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晚質問美軍撤離漢城不講信用,李奇微回復:不,我們仍在朝鮮

2020-12-13 燃燒的狼煙

1950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0軍119師在炮兵第42團支援下,於18時30分突破臨津江,至1日拂曉前突入敵防禦縱深12公裡,佔領了東豆川以西安興裡、上牌裡地區,在追擊敵人至議政府東山水落山地區後,又協同志願軍第38軍114師,擊潰了美軍24師的一個團,然後全師停下來進行短暫的休整,唯有師屬偵察連馬不停蹄的繼續向前穿插,在師偵察科科長陳子蘭的帶領下逼近漢城,他們此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進行偵查敵人在漢城的軍事布防情況,為志願軍制定進攻漢城的作戰計劃提供依據。

志願軍突破臨津江

偵察連的志願軍戰士們在清冷的夜色中踏著厚厚的積雪悄無聲息的快速隱蔽行軍,一路上都很順利,沒有發現任何情況,偵察連於11月4日凌晨直插到漢城北郊隱蔽起來。連長陳澤厚率領尖刀排前去探路,他們來到敵人一處地堡前準備「抓舌頭」。陳澤厚連長帶領戰士們匍匐前進,在悄悄地排除了敵人埋在地堡不遠處的地雷,剪斷了鐵絲網後,全排戰士隱蔽而又迅速地逼近了敵人地堡群,但是直到他們一路摸到了敵人地堡門口都不見有絲毫動靜,原來這裡早就空無一人了,敵人已經逃跑,偵察連於是全部展開搜索敵人漢城外圍陣地,結果都是一樣,陣地上空無一人。

志願軍偵察連在雪地上快速行軍

陳子蘭科長立刻用無線電向師裡匯報了漢城的情況,並請示是否可以讓偵察連率先入城搜捕殘敵,師部當即回復,同意了偵察連進入漢城的請求,劉光濤政委還對陳子蘭科長特別叮囑道:「進城後嚴格遵守紀律,擴大我軍政治影響。」偵察連的官兵們得知要率先挺進漢城後都非常興奮,他們認真整理著裝,重新排列隊伍,沿著以政府直通漢城的大路搜索前進,在即將到達漢城時,除了負責警戒任務的尖兵班外,全連百十號人全部肩扛鋼槍,各個都精神抖擻,邁著整齊的步伐開進漢城城內,當街上的漢城居民看到這支威武雄壯、軍紀井然的部隊時,全部都投來讚許的目光,這時候每一名志願軍戰士心中都感到無比的興奮和自豪,畢竟他們是第一支踏進南朝鮮首都的志願軍部隊。通過向城內老百姓的打探得知,原來敵人從1月3日下午就開始了有組織的撤退,城內沒有留下任何掩護部隊。

志願軍進入漢城

原來在志願軍的步步緊逼下,美軍防線全面崩潰,已經無力堅守漢城,在1月3日中午,李奇微就告知美國駐韓大使莫西奧,讓他通知李承晚,美國第八集團軍準備立即撤出漢城,要求南朝鮮政府在漢城的各機構必須於下午3點前全部撤離漢城。自下午三點起,漢江大橋和來往要道僅供軍隊通過,民用車輛一律禁止通行。

中朝軍隊在漢城會師後舉行慶祝活動

美軍全面撤離漢城的消息讓李承晚暴跳如雷,他立刻通過莫西奧大使表達了對李奇微的質問:「李奇微將軍曾經說過,他是準備長期留在朝鮮的,可現在他剛到朝鮮一個星期就要撤離漢城,如此的言而無信,難道他指揮的軍隊就只會撤退嗎?」莫西奧通過電話將李承晚的原話一字不差的告訴了李奇微,李奇微在電話中對莫西奧說道:「請您告訴那位可愛的韓國總統,最好讓他親自到前線去聽聽中國軍隊進攻時吹響的那刺耳的軍號聲,看看中國軍隊衝上美軍陣地後大喊繳槍不殺的恐怖場景,再看看南朝鮮軍隊是如何像羊群一樣的潰逃!我現在只是撤離漢城,並沒有準備離開朝鮮!」

志願軍英雄老戰士重吹衝鋒號

1951年1月4日,南朝鮮政府宣布遷都釜山,聯合國軍的前線指揮部也南撤到了大邱。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雖然被志願軍打得狼狽撤退,但李奇微對此卻並不在意,他在撤出漢城時還把他的破爛睡衣釘在了辦公室牆上,並寫下了一句話:「第八集團軍司令官瑾向中國軍隊總司令官致意。」

美國傳奇名將李奇微

志願軍雖然兵不血刃佔領了漢城,但是彭總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他敏銳地察覺到,敵人是有計劃地撤退,美軍是主動放棄了漢城,其有生力量並沒有遭受太大損失,從李奇微給彭總留在牆上的字也可以看出,李奇微並不在意眼前一時的得失,李奇微的確是一位可怕的對手。很快李奇微就接替了麥克阿瑟,成為了聯合國軍第二任總司令。他找到了志願軍的禮拜攻勢規律,發明磁性戰術,令志願軍險象環生,不得不說李奇微是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最為強勁的一位對手。

