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訊(記者 王林紅)千裡長渠,一路向北。2014年12月12日,縱貫南北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作為中線工程受水區之一,千裡奔襲而來的「南水」給燕趙大地2500多萬城鄉居民「解了渴」。
「過去,我們喝的都是地下水,水質硬、水垢多,喝起來還有點鹹味。」說起喝水的問題,73歲的河北省武邑縣劉家村村民劉福慶再也不用焦慮,「現在,我們都喝上了甘甜的長江水。」
目前,武邑縣524個村的村民全部喝上了長江水。 長城網記者 王林紅 攝
農村飲水安全事關億萬農民福祉。自2017年以來,武邑縣結合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農村生活用水水源置換項目,大力推進以城帶鄉供水延伸項目,不斷提升農村供水水質和保障水平。
「現在,我們的水質一直保持在Ⅲ類以上,水的含氟量也由原來的1.5mg/L減少到0.2—0.3mg/L,達到國家標準。」武邑縣水利局黨組成員、四級主任科員滕志勇告訴記者,目前,全縣已實現農村生活水源置換江水全覆蓋,524個村的村民全部喝上了長江水。
武邑縣雲齊淨水廠每隔兩個小時就要檢測一次氯的含量,確保入戶的每一滴水都安全達標、讓人放心。長城網記者 王林紅 攝
「農村生活水源置換項目的實施,徹底解決了黑龍港地區農村群眾飲用高氟水問題,又壓採了地下水,同時消納了江水指標,實現了一舉三得。」河北省水利廳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南水北調工程從根本上改變了受水區供水格局,優化了水資源配置格局,顯著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今年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六周年。六年來,圍繞用足用好引江水這一目標任務,河北省克服困難、不懈努力,先後出臺了《推進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建設和江水利用實施方案》《關於用足用好南水北調引江水的意見》等政策措施,有效推動了引江水利用量的大幅增長。
南水北調中線乾渠。資料圖
「我們的引江水利用量從2015年的0.8億立方米提升到2020年的36.5億立方米,六年累計利用南水北調水量達96億立方米。」河北省水利廳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2020年,河北省引江水利用量首次突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給河北的分水指標30.4億立方米,創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六年來新高,在工程沿線四省市中位居榜首。
一泓江水潤燕趙。滾滾而來的長江水,不僅改善了河北省受水區飲水水質,還喚醒了河流,滋養了乾渴的大地。
冬日暖陽下,滹沱河饒陽段的水面波光粼粼,鳥兒掠過激起陣陣漣漪,三三兩兩的居民在河邊休閒散步。
滹沱河饒陽段生態補水後的美景。長城網記者 王林紅 攝
「自1996年以來,這個河道就一直沒水,乾枯了快20多年了,沙坑相連、雜草叢生。」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水利局黨組成員王志廣指著河面對記者說,「你看現在,河水多清呀,不遠處的蘆葦、水草已經成方連片,周邊環境也好了很多。」
這一切的變化得益於南水北調的生態補水效益。「2018年,我們對該河段開展了『清四亂』等整治工作,並先後進行了兩次生態補水。今年6月,我們又連續對該河段實施了三次生態補水,過水量達6500萬立方米。」饒陽縣水利局工程股股長吳寧介紹說,實施生態補水後,滹沱河饒陽段沿線地下水位回升,淺層地下水同比上漲3.5米左右,深層地下水上漲0.6米左右,補水效果明顯。
今年7月中旬開始,河北華電石家莊熱電有限公司使用南水北調的水開展試運行工作。 長城網記者 王林紅 攝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的六年,也是河北省地下水、地表水環境得到有效修復的六年。河北省水利廳總經濟師劉延峰介紹說:「我們利用引江水,今年向雄安新區白洋澱及16條河道實施了超過17億立方米的生態補水,形成有水河道長度957公裡,水面面積88平方公裡。通過利用引江水,河北省年壓減地下水超採量12億立方米以上。」
南水北調工程不僅方便了居民用水,更為企業節約了生產成本,促進了受水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過去,我們一直使用的是地下水。從今年7月中旬開始,我們才使用『南水』開展試運行工作。相比較而言,『南水』的價格比地下水每噸能便宜約1塊錢左右。「河北華電石家莊熱電有限公司生產技術部節能負責人劉峰介紹說,南水北調的引江水作為公司水源,在滿足公司生產需求的同時,也為公司關停自備井、保護地下水創造了有利條件。「從2019年到現在,我們累計關停了24眼地下水井」。
河北華電石家莊熱電有限公司實時在線監測引調江水數據。 長城網記者 王林紅 攝
無獨有偶。在河北,石家莊君樂寶乳業有限公司、保定徐水經濟開發區長城汽車哈弗分公司、保定清苑百威啤酒、保定市西北郊熱電廠、邯鄲市永年區河北永洋特鋼產業園等大型企業,都以南水北調引江水作為生產水源,優良穩定的水質降低了企業處理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目前,河北省南水北調受水區城鎮生活和工業用水量中,引江水佔比已達78%,主要用於受水區城鎮居民生活、公共用水和工業生產。「河北省水利廳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南水北調引江水的到來,改善了河北省受水區的供水條件,促進了沿線地區經濟結構的調整,也為河北省經濟調結構、轉方式、促轉型創造了空間,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水資源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