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穀雜糧,免不了有生病的時候。我國中醫博大精深,有許多流傳幾千年的中藥方劑在治療疾病方面非常有效,並且副作用小,比如烏梅丸就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那麼來了解下烏梅丸十種治療方案是什麼?
1、烏梅丸十種治療方案是不正確的,烏梅丸的配方組成是十種。烏梅500克、細辛180克、乾薑300克、當歸120克、附子180克、桂枝180克、黃柏180克、黃連500克、人參180克、蜀椒120克。
2、藥物成分。烏梅丸作為典型的中藥製劑,主要成分是烏梅肉、黃連、黃柏、附子、乾薑、桂枝、細辛、青椒、人參、當歸等。每一種成分在配伍中都是有其主治特點的,例如烏梅肉具有斂肺,澀腸,生津,安蛔之功效。常用於肺虛久咳,久瀉久痢,虛熱消渴,蛔厥嘔吐腹痛。細辛常用於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溼痺痛等。細辛既能外散風寒,又能內祛陰寒,同時止痛、鎮咳功效較佳。
3、治蛔厥證。蛔得酸則靜,故此方用烏梅、苦酒之酸以制蛔;蛔得苦則下,故用黃連、黃柏之苦以下蛔;蛔得辛則伏,故用附子、乾薑、桂枝、細辛、蜀椒之辛以伏蛔;蛔得甘則動,故用人參、當歸之甘以誘蛔。在臨床中,運用烏梅丸主治蛔厥證而沒有用於治療慢性膽囊炎多,其實臨證只要慢性膽囊炎的表現符合蛔厥證者,以法用之則能取得良好治療效果
4、治久利證。烏梅丸「又主久利」,方中烏梅、苦酒收斂止瀉;黃連、黃柏清洩上熱;附子、乾薑、桂枝、細辛、蜀椒溫暖下寒;人參、當歸補益氣血。上訴可知烏梅丸是主治上熱下寒夾虛證或寒熱錯雜夾虛證的重要治病方。
5、治肝熱陽鬱證。此方中烏梅、苦酒酸甘化陰,滋補肝體,以治消渴;黃連、黃柏以苦寒清熱,以治心中疼熱;少用附子、乾薑、桂枝、細辛、蜀椒之辛,辛熱通達陽鬱,以治飢而不欲食;氣血不足,人參、當歸之甘能補肝體,以治病體夾虛。本方中諸藥相互為用,清熱不遏陽,通陽不助熱。肝體陰而用陽,陽主動,用滋陰藥雖能滋肝,但妨肝陽主動,所以滋肝必用通陽,以使陰得陽而化生。
以上就是有關烏梅丸的介紹,相信大家對烏梅丸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這裡提醒大家,烏梅丸雖然能治療多種疾病,但是它屬於中藥方劑,不可私自盲目服用,以免產生副作用,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按時按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