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道教上清派存思修煉法門試論(一)

2020-12-24 春樹居主人

六朝道教上清派存思修派存思修鍊法門試論

六朝道教上清派以上清經三十一卷經籙之授受為主,以魏華存為第一代宗師,宗奉西城王君、三茅君、王褒等神仙,以江蘇句容巿茅山為中心。因為此派以上清經為主,所以稱為上清派,因其以茅山為中心,所以也稱茅山派。

上清派的重要人物有魏華存、楊羲、許謐、陸修靜、陶弘景等人。魏華存是上清派理論及經典的主要傳授者,魏華存本身是正一派女官祭酒,對正一派所重視的符、籙、咒、印、叩齒、潠水等儀軌都能靈活掌握,並將之運用於上清修持法門中。另外,漢代讖緯《龍魚河圖》、《黃庭經》、《二十四生圖經》中存思身神的方式1,以及周秦以來吐納導引,引氣行於體內等法門,都被配合用來修仙;於是形成了上清派的獨有特色。

這種以存思內神為主,配合符籙呪水及引氣行身的修行方式,在《上清大洞真經》等上清派道經所述的修持法門中,都可以明顯看出來。上清派的獨特修行法門,使茅山道士,成為道教道士的代稱詞,而《上清大洞真經》到了宋代和文昌信仰結合,形成洞經文化,至今雲南納西古樂中仍保留不少古時誦經樂腔,足見其影響力深遠。

道教關鍵字:道教上清派上清派修鍊法門修鍊法門存思身神存思身神一、序言一、序言道教認為吾人身上與生俱來,即有諸神主司人體各部組織功能,這些神祇,茲簡稱為「身神」,也稱之為「內神」。

身神的概念,顯然是將人體內部各器官的組織功能神格化,且把人體視為一小宇宙而來。身神(內神)的思想,在漢代讖緯《龍魚河圖》已出現;而「內神」一詞,則出自《太平經.卷七十二.齋戒思神救死訣》

2。《太平經》將體內的五臟神稱為「內神」,以之與外界的「外神」相對。

本文沿承其意,用來稱呼吾人身體內及體表,與生俱存的眾多神祇,這些神祇各有各的名諱、形貌及職司,司掌吾人身上髮、膚、齒、舌、五臟、六腑、血、脈等等諸功能。

道經中敘述內神的名諱及存思內神的修煉法門,漢世已肇其端,至東晉上清經而達極峰。在漢世,身神和外神有別,讖緯書中所見的髮、齒、眼、舌等身神,僅是小神。東漢在身神方面,逐漸增加了三丹田(見《太上靈寶五符序》),並將身神區分為三部八景二十四真(《二十四生圖經》),也出現了腦部九宮的概念(見《黃庭內景玉經》第七章、二十一章);同時全身的身神愈分愈細,以為身神的結構與天界神祇結構相應(詳見《太上老君中經》)。

到了六朝上清經時,將三丹田腦部九宮之存思,視為修仙捷徑,並發展成了身神即外神,大量擴大身神的數目;以為身神階位有大有小,身神中之大神甚多,尤以腦部九宮為最;且人體內有一神,天界亦必有一神與之相應。如《大洞真經》說上清三十九帝入身中三十九戶而說經。

再如《洞真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說腦部九宮的洞房宮,中為黃老君,左無英公子,右白元君;而《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檢五老寶經》說:「白元、無英、中央黃老,皆是上1身神又稱內神,是指人身體內各器官之主司神祇。2《太平經.卷七十二.齋戒思神救死訣》云:「思之,當先睹是內神已,當睹是外神也。或先見陽神而後見內神,覩之為右。此者,無形象之法也。亦須得師口訣示教之。」

