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和三島由紀夫的死亡行為藝術

2020-12-10 騰訊網

日本文學巨匠三島由紀夫用暴烈的死亡追求美的終極形態,以剖腹自戕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歷史上同樣崇尚死亡這一暴烈美學的還有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的普希金,本文就以普希金和三島的死亡行為藝術,做一個小小的比較文學討論。

1

櫻桃和豬大腸

普希金的短篇小說《射擊》講了一個決鬥時吃櫻桃故事,這來自於他的真實經歷。

1822年,普希金與一軍官相約決鬥,拔槍相向之間,普希金卻悠哉悠哉捧著一把櫻桃吃,對手沒有射中,他也沒還擊,瀟灑任性地轉身而去。

拉爾夫·費因斯飾演的普希金 / 《奧涅金》1999

普希金是個死亡行為藝術愛好者,生前曾被捲入30餘次決鬥,光他主動發起的就有150多次。

死亡成了創作素材,也成了他生命歸宿的實踐,同樣熱衷此道的還有三島由紀夫。

David Bowie畫的三島由紀夫像

高中時在一家書店翻看三島的《豐饒之海》,序言裡描述了他拍電影時的切腹表演,後來我找到了這個名為《憂國》的短片,分明就是一部三島的私人地下實驗影像。

故事講述了「二二六兵變」失敗後,一位軍官切腹自殺的故事。強烈的皇國意識形態,配合三島熱衷的肉體之美,最終完成他的至高美學——死亡。

片中三島飾演的軍官在與妻子裸體纏綿後切腹,用了豬大腸做替代物。

《憂國》1966

普希金和三島由紀夫一個秉承歐洲中世紀貴族精神,一個遵循日本武士道傳統,二人的死亡文學頗有淵源,我想來平行比較下。

這兩位「精神上的貴族」都極度驕傲,三島由紀夫說過「銀,鋁,銅,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不是金子」,優越感洋溢而出。普希金在二十出頭還是十等文官的時候,就作詩《蝗蟲》諷刺敖德薩的總督,並因此被流放。

只是三島最終完成了自己的死亡實踐,而普希金的決鬥冒險止步於好勇鬥狠,他曾在出戰前問妻子娜塔麗婭會為誰哭泣,對方回答「為死的那個」,他的意外身亡因為爭風吃醋而顯得不明不白。

普希金的妻子娜塔麗婭

從文學創作上看,在小說《射擊》裡,普希金把現實的角度倒置,視角放在被櫻桃羞辱的對手身上,藉此表達了自己日後未能完成的抱負。

故事的主角西爾維奧是一名豪俠式的軍官,表面粗魯,卻很有原則,他蔑視世俗規則、討厭權貴。

在數年前一場決鬥中,當時的對手某伯爵就是現實中普希金的化身,因為決鬥時吃櫻桃而深深羞辱到了西爾維奧。幾年後西爾維奧去找伯爵尋仇,報這「櫻桃之辱」,而此時他發現伯爵已經有了美滿的家庭,也沒有了當年的傲氣,羞愧怯戰。

此時小說的轉折點出現了。西爾維奧甩手一槍打死了落在畫上的蒼蠅,神乎其技,隨即揚長而去,他的慈悲和大氣幫他報了仇。

《射擊》的落腳點終結於一個升華結尾:西爾維奧最終在希臘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鬥爭中戰死,決鬥中的所謂尊嚴,無非是兒戲罷了,作為戰士犧牲遠比私人械鬥更偉大。

對死亡的模擬似乎要落在一個大格局下才更有意義,三島由紀夫也是在小說中一步步把死推向高潮的。除了《憂國》中有點荒謬的豬大腸道具,他的死亡藝術還包括對男性肉體官能的痴迷,最著名的就是對聖塞巴斯蒂安殉難圖的模仿。

在其自傳小說《假面自白》裡,兒時的三島由紀夫因偶然看到宗教殉難圖中的裸體而衝動自瀆,開啟了人生最早的性啟蒙。

日後痴迷到對自己本來羸弱的身體進行魔鬼試煉,在筱山紀信的攝影鏡頭下,戲仿了被亂箭穿心的聖塞巴斯蒂安。

保羅·施拉德導演的《三島由紀夫傳》裡還原了這段故事,這部傳記片的製片人是科波拉和喬治·盧卡斯

不僅如此,三島小說裡龍精虎猛的健美青年、憂鬱的貴族少年經常逃不過被筆墨殺死的命運。《愛的饑渴》中寫到一個孀居太太悅子對男僕三郎的愛情,三郎雖然出身卑微卻勾起了女主人對身體的原始渴望,書中寫他「脊背猶如深不見底的大海」。