相關焦點

  • 志願軍攻破漢城後,在李奇微睡衣中發現一封信:向中國軍隊致敬
    一條朝鮮海峽,就是東亞和日本的天然屏障。同時,作為戰勝國的蘇聯,也對朝鮮覬覦已久。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後,當時大量進入中國與日軍作戰的蘇聯軍隊,在戰後並沒有立即撤離。相反,史達林還在遠東部署了大量空軍和少量海軍部隊。杜魯門和史達林心知肚明,朝鮮是東北亞唯一的橋頭堡。這裡地緣政治尚不穩定,一切皆有可能。如果被美國搶佔先機,後果不堪設想。這一點,中國自然明白。
  • 光復漢城,中朝兩國舉國歡慶,可彭德懷卻高興不起來,他為啥擔心
    躊躇滿志李奇微與李承晚一合計,動用十萬民工,在漢城構築防線,想擋住中國志願軍的進攻。但不久,李奇微發現,情況非常糟糕,不僅是韓軍,就連美軍的士氣也低落到了無法戰鬥的地步,精心構築的防線根本無法擋住中朝聯軍的進攻。
  • 第三次戰役前,李奇微空降朝鮮戰場,李承晚哭訴:就怕你們跑了
    實際上對於李奇微能否扭轉朝鮮戰場的局勢,麥克阿瑟心裡是一點底也沒有,因為他們面對的敵人是英勇善戰的志願軍,而之前的多次失敗足以證明這是一個多麼難以戰勝的對手。李奇微到了朝鮮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訪南韓總統李承晚,李承晚一看到李奇微心裡才安定下來,他最怕美軍因為之前的失敗而撤軍。
  • 李奇微撤離漢城,寫了20個字給彭德懷,中蘇朝內部掀起軒然大波
    於是,李奇微決定放棄漢城。當李承晚得知這個決定時,親自打電話給李奇微說:「你不是說過要長期留在朝鮮的嗎,可是,怎麼剛剛一個星期,就撤離漢城,難道你指揮的軍隊只會撤離嗎?」把李奇微氣得夠嗆,一個傀儡還敢這麼說話,所以他毫不客氣的懟了回去:「我李奇微撤離漢城,並不是離開朝鮮!
  • 開戰4天,朝鮮軍隊兵臨漢城,李承晚:我被抓將是韓國事業的災難
    李承晚李承晚道:「剛剛國會已經通過我撤離的方案,他們認為如果我被抓住將會是韓國事業的一場災難!」這位曾經給日本賣命的「韓奸」逃跑起來是一點都不臉紅,穆喬被李承晚冠冕堂皇的藉口噎得說不出話來,最後他警告李承晚:「如果你走了,韓國將不會有一個士兵抵抗北朝鮮軍隊。」最後李承晚承諾當晚不會走。
  • 志願軍入朝作戰,佔領韓國漢城70天,為何選擇撤離漢城?
    今天,我們聊聊志願軍攻克漢城的故事。1051年1月4日,志願軍攻克了韓國漢城。但是70天以後,志願軍各部隊主動從漢城撤離。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認真的說,這是武器裝備不足和後勤供給等原因造成的。
  • 美軍從漢城敗逃,用一方法阻擋我軍,志願軍:很有用,但沒人性
    怒不可遏的李奇微只能換了一連換了八個師長才讓部隊的情緒安頓下來。李奇微一上任能擺平軍心不穩的部隊確實有他的一套,但他的這一套還是靠背後經濟發達的國家。為了補充實力,美國從本土空運來一大批糧食和彈藥,更是加大軍工產品的生產,並降低徵兵年齡,從18歲降到17歲。從歐洲和日本調了一大批二戰老兵,戰鬥骨幹。
  • 李奇微剛到朝鮮,志願軍就給他當頭一棒,他發現了志願軍的弱點
    李奇微到達朝鮮戰場的時候,對美第八集團軍的第一感受是,這是一支被打怕了的、失魂落魄的軍隊,已經完全喪失了鬥志、沒有了信心的軍隊。原因很簡單,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中,美軍第一次和志願軍交手,對志願軍的打法感到非常驚訝,毫無心理準備。
  • 美軍撤離時李奇微下令實施三光政策,彭德懷怒斥美軍:這是在犯罪
    李奇微此時剛到朝鮮不久,對情況不熟悉,他一方面想守住三八線,另一方面又怕三八線守不住,正是在這種矛盾的情況下,李奇微分5道防禦線,置南朝鮮軍於第一線,美英軍於第二線,並大部分集結於漢城周圍及漢江南北地區之交通要道上,在全線擺出了一個能守則守,不能守則隨時準備按計劃撤退的姿態。
  • 我志願軍攻破漢城後,看到牆上美軍留下的一句話,全軍停止了追擊
    美軍由於在我軍接連發起的攻勢中失敗,因此不得不以停戰談判的藉口換取一口喘息之機。但我志願軍並沒有上美軍的當,而是迅速發起了第三次戰役,我軍勢如破竹地衝進了漢城。美軍只得慌忙繼續南逃。那麼我軍為何不乘勝追擊反而停止了進攻的步伐呢?
  • 韓戰:李奇微守漢城4天後敗逃,曾說:要打破志願軍不敗神話