(《正統道藏.太平部.傅字號》,新文豐刊本第四十一冊二三九頁)內神指體內五臟神,外神指身外自然界之神祇。

清天真官位之號。」3可見東晉的上清經派,是將身神與外神相合而為一了,視人體為一小宇宙。身神的思想,繼東晉上清經派的闡揚,其後愈演愈烈,不僅身神即是天界大神,同時身神的數量,竟然增加到了成千上萬的地步。《太上老君玄妙枕中內德神咒經》:「老君曰:子等身中有三萬六千神,左三魂,右七魄,身有千二百形影,體有萬二千精光、五藏六腑、二十四神。常存念之,勿令離身;有病三呼,即降其真。」(《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夙字號》,新文豐三十一冊四四二頁)宋.曾慥《道樞.卷二十七.太白還丹篇》:「心者,帝王也,藏三於鼻。足為三臺,以照萬臣者也。肝之神統三萬六千精光神。

守其左肺之神,統一萬二千形影神。守其右脾之神,統八萬四千毛孔神。守其前腎之神,統五萬精華元氣神。守其背頂之神,首之神,統髮神,守於上宮。膽之神,守於下部。」《正統道藏.太玄部.誠字號》,新文豐三十五冊三九四頁上)身神由漢代讖緯中所見的髮膚小神,發展成東漢的三丹田及上中下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發展到東晉上清經以腦部九宮、三丹田為主的存思「真一」修道法門,不僅以身神為大神,同時認為身內之神即天界之神。

至其後而發展成三萬六千神,甚或五臟六腑各部領統數萬身神,儼然形成一個神祇人數龐大的機構,共同來進行身體各部功能的運轉。這種思想顯然以吾身即宇宙,宇宙即吾身;吾身內部之神祇結構,即是天界之神祇組織結構。身神的發展,以東晉的上清經派為主要樞紐。上清經派,是由南嶽夫人魏華存降授楊羲《上清經》三十一卷而來。

上清經派的特色在於觀想身中神祇,使外神與內神相合為一,而達鍊形易質,長生不死的目的。上清經派的三十一卷經書以《上清大洞真經》為首,所以有時也以《上清大洞真經》來做為上清經經書的代稱詞。

《雲笈七籤》卷四〈上清源流經目注序〉頁二說:「楊君師事南嶽魏夫人,受《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一卷。」4文中的「《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一卷」,是指整個早期的上清經共有三十一卷,非單指《上清大洞真經》一本道書。

上清經派既是以觀想身內神祇為主,所以上清經中所出現的內神名諱特別的多,此派跟《黃庭經》有密切的關係,陶弘景《登真隱訣》卷下載有〈誦黃庭經法〉,包括「拜祝法」、「存神別法」等;文中所載修習《黃庭經》法,即已重視內神的存思了。這些身內神祇,各有所司,或主司五臟,或主六腑,或主丹田,或主各部感官功能,或指血脈穴位,數量之多,難以枚舉。這些神祇都是與生俱來,隨著胎兒,由胚胎而血脈、筋肉,在母胎中逐步成長而後進入身內形成的。

所以上清經派所講身內各部位的神祇,以今日科技看來,頗類似各部組織功能的主司作用,主宰各部器官的運作。

以眼而言,眼有眼的功能作用,舌有舌的功能作用,各有所司,各守其位,互不相擾;道經認為這些器官的功能作用,均有主司者,並賦予名諱形貌,視之為神祇,於是有眼神、鼻神、舌神、髮神等等。上清經最具代表者即是《上清大洞真經》。

《洞真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太上大洞守一內經法〉說:「天人仙皇,握寶神經。第一之奇《大洞真經》三十九章。第二奇文,雌一合變,號《大有妙經》。第三玉訣洞真玄經三五七九,號《太上素靈》。

是故上一帝君(泥丸宮)寶《大洞真經》。中一丹皇(絛宮)寶《雌一妙經》。下一元王(命門丹田宮)秘《素靈洞玄大有妙經》。此三五之號,真道之至精,三一之極章,並玉清之禁訣,高上之秘篇。」5《洞真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太上三九素語內咒訣文〉:「道有三,奇第一之奇《大洞真經》三十九章。第二奇文,《雌一寶經》。

第三之奇《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6據上所言,道藏中所見的《上清大洞真經》、《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檢五老寶經》、《洞真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三經為上清經之三本主要經書。

