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說起相聲,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想到郭德綱,而島田洋七則是日本相聲界的郭德綱。
然而,讓這位被譽為日本喜劇泰鬥、相聲天才的演員真正紅遍亞洲的,卻是他的自傳小說——《佐賀的超級阿嬤》。
《佐賀的超級阿嬤》發表於2001年,在日本銷量超過了700萬冊,持續三年位居暢銷書排行榜前列。2006年,繁體版在臺灣出版,上市第一周就登上了排行榜的冠軍寶座。而讓人更為驚嘆的是,讀者為了這部小說能搬上銀幕,竟主動募集了一億日元。
引起如此大反響的書籍,講述的卻只是,島田洋七童年時與外婆在佐賀的那些貧困歲月。也許讓這份平凡深深撼動人心的,正是書中詮釋的:笑看貧窮,樂待人生。
儘管作者的人生以貧窮開始,但長大後的他卻成為了日本的喜劇天才,擁有了人人稱羨的生活。童年的貧困不僅沒有限制他的眼界與格局,反而給予了島田洋七逆襲的資本——富足的精神。
窮不可怕,怕的是心窮。如何在貧窮中造就內心的富足?書中給了我們最好的詮釋。
2
樂觀的心態,源於對貧窮的獨特見解
年幼的德永(島田洋七的原名)因母親無暇照顧,被送往佐賀的外婆家。儘管他一開始百般不願,但最終還是在外婆家渡過了八年時光。
說到在佐賀的日子,幾乎可以用「貧困」二字來總結,外婆家有多窮呢?
孤絕寂寥到極點的破茅屋、吃的菜全靠河裡飄來的垃圾、餓個幾頓到學校才能吃上飯、要花錢的運動都不能學......這些都是德永童年的真實寫照,但因為外婆的獨特見解,貧窮變得一點都不悲傷。
外婆每日天沒亮就去當清潔工,雖努力工作,卻溫飽難存。德永安慰外婆說,等以後有錢就好了。外婆卻回答,窮有兩種,窮得消沉和窮得開朗,我們是窮得開朗。而且跟由富變窮不一樣,要有自信,因為我們世世代代都是窮人。
外婆真的一直這麼窮嗎?答案是否定的。外婆的娘家身份高貴,世世代代都是佐賀城主的乳母。後來她嫁給了經營腳踏車店的德永外公,而腳踏車是當時的奢侈品,能開得起店的也是富貴之人。
外婆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她知道貧困的現狀短期無法改變,她不希望孩子活在對生活的不滿中。所以她告訴孩子,我們的生活一直很窮,但貧窮不是悲傷的理由,應該時刻保持開朗。
因為沒錢,外婆的餐桌上常年只有甜姜和酸梅幹,而改善夥食則全靠河裡漂來的「垃圾」。尾部開杈的蘿蔔、畸形的小黃瓜等等,這些因品相不佳被丟棄的蔬果,在外婆的巧手中變成一道道美食。
德永開心地享用著河裡漂來的西紅柿,感受著河水洗滌後,果汁的那份清涼,如同外婆總能從別人眼中的垃圾裡尋找到美食,德永明白了在惡劣中也能發現美好,在逆境中也會看到希望。
有一次,德永想學運動,無力支付學費的外婆自然沒有同意,但她並沒有剝奪德永學習的權利,而是推薦了一項不花錢的運動——跑步。
年幼的德永沒有想太多,只知道跑步和擊劍、柔道一樣值得學習,還不用花錢。他每天就在大馬路上跑阿跑,最終還真的跑出了成績,包攬了小學六年的長跑冠軍,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榮耀。
面對貧窮,大部分人都選擇了相信沒錢什麼都不成,而外婆教給德永的思維方式則是:沒錢怎樣才能成。
外婆並沒有因為貧窮限制了德永的成長,反而培養了他的意志力與責任感。
有人說:樂觀者能在一個災難中看到一個希望,悲觀者則在一個希望中看到一個災難。
德永與外婆的生活因為貧窮處處是災難,但外婆獨特的見解,卻讓德永處處看到希望,讓他學會了時刻以樂觀的心態面對人生。
3
愛與美好,讓人生充滿了期盼與信心
德永最愛的人是自己的母親。儘管這位因丈夫早逝,獨自撐起家庭的女人拼盡全力,但最終還是因為現實,不得不把德永託付給他遠在千裡的外婆。
