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撤離時李奇微下令實施三光政策,彭德懷怒斥美軍:這是在犯罪

2020-12-24 天擇雜談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天擇創辦,歡迎關注~

美第8集團軍在撤退時,實行了「三光」政策,從三八線向南撤退的整個地區一燒而光。他們將去年12月初以來即已佔住的學校、糧庫以及茅草屋等焚燒一空。白煙和燒焦了的稻草屑在撤退的路上飄浮,煙霧蔽天,終日無光。

這是法新社漢城1951年1月1日電文裡的內容,合眾社臨津江前線1951年1月1日的電文也有相同的記述。其時正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發起第3次戰役的初期。讓我們穿越時間的隧道回到朝鮮戰場那戰火紛飛的年代。

1950年的除夕,也就是12月31日,三八線附近寒風凜冽,大雪紛飛,氣溫驟降。當日下午17時,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按照預定計劃,經過短促的炮火準備之後,在西起臨津江口,東至麟蹄的200多公裡的寬大正面上,向「聯合國軍」的三八線防禦陣地發起猛烈的進攻。

此時,「聯合國軍」已成驚弓之鳥,對志願軍聞風喪膽,在志願軍和人民軍發起攻擊後,稍作抵抗,就如鳥獸散般地撤退逃跑。中國人民志願軍從12月31日17時發起攻擊後,僅半小時至1小時,就突破李奇微精心設防的三八線防禦線。

李奇微此時剛到朝鮮不久,對情況不熟悉,他一方面想守住三八線,另一方面又怕三八線守不住,正是在這種矛盾的情況下,李奇微分5道防禦線,置南朝鮮軍於第一線,美英軍於第二線,並大部分集結於漢城周圍及漢江南北地區之交通要道上,在全線擺出了一個能守則守,不能守則隨時準備按計劃撤退的姿態。

戰場決心的不定乃兵家大忌,沒有死戰到底的決心當然不可能守住防線。非常奸滑的李奇微早就做好了撤退的預案。他命令部隊在三八以南撤退時實施「三光」政策,即可以帶走的東西一律強光帶走,帶不走的一律燒光破壞,對於支持北朝鮮的革命群眾一律處決。

總之就一句話:讓中國人民志願軍佔領這些地方後無法得到任何的就地補給,加大志願軍的後勤保障線,以贏得戰爭。但是三光政策是反人類的,李奇微為什麼又要實施三光政策呢?其實這與美軍的作戰指導思想有關,那就是總體戰思想。

總體戰思想的理論起源於美國的南北戰爭。美國南北戰爭的直接原因是關稅。當時美國的北邊以工業為主,美國的南邊以農業為主,美國政府為了保護工業,決定提高關稅,結果南方的農業產品出口遭到重大打擊,從而爆發了南北戰爭。但是如果說是因為關稅問題導致戰爭,對政府的宣傳不利,而且層次不夠,必須要上升到戰略和政治高度。

這些任務是專家最為擅長的。比如著名軍事歷史專家富勒就指出,這場戰爭「不是兩個敵對政黨之間的戰爭,而是兩個各自代表著不同文明的社會之間你死我活的搏鬥」。美國的南北戰爭分為兩個階段,即有限戰爭和全面戰爭,有限戰爭的時間是從1861年4月至1862年9月,全面戰爭的時間是從1862年9月至1865年4月。

在戰爭初期,從總體上看,雙方的力量對比和人心向背有利於北方。因為當時的北方發達,北方擁有23個州,共有2200萬人口,集中了全國工業生產的86%,鐵路線的70%,銀行資本的80%,以及97%的軍火生產。而參加叛亂的南方聯盟只有11個州,人口只有900多萬,其中包括400多萬黑人奴隸,經濟上遠比北方落後。