而北宋.朱自英《上清大洞真經序》也說︰「中央黃老元素道君,總彼列聖之奧旨,集成大洞之真經,故曰三十九章經也。

又有《徊風帝一》、《高元雄一》、《五老雌一》,是三經者,所以輔乎《三十九章》之尊經耳。夫道有三奇,第一之奇,《大洞真經三十九章》。第二之奇,《五老雌一寶經》。第三之奇,《素靈大有妙經》。」

7《上清大洞真經》所見之修鍊法門,即是存思三十九章之神,徊風混合成帝一。

此經的輔佐經典有《徊風帝一》、《高元雄一》、《五老雌一》;說明了修煉大洞經法,除以帝一為主外,須加上「雄一」、「雌一」等修煉法門。

雄一、雌一是腦部九宮神祇。朱自英說:「道有三奇,第一之奇,《大洞真經三十九章》。第二之奇,《五老雌一寶經》。第三之奇,《素靈大有妙經》。」實是沿自《洞真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之說。

而以三經而言,《大洞真經》主修「帝一」(代表眾神滙歸大道);《五老雌一寶經》主修「雌一」、「雄一」(腦部九神);《素靈大有妙經》則闡述修習守三丹田的「守一(守三一)」法門,但亦兼及雄一、雌一。

易言之,上清經派的修習法門以存思為主,而所觀想存思的對象,其最上者以修煉眾神歸一的「帝一」為首;其次為存守腦部九宮的「雄一」、「雌一」,其次為存守上中下丹田(泥丸、絛宮、命門)為主的「守一」法門。帝一名父寧,字合母精;象徵「父寧母精,二合雙成;百真大混,一徊始生。」

8帝一為道體的人格化,所以最尊高。在上清經看來,修煉眾神徊風混合的帝一,高於修煉九宮的雄一、雌一與三丹田的守一;但以歷史的演進言,則存思三丹田的「守一」,是由《老子》的「抱一」演變來,反而應先於其餘二者。