    當我軍十幾萬戰士向美軍開槍的時候,他才真正的意識到自己錯了。可是已經晚了。原來我軍一直都是晝伏夜出,路上腳印也是紛紛被直接掩埋。從中我們也能夠聯想到,當時志願軍戰士的困難環境,不能生火做飯,不能隨意走動,志願軍的衣服還很薄,我們很難相信當時志願軍同時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 李奇微坐鎮漢城,仍被志願軍4天攻克,逃跑前留言:致敬中國司令
    李奇微何許人也?了解韓戰的人肯定不會對他感到陌生,這位喜歡親臨前線下基層的韓戰期間的美軍第二任總司令,既沒有沒有前任麥克阿瑟那般的狂妄自大,也沒有繼任者馬克·克拉克那般的墨守成規。應該來說,李奇微才是我們在整個韓戰中最強勁的對手,與我們的志願軍將士們打的有來有回,也是他給美國在韓戰上留下了遮羞布。
  • 志願軍用4天攻克漢城,李奇微逃離前,給彭總留下一句話
    眼看戰局即將被扭轉的美國軍方,派出了曾經有過短暫中國經歷的美軍副參謀長李奇微接替沃克,重整第八集團軍再戰朝鮮。 不得不說李奇微的確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將領,畢業於西點軍校的李奇微曾在二戰中帶領部隊參加了多次重要戰役,為二戰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但他同樣有著美軍那種自以為是,不屑一顧的弱點。
  • 朝鮮用50個小時攻進漢城,總統李承晚逃跑,撇下美國人留守漢城
    之所以沒有通過鐵路,就是不讓中國得知北朝鮮的準備工作。直至戰爭爆發後的第三天,消息才傳到中國。然而中國並沒有對此有任何抱怨,反而是及時發聲表明支持支持朝鮮人民的正義行動,譴責美國武裝幹涉朝鮮內戰,抗議美國侵略朝鮮和我國領土臺灣。
  • 漢城9個月4次易主,韓軍師長再度進城,淚流滿面
    3月7日,李奇微再次發起「撕裂者行動」,聯軍一周後終於看到了一點點效果:由於志願軍主動放棄漢城,李奇微和李承晚的軍隊兵不血刃,佔領了首都。朝戰爆發後,韓1師團憑藉美軍火力掩護,在洛東江頂住了強弩之末的朝軍進攻,給老美和李承晚留下深刻印象。這大概是白善燁軍事生涯唯一的高光時刻。
  • 李奇微勁敵吳信泉:零星傷亡消滅美軍一營,不看球心臟病就要復發
    從我們平日裡見到的抗洪抗險就可以知道,想把滾滾而來的河水堵住,是很危險的。河小了,不起作用,河大了,根本堵不住。據說,關羽打樊城時,實際是遇上了水災,而不是主動去堵河的。因此歷史上更多的水攻戰例,大多數都是直接扒開河堤,把大水引向指定的區域。到了近代,人類修築起大大小小的水壩,在有利於防洪和灌溉的同時,也方便了水攻。
  • 李承晚逃跑,漢城市民上街慶祝,大好局面卻被北朝軍浪費
    2020-12-23 08:09:22 來源: 獨夕娛樂 舉報   1950年6月,李承晚在韓戰爆發數天後就逃離漢城
  • 韓戰真相:圖六是麥克阿瑟視察,失誤中炸毀漢江大橋
    朝鮮人民軍的13.5萬多人配備坦克、戰鬥機、榴彈炮等衝向李承晚領導的南朝鮮軍隊。李承晚初臨戰爭,部下也毫無軍隊素養,竟在次日逃離漢城。李承晚一夥跑到大田成立臨時政府,陸軍總部做為指揮機關竟丟下部隊撤到始興。可見南朝鮮一開始,就是一支毫無鬥志的「亞洲雄獅」。而人民軍能快速推進的秘笈,其實來自中蘇兩國。其士兵多是經歷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所用的武器則是蘇式裝備。
  • 攻下漢城後彭總下令休整,金日成不滿,毛澤東:朝鮮軍可自行追擊
    韓國軍隊在朝鮮人民軍的迅猛攻勢下,兵敗如山倒,用「一瀉千裡」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時任韓國總統李承晚看到憑自己的力量已經無法力量狂瀾,於是趕緊向他的支持者美國尋求援助。美國時任總統杜魯門為了維護美國在朝鮮半島的特權,為了提升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威望,決定出兵朝鮮,對朝鮮半島一邊倒的局勢進行武裝幹涉。
  • 談兵第一期:志願軍當年是怎樣扛著紅旗進漢城的?
    最近一部抗美援朝題材電影的宣傳片,片中幾位老藝術家組團去韓國旅遊,他們驕傲地對年輕的韓國導遊說,我們六十多年前就來過韓國了,那時首爾還叫漢城,我們是扛著紅旗進漢城的。這一橋段頓時引發熱議,那麼志願軍當年到底是怎麼進漢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