而政治方面講,聯邦政府進行的是維護國家統一的正義戰爭,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而南方政府維護和擴大落後的奴隸制、分裂國家,是不得人心的。如果按照「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論」,美國的北方很快會打敗南方,然而事實卻正好相反,北方軍隊在軍事上不斷失利,從1861年4月至1862年9月,南方一直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

北方軍隊的不斷失利,使美國總統林肯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通過不斷的反思與總結,他深刻認識到,必須變純軍事戰爭為總體戰爭,他在總結報告中寫道:

「要發動一場徹底擊敗南方的戰爭,也就是發動一場無限期的戰爭,不僅要打擊南方軍隊,還要打擊南方人民並摧毀他們的意志。」

也就是說,林肯不僅要摧毀南方的軍隊,還要摧毀南方的經濟基礎和人力基礎,凡是支持南方的人一律處決,南方經濟的種植園等一律摧毀。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三光政策:殺光、搶光、燒光。

而林肯最信任的兩位將領格蘭特和謝爾曼以無情和殘酷的手段執行了這一戰略。

格蘭特於1843年畢業於西點軍校,曾參加過美墨戰爭,他擔任聯邦軍總司令後對林肯說:

「我決心對敵人的武裝力量及其資源繼續不斷地加以打擊,如果別無他法,單憑消耗也要使他除投降而外無路可走。」

格蘭特在1864年4月給西線軍隊司令謝爾曼一個指令:

「盡你所能深入敵境內部,對他們的戰爭資源進行你所能夠進行的一切破壞,毀掉一切可以被用來支援或者供養軍隊的東西,把他們毀掉不必流血卻能與消滅敵軍產生同樣的效果。」

在格蘭特的指示下,謝爾曼帶領6.2萬士兵,不帶給養,開始對南方的軍隊及支持的人民和地區進行三光政策,大軍所到之處,掠奪一切糧食,帶不走的一律燒毀,所有牲畜一律殺死,被懷疑支持南軍的人民一律處決,種植園、廠房與機器一律破壞,水源一律下毒,也就是帶不走的一律毀掉,這樣即使留下來的人也因為沒有糧食和水源全被餓死渴死。

謝爾曼明確地對部下說:

「我們不僅是在和敵對軍隊作戰,而且是在和敵對人民作戰,我們必須使他們不分老幼,無論貧富都感到戰爭以及有組織的軍隊的無情力量,對拒絕服從法律的和當局的人應該毫不憐憫地消滅,只有讓他們飽嘗戰爭的苦頭,使今後幾代再也不敢訴諸戰爭,我們一定要清除和摧毀一切障礙,有必要的話,就殺死每一個人,奪走每一寸土地,沒收每一件財物,一句話,破壞我們認為應該破壞的一切,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當時南方的中心城市是亞特蘭大,謝爾曼帶領大軍佔領亞特蘭大後,命令所有的人要麼遷出亞特蘭大,要麼處決,其目的是不讓後方殘存的敵人起義。等亞特蘭大的所有人遷走後,再由北方政府遷來支持北方的人。

毫不誇張地說,格蘭特和謝爾曼就像遊戲裡的巫妖王一樣,所到之處一片荒蕪,只有亡靈生物能夠生存。

在北方的這種三光政策下,南部的重要交通線陷於癱瘓,喬治亞州作為南部主要工業基地遭到毀滅性打擊,使南部同盟的物質匱乏進一步加劇,南方再也無法得到充分的糧食供應,士氣越來越低落,民心動搖,更為嚴重的是,南方軍隊已經沒有兵源來源了,所有認為可能成為南方兵源的人全被殺死了,這些因素使南方最後失敗,但也為南方的工業化掃清了障礙,起碼不需要花時間和金錢去拆遷了。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林肯成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格蘭特和謝爾曼成為美國最偉大的將軍,美國還將一款坦克命名為謝爾曼坦克。格蘭特的傳記作者亞當多巴美化格蘭特說:

