撤出的美軍侵略者趕下海去!」
漢城被解放,這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確實意義深遠,因為志願軍是在和裝備精良的美軍作戰。而在韓戰之前,實際上美軍已經在全世界眼裡,成為了不可戰勝的神話,沒有美軍,盟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更是贏不了德國和日本的,所以美軍在當時,代表的就是世界上最強的軍事力量。可就是這樣的部隊,敗在了志願軍手中,其中的意義不言而喻,可以這麼說,自近代以來,中國軍隊在世界舞臺上從來都是配角,即使蔣介石曾經統治的國民政府,擁有數百萬正規軍,但看得起中國的也沒有幾個國家。
其中的原因,還是源於近現代以來中國所受的屈辱,包括九一八事變時,僅僅數千日軍,就讓東北軍不戰而退,甚至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數倍於日軍的國軍,也阻止不了日軍的推進。這些屈辱的歷史,總讓近代中國以「東亞病夫」的形象出現在國際上,但直到漢城被解放,世界上其他國家才對中國有了清晰的認識,新建立的中國,是可以和美國一較高下的。
所以中國老百姓得知這個消息後,興奮也屬正常,在北京天安門,很多老百姓更是自發的聚集了起來,他們徹夜狂歡,為中國志願軍的偉大而自豪。但和國內民眾表現相反的是,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尤其在他聽說國內民眾亢奮的反應後,彭德懷顯得極為著急,原來這時的彭德懷有他自己的擔憂,用彭德懷的原話來講:「解放個漢城就這樣搞,要是丟了漢城,怎麼交代?這不是胡鬧嘛。」
此時彭德懷立馬將身邊的參謀叫了過來,直接對他們一頓猛批,原來給國內傳達勝利消息的,正是這些參謀,彭德懷認為他們傳達勝利時過於樂觀,因此彭德懷對這些參謀叮囑道:
「以後發戰報要考慮戰場情況可能發生的變化,注意留有餘地,不要使我們自己背上包袱。」
其實彭德懷元帥作為一名久經沙場的戰將,他對於戰爭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對於戰場的把控,更是精細到一絲一毫。所以美軍的潰退,在他眼裡,卻釋放了不同的信號,彭德懷認為,美軍的潰退是一時的,遲早會捲土重來,而漢城雖然被解放了,但要想守住漢城,卻是極為困難的。所以國內民眾熱烈慶祝,這就讓彭德懷極為擔憂,萬一漢城丟了,這怎麼向國內民眾交代,這也就是他直言「這是胡鬧」的原因。
當然死守漢城,彭德懷也想過,但關鍵問題就在於,彭德懷知道美軍一旦來犯,漢城是根本守不住的。因為前兩次戰役能夠勝利,得益於志願軍和美軍打的是運動戰,志願軍能吃苦,這是鐵打的事實,美軍是一點不能比的,否則三十八軍不可能直插三所裡,打美軍一個措手不及,九兵團全體將士更不可能連棉衣都沒有,就在長津湖同美軍王牌陸戰一師鏖戰。
但和美軍打陣地戰,志願軍此時連想都不敢想,因為雙方的火力根本就沒有在一條水平線上。美軍一個師的火力,比志願軍一個兵團都要強大,美軍擁有成建制的機械化部隊,志願軍連保障後勤運輸的司機都是急缺。所以守衛漢城,在現代戰爭面前,在敵我實力差距懸殊的情況下,是極為不智的,更是愚蠢的。因此彭德懷自進入漢城之後,他就隨時在做撤退的準備,當然彭德懷元帥更明白,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用中國志願軍的生命去抵抗美軍的飛機大炮,彭老總不可能做這樣的事情,將美軍攔在三八線之外,這才是彭德懷帶領志願軍出國作戰的初衷。
而此時的志願軍,已經打到三七線了,可以說超額完成了既定目標,所以他沒有必要再做無辜的犧牲。因而在後來,金日成讓彭德懷繼續南下時,被彭德懷堅決予以拒絕。事實不出彭德懷所料,很快美軍便重整旗鼓,再次北上,為了讓志願軍能夠在應對美軍接下來行動時有充分的準備,彭德懷最終在佔領漢城兩個月零十天後,主動放棄了漢城,開始北撤。
但就是撤退前,彭老總卻犯了難,他擔心的正是兩個月前,國內民眾這般慶祝,如果聽說志願軍要撤退,會不會產生心理落差呢?為此彭德懷專門發電報給周總理,將志願軍北撤的意圖向周總理轉達,希望周總理能妥善處理,避免在國內引起一些波動。話又說回來,在前三次戰役都打勝的情況下,彭德懷還如此謹慎小心,這究竟是事出有因,還是彭老總過於敏感了呢?
