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秒即可充滿1個標準遊泳池 南水北調中線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輸水

2020-12-24 十堰晚報

5月9日上午8時30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陶岔渠首,丹江口水庫清澈碧綠的漢江水穿過閘門,一路歡湧向北。監測顯示,此刻的入渠流量為420立方米每秒!據悉,這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進行輸水。以這個流量計算,5秒鐘即可充滿1個標準遊泳池。

陶岔渠首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丹陽村。今年入春以來,丹江口水庫來水情況較好,隨著汛期來臨,迫切需要騰庫迎汛。這為持續開展丹江口水庫洪水資源化利用,推進生態補水常態化創造了條件,水利部決定實施中線工程加大流量輸水工作。從4月29日開始,逐步調增陶岔渠首輸水流量,加大流量輸水過程預計持續到6月中旬。

「中線工程在第6個調水年度,就達到最大流量420立方米每秒輸水設計目標,是對工程輸水能力的一次重大檢驗,是工程質量穩定可靠和效益充分發揮的重要標誌。」據水利部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司負責人介紹,這次加大流量輸水將全面檢驗中線工程狀態和大流量輸水能力,對優化水資源配置、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是一次重要實踐;不僅是檢驗中線工程質量和效益的一項有力措施,也是完成中線一期工程建設任務的一個關鍵步驟,同時還是水利行業全力促進復工復產、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重要舉措。

國家南水北調中線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壩(2018年7月19日攝)。

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建設管理局(以下簡稱「中線建管局」)總工程師程德虎介紹說,從世界各國大型調水工程運行的規律看,大型調水工程達到設計輸水流量一般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超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所需要的時間更長,中線工程在第6個調水年度就實現加大流量輸水設計目標,這是對工程建設質量和運行管理水平的重要考驗。

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全長1432公裡,交叉建築物2385座,運行管理任務十分艱巨。2014年12月12日,一個載入人類史冊的日子!丹江口水庫甘甜的漢江水,從河南省淅川縣陶岔渠首開始,歡快地流入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一路向北奔騰1432公裡。晝夜不歇的漢水通過自流方式,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送水,最終匯入北京團城湖和天津外環河,滋潤著乾涸的北方大地,優化我國北方水資源配置。

漢江全長1577公裡,是長江最長的支流,也是中國中部區域水質最好的大河;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全長1432公裡,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線工程的長度,相當於再造了一條漢江。漢水北上,碧水情深。假如把浩瀚的丹江口水庫比作一口「大水缸」,那麼,陶岔渠首則是名副其實的「水龍頭」。打開「水龍頭」之後,「大水缸」的一庫清水就會利用南高北低的海拔落差,源源不斷地向北自流。中線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建成通水以來,中線建管局積累了大量運行管理數據和經驗,工程運行經受住了設計標準流量350立方米每秒的檢驗,以及汛期和冰期輸水的考驗,運行狀況良好。

陶岔渠首水閘橫跨在兩座山頭之間。眺望壩體上遊,寬闊的引水渠向南方蜿蜒,連接著遼闊的丹江口水庫;壩體下遊,輸水乾渠伸向北方,一直延續到首都北京(2019年11月27日攝) 。

中線工程加大流量輸水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華北平原是我國地下水超採最嚴重的地區。據測算,每年華北地區超採55億立方米左右,目前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累計虧空1800億立方米左右,形成多個地下水位降落漏鬥。華北平原地下水超採歷史欠帳多,實現採補平衡及地下水水位回升將是長期的過程。2019年1月,水利部、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和農業農村部共同印發《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行動方案》,這是我國首次提出的大區域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方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承擔著地下水超採回補的重任。

2017年至2020年,按照國家水利部部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保證沿線大中城市正常生活用水的前提下,連續4年利用丹江口水庫汛期富餘水量,實施向沿線河湖生態補水,目前累計生態補水達34.92億立方米,華北地區地下水資源得到涵養修復,局部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生態補水區域周邊地下水水位回升更為明顯。石家莊滹沱河、邢臺七裡河、鄭州賈魯河等部分河流水質明顯改善,波光瀲灩,水鳥翻飛,為解決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問題,促進沿線生態環境改善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了解,中線建管局在加大流量輸水期間嚴格落實巡視巡查、安全保障、應急處置等工作。採取24小時不間斷巡渠查險,明確巡查重點渠段、重要風險部位;高度關注安全監測與技術保障,加強內觀數據採集,加密外觀測點觀測,強化安全監測自動化系統運行維護,確保工程安全平穩運行。

截至5月9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丹江口水庫,已累計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平穩輸水290億立方米,成為沿線24座城市供水的生命線,通過實施生態補水,成為助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文、圖/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記者 朱江 編發:三木)