「他懂得他正在進行一場人民的戰爭,除非南方的軍隊及人民都被徵服,否則戰爭就不會結束。奴隸、軍需品、莊稼、家畜以及武器、彈藥——為繼續戰爭所必須的每一樣東西,在敵人手裡就是一件武器,而敵人的每一件武器都必須予以剝奪。」

總體戰思想是整個西方軍事思想的基礎,所謂民主和自由只不過是幌子。西方軍事界有一句名言:勝利者是不受指責的。只要打了勝仗,自然就會贏得民心,因為反對者都被處決了,剩下的可不都是支持者。

中國傳統思想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實這句話運用於內戰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國家之間的戰爭卻不一定適用,國家之間的戰爭根本上還是綜合國力以及戰爭意志的較量。

所以在韓戰中,作為第8集團軍司令的李奇微深得總體戰的精髓,他決心將漢城變為美國南北戰爭中的亞特蘭大,結果整個漢城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整個城市4/5的房屋被毀壞。

當志願軍軍總司令彭德懷到漢城時,眼前的景象令他痛心不已,他對一眾記者怒斥美軍罪行:這不是戰爭而是在犯罪。當年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三光政策給彭德懷的印象太深了,而美軍在朝鮮的燒殺搶掠比當年國民黨軍在中央蘇區有過之而無不及。就狠辣程度而言,李奇微比麥克阿瑟更甚一籌。

不過客觀地說,李奇微的三光政策確實給志願軍帶來了相當的麻煩,因為志願軍得到的一座空城。通常情況下,城市是部隊的補給中心,然而志願軍在漢城沒有得到任何補給,另一方面,美軍和南朝鮮還在漢城留下了大量的特務。這為志願軍堅守漢城帶來巨大的困難,這也是後來在聯合國軍的反攻下,漢城很快失守的重要原因。