八年的時光裡,母親因為工作繁忙,能與德永相聚的日子少之又少。以至於後來母親出現在運動會時,連德永的班主任都感動地邊流淚邊說:「德永,你的母親終於來了。」
雖母親陪伴德永的時間極少,但她總會在相處的時光裡,毫無保留地表達自己的愛。母親的酒館經營不善,經濟拮据。但每年暑假相聚時,總會帶他去看門票昂貴的職棒賽。
德永珍藏起那小小的票根,逢人就炫耀。他精心保存的,是相聚時的那份快樂,逢人就說的,則是母親的愛。
在孩子的世界裡,最在意的似乎不是物質條件好不好,而是母親對他的愛與關注。
母愛讓貧窮的他感到富足無比,甚至表露於文字。文化課不佳的德永作文卻獲獎了,題目正是《我的母親》。
分離的日子,德永常能收到母親的來信,信每次都有兩封,一封給德永,一封給外婆。
給德永的信裡儘是思念與美好,而給外婆的信裡卻總藏著德永不知道的心酸:「母親,抱歉這個月沒能湊夠五千元的生活費,暫時給兩千......」
母親從不對德永表露經濟的拮据,從不把生活的沉重感帶給孩子。德永從不知道維持這份貧苦,母親已竭盡全力。
母親展示給德永的永遠是美好的一面。
有一年母親到外婆家看望德永,他們一家在櫻花樹下彈琴、唱歌。德永聽著母親優美的歌聲,享受著圍觀的人對母親的讚賞,心中十分自豪。
母親的出現,總是帶著誇獎與美好。德永總會因為「你母親長得真好看,唱歌真好聽......」外人的讚賞,欣喜萬分。
母親在德永的心中,從未留下一絲對苦難生活的怨恨,留下的只有漂亮的容顏、動聽的歌聲。她讓德永明白到,貧窮同樣值得擁有美好。
母親毫無保留的愛給予德永足夠的安全感,而那些對現實的美好展示,則讓他對生活充滿了期盼,讓長大後的德永能自信勇敢地邁向更好的人生。
4
精神富足的人,總會默默地幫助別人
在心理學上,心窮意味著思想固化,為人自我,不為他人著想,簡言之,就是自私。所幸德永生活的環境裡,雖窮人很多,但心窮的卻很少,這些人總是默默地幫助著德永。
比如德永的班主任,他總會在每年的運動會那天以肚子痛為由,把自己滿是雞腿、香腸的便當與德永交換。這些香噴噴的菜不僅填飽了德永的肚子,還讓他感受到了愛與鼓勵。
還有德永第一個喜歡的女孩——吉永,她總是以點錯了、點多了這類的理由,讓只買得起刨冰的德永吃掉一碗碗面。
就連賣豆腐的大叔也善良無比,他為了讓德永能心安理得地低價購買,主動戳爛了完好無缺的豆腐。
這些好心人為了讓德永毫不尷尬地接受幫助,總是費盡心思。
電影《釋迦牟尼佛傳》中曾有這樣一句對白:有幫助別人之心的,在精神上都是富足的人。
內心匱乏的人通常只考慮自己,而偶爾的幫助也只是為了貼上慈善的標籤,從不管給予的是否別人想要的。德永遇到的好心人,讓他明白到,精神富足的人總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給予人真心的幫助。
孔子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活在「好人堆」裡的德永,在潛移默化中也變成了精神富足的人,比如後來的他會為了讓同樣貧窮的久保能參加畢業旅行,號集大家一起去打工賺取旅遊經費。
有人說:只要能夠給予,就不貧窮。物質的缺乏並不可怕,可怕是精神的匱乏,願意真心幫助別人的,才是真正的富足之人。
故事的結尾,德永因為出色的棒球技能被破格錄取到廣陵高中,他終於回到了母親的身邊。但那段與外婆生活的日子卻造就了德永富足的精神,成就了他美好的一生。
5
俞敏洪曾說:什麼是窮?我認為窮不僅僅是指一個人沒錢、沒吃、沒穿,還指一個人思想不豐富,只願意待在同一種環境中或同一種狀態下,不思進取,不加努力。
人窮不可怕,怕的是心窮。只要我們樂觀面對一切,對未來有足夠的期盼與信心,懂得愛自己愛別人,精神足夠富足,無論人生的起點有多貧窮,最終也能完美逆襲。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隨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