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文學觀(文學原創,禁止裝載)

2020-12-07 原創都市小說

#文學#

音樂能給我安慰,特別是小提琴樂曲。

叼著煙在電腦前碼字,有著小提琴樂曲的陪伴,一切都顯得那麼的理所當然了。我絲毫沒有感到疲憊,或者對於寫作辛苦的抱怨,我感到很平靜。

音樂在屋子迴蕩,那跳動的音符,似乎給予這間屋子生命感。那些汙垢變成了歷史的存在,它就像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獲得了尊重感。我不在感受到住在破舊屋子裡的卑微,相反,我感受了歲月的厚重,我感受到了歲月流逝給人的那種感動。音樂真是一種神奇的事物,能夠幫助開發新的心靈的感受。

我似乎突然明白了,那天在咖啡館,那個認真碼字的女孩子。當時,我覺得她無非是裝逼的表現。在大庭廣眾下寫作,這不是裝逼是什麼?現在,在樂曲的迴蕩聲中,我明白,在咖啡廳裡寫作,其實是非常好的一種寫作方式。醇厚的咖啡的香味、舒緩的音樂營造了一種歲月流逝的破碎的美,那會抓住你,讓你立刻進入文字的世界。

三島由紀夫說,文字的功能類似於一種腐蝕物質。它是專門營造情緒,營造感覺,引起讀者思考的一種存在。按照他的這種說法,像那種無傷大雅,冠冕堂皇的文字,簡直不叫文字,那隻一種偽造的文字。

如何用文字去腐蝕讀者,似乎是一個作家終生面臨的一個問題。馬爾克斯那種下筆千言,如滔滔江河一般的寫作才華,不是每個作家都有那種天賦的。他的文字不僅氣勢雄厚,而且優美如詩歌,簡直是世界文學界的一座令人仰至的高峰。而三島由紀夫的細緻的描寫,工匠一般的精神,營造的光怪陸離的小說世界,也不是我努力就能夠達到的。我該如何去表達,用最精準的語言傳遞我的心中所思所想,這是困擾我很久的問題,也許,這種困擾,在以後還會存在下去。我知道,我還沒有到達某種境界,我還需要努力的學習和練習,也許,在今後的某一個時刻,我頓然了悟。到那時,也許我就到了另外一個極高層面了。

看了那麼多的文學經典。我明白有的作家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思想。寫作技巧只是基礎,因為,寫作技巧只要勤奮的練習,還是會有所提高的。而作家深入生活,對於生活的所思所感,就見出寫作境界的高下了。文章的好壞,是由文章本身的質量所界定的。好與不好,和頭銜無關,讀者自有評判。因此,來不得半點的懶惰和僥倖。

