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從秘魯的首都利馬坐小飛機來到庫斯科,這個位於海拔高達3410的安第斯山高原盆地的古城。這座城被列為聯合國文化和自然雙遺產。
秘魯人稱其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和「古印加文化的搖籃」,在克丘壓語中,「庫斯科」,意為「肚臍」(也有另一解釋為「世界的中心」)。
它是秘魯南部著名古城,古印加帝國首都,承載著印加帝國的經濟繁榮和政治中心。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古城部分很好逛,海拔略高,不太敢得瑟。
當十六世紀西班牙人佔領這塊土地時,入侵者保留了原有的建築,但同時又在這衰落的印第安城內建造了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和宮殿。
庫斯科大教堂融會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和巴洛克風格,其左側頂端的福音鐘樓上懸掛著重達130噸的瑪麗亞安格拉大鐘,是南美洲最大的教堂大鐘。
據書中記載描述,太陽神廟的主祭壇坐西朝東,木質殿頂很高,便於空氣流通,外面用茅草覆蓋,因為印加人不會制瓦.神殿的四面牆壁,從上到下都覆蓋以金箔。
街頭巷尾可以看到石牆殘垣、太陽神廟。這裡是古印加文化的搖籃,有一種強烈的文化差異帶來的驚奇感。
看到一個阿姨牽著一隻小小綿羊散步,綿羊頭上還帶著好看的彩色毛線,也看到一隻羊駝臥在一個高臺階上。大概這也是在秘魯獨一無二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