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疫情下的時尚零售業:無人逛街催生雲櫃姐,直播成新趨勢
「這段時間,每天的人流量平均下來只有個位數,像今天到現在還沒一個客人。」回想起疫情暴發前店門口排隊進客的情景,北京某奢侈品商城的導購王瑩感慨萬分。
「比起米、油、面等必需品,奢侈品、化妝品等非剛需商品的銷售比之前差好多。」王瑩無奈地對新京報記者說,原本準備好了情人節宣傳活動,目前已接到通知」低調處理「,聽總部說其他區域甚至可能取消,以免顯得」不合時宜「。
新冠肺炎疫情襲來,讓靠客流帶動的時尚零售業陷入「速凍時期」。全國推遲復工、各地封城封路,逛街人數持續處於低谷,這些因素打亂了時尚企業新一年的生產、上新和發貨計劃,也直接影響著實體店的收入。
對處於時尚產業生產鏈一端的服裝製造工廠來說,日子也不好過。
浙江某鞋服製造廠負責人張翼為員工收入操碎了心,「工廠開工,才意味著有收入和發展。疫情衝擊持續時間多長,大家心裡都沒有數。這樣下去,工廠銷售、員工收入都成問題,去年我們公司的營業額近一個億,今年能否到去年的8成都說不好。」
在憂心的同時,張翼看到了零售業發展的新趨勢,「我們的客戶正在不斷開展線上業務,很多實體店、購物中心也正在從線下轉到線上。說不定疫情是一個機會,一個讓實體店鋪線上蓬勃發展的機會。」
突然襲擊:
品牌閉店歇業,「春節檔」告吹
「說真的,現在心裡非常慌。復工之後,我不知道趕工做樣衣能到哪個程度,而且據我所知,時裝周、商貿展會等線下活動還在猶豫是要延期還是取消,即使不取消,買手和媒體是否來參會,尤其是海外的媒體,這讓我非常焦慮。」服裝設計師小七憂心忡忡。
小七的憂慮是整個服裝行業焦慮面的一個縮影。疫情襲來,以服裝為主要代表的時尚零售行業,每季換新,受季節變化影響較大。對於線下渠道,疫情暴發讓冬季服裝清倉錯過「春節檔」。正常來說,大部分品牌的春季服裝已於春節期間上新,2、3月份本該是春裝銷售旺季。而現在,面臨未知的情況,多少服裝企業措手不及。
「現階段實體店鋪的客流銷售驟降,造成春裝庫存積壓。如果庫存消化不出去,會導致缺少現金流,直接影響下個季度的採購和周轉。」某國產女裝品牌區域零售經理櫻子表示。
「因為不知道持續多長時間,我們目前能做的,就是選擇預留款,主要是針對沒有太多變化的基礎款等,到下半年再正常出售。」櫻子說,「到時候與廠家再做溝通,部分款式退回,然後把春季款式壓到最少,將重心放在夏季款式上。這應該是大多數服裝企業選擇的道路。」
對內,服裝企業選擇預留款減少庫存;對外,多數品牌因疫情導致銷售下滑而選擇暫時關店。優衣庫、H&M、李維斯、GAP等品牌均表示,此次疫情對線下銷售產生影響,已經採取暫時關店、縮短營業時間等「特殊」措施。李維斯表示,已經暫時關閉近一半在中國的門店。
「春節假期本是線下門店銷售的黃金時期,由於疫情暴發,各省市紛紛啟動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隨著實體店營業時間減少,部分門店關閉,服裝企業短時間內的銷售額會受到一定影響。從長期看,隨著庫存增加,許多公司現金流壓力也會增加。」服裝品牌拉夏貝爾表示。
受影響的不僅僅是服裝企業。「本來想年前去商場為老婆購置她心儀的化妝品和珠寶首飾,但因為疫情導致的公共健康隱患,我與老婆商量後決定購買理財產品。」消費者朱先生考慮再三,決定「不去人多的地方」。
服裝、化妝品、珠寶首飾等整個時尚零售行業正面臨著困境。無客流、無現金流、無足夠的防疫物資,庫存、人力成本、租金成為難解決的問題。
「我們品牌337家門店,現在僅有175家營業。」一家本土護膚品牌負責人Zoe對記者表示,導致關店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大部分門店停業是因為當地政府部門的統一要求;二是部分企業雖然當地政府尚無停業要求,但由於防護物資緊缺,無法保證員工安全;三是客流減少或無客流,回流現金無法反哺店鋪租金和人力成本支出。」
連鎖反應:
「不開工,就有成本,就是虧損」
近段時間以來,浙江某鞋服製造廠負責人張翼很憂心。「不開工,就有成本,就是虧損。工廠開工,才意味著有收入和發展。現在復工時間預計平均推遲20-30天,恢復產能時間要更久一些。」