相關焦點

  •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文學觀(文學原創,禁止裝載)
    #文學三島由紀夫說,文字的功能類似於一種腐蝕物質。它是專門營造情緒,營造感覺,引起讀者思考的一種存在。按照他的這種說法,像那種無傷大雅,冠冕堂皇的文字,簡直不叫文字,那隻一種偽造的文字。如何用文字去腐蝕讀者,似乎是一個作家終生面臨的一個問題。
  • 文化史昭和時代戰後代表日本文學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是什麼樣的人?易懂地解說年表和代表作品!文化史昭和時代戰後代表日本文學的作家三島由紀夫。雖然沒讀過作品,但聽說過名字的人應該很多吧。在迄今為止的日本文學界中,被稱為擁有卓越日語能力的三島由紀夫。我想一邊介紹他到底是怎樣的人,簡單的年表和代表作品,一邊接近那個人物像。
  • 文化史昭和時代戰後代表日本文學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是什麼樣的人?易懂地解說年表和代表作品!文化史昭和時代戰後代表日本文學的作家三島由紀夫。雖然沒讀過作品,但聽說過名字的人應該很多吧。在迄今為止的日本文學界中,被稱為擁有卓越日語能力的三島由紀夫。我想一邊介紹他到底是怎樣的人,簡單的年表和代表作品,一邊接近那個人物像。
  • 閻連科解讀日本文學:三島由紀夫和他的《金閣寺》
    途中,閻連科通過騰訊視頻直播向網友介紹了他所閱讀的日本文學,經編輯整理如下,本文為第三輯:三島由紀夫和他的《金閣寺》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上篇談到川端康成,我們就不能不談三島由紀夫。他們兩個人是很好的一對文學愛好者,剛聽完一場關於日本文學的講座。他們爭吵、打架的原因,居然是一個認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更偉大,另一個認為三島由紀夫更偉大。爭吵不下,誰也說服不了誰,那就用拳腳來證明這個問題。幾年前,我在東京大學的演講中提到過這個事例。那時,幾乎所有日本的讀者都覺得此事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文學熱情,就是上世紀八、九是年代中國的文化現狀和文學熱情。
  • 雙面三島由紀夫:一面卓越的文學才能,一面讓人困惑的偏激心理
    三島由紀夫是二戰後世界知名的日本作家。他聞名於世的原因一方面在於其卓越的文學才能,另一方面則在於他奇特而偏激的美學主張和政治上的異常舉動。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有很多人喜歡,但對作家本身如何評價?三島的自殺,構成評價三島的一個難點與爭議焦點。顯然,三島自殺使他的文學地位受到動搖,但他在人們眼中始終是位才能卓越的作家。中村光夫稱他為「早熟的奇才」,神西清則認為三島將日本「王朝文學的文體活用於現代」,「從這早熟的少年身上仿佛看到了貴族文藝的正統繼承者」。
  • 【BBC精讀】三島由紀夫:一位日本作家的奇聞
    三島由紀夫之死轟動了日本。當時,他是日本文壇明星,他男性氣概十足,敢於挑戰但同時也有點荒謬,就像美國作家諾曼·梅勒和當代法國作家米歇爾 維勒貝那樣。但那些看起來很是荒誕的一切突然成為了現實。那天早上,日本第64屆國會正在召開,天皇本人也出席了會議。他的自殺使得人們無暇關注日本首相關於明年政府議程的講話。自二戰結束之後,還沒有人以切腹的形式自殺。
  • 《三島由紀夫傳》出版,帶你走近這位謎一樣的天才作家
    他死後,每個朋友都不得不承認,他們了解的三島只限於他有意袒露的局部。」值此三島由紀夫辭世五十周年之際,《三島由紀夫傳》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該書作者約翰·內森為美國著名的日本研究學者和文學翻譯家,曾六次與三島由紀夫遺孀長談。該書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有關三島由紀夫的傳記。
  • 一個名叫三島由紀夫的作家決定切腹
    」 三島由紀夫是作品被譯介最多的日本作家之一,曾獲三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川端康成曾稱其為「兩三百年都難遇一個」的文學天才,西方媒體更是將其與海明威、達文西等大師相提並論。 與輝煌的文學履歷相伴的,是三島由紀夫飽受爭議的一生。
  • 三島由紀夫筆下的作家們
    所以三島以為他絕不會這樣死亡,因為不想令死亡的靈魂看到老態,這是他對生死的詮釋。當你到了京都,一定要去那個金碧輝煌的金閣寺參觀,因為那兒上載著一個傳奇。許多時候總是人潮洶湧,那坐立在水中不得入的黃金寺廟,已經和小說家三島由紀夫的同名小說相疊相映。作家借小說裡的小僧來毀滅的,並不是美麗的事物如金閣寺,而是主角自己的厭棄與背離。那堂皇美麗的建築將會永遠存在,無感地存在。
  • 日本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人,崇尚所謂武士道精神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據了解,日本最後一個用「切腹」作為自殺方式結束自己生命的人,叫三島由紀夫,死於1970年11月25日。 三島由紀夫,原名平岡公威。1925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是日本當代有名的作家。有「日本的海明威」之稱,並三次入圍諾貝爾文學獎。
