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秘魯 印加帝國傳奇 被稱為世界的中心的城市-庫斯科

2020-12-25 旅行點亮生活

Cusco 庫斯科

位置:位於秘魯東南方,海拔約3,400米。

歷史:印加帝國的發源地,也是其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的首都。

其他:

在蓋丘亞語(Quechua) 中庫斯科為「肚臍」之意,因此有一派學者譯為「世界的中心」。

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登錄名稱為「科斯科古城(City of Cuzco)」。

從機場到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約五公裡、十分鐘的車程,一般機場計程車每臺叫價為30 sol,但那天我們在利馬機場轉機時碰上住在庫斯科的朋友,在他的熱情幫忙之下我們在機場外以一臺車10 sol 的價格搭到市中心(大概是所謂的黑車),若是沒有當地人的幫忙我想我們也不敢輕易上車。出發前一再被大家耳提面命的洗腦,害的我對當地人都產生一種反射性的敵視,連警察也不例外。

順帶一提,機場的匯率較差,建議先換一點夠搭車到市區的秘魯幣就好。另外,請妥善收好您的美金,因為在南美洲美金只要陳舊、摺痕或破損就有98% 的機率會被店家拒收(我就被拒收過兩三次,但也成功過一兩次)。

Catedral del Cuzco 大教堂

對於庫斯科市區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落,莫過於武器廣場旁的星巴克了,店裡的裝潢會讓你不由自主地想多看幾眼,透過窗戶往外看,愜意而寧靜,若有機會再重回這個城市我一定會預留一個下午和晚上的時間,好好得待在這裡喝上一杯咖啡、閱讀一本書。

沿著Loreto 街,印加牆(Inca wall)排列在巷子兩側。左邊是庫斯科最古老的印加石牆,曾屬於聖女的房屋(Acllahuasi)的一部分;西班牙殖民後,成為聖卡塔莉娜修道院(Convento y Museo de Santa Catalina)的一部分。巷子右側是毒蛇的院子(Amaruqancha),是印加王Huayna Capac 的宮殿遺址;西班牙殖民後修建成了Iglesia de la Compaía de Jesús。

Iglesia de la Compaía de Jesús de Cusco

沿著Calle Triunfo 往Plaza San Blas 方向走,你會經過Hatunrumiyoc 街,這條街道的右側有一塊與石牆完美結合的十二邊石,是屬於第六代印加王Roca 宮殿的一部分。

位於Hatunrumiyoc 街的十二角石(Piedra de los Doce ngulos) – photo by Young

位於Inca Roca 街的美洲豹石– photo by Young

沿Suecia 街往東北方走,約三分鐘,轉入極為陡峭的Resbalosa 街往上走,全程約十分鐘,可以抵達Iglesia de San Cristóbal,由教堂外空地的絕佳位置,可以俯瞰整個庫斯科城。建議可以順道再往上走到一個急轉彎處,左側為石階,通往頂部的印加至Sacsayhuamán。

其他市區景點:

Mercado Central de San Pedro(中央市場):距離武器廣場900米、步行約十分鐘。

Qoricancha(太陽神殿)和Convento de Santo Domingo(聖多明哥修道院):是印加帝國始皇帝Manco Cápac 建都於庫斯科後所築的首座神廟,西班牙殖民後大肆破壞,並在原址上興建聖多明哥教堂與修道院,因此出現了歐式教堂建築「壓」在印加舊建築基座上的景象。

Monumento del Inca Pachacutec(普查卡特紀念碑)

博物館:

Museo de Arte Precolombino en Cusco(前哥倫布時期藝術博物館):展示各個時期價值連城的考古文物。

Museo Inka(印加博物館):佔據了城中最精美的殖民時期建築之一。

Museo de Arte Religioso(宗教藝術博物館):過去是印加王Roca 的宮殿。

Museo de Historia Natural(歷史自然博物館)