做為中朝聯軍的總司令,其實在經過三次戰役之後,彭德懷對美軍也有了徹底的了解,他也明白了雙方的差距。雖然前三次戰役都打勝了,但志願軍傷亡也是巨大的,別人或許光知道勝利了,但志願軍的損失,包括戰鬥力還有多少,以及後勤能否跟上,沒有人比他這個總司令更了解了。就當時整個志願軍的情況來說,有一個極其重要的關鍵點,成為了彭德懷撤退漢城的主要原因。
這個關鍵點,便是志願軍長途奔襲,後勤幾近快崩潰了。從志願軍入朝開始,其實最大的問題一直是後勤運輸,從衣服糧食,到武器彈藥,這都要依賴於強大的後勤保障。可在那個階段,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工業欠發達的國家,生產能力跟不上不說,就連是否能運送到前線都是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因為在那個時候,美軍的飛機,不停的在對志願軍運輸線進行轟炸,所以後勤工作是很難做的,往往很多東西在半路上,就被美軍毀掉了,能保護好物資並安全送到前線的,戰後可都是得了功勳表彰的戰士,這足以見得,後勤保障工作的嚴峻。
但與之相反的是,美軍在這個問題上,卻絲毫沒有麻煩,他們將日本視為韓戰的大本營,武器彈藥能做到源源不斷的供給,更讓志願軍想不到的是,在韓戰中和他們作戰負傷的美軍,可能幾個小時後就會被飛機送到大後方,接受正規的治療,這在志願軍眼裡,是想都不敢想。除此之外,入朝作戰後勤工作難做,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便是沒有黨組織,失去了基層老百姓的支持。而在解放戰爭時期,我軍之所以屢戰屢勝,基層黨組織發揮了巨大作用,他們不但能給部隊提供糧食,還能就近安排傷員,這就能讓部隊一心一意投入到作戰中間。
可現在是出國作戰,志願軍對於朝鮮的情形本身就不熟悉,因此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甚至在有的地方,因為美國的惡意宣傳,老百姓都跑光了,連個人都沒有,因此就近補充根本做不到,只能靠國內的運輸。所以糧食嚴重短缺,志願軍禦寒衣物沒有,武器彈藥更是消耗殆盡,包括在第二次戰役時,大量凍傷的士兵還沒有恢復,這一系列問題,歸根究底,就是後勤已經跟不上了。對於這些問題,彭德懷都非常清楚,所以堅守漢城,或者繼續南下,都是很冒險的軍事舉動,唯有堅守三八線,固守戰果,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書歸正傳,在全國人民,包括全軍上下都為漢城解放而亢奮的時候,彭德懷卻將其稱為「胡鬧」。不得不說,彭德懷元帥不但是一名軍事家,更是一名戰略家,他有著超乎尋常的眼光。當然軍事家和戰略家總是相輔相成的,彭德懷能在解放漢城之後,還保持如此清醒的認識,這也從另外一方面說明了毛主席選擇彭德懷掛帥,是極為合適的。而彭德懷元帥常說這麼一句話,我認為放在這裡極為妥當:
「了解敵人是不容易的,了解自己也不容易,受了挫折往往過低地估計自己,勝利了又往往過高地估計自己,這兩種偏向都要防止。」
其實這句話放在軍事上適用,放在做人上也適用,而彭德懷元帥,實際上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軍事指揮上睿智冷靜,時刻清醒地提醒著自己;在做人上他又剛正不阿,敢於說真話辦實事,彭德懷元帥,他永遠是中華民族引以為榮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