天擇是作者的筆名,曾在國防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對歷史和哲學頗有研究~

相關焦點

  • 李奇微撤離漢城,寫了20個字給彭德懷,中蘇朝內部掀起軒然大波
    於是,李奇微決定放棄漢城。當李承晚得知這個決定時,親自打電話給李奇微說:「你不是說過要長期留在朝鮮的嗎,可是,怎麼剛剛一個星期,就撤離漢城,難道你指揮的軍隊只會撤離嗎?」把李奇微氣得夠嗆,一個傀儡還敢這麼說話,所以他毫不客氣的懟了回去:「我李奇微撤離漢城,並不是離開朝鮮!
  • 李承晚質問美軍撤離漢城不講信用,李奇微回復:不,我們仍在朝鮮
    偵察連的官兵們得知要率先挺進漢城後都非常興奮,他們認真整理著裝,重新排列隊伍,沿著以政府直通漢城的大路搜索前進,在即將到達漢城時,除了負責警戒任務的尖兵班外,全連百十號人全部肩扛鋼槍,各個都精神抖擻,邁著整齊的步伐開進漢城城內,當街上的漢城居民看到這支威武雄壯、軍紀井然的部隊時,全部都投來讚許的目光,這時候每一名志願軍戰士心中都感到無比的興奮和自豪,畢竟他們是第一支踏進南朝鮮首都的志願軍部隊。
  • 長津湖之戰:彭德懷釋放100名美軍戰俘,2.4萬美軍被殲滅
    眾所周知,由於清政府實施的閉關鎖國政策,我國長期都處於落後挨打的狀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建國後的海外戰爭中,我軍戰士一直都處於如履薄冰的狀態,任何一個失誤、一場敗仗,都很可能讓全國軍民的所有努力功虧一簣。
  • 志願軍假扮南韓軍,靠近美軍後突然襲擊,15分鐘全殲美軍一個連
    東線地形相對複雜,但行軍速度耽誤不得,彭德懷堅決要求東線和西線保持戰略同步。就在這次南下的交戰中,發生了一件格外有趣,但也足以載入史冊的戰鬥。 一九五一年一月初,接任麥克阿瑟軍隊的美軍李奇微將軍,開始轉變戰略思路。他發現志願軍的優勢在於,他們善於利用地形優勢、機動優勢,在夜晚快速行軍,大量穿插,神不知鬼不覺地給美軍致命一擊。
  • 李奇微勁敵吳信泉:零星傷亡消滅美軍一營,不看球心臟病就要復發
    據說,關羽打樊城時,實際是遇上了水災,而不是主動去堵河的。因此歷史上更多的水攻戰例,大多數都是直接扒開河堤,把大水引向指定的區域。到了近代,人類修築起大大小小的水壩,在有利於防洪和灌溉的同時,也方便了水攻。在這方面,美國人其實是最有經驗的。1889年,美國約翰斯頓鎮曾經發生過這樣的災難。
  • 志願軍平推到漢城,彭德懷卻下令停止追擊,他在害怕什麼
    相比之下,兵敗如山倒的聯合國軍士氣不振,連他們的總司令麥克阿瑟都制定了全面撤出朝鮮的計劃,即便是新上任的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如何做工作,都無法提升士氣。然而,在這種局勢下,彭德懷卻下了一道令所有人意料不到的命令——停止追擊。
  • 50軍傷亡2.1萬,與25萬美軍血戰9天,拯救了幾十萬志願軍
    然而這一戰績也是建立在美軍過於盲目自信的基礎之上的。李奇微接替菸斗將軍後,立刻調整戰略。《決戰朝鮮》中說,李奇微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讓美軍將吉普車的遮擋帆布全部取掉,他的意思很明白:既然志願軍可以受罪,你們也必須可以,否則還不如撤回美國。
  • 志願軍39軍如何重創美軍騎八團?美軍:他們走過來和我們握手
    彭德懷研判了美軍的部署後,發現對方過於驕傲,距離友軍部隊有一段距離,且防區之間留有空隙,這給志願軍送了一份大禮。彭德懷認為,孤立無援的猛虎,並不比群狼更危險,韓軍的群狼都不抗揍,他倒要看看這個猛虎有多厲害,於是下達攻擊命令,要求將分散的美軍逐個擊破。
  • 志願軍入朝作戰,佔領韓國漢城70天,為何選擇撤離漢城?
    但是70天以後,志願軍各部隊主動從漢城撤離。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認真的說,這是武器裝備不足和後勤供給等原因造成的。 不得不說,李奇微的戰術水平,遠超沃克,甚至也高於麥克阿瑟。經過對志願軍作戰特點進行不斷分析以後,李奇微得出了一系列的結論。 首先,志願軍的後勤保障能力有限,部隊攜帶的武器彈藥和糧食,最多能用7到8天。對此,李奇微稱之為「禮拜攻勢。」第二,針對志願軍的作戰特點,李奇微提出了「磁性戰術。」美軍部隊與志願軍部隊拉開20公裡左右的距離,充分發揮美軍火炮和戰機的優勢。
  • 志願軍攻破漢城後,在李奇微睡衣中發現一封信:向中國軍隊致敬
