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C端產品與B端產品,到底有什麼異同
一、什麼是C端產品?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C端產品的「需求」,解決的是用戶在生活場景中的需求和痛點。
雖然用戶需求複雜多樣,涵蓋衣食住行吃喝玩樂,但落實到C端產品身上,在不同的生活場景下,用戶會使用不同軟體滿足自己的需求。
在這些場景下,幾乎不會涉及到與他人協作的情況,用戶關心的是自己。
接下來,我們看看馬斯洛需求的五個層次分別對應哪些典型APP:
生理需求:餓了麼; 安全需要:(由於滿足人身安全的比較少,我偷換下概念)支付寶滿足了交易安全的需求; 社交需求:微信; 社交和尊重之間:攜程旅行承載了社交需求;攜程旅拍等功能在某種程度上也渴望得到尊重,滿足所謂的裝逼需求,所以我放在這裡; 自我實現:網際網路很少,可能在實體行業比較接近的就是百夫長黑卡的服務了——能在海嘯時孤島上叫來一架直升機救命,這樣的產品還是相當偉大的。 二、什麼是B端產品?
關於「什麼是B端產品」,我的理解是「連接」。
B端產品服務於組織,組織的需求不是從單個用戶需求點出發,而是一種生產關係的連接和延伸。在不同的組織架構下,B端產品要解決部門內外、各層級間的信息流轉需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B端產品追求的是效率和效益的提升,解決的是工作場景下組織內外的所有的需求點,這些需求點連接在一起,形成了需求面。
上圖就是一個典型的商旅雲的示意圖:
內圈:商旅雲系統,需要和機票、酒店、火車、打車等供應商及管控系統緊密連接; 外圈:商旅雲需要服務於企業出行人、差旅經理,同時還要對接企業的OA、HR、費控等系統,是商旅雲與外部系統的連接。 三、B端和C端產品的差異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C端產品和運營非常喜歡用一個詞——「儀式感」。
攜程也用過這個概念,具體來說,這種儀式感的體驗是:預訂酒店時,需要用戶先在酒店詳情頁領一張優惠券,然後預訂時就可以用了。實際上,這種優惠券不限量,等於直減。
但對於B端用戶,這樣真的好麼?
上文也提到過B端產品的目標是提高效率,而不是增加額外的流程,所以商旅接入的時候,我們的要求是直接查服返回立減後的價格,不要領券。
簡單總結一下C端產品和B端產品的差異,那就是:
四、關於B端產品的方法論
1。MVP MVP,即最小可用產品。
關於MVP的演進路徑,網上有一張很著名的圖,大意是指:如果要造一輛車,應該先造一輛滑板車,然後是自行車、摩託車、汽車之類的。
對C端產品來說,它可以這樣設計產品路徑。但如果B端產品也這樣設計產品路徑,行不行呢?
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B端產品業務與邏輯極其複雜,最重要是架構的搭建。如果按照這樣的演變路徑,每一輪產品基本上都要推翻上一輪的產品以及設計,這在B端的產品裡面是不可接受的。
還是拿汽車來舉例子,正確的產品設計方式可能是:
先有一個可以能動的汽車的框架出來,至少是4個輪子的底盤、發動機、變速箱,可以轉向,很多功能可以缺失。後來再慢慢增加其他,比如說雨刷、座椅、轉向燈、後備箱,甚至頂棚。從奧拓到大眾再到奧迪甚至是特斯拉,這個演進的過程都是OK的。
對於特別複雜,開發周期長的產品,通過巧妙的設計產品路徑,分批上線,可以避免閉門造車的尷尬局面以及風險,快速上線產品也能夠給予客戶信心。
而這些,對於創業公司都是關係生死的問題。
2。賦能
這兩年賦能這個詞也非常火,各行各業都有這個提法。
圖中標紅的行業,就是做B端賦能的企業多一些。
比如我之前從事的金融業,就特別喜歡去談「賦能」;但它們絕大多數情況都是把B端客戶當做「殘廢」,應當是「扶上馬、送一程」,卻最終演變成了「送上轎子、抬著走」。
當然這也和很多企業完全沒有網際網路產品的思想和組織能力有關。
那應該如何正確賦能呢?