相關焦點

  • 5秒充滿1個標準遊泳池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輸水
    據悉,這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進行輸水。以這個流量計算,5秒鐘即可充滿1個標準遊泳池。陶岔渠首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丹陽村。今年入春以來,丹江口水庫來水情況較好,隨著汛期來臨,迫切需要騰庫迎汛。這為持續開展丹江口水庫洪水資源化利用,推進生態補水常態化創造了條件,水利部決定實施中線工程加大流量輸水工作。
  • 5秒鐘可充滿1個標準遊泳池 南水北調中線設計最大流量輸水
    在南水北調中線起點,長江水通過丹江口水庫,穿越閘門,歡騰北上。5月9日,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420立方米每秒進行輸水,以這個流量計算,5秒鐘即可充滿1個標準遊泳池。這標誌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輸水能力和效益發揮上得到了巨大提升。   中線工程建成通水以來運行穩定,經受住了設計標準流量350立方米每秒以及汛期、冰期輸水的考驗。
  • 騰庫迎汛,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輸水
    來源:經濟日報5月9日8時30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陶岔渠首,清澈的丹江水穿過閘門,歡湧向北。監測顯示,此刻的入渠流量為420立方米每秒,這是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進行輸水,以這個流量5秒鐘即可充滿1個標準遊泳池。
  • 丹江口水庫向北首次最大流量輸水結束
    1432公裡乾渠通過檢驗湖北日報訊 (記者黃中朝、通訊員張兆松)6月21日,經過54天加大流量輸水,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420立方米每秒(設計最大流量)輸水圓滿結束。此次最大流量輸水從4月29日開始,結果顯示:工程運行良好,調度平穩有序,期間輸水19億立方米,全長1432公裡的中線乾渠工程經受住了重大檢驗。這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進行輸水,驗證了工程大流量輸水能力,膨脹土段、地下採空區渠段等特殊地質區段也經受了全面檢驗。
  • 科學技術助力南水北調工程,緩解北方水資源短缺狀況
    超額供水 首按最大流量通水以來,按設計標準流量350立方米每秒輸水的情況下,中線工程經受住了汛期特大洪水和冰期極端天氣的重大考驗,運行狀況良好。儘管如此,各類建築物此前幾年沒有經歷過按設計最大流量420立方米每秒進行輸水的檢驗。今年入春後,丹江口水庫來水情況較好,隨著汛期來臨,迫切需要騰庫迎汛。
  • 航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一渠清水緩緩向北流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橫跨豫鄂兩省的丹江口水庫。中線工程渠首樞紐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通過渠首開閘放水,一渠清水從這裡出發,利用海拔落差緩緩向北流淌,行程逾千公裡,一路自然流向京津冀等地。渠首樞紐也是丹江口水庫的副壩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標誌性建築,主要由引渠、重力壩、引水閘、消力池、電站廠房等組成,渠首閘下遊是輸水總乾渠,其全長1432公裡,其中渠首到北京1277公裡、從河北徐水到天津155公裡。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起點渠首底板海拔140米,終點北京團城湖海拔45米,利用兩地95米的海拔落差,丹江口水庫的優質水源以明渠自流到北京。
  • 南水北調300億立方米 中線工程澤被6000萬人
    黨中央、國務院在規劃階段,就明確了「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汙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原則,將水源區納入重點流域治理範圍,從規劃、政策、制度等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實施了丹江口庫區及上遊水汙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水源區43個縣和重點鄉鎮全部建成汙水處理廠,垃圾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
  • 南水北調東、中線調水六年,帶來哪些大變化?
    南水北調東、中線六年累計調水394億立方米 1.2億人受益據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
  •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本報北京12月12日訊 記者喬金亮報導: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6周年。6年來,工程運行安全高效,綜合效益顯著,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南水」成為沿線多個城市的主力水源,超過1.2億人直接受益。
  • 超過1.2億人直接受益 南水北調:「數」說6年調水之變
    熱點追蹤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6周年。6年來,工程調了多少水?水質怎樣?多少人受益?生態和經濟效益如何?對此,記者走訪工程沿線多地現場,同時向水利部南水北調司等單位進行了了解。
  • 南水北調全面通水六周年!生日快樂!
    世界首次大管徑輸水隧洞近距離穿越地鐵下部——北京段西四環暗涵工程國內直徑最大的穿越大江大河輸水隧洞——中線穿黃工程隧洞中線一期工程首次以420立方米每秒設計最大流量輸水並藉機向沿線39條河流生態補水9.5億立方米華北地區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區止跌回升河湖生態得到有效恢復
  • 南水北調2021與你繼續同行
    2020年5月9日至6月21日中線一期工程首次以420立方米每秒設計最大流量輸水並藉機向沿線39條河流生態補水9.5億立方米11月1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超額完成年度水量調度計劃這標誌著工程運行6年即達效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
  • 記者追問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八大難題」
    今天,北京晚報記者將帶您探尋「南水」何以「北調」,見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731公裡的「八大難題」。7月3日上午10時58分,閘門緩緩提起,標誌著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黃河以南段總乾渠開始充水試驗。  「壩前是引水渠,渠底海拔140米,目前水位142.29米,實際水深2.29米。從這裡到北京設計水深是7米,也就是說,水位達到147米可以通水。為了確保常年調水,設計的正常水位是150米,最高可以達到170米。」
  • 北方地勢比南方高,南水北調怎樣將水引入北方?為什麼中線自流?
    說北方地勢比南方高,這句話不算嚴謹,因為從南水北調工程來看,既有自流線路設計,也有揚水線路設計,所以南北方地勢高低不能一概而論。簡單講,南水北調工程引水至北方,所依託的條件就只有三個,泵站、乾渠、中轉站,但當前運行的東西線有很大差別。
  • 南水北調大文章越來越精彩
    2020年,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南水北調各單位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機制和應急工作機制:水利部創新「視頻飛檢+現場飛檢」監管模式,加強工程運行和疫情監管,確保供水防疫兩不誤;中線通過自動化調度系統、巡查維護實時監管系統、疫情上報及監控系統等遠程調度管理,確保輸水安全;東線工程數位化管理系統為安全調水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