本壇祭煉葫蘆,需要可以留言私聊。

相關焦點

  • 河南沁陽 供奉上清派開派祖師靜應廟
    因這一地區古稱覃懷,後又有懷州懷慶之稱,故又叫懷川。二仙廟村西臨丹河,與沁陽接壤,南傍新濟公路,是少數民族聚居村。回族1900人,漢族500多人,有耕地1500多畝,12個村民小組,兩委幹部6人,黨員23人。200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00元。
  • 道教門派系列:太清玄元濟世救人正一道,胎息、符籙上清派(上)
    文/曉夢閣主道教,這個以先秦諸子百家中道家為基礎而創立的本土宗教,深深地紮根在華夏大地上,道教文化在許多領域都傳承和發揚了華夏的文化,特殊時期更是下山作戰保家衛國,一個亂世接地氣,盛世了無蹤跡的宗教。一句話:有原則,有個性。有讀者私信我說,想了解下道教的門派知識,安排!
  • 道教齋法 | 修道者的基礎修持法門
    意即修齋可以淨化自我的身、口、意,提升自己的道德修為,長養內在的靈性與智慧,以致內外清明而與無上大道合而為一,永得逍遙。道教將遵齋法而不違,謂之「持齋」。道教認為,學道不持齋,就如同夜行不持火燭一樣。因此,道教歷來把「持齋」作為修道者在其證道過程中最為基礎的修持法門。 道教「齋法」的種類很多,一般有三種常見齋:清心滌念為齋、潔身淨言為齋、素食為齋。
  • 道教修練與精、氣、神
    內丹學千門萬戶,從功法上講,無非是陰陽雙修和清淨孤修兩類,或二者相互結合形成的門 派。清淨孤修派中實際上不外胎息法門、止觀法門、存思法門、鍊氣法門、採日月精華法門、辟穀法門等,都是古仙行之有效的老法子。實際上唐代以前的古人,功 法樸拙,更易開發人體潛能,得道成仙的人更多。後世丹法繁文縟節疊床架屋,得訣離,修習更難。丹家明白返樸歸真的道理,才能抓住要害,破解各門類丹法秘 訣。
  • 道教為什麼說不能用手指月?其中暗藏趨吉避兇的法門!
    「東鬥主算,西鬥記名,北鬥落死,南鬥上生,中鬥大魁,總監萬靈」。福祿壽星各司其職。不可冒犯星鬥即是對本命的恭敬,對星辰護佑的感激,又是趨吉避兇的法門。因星鬥有吉星兇曜之分,如若因裸露或不敬犯了日月三光,犯了黃販豹尾,飛廉勾絞,喪門白虎等星煞,那就後悔莫及了。
  • 道教法術,五雷正法淵源考!
    人們常說,這一理論,與當時的金丹南宗有關,誠然有理。但南宗成熟於北宋熙寧年間,而類似的內道外法思想已見於五代譚峭《化書》,故論雷法淵源,不能不述及譚峭這一精深之作。譚峭《化書》在道教哲學史上有重要地位,眾所周知,然而人們很少了解,它與道教的法術有密切關係。在某種意義上說,《化書》的基礎乃在於道術,它是道術的哲學概括。
  • 道教修真:想要完成煉精化氣,就要深刻理解這三個字
    道教修真的基礎有兩個步驟,第一步為煉精化氣,進一步就是鍊氣化神,往往很多人都卡在第一步。想要完成第一步煉精化氣,修心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修真就無從說起了。王重陽祖師在創立北宗之初,就建立《十方叢林》制度,其目的,就是為修真者構建一個淡泊寧靜的環境。
  • 道教上清派祖庭茅山,上清派祖師「三茅真君」指的是哪三位尊神?
    茅山是中國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也是中國六大山區抗日根據地之一。山上景點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景。茅山,道教上清派祖庭。茅山道教源遠流長,相傳早在高辛氏時代,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兄弟四人,居伏龍之地,並得道。
  • 道家虔誠持誦十字天經:道教南宗修持方便法門!
    在倫理認識上,道教以其重視生命的喜樂、寧靜、恬淡、樸素和心靈的充實與擴展為特色,關注自我與自然的協調,以人為本,內容簡而深、博而約,具有無窮的趣味;在倫理實踐上,道教致力於體玄修道,韜光養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為、自然、人倫與文化的互動中長存長立,因此它在對自然生態和人的關係的認識上,表現出開發生命活力的自覺能動性、與自然對象的同一性以及倫理認識的整體系統性。
  • 南宗道教修持方便法門:虔誠持誦《十字天經》
    太上老君 清代 紙本設色 李黎鶴藏(圖源:李黎鶴)南宗以內丹修持為本,以雷法為用,崇拜太上老君,供奉雷祖大帝,有誦念十字聖號法訣傳世,為道教秘傳的方便法門。畢,用紅線九寸,安香爐上,存想線為電光金蛇。取天罡生炁,噀水一口於線上。再布生炁,書令於線上,存想索如火紅,極熱。誦念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九次,手擊受驚嚇失魂童子七下,布氣於頭頂百會,罩蓋童子全身,即愈,其妙如神,至秘至秘。受持誦念十字天經的法訣