張翼擔心,即使在2月7日後陸續復工,但外地工人在3月份之前回來的比例並不太高,即使回來,隔離期間也無法上班。「人員要麼回不來,要麼回來了上不了班,要麼上了班沒活幹。」
「一般來說,三月份左右是夏季交貨高峰期。訂單延誤造成的直接後果有兩個,一個是違約扣款問題,一個是庫存增加問題。紡織服裝企業是需要上下遊產業鏈共同配合完成訂單的,如果配套企業不能同步復工,很多工作也是無法完成的。」對於這樣的情況,張翼擔心可能會造成兩種局面,一方面是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夏季產品供給不足。
「疫情衝擊持續時間多長,大家心裡都沒有數。這樣下去,工廠銷售、員工收入都成問題,去年我們公司的營業額近一個億,今年能否到去年的8成都說不好。」
服裝工廠並不是現在唯一受影響的供應商。一隻小小的化妝品,往往要通過幾十道工序、數十家上遊供應鏈的通力配合。
「現在想要恢復正常生產還早得很,因為供應商都無法復工。」某國內知名的化妝品包裝企業創始人李楠認為。「一套完整的化妝品包裝,需要塑料廠、玻璃廠、印刷廠一起完成,工藝不同,沒辦法做儲備,這是鏈條問題,也是接力問題。」
化妝品供應鏈一旦停止,帶來的還有「錢」的問題。李楠對後續情況有些緊張。「也許3月份會全面復工,但年前資金鍊不是很好,企業現在面臨的還有一個啟動資金的問題。就算動起來了,員工缺失或導致高薪挖人,人力成本又會增加。」
直播賣貨:
「無接觸購物」捧紅「雲櫃姐」
線下遭遇「狙擊」,線上呢?新京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疫情或倒逼零售行業迎來一輪洗牌,品牌、渠道和零售是被突變的形勢「拍倒」,還是探索新的機遇?這考驗著零售人的能力。
疫情之下,「無接觸購物」意外走紅。
張翼對此深有感觸。「我們的客戶正在不斷開展線上業務,很多實體店、購物中心也正在從線下轉到線上。說不定疫情是一個機會,一個讓實體店鋪線上蓬勃發展的機會。」
線上零售並非新鮮概念,而疫情暴發催生了「雲櫃姐」這一新行業的發展。
從元宵節開始,銀泰百貨的導購小花吃完午飯後,第一件事就是找個角落,打開手機開始直播。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幾天,小花覺得「也挺好的」,「吃飯、睡覺、做直播,正在成為我每天必做三件事。」
「疫情期間商場閉店,顧客沒有地方購物,我們導購也很著急。現在,銀泰百貨聯手淘寶,邀請近千名導購在家直播賣貨,實現『無接觸購物』。」小花說。
大型商場尋求轉戰線上,品牌也不例外。
本土護膚品牌林清軒在武漢近30家門店全部閉店,從2月1日開始,當地100多個導購自發通過「微信+小程序商城」「釘釘+淘寶」等智能導購工具,在家中繼續工作。據悉,2月1日至2日這兩天,武漢地區的業績躍居林清軒全國各市業績第二。其中2月1日當天銷售額同比增長234.2%。
「此次疫情的發生,對實體經濟而言是不小的考驗。疫情之下,對服裝企業而言,撲面而來的銷售壓力、人工成本、倉儲及租金費用,驅動著企業思考自救對策。拉夏貝爾一方面將加大線上業務營銷推廣力度,滿足特殊情況下的市場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公司將繼續探索新的零售路徑,包括但不限於微信營銷、網絡直播、會員營銷等方式。」拉夏貝爾相關負責人對記者坦言。
「據我所知,好多實體店鋪開始嘗試新渠道形式,在營銷上也開始著力快速變現。之前對線上渠道的拓展認知不夠、重視不高、變現路徑不清晰,這對很多企業影響頗深。」時尚零售分析師小唐說。
小唐認為,未來的購物一定絕大部分都是在線上完成的,未來的實體店不再是以「銷售產品」為中心,而是以「提供體驗」為中心。
「經歷這次疫情,很多企業才發現『線上獲客』能力的重要性。無論是什麼類型的企業,都必須擁有一種從線上獲客的能力,傳統的獲客方式無非是電話、廣告、分銷等等。但是這些模式的主動權越來越小,而且成本將越來越高。」小唐說。
新京報記者 張澤炎 編輯 王宇 徐超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