武器廣場上,1970年代設計的明亮條紋「彩虹旗」,代表在印加人心中很神聖的彩虹(Arco Iris)。千萬不要與國際上代表「同志驕傲」的彩虹旗(Rainbow Flag)搞混,前者為七色、後者為六色。而照片中的印加旗幟(Wiphala)是由七種顏色方格對角排列成七乘七而排湊而成,其準確的排列次序則由該旗幟所代表的「蘇尤」而定。

4月5日對於秘魯人民而言是一個特別的日子,藤森謙也(Alberto Fujimori)在1990年至2000年擔任秘魯總統,實行專制統治。他因違反人權、挪用公款、竊聽和行賄等罪名在2009年被判處25年監禁(目前仍在監獄服刑)。不少秘魯人每年都會在這一天遊行,提醒莫忘藤森政府的罪行。

Plaza de Armas

庫斯科近郊的四個遺蹟,距離市中心由近而遠分別是Sacsayhuamán(2km)、Q'inqu(3.2km)、Puca Pucara(6.5km)和Tambomachay(8km):

Sacsayhuamán(薩克薩瓦曼):意思為「滿意的獵鷹」,發音類似英文的「sexy women」;西班牙殖民後被拆毀用以建造房屋,現在遺址的規模僅為最初的五分之一。