  • 居家修行錦囊|注想金容,稱揚聖號——道教最易行的修持法門!
    本文摘自上海欽賜仰殿公眾號,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道教的天尊及祖師皆是大道的化身。自祖天師受太上《北鬥本命經訣》以來,道教就有持誦聖號之經旨。持誦聖號之法門,簡而易行,人人可修,人人可學。信士、居士在家時均可選擇持誦與自己有緣的祖師聖號進行修習。持誦修習注意事項修習前可以先默誦八大神咒,攝除身、口、心三業。然後用心存想將天尊迎請至自己的眉心處,存思天尊寶相莊嚴慈悲,虛空放出無量光華,照耀己身。
  • 密宗法門與蓮花生大士
    如同古道名言,原始祖炁,一炁分真,我即原始,原始即我。密宗另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與道教一樣,特別強調師承。密法的各種修持法門在根本宗旨和目的上面和大乘教法並無不同之處,只是形式和方式有區別。密宗法門講究氣,脈,明點的修法。氣是內氣,脈是經脈,明點是指脈上一些特定的部位。接近於現代內分泌系統的一些腺體的位置。密宗的修法大都保留在《無上瑜伽部》一書中。
  • 道教高功秘法排行
    道教典籍中果然大有乾坤,通讀道藏,便可以從一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文官,一躍成為手段通天的頂尖高手。後人苦學鑽研道藏,會不會也領悟出一兩招類似「九陰百骨爪」之類的功夫?可惜只能想想,《政和萬壽道藏》早已散佚了。
  • 峨眉山上的道教古蹟
    峨眉山自古就有高人逸士在山上隱居,東漢張道陵創立道教後,傳入峨眉山,開始在山上建祠塑神像。到西晉時,峨眉山上已有較大規模的道觀祠廟。唐朝安史之亂後,道教在峨眉山盛行。唐朝著名道士司馬承禎著《上清天地宮府圖經》和杜光庭著《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都把峨眉山列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七洞天—「虛陵太妙洞天」,稱「為真人唐覽管治」。
  • 注想金容,稱揚聖號|道教最簡單易行的修持法門
    本文摘自嗣漢天師府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道教的天尊及祖師皆是大道的化身。自祖天師受太上《北鬥本命經訣》以來,道教就有持誦聖號之經旨。
  • 《西遊記》:解讀道家內丹術和修真法門
    《西遊記》:解讀道家內丹術和修真法門 | 文 青衫文齋最早的《西遊記》實際上是一本叫《長春真人西遊記》的書,宋代道教南北宗興盛,北宗開山祖師王重陽依託為漢代鍾離權的傳人,王重陽門徒甚眾,得道弟子七人,號稱「全真七子」或「七真」,其中之一即「長春真人」邱處機。
  • 點染南嶽山水的道教
    先秦太上老君兩降于衡山,授祝融火神《人皇內文》和《按摩通精經》九十卷,教修綱,齊七政;西漢有茅盈祖師拜師訪道;東漢,張道陵天師自天目山遊南嶽衡山,禮祝融君祠;西晉,魏華存夫人來南嶽集賢峰紫虛閣潛心修煉,著《黃庭經》,開創上清派,宋徽宗賜黃庭觀名;魏晉,南嶽道教上清派快速發展,自晉代到南朝的宋、齊、梁、陳約三百年間,有九位著名高道在南嶽修道歸真,世稱「南嶽九仙」,後人建「九仙觀」崇祀之。
  • 《西遊記》是道教的修真秘籍?道家修行法門處處可見
    我們隨便翻翻《西遊記》,在三十六回上,有這樣一段行者給唐僧講道的插曲,頗值得一讀。「(唐僧對月吟詩)行者聞言,近前答曰:師傅啊,你只知月色光華,心懷故裡,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規繩也。月至三十日,陽魂之金散盡,陰魂之水盈輪,故純黑而無光,乃曰晦。
  • 步踏神罡,上達天聽!帶你了解神奇的道教八神咒!
    對於我國的宗教體系,除了外來宗教之外,土生土長的道教是大家最感興趣的文化系統了。曾作為我國封建社會穩固皇權之用,神秘之處令人神往,尤其港臺電影中道教降服殭屍、惡鬼所用符咒、咒法,更是勾起了我們的好奇心。那現在被我們知道的道教神咒都有哪些呢?又是念來做什麼用處的呢?我們今天就來詳細了解一下。
  • 走近道教:農曆臘月十六,恭賀道教尊神南嶽大帝聖誕
    早在道教誕生之前,古人就有關於山神的信仰崇拜,封建時代的帝王還有祭祀山神的大典,以此來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在諸多的山嶽中,有五座山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更加尊貴,它們便是五嶽,即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本期就為大家聊一聊南嶽衡山的南嶽大帝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