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與中國曾經有過一次甲午海戰,雙方交手之後,北洋艦隊被擊敗,此次戰役最重要的一個點那就是韓國漢城,從此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次戰役也標誌著,曾經光芒萬丈的大清,竟然連東洋一跳梁小丑都無法戰勝,這正是可恥可恨的一件事情。
不過在甲午海戰發生57年後,中國志願軍終於在在漢城為華夏雪恥,這一次擊敗的是比當時日本還要強的美國。
志願軍戰士入朝後,在彭德懷元帥的指揮下,連戰連捷。沒幾個月,志願軍戰士便將聯軍打退到臨津江附近。當時美國上下震驚,尤其是聯軍的總司令麥克阿瑟,他兩個錯誤的判斷讓聯軍陷入困境。首先他認為志願軍戰士不會入朝,其次他認為即使志願軍入朝之後,他們也不可能打敗聯軍。這樣的設想的確很好,可是只不過這些都是他的一廂情願。
其實麥克阿瑟這樣想也是有原因的,畢竟美國的空軍一直窺伺著鴨綠江附近,當地麥克阿瑟一直沒有發現有志願軍入朝的跡象。
當我軍十幾萬戰士向美軍開槍的時候,他才真正的意識到自己錯了。
可是已經晚了。
原來我軍一直都是晝伏夜出,路上腳印也是紛紛被直接掩埋。從中我們也能夠聯想到,當時志願軍戰士的困難環境,不能生火做飯,不能隨意走動,志願軍的衣服還很薄,我們很難相信當時志願軍同時是如何堅持下來的。這些人是頂天立地的英雄,我們理應向他們致敬。
第八集團軍是美軍實力比較強的部隊,好巧不巧集團軍司令遇到車禍身亡,李奇微在接到命令之後,自己代掌第八集團軍司令一職。
當時他在媒體上的報導說:
我一定會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打破志願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這次戰役關乎著聯軍的未來的走向,李奇微可謂是臨危受命,此次戰役要失敗了,想要翻盤幾乎沒有任何的勝算。
因此李奇微用口頭獎勵,鼓舞第八集團軍的聯軍士兵。聯軍中實力最強的是美國的軍隊,對於之前的司令官沃克他們是非常尊敬的,可是突然換了一個統帥,誰的心中也不好受。
因此士氣也是一直都提不上來。
李奇微在布置防線的時候,基本上是兵無鬥志,將無戰心。此時我軍的士氣一路高漲,在兩次大勝仗之下,志願軍戰士像之前一樣,晝伏夜出。
可關鍵的問題是,志願軍後勤保障一直都是沒有辦法良好的解決,畢竟我們是靠兩條腿,敵軍是靠汽車。
在彭德懷元帥準備休息的時候,毛主席提出此次戰役必須儘快進行,我軍士氣正足,敵軍士弱,發動第三次戰役是勢在必行的。
彭帥認為毛主席說得非常對,因此他集結30萬左右的兵力,對敵軍發動攻擊,一舉解放漢城。
李奇微命令美軍的偵察機一定要實時的匯報志願軍的情況,可回報總是沒有發現志願軍的任何蹤跡。
其實我軍當時晝伏夜出,已經摸到了第八集團軍的眼皮子底下,1951年1月1日的前一日深夜,埋伏好的志願軍對第八集團軍突然發動進攻,排山倒海的攻勢,也是讓敵軍的碉堡挨個被點名,志願軍戰士發動戰爭後,沒過幾個小時敵軍防線全部告破。
要知道李奇微可是在臨津江布置了五道防線,五條防線被攻破後,李奇微直接癱坐在地方,嘴裡嘟囔著:全完了,全完了。
1951年1月2日,我軍全殲英國皇家坦克營,此次戰役戰敗之後,所有的駐守漢城的聯軍,紛紛撤退,李奇微大聲的怒吼,想要讓這些人停下撤退的腳步,可是這些人根本不理會他。不過還是有一些頑固的軍隊,選擇與李奇微站在一條線上。
1月3日,志願軍戰士已經打到了漢城的郊區。李奇微看到漢城無法守住,當即宣布棄城撤退。
1月5日,朝鮮的兩個重要城市平壤與漢城雙雙宣告解放。
我國國內接收到這個消息之後,歡呼雀躍,這也標誌著李奇微在媒體上發布:打破志願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是沒能實現。
最戲劇性的一幕是李奇微說完這句話,4天之後棄城而逃。那麼對此大家的看法是什麼呢?
文章結束後志恆向軍史迷們,推薦一本書《決戰朝鮮》。
想要了解抗美援朝的人,一定是會去讀這本書的。這本書中有乾貨,李峰先生在著作這本書的時候,也是查閱了大量的軍史資料。
從這本書中我們能夠了解到,彭德懷元帥是如何與麥克阿瑟鬥智鬥勇的,抗美援朝被稱為中國的立國之戰,是無數的志願軍戰士不畏懼犧牲,讓這場敵我力量懸殊的戰役打勝。#韓戰70周年#
這本書是軍事迷必備的,只需88元。你便可以獲得厚厚經典巨著了!
喜歡的話,點擊下方連結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