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亞馬遜地區發現了一種帶有巨型毒刺的新寄生蜂物種

2020-12-26 小全聚

【科學家在亞馬遜地區發現了一種帶有巨型毒刺的新寄生蜂物種】

新型寄生蜂

(圖片來源:Kari Kaunisto, University of Turku)

據USAToday報導,芬蘭的研究團隊近日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稱,他們在亞馬遜地區發現了一種長有巨型毒刺的新型寄生蜂,並給它命名為Clistopyga Crassicaudata。

寄生蜂的毒刺不僅可以注射毒液,還可以產卵。首先它們會注射毒液讓蜘蛛一類的目標癱瘓,然後在蜘蛛身上產卵從而實現寄生,幼蟲孵化出來後將會吃掉蜘蛛和蜘蛛卵。然而研究人員第一次發現長有如此巨大毒刺的寄生蜂。

「我已經研究了熱帶寄生蜂很長時間,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東西,」圖爾庫大學生物多樣性部門研究員IlariE.Sksjrvi在聲明中表示,「它的毒刺看起來像是一把兇猛的武器。」該部門已經申請了更多研究資金,以了解新物種的習性和進化過程。

本文摘自: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相關焦點

  • 臺灣首見新物種寄生蜂 命名為「馭龍者潛水小蜂」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大昆蟲系研究團隊在臺灣發現世界首見的新物種「馭龍者潛水小蜂」,它會趴在中華珈蟌(俗稱「豆娘」)的腹部,等豆娘在水面的落葉上產卵時,把自己的卵產在豆娘的卵中,藉此寄生繁衍。施圓通指出,豆娘和蜻蜓都屬於蜻蛉目,百年來,科學家假設,可能有寄生蜂攀附在豆娘身上,跟著到水面的落葉上產卵,形成「移動共生」,但一直沒被證實。三年前,「農委會」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斯正在新北市石門區,發現一種肉眼不易辨識的小蜂,趴在中華珈蟌的腹部上。
  • 科學家一百年首次在亞馬遜雨林發現新品種淡水豚
    我們正在進行一種範式轉移,識別雜交現象在動物進化和物種多樣性具有創造性角色。海豚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物種的罕見形態,我們希望這項研究進一步強化海豚物種保護的重要性。蘇格蘭1.6公裡深海底發現四支新物種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科學家在蘇格蘭深海域發現四支海洋生物新物種,並稱其為「不可思議的發現」。
  • 科學網—寄生蜂給宿主「洗腦」
    寄生蜂   圖片來源:Ryan Ridenbaugh、Miles Zhang 一種最近發現的寄生蜂似乎具有非凡的精神控制能力——它可以改變至少7個其他黃蜂物種的行為 人們認為,每種寄生蟲只有操縱一種宿主的行為,或者只能操縱關係非常密切的物種的行為。然而,一種名為Euderus set的寄生蜂的本領要大得多。 它寄生於一種被稱為癭蜂的黃蜂。癭蜂將卵產在植物中,從而引發後者異常生長,形成癭。這種黃蜂的幼蟲在癭內進食並生長,隨後成年癭蜂在癭上咬出小洞並飛走。 Euderus set找到橡樹癭,並在裡面產卵。
  • 寄生蜂有多可怕?如果被它咬上一口,就會變成「喪屍」
    這三個特點與現實世界中一種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症狀尤為相似,那就是狂犬病。而有不少專家認為,喪失的誕生很可能就是以狂犬病患者為原型。在生物學上,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該病毒通過感染宿主細胞然後對宿主進行行為控制。
  • 盤點2015年十大新物種 包括翻滾蜘蛛和巨型竹節蟲(組圖)
    (網頁截圖)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5月21日報導,在過去一年中,科學家們共在全球發現18000多動物和植物新物種。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環境科學與林業學院(SUNY-ESF)日前從中選出了2015年十大新物種。1.
  • 巴西科學家阿拉瓜亞河域發現河豚新物種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美國新聞網站「globalpost.com」1月22日報導,當地時間22日,巴西亞馬遜州聯邦大學(Federal University of Amazonas)科考隊在亞馬遜流域發現淡水河豚的新物種。據了解,這次發現的河豚新物種生活在阿拉瓜亞河域(Araguaian Basin)。科學家起初以為它們只是與河豚聚居群走散的亞馬遜河豚。
  • 寄生蜂:把一整支軍隊送進毛蟲體內
    > 原創 日曆娘 物種日曆物種閒談 VOL 029 佛羅裡達多胚跳小蜂 Copidosoma floridanum 是一種寄生蜂,幼蟲生活在毛蟲體內。
  • 哥斯大黎加發現新物種 體型微小似「精靈小仙女」
    哥斯大黎加熱帶雨林中發現的最新生物「小叮噹nana」只有250微米長。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4月25日報導,科學家們日前在哥斯大黎加的熱帶雨林中發現了一種身長只有250微米的新生物。目前,這一被稱為「小叮噹nana」生物已被送到哥斯大黎加的拉塞爾瓦生物站進行研究,並被列為最新發現的柄翅卵蜂科物種。「小叮噹」是童話故事《彼得·潘》中的精靈小仙女,體型微小,外形可愛。科學家們認為,這一最新發現的物種就是現實版的「小叮噹」——不僅體型相似,而且同樣也長著薄如蟬翼的翅膀。