我舉一個平安的例子供大家參考:
我曾經負責過平安集團內部的「插件產品」,當時是在壹錢包,出發點是解決集團內部各APP支付的問題。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除了支付業務之外,各家還有金融產品和生活服務相關的需求,而壹錢包又具有相應的能力。所以我們把金融和生活產品也做成插件形式,可以是SDK,也可以是H5,輸出給集團內外的各家公司。
當然,插件產品的豐富是相互的,各子公司既是插件的宿主,同時也是金融產品的提供方。通過這樣的插件產品群,將集團內各子公司資源、流量聯動起來,形成很好的共贏生態。
那用類似插件的思路,能不能幫助我們日常工作呢?
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攜程商旅的很多客戶都有自己的APP,流量都還不錯,客群也有交叉。
那怎麼快速將這種流量變現呢?
我們可以將攜程機票、酒店、火車票、度假產品分別插件化,並統一輸出給需要的B端客戶,最終觸達C端的終端用戶。
這樣一來,一方面B端豐富了產品線,具備了機酒旅遊產品的能力,而這些產品可以帶來高額的返傭;另一方面,攜程也可以獲得大量的流量提升GMV,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早在2012年,我在交行打造手機銀行2.0時也有類似做法:
以前銀行APP只有查詢轉帳買理財等金融服務,我們首家打造了「生活服務」板塊,並且發展到現在已經很普遍了。
如果做賦能僅僅是把功能接上,那還不足以滿足客戶,最多只能算「扶上馬」。
我們還需要根據不同宿主的特性,考慮產品定製功能及特性。
比如我們把上述旅遊類插件輸出給銀行APP,我會考慮增加消費金融場景:
旅遊產品屬性決定消費金融需求很大,可以幫助銀行做分期,搭建場景金融理念;同樣也豐富了產品本身的支付能力,貼合C端用戶需求,一舉數得——也就是剛才說的「送一程」。
3。雙向思考
我們都知道硬幣有兩面,做B端產品時往往會遇到客戶的需求是截然相反的。
舉個例子:對於出差預訂酒店這件事,有的企業會說,我一定要讓員工儘量省錢。
怎麼省錢呢?——降低差標。
但是降低差標會讓員工體驗變得很差,於是我們在業內首家提出了「福利金」的概念:預訂酒店和差標差價的部分可以作為福利返給員工。
通過福利金項目,我們幫助企業更多地引導員工節省差旅支出,而不是通過簡單粗暴的方式實現,更好地體現企業對員工的人文關懷。
另一方面,區別於傳統70、80後按照差標預訂,新時代的90後員工更注重出行品質,消費升級在他們的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那如何既滿足差標,又可以預訂更好的酒店呢?
我們將個人支付和公司差標內支付進行組合,滿足員工「住得更好」的訴求。
對於B端產品來說,這樣的情況非常普遍。多做雙向的思考和嘗試,會幫助我們豐富產品能力。
五、產品經理必備素質
最後,談談我認為的產品經理最需要具備的幾個點:
1。積極
積極的心態,積極的行動。
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多麼複雜的環境,永遠做一個陽光開朗的產品,這個不多展開了。
2。特別
我之前加入平安時,面試我的是當時壹錢包總經理、現任汽車之家總裁邵海峰邵總,一般大家面試完了總要客氣一下。領導問我有什麼問題,我比較賤,就問有沒有什麼成功心得可以指導晚輩一下。
邵總給我介紹了三點,其中一點就是「特別」:強迫自己和別人有一點點不一樣;只要有一點點特別的地方,你就會被別人記住,比如我就是個子特長。
至於還有哪些特別點,沒有標準答案,留給大家思考吧。
3。擔當
這一點也是我這兩天從我們CTO身上學到的,他處理完生產事故後和我說「沒擔當的人比做不好事情的人更討厭」,技術人員如此,產品經理也是如此。
這也是為什麼我說產品經理是最接近CEO的人,原因就在產品經理做得好,就承擔榮譽;做得差就更要承擔責任。
4。皮實
產品經理必備的素質之一就是皮實,不能玻璃心。
比如說有的男生產品經理遇事就撂挑子不幹了,有的女生產品經理遇事就梨花帶雨,這些都不行。
最後,希望各位產品經理,永遠不要停止追求偉大的用戶體驗,為用戶的每一天增加價值。
來源: 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