Q'inqu(肯科):意思為「Z 字形」。

Puca Pucara(普卡普卡拉):意思為「紅色堡壘」,不過更像一個狩獵小屋、岡哨或旅客休息的驛站。

Tambomachay(塔姆博馬柴):又被稱作印加之泉(El Baos del Inca)。

Cristo Blanco

介於Sacsayhuamán 和Q'inqu 之間的「白色耶穌像(Cristo Blanco)」,在這裡可以眺望迷人的庫斯科城,文章的首圖就是在這裡拍攝。

Sacsayhuamán

這一座印加的石牆建築,我們因為行程緊迫的關係,僅僅這樣的遠眺而並沒有進到裡面參觀。而這四個近郊遺蹟的門票是一起販售,每人70 sol(單日有效)。

相關焦點

  • 秘魯尋訪印加帝國遺蹟,探訪南美古老文明
    秘魯孕育了前哥倫布時期美洲的最大國家印加帝國。印加帝國是11世紀至16世紀時位於美洲的古老帝國,帝國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位於今日秘魯的庫斯科。被稱為"空中城市"的馬丘比丘位於秘魯南部安第斯山脈的尾部,海拔2430米處,是南美最大的印加帝國遺址。馬丘比丘也被稱作「失落的印加城市」,是保存完好的前哥倫布時期的印加遺蹟。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發掘中心,也因此是秘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 光景美圖分享94:庫斯科(秘魯),安第斯山脈中失落的印加古城
    秘魯位於南美洲,是一個孕育了美洲最早人類文明的國家之一,今日份的雲遊目的地便是秘魯最受歡迎的旅遊城市──庫斯科古城庫斯科(Cuzco)位於秘魯南部,安第斯山脈的山谷中,這裡氣候宜人,山林茂盛,文明底蘊深厚,有著「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的美稱庫斯科原本是古印加帝國的首都
  • 南美秘魯旅遊攻略,重回印加帝國!
    南美秘魯旅遊攻略,重回印加帝國! 庫斯科大教堂,殖民者在庫斯科城中心,用了100年的時間,建立這座輝煌宏偉的庫斯科大教堂。武器廣場,在南美洲國家,幾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個中心廣場,在這裡聚集了城市裡最重要的教堂和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印加古牆和十二邊形印加石,在庫斯科城內,一條並不起眼的街道,卻有著獨特的故事。印加博物館,大名鼎鼎的印加博物館,其實坐落在雄偉庫斯科大教堂角落的一個巷子內。
  • 千年印加古城,南美秘魯的庫斯科,孕育了美洲三大文明之一
    南美行記:秘魯古城庫斯科初印象。當我第一次踏上遙遠的秘魯的土地,我來到了古城庫斯科。它是位於秘魯南部的著名古城,也是古印加帝國的首都,在198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 秘魯馬丘比丘遺址——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
    馬丘比丘遺址(西班牙語:Machu Picchu,奇楚亞語:Machu Piqchu,其意為「古老的山」)是秘魯一個著名的前哥倫布時期時印加帝國的遺蹟,被稱為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
  • 古印加文化的搖籃,曾被稱為世界的中心,南美秘魯的古城庫斯科
    當我從秘魯的首都利馬坐小飛機來到庫斯科,這個位於海拔高達3410的安第斯山高原盆地的古城。這座城被列為聯合國文化和自然雙遺產。秘魯人稱其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和「古印加文化的搖籃」,在克丘壓語中,「庫斯科」,意為「肚臍」(也有另一解釋為「世界的中心」)。
  • 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又譯麻丘比丘)是一處印加秘魯遺址,位於秘魯境內的庫斯科,建於約公元1500年。其坐落在海拔約2350米的山脊上,被熱帶叢林包圍著,是秘魯著名的前哥倫布時期印加帝國的遺蹟,也被稱為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
  • 庫斯科,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古印加文化的搖籃!
    斯科城座落在安第斯山脈一山谷中,平均海拔3400米,僅比中國拉薩低259米,列為世界第四高城市。曾是舉世聞名的印加帝國的統治中心,古城的布局從遠處望去宛如為一隻美洲虎,是南美旅遊中心之一。印加人自認是「太陽的子孫」,稱自己的國家是「世界的四方」,將庫斯科當為「世界的中心」。據神話傳說,他們是印第安人的一支,祖先住在庫斯科南方,秘魯和玻利維亞交界的的的喀喀湖上。
  • 【秘魯散記之七】「古印加文化的搖籃」——庫斯科
    這些畢竟是神話傳說,印加帝國和庫斯科城究竟始於何時至今仍是個謎,但追尋庫斯科歷史,「城市建於公元1100年」,1120年前後印加帝國在此定都,這些確是庫斯科城市檔案的記載。發展中的印加帝國至15世紀規模空前龐大,且創造了燦爛的印加文化,使秘魯成為南美洲大陸印第安文明的中心與發祥地。
  • 帝國首都庫斯科—秘魯旅遊見聞(3)
    庫斯科距秘魯首都利馬有一小時的飛機路程,我們是中午抵達庫斯科的。,據說這裡曾是印加帝國時拱衛首都的軍事從衛城看庫斯科要塞。 衛城的局部,看看下面照相的人就知道石塊有多麼大 離衛城不遠的地方有印加帝國的洗浴處,也可以說成是印加帝國的溫泉別宮