  • 閻連科解讀日本文學:三島由紀夫和他的《金閣寺》
    途中,閻連科通過騰訊視頻直播向網友介紹了他所閱讀的日本文學,經編輯整理如下,本文為第三輯:三島由紀夫和他的《金閣寺》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上篇談到川端康成,我們就不能不談三島由紀夫。他們兩個人是很好的一對文學愛好者,剛聽完一場關於日本文學的講座。他們爭吵、打架的原因,居然是一個認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更偉大,另一個認為三島由紀夫更偉大。爭吵不下,誰也說服不了誰,那就用拳腳來證明這個問題。幾年前,我在東京大學的演講中提到過這個事例。那時,幾乎所有日本的讀者都覺得此事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文學熱情,就是上世紀八、九是年代中國的文化現狀和文學熱情。
  • 三島由紀夫的病態獨白
    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是一部探討人性的著作,內置諸多哲學觀點,大段思辨獨白可能令有些讀者深感枯燥無味,這正是三島由紀夫的魅力所在。日本人對人性的黑暗面情有獨鍾,夏目漱石的《心》,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坂口安吾的《在盛開的櫻花樹下》,都寫盡了日本人心理的幽暗面。日本的文學作品不能多看,看多了便自覺壓抑非常,要瘋。
  • 愛三島由紀夫,恨三島由紀夫
    儘管這種擁有千年歷史的傳統樂器的演奏,讓全場頗為寧靜,這一晚的「三島由紀夫之夜」卻是至今「文學之夜」沙龍中最為活躍的一次,這要歸功於兩位觀點不一的嘉賓:日本文學翻譯家林少華,以及日本研究獨立學者劉檸。文學是細膩的,尤其是試圖進入三島由紀夫這樣敏感的作家世界時,每一個感官細節都必須恰到好處。這也是文學之夜不同於普通沙龍講座之處,在這裡,全部感官都被調動。不同於林少華,以及開場時簡短自承對三島由紀夫並無偏愛的主持人許知遠,劉檸自稱是三島粉絲,將他視為日本戰後文學的巔峰,整個日本文學史上的佼佼者,和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太宰治、川端康成並駕齊驅。
  • 普希金和三島由紀夫的死亡行為藝術
    日本文學巨匠三島由紀夫用暴烈的死亡追求美的終極形態,以剖腹自戕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歷史上同樣崇尚死亡這一暴烈美學的還有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的普希金,本文就以普希金和三島的死亡行為藝術,做一個小小的比較文學討論。
  • 三島由紀夫:毀滅是終極之美
    這段對六十年代末日本左翼學生的評論,想不到是出自極右翼作家三島由紀夫筆下。這是在他死前一年,他前往母校東大(東京大學)與左翼學生進行了一場著名的辯論之後總結的。這場辯論,也成為了若松孝二的遺作《11·25自決之日:三島由紀夫與年輕人們》的其中一個重要場景。
  • 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秀明,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在他的講述中,我們逐漸了解三島由紀夫的人生中那極度熾熱的一面。
  • 莫言:三島由紀夫是個徹頭徹尾的文人
    但三島是決不甘心墮入平庸的,他深刻地認識到了功成名就的危機,他不擇手段地想從泥潭中掙扎出來,但這樣做付出的沉重代價之一是三島從此喪失了純真文學的寶貴品格,變成了一個具有政治色彩的文學家,代價之二就是他的強烈的理念,部分地扼殺了他的文學想像力。寫完《金閣寺》之後的漫長歲月裡,三島在日本文壇上還是熱點人物。但三島骨子裡是個小說家,他真正看重的還是小說。
  • 生前知交撰寫,新版三島由紀夫傳記《美與暴烈》解開作家死亡之謎
    三島由紀夫是日本「二戰」後聲譽最高的作家之一,從小深受古典文化薰陶,他青年時憑《假面的告白》一舉成名。但與輝煌的文學履歷相伴的則是其短暫而飽受爭議的一生。在完成四卷長篇《豐饒之海》的盛年之際,卻為表達其激進的政治訴求而「切腹辭世」,留給世人一個難解的謎團……
  • 日本湘南文化之旅:從三島由紀夫到夏目漱石,淺談鎌倉文學的蛻變
    鎌倉地理上靠山近海(一面朝海,三面抱山),或許是山與海的靈性贈予,鎌倉因此誕生了許多文學、電影、藝術作品。鎌倉幽微而美的昭和氛圍,經常出現於日本電影中,例如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電影《麥秋》、《晚春》,或如日本二十世紀的作家三島由紀夫、太宰治、川端康成等人經常駐足於此,思考、散步與創作。
  • 三島由紀夫:奇怪的信念推動著作家瘋狂而天才的一生
    50年前的今天,1970年11月25日,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剖腹自殺。 三島由紀夫一生著有21部長篇小說,80餘篇短篇小說,33個劇本,以及大量的散文。其中有10部曾被改編成電影,36部被搬上舞臺,7部得過各種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