  • 科學家在亞馬遜發現「幽靈」物種,連當地人都說從來沒有見過
    《衝出亞馬遜》這部電影,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影片中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讓人望而生畏。亞馬遜雨林位於南美洲,佔地達560萬平方公裡,被人類稱為「地球之肺」。在這個神秘地帶,生活著很多奇異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動物,比如體型龐大的短吻鱷、森林蚺,還有已經被人發現的野人等等。
  • 巨型新物種恐龍化石 或是全新的三角恐龍物種
    近日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博物館展出了一副古怪的恐龍頭骨化石,據科學家稱它可能是一種全新的三角恐龍物種,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巨型有角物種。這個長達1.2米的頭骨很可能屬於一個全新的恐龍物種,耶魯大學的尼克這樣說道。
  • 科學家們在亞馬遜雨林裡發現淡水河豚 系新品種
    原標題:科學家們在亞馬遜雨林裡發現淡水河豚 系新品種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月25日報導,在亞馬遜熱帶雨林中有一條兩千多公裡的長河:阿拉瓜亞河,其生物多樣性的規模幾乎佔了世界總數的一半。其水域穿越巴西中部,進入大西洋,在其中一條支流中有一種未知的豚類,被命名為阿拉瓜亞豚(Inia Araguiaensis)。
  • 全球10大巨型昆蟲 史前蜈蚣蟲體寬2米多(組圖)
    而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遠古蠍類為上圖展示的廣翅深海蠍。這種深海蠍生活在4.6億至2.55億年前,身長約為8英尺(約2.4米),生性兇猛,在遠古時代為海洋一霸。 巨型水臭蟲   巨型水臭蟲成年可長至5英寸長(合12釐米),主要生活在泰國淡水區域,以池塘中的昆蟲、小蝦、蝌蚪及魚苗為食。野生 巨型水臭蟲帶有毒性,被其叮咬後可以造成肌肉永久性損傷。
  • 瓢蟲繭蜂與刻絨繭蜂,這兩種生物能寄生和控制宿主保護自己
    我們要講一個寄生蜂的故事。寄生蜂對多數人來說並不陌生,從前的小學課本裡就有赤眼蜂消滅螟蟲的內容(據說現在沒有了);在初中學習周建人先生的《蜘蛛》時,我們又接觸到了另一類寄生蜂——蜾蠃。除了捕捉蜘蛛,有些種類的蜾蠃還捕捉鱗翅目昆蟲的幼蟲。
  • 「入侵物種」寄生魚口中,取代了魚「舌頭」
    實際上,它代表了對人類外星生命的一種猜測。人類關於外星生命的想法是天馬行空的,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真正的外星生命。所以說起浩瀚的宇宙,外星生物的幻想總是揮之不去。不過,地球上已經有一些物種可以滿足你對外星生命的幻想。你知道它是什麼物種嗎?。這個物種就是貝蒂,不是動畫中可愛的貝蒂,而是一種非常恐怖的寄生蟲。
  • 「殺人蜂」的剋星?大虎頭蜂被螳螂秒殺,外國網友拍手叫好!
    若昆蟲綱最TOP的兩個選手,螳螂VS金環胡蜂,你會覺得哪個物種的勝算比較大?據《福克斯新聞(foxnews)》5月8日報導,在美國宣布遭到「殺人蜂」亞洲大黃蜂(學名金環胡蜂,我國叫中華大虎頭蜂、大黃蜂、大馬蜂)的入侵、眾多養蜂人和科學家戒慎恐懼之際,日前一段視頻在社交媒體上瘋傳,一隻螳螂秒殺了一隻大黃蜂,最後還吃掉了大黃蜂的腦袋。
  • 科學家發現罕見蝙蝠新物種:通體橙色
    科學家又發現了蝙蝠的新物種,跟目前都不一樣的是,其是罕見的橙色。 這一罕見的發現是在與世隔絕的寧巴山脈進行實地調查時發現的。這一發現發生在2018年初,當時科學家們正在對生物多樣性異常豐富的寧巴山區的蝙蝠種群進行保護性調查,寧巴山區是西非一個橫跨幾內亞、賴比瑞亞和象牙海岸邊境的地區。 研究人員重點調查的是一系列老礦洞,這些礦洞後來成為了蝙蝠的棲息地。 作為調查的一部分,研究人員遇到了一隻醒目的橙色蝙蝠。
  • 科學家發現恐龍新物種 大小如公雞 卻是食肉恐龍
    科學家發現恐龍新物種 大小如公雞 卻是食肉恐龍 2019-11-26 14:16:26 來源:環球網  |  作者:林迪 |字號:A+ | A- 【發現恐龍新物種】據外媒CNET援引發表在《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近日,科學家在澳大利亞1億多年前的意莫瑞拉組(Eumeralla Formation)化石中發現了少數骨頭,包括8英寸(
  • 十大巨型動物盤點
    沙螽(zhong)沙螽是生活在紐西蘭的一種特大昆蟲,常常出沒於樹上或石縫間。據科學家研究沙螽在近兩億年的時間裡幾乎沒有一點進化,其形體特點一直保持到現在。巨型黃貂魚巨型黃貂魚是目前發現的世界最大的淡水魚。這種魚生活在幾百萬年前,沒想到現在還存在於這個世界。
  • 科學家發現迷失世界 驚現長毒牙的青蛙和巨型老鼠
    大如貓的巨型老鼠 圖片來源:資料圖 據英國《衛報》5月7日報導,一個由英國、美國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科學家組成的探險組,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太平洋小島火山坑中發現一個「迷失世界他們在其中發現40多個新物種,包括有毒牙的青蛙、會打呼嚕的魚、巨大的老鼠以及像熊一樣的小型生物。 據報導,這個火山坑深達1000米。自從巴薩維火山20萬年前噴發後,這裡就形成一個獨立的生態環境,裡面生活著各種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進化出來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