  • 世界歷史:哪些建築證明了秘魯是印加文明的發祥地呢?
    秘魯的原始居民是奇楚亞、艾馬拉、莫奇卡和普基納等印第安人。公元11世紀,印第安人開始定居在庫斯科,農業和手工業高度發展。公元13世紀,屬於奇楚亞的印加部落從庫斯科盆地向外擴張。它原為前印加時期土著人的土地神廟,後被印加王國徵服,成為秘魯中部海岸最著名的神廟,以莊嚴、肅穆、雄偉而著稱。其中最高大的建築物被稱為太陽宮(或太陽廟),背靠大海,建在山頂上。大殿背後建有觀象臺,觀看太陽出沒並據此制定農曆。在太陽廟另一側的低洼處還建有月亮宮。3.庫斯科秘魯南部著名古城,古印加帝國首都,現為庫斯科省省會。
  • 印加人與印加帝國1
    印加人(Inca),或譯印卡人,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印加」(Inca)的意思是「太陽的子孫」。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脈中段,中心在秘魯的庫斯科城。印加人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區克丘亞族的一支,講克丘亞語,他們的「王」稱為「印加」,早期西班牙殖民者與其接觸時,錯誤的把他們「王」的稱號來稱呼這個部族,因此,印加人這個名字就延續了下來。與阿茲特克人一樣,印加人也是一支相當年輕的部族,他們在13世紀起開始向外擴張,並建立起歷史上習稱的「印加帝國」。
  • "時光裡,山南水北」系列之遊秘魯——看印加帝國的落日與繁花
    在這個擁有3200萬人口的南美洲西部國家中,華人的數量在南美洲居於首位,達1%之多,如果按照中國血統來計算,秘魯的華裔數量超過總人口的10%,大約300多萬,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集中生活在秘魯的城市裡。這裡的中國留學生也很多,我們在路上碰到的幾波留學生都在首都利馬上學,世界各個角落裡都活躍著華夏兒女的身影。
  • 知知君帶你去看印加古都庫斯科古城
    西班牙殖民者建立的庫斯科城位於秘魯東南部的庫斯科省,這裡曾是印加帝國的首都,是印加文明的搖籃。它因保存有大量印加古蹟和巴洛克式建築而聞名於世。生活於南美腹地的的喀喀湖畔的印加人自稱是太陽神的子孫,他們建立了印加帝國,而印加帝國在歐洲人到達南美洲之前是南美印第安人建立的最強大的國家。庫斯科城的印加建築聲名顯赫的原因除了精美堅固之外,更要歸功於當初的建造者駕馭石頭的非凡技藝和獨特匠心。
  • 皮薩羅,西班牙文盲冒險家、秘魯印加帝國的徵服者
    弗朗西斯科·皮薩羅(西班牙語:Francisco Pizarro,1471年或1476年-1541年6月26日),西班牙文盲冒險家、秘魯印加帝國的徵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開啟了西班牙徵服南美洲的時代,也是現代秘魯首都利馬的建立者。
  • 從印加黃金到庫斯科巴洛克:秘魯的藝術
    從印加黃金到庫斯科巴洛克:秘魯的藝術  從安第斯山脈山坡上梯田所展示的古印加人的建築壯舉,到前哥倫布時期人民的精雕細琢的黃金和紡織品,秘魯的歷史藝術實力不可置否。來到利馬和庫斯科等城市的遊客一定會被生動的巴洛克風格建築和裝飾室內的藝術品所震撼,這些建築和藝術品講述了這個多元化國家豐富多樣而古老的藝術傳統。
  • 馬丘比丘——失落的印加文明
    目錄一、馬丘比丘二、庫斯科去馬丘比丘,通常在庫斯科中轉,而從庫斯科到馬丘比丘,中間要轉大巴-火車-大巴,有點複雜,而單買火車票,價格不比跟團便宜多少,所以,選擇加入一個當地團,是明智之舉。其實,庫斯科是一個很值得一遊的城市,被稱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本篇簡要介紹馬丘比丘和庫斯科。
  • 全球100:印加古道
    閃爍著古老文明的路網印加帝國是11—16世紀美洲的一個古老帝國,中心區域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上,其版圖大約是今日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一帶,帝國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位於今日秘魯的庫斯科。
  • 古老的印加帝國的信仰:太陽之子
    印加帝國是前哥倫布時期美洲大陸上最大的帝國,帝國的行政、政治和軍事中心位於現今秘魯的庫斯科。印加文明起源於13世紀的秘魯高原地區。1438~1533年,印加人採用不同的方法,從徵服到和平同化,合併了南美洲西部的大部分地方,這些地方以安第斯山脈為中心,包括秘魯、現代厄瓜多的大部分地區、玻利維亞的西部和中南部、阿根廷西北部、智利北部與中部和哥倫比亞南部,印加成為歐亞大陸上的一個歷史帝國。 古印加帝國的官方語言是克丘亞語,儘管克丘亞語包含了數以百計的當地語言和方言。
  • 秘魯南部的著名古城、古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
    街心廣場中間豎立著一座獨具特色的紀念牌,上面雕刻著一男一女兩個印加人的頭像。這座紀念牌紀念的是印加帝國的始祖Manco Capac和他的妻子Mama Ocllo。聖多明尼哥教堂(Cathedral of Santo Domingo)是直接蓋在原印加的太陽廟上的,外表是西班牙風格教堂,內部卻保留了一部分太陽廟。在印加時期,廟牆原來有700片各重兩公斤金牆覆蓋著,現在只剩下石牆。因為印加石牆十分堅固,西班牙殖民者在建教堂的時候很難拆掉,就變成今天的印加和殖民風格的混和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