    從表面看,韓戰是聯合國發動的,從根本看,這是地緣政治的必然結果。朝鮮半島當時的位置十分特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徹底支配了日本,但日本並不是東亞大陸的跳板。一條朝鮮海峽,就是東亞和日本的天然屏障。同時,作為戰勝國的蘇聯,也對朝鮮覬覦已久。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後,當時大量進入中國與日軍作戰的蘇聯軍隊,在戰後並沒有立即撤離。
  • 美軍開國王牌師差點被我軍一鍋端,美軍士兵:這簡直是一場中國式葬禮!
    在戰場上誰能夠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誰就能成為最後的贏家,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敏銳的察覺到了戰機,於是決定採取向敵後實施迂迴結合正面突擊的戰法,集中兵力,各個殲滅雲山、泰川、球場地區的守軍
  • 圖文放送:美軍仁川登陸,麥克阿瑟從頂峰到深淵
    赤色中國人愚弄了這位一貫正確的軍事天才,麥克阿瑟現有的能力和力量根本鬥不過在朝鮮的中國指揮官彭德懷。——美軍五星上將布萊德雷第一軍情作者:鄭直仁川港,當今韓國第二大港口。後來接替麥克阿瑟任「聯合國軍」第二任總司令的李奇微,當時擔任美國陸軍參謀長助理。他由衷讚嘆:「這次作戰行動從構思的大膽、制訂特種作戰計劃的才幹以及實施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勇氣、銳勢和藝術,在軍事史上名列前茅。」溢美之詞鋪天蓋地,狂妄的麥克阿瑟愈發不可一世。當記者問是否擔心中國出兵時,他不屑地說:「那樣的話,我們的空軍就會使鴨綠江史無前例地血流成河!」
  • 69年前,美軍唯一一次可能贏得戰爭的機會,在這場阻擊戰中化為泡影...
    1美軍天才在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彭德懷用上了「聲西擊東」的計策。李奇微上當了,訓令範弗裡特集中美軍主力於西線,志願軍趁機以第9兵團和人民軍「金集團」在東線發起突擊,圍殲韓軍第3軍團。在彭德懷的精妙指揮下,韓軍第3軍團遭到慘敗,之後被李奇微撤銷編制。
  • 志願軍用4天攻克漢城,李奇微逃離前,給彭總留下一句話
    清江川戰役打響之後,在總指揮彭德懷的帶領下,志願軍充分抓住了麥克阿瑟對志願軍不屑一顧,在戰場上剛愎自用的弱點,採用迂迴穿插、分散包圍的戰略方針,在聯合國軍的封鎖線上撕開了一個口子,長驅直入,直擊由沃克率領的美軍第八集團軍。
  • 李奇微剛到朝鮮,志願軍就給他當頭一棒,他發現了志願軍的弱點
    李奇微到達朝鮮戰場的時候,對美第八集團軍的第一感受是,這是一支被打怕了的、失魂落魄的軍隊,已經完全喪失了鬥志、沒有了信心的軍隊。原因很簡單,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中,美軍第一次和志願軍交手,對志願軍的打法感到非常驚訝,毫無心理準備。
  • 韓戰中艱難的一次決策:韓先楚鄧華意見相左,彭德懷三改決策
    這是四野的兩個名將,都是三十多的年紀,年富力強,經驗老到。1950年的6月,朝鮮半島戰火燃起。十月中旬,志願軍晝伏夜出,跨過了鴨綠江,來到了朝鮮半島。這支隊伍裡,彭德懷是總司令,而鄧華、韓先楚、洪學智是副司令員,解方是參謀長。
  • 日本婦女記錄了美軍的斑斑劣跡,美軍在衝繩犯下了數百起性犯罪
    兩年前,宮城在採訪當地人時偶然得知,女嬰在被美軍襲擊後不久去世,她至今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她的震驚。 她說,「這是一個他們不希望再次重複的任務。」 目前的第12版於2016年出版,有28頁之長,除了兩頁外,所有的篇幅共記錄了大約350起涉及美軍在日本衝繩犯下的性犯罪。 早在1945年6月衝繩戰役結束之前,衝繩的女孩和婦女就成了性暴力的受害者。
  • 彭德懷為何完勝麥克阿瑟?一個在前線聽槍炮聲一個在後方陪女明星
    彭德懷這一戰法是非常高明的,也得到了副司令員鄧華、洪學智一致贊同,為了把功課做足,彭德懷採取了三個做法,一是命令部隊大踏步地後撤20公裡,並在沿途丟掉小鍬、背包等物品,造成倉皇逃跑的假象。二是釋放了100多名美軍俘虜,並告訴他們中國軍隊沒有彈藥和糧食,運輸線被切斷了,現在準備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