這個形象源自三島由紀夫傳記裡提到的,他第一次感受到性慾是兒時從一個掏糞工人肌肉虯結的身體上,被緊身褲包裹著的臀部。讓夫人因愛欲嫉妒殺死男僕,是三島版《感官世界》的惡趣味。

從身體再進階,大海與太陽也成了死亡意向,這和海子有點像。《午後曳航》裡,三島賦予了水手「宛如大海鑄模鑄造出來的身體」,「身上好似披掛著可以隨時譁啦啦抖落在地的肌肉鎧甲。」 當水手想回到陸地結婚安居時,顯然不符合作家的遐想,他讓筆下的幾個少年謀殺了水手。

在《豐饒之海》的第二部《奔馬》中,自殺的少年面朝大海,看到海上朝陽、水天交輝的壯美景象——「就在刀刃猛然刺入腹部的瞬間,一輪紅日在眼瞼內燦然升了上來」。

2

一個革命者的意外死亡

和一個狂人的毀滅之路

落歸到現實中的兩位作家,三島仰仗自己的獨特文字美學,普希金有著舉世聞名的詩才,他們不僅是文學明星,還都是上流社交圈的風雲人物,人世間的風頭出盡,更高的目標便是尋求政治抱負。

在《奧涅金》裡普希金說「我把一切人當零來看,能算作一的只有我們自己」,這裡的「我們」是像他那樣有進步思潮的貴族,十二月黨人。

沙皇尼古拉一世曾問他:如果你在聖彼得堡,會不會參加十二月黨人起義?普希金的回答是肯定的。他還曾創作了抒情詩《致西伯利亞的囚徒》歌頌革命理想。

在政治上普希金支持貴族軍官自上而下的改革,不過在決鬥問題上他還是掛在貴族精神高地,不肯下來。

1825年,沙皇軍鎮壓十二月黨人起義

這荒唐的根源是歐洲歷來的文化傳統,從公元前到中世紀,決鬥逐步納入司法制度,16、17世紀在法國、義大利、德意志流行,「起初只有那些可以合法攜帶武器的人,也就是貴族、軍官和大學生,有資格決鬥。

到了19世紀,市民階層,只要出身體面並且願意服從規矩,也可以參加決鬥。下層人民是沒有資格決鬥的,他們之間的暴力衝突只能是鬥毆。」[1]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記錄了20世紀初時,德語國家的大學生們還以決鬥造成的傷疤為榮。

1837年,哥廷根大學的學生用劍決鬥

歐洲的決鬥不論是非,而是賭上名譽尊嚴為一些小事而戰,有時僅僅因為觀點不合或爭風吃醋。在決鬥文化裡,歐洲人臉皮很薄,特別容易感受到侮辱。

18世紀初,隨著彼得大帝改革,西歐的決鬥時尚傳入俄羅斯,儘管幾經禁止,在1794年葉卡捷琳娜二世頒布的《軍官間爭端審理原則》默許了決鬥並將其推向高潮。[2]

決鬥風潮也在俄國的文學圈盛行,屠格涅夫、託爾斯泰都曾寫過決鬥題材,因此而死的就是普希金與萊蒙託夫,他倆都是「十二月黨人」的盟友。

普希金推崇反對沙皇的十二月黨人,三島想通過維護天皇精神匡復日本。如果說普希金的衝動決鬥是意外死亡,那麼三島由紀夫的死其實一種理想毀滅的必然。

1970年三島由紀夫要求恢復天皇地位,以私人武裝「盾會」發動兵諫失敗後切腹,而表演切腹的電影《憂國》反映的時代背景是二戰前的1936年,那一年日本「皇道派」發動「二二六兵變」失敗,在這大正與昭和時代之交的一二十年間,日本的走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島由紀夫出生於大正時代最後一年,此前日本民主自由浪潮大興、思想派系林立,有要求立憲祖閣的,有擁護天皇親政的。儘管民主人士、大學生和財閥、高級軍官有衝突,但他們的目標都是要日本在資本國家競賽中勝出,都倡導國家主義,甚至民粹主義。

進入昭和時代日本已然大變天,從國家主義發展到軍國主義,再到三島由紀夫切腹的1970年,軍國主義也早已徹底潰敗。「二二六兵變」中「保皇派」的暴力革命一直讓三島難以忘懷,成為他的死亡效仿對象,幼稚的政治觀讓他逆時代潮流復興天皇和舊武士道精神,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韙主張修憲成立軍隊,三島之死,是時代遺老被歷史車輪的必然碾壓。

關於三島是軍國主義者的論調,並不能簡單把天皇和法西斯式的軍國主義劃等號。他自己並不是什麼權力狂人,右翼思想也不是復闢軍國亡魂,更多是擁護古典精神和天皇傳統。

尤其在他的譯作剛進入中國時,由於政治因素介入,三島被認為是反動毒草,在學術界也引起了頗具爭議的論戰,直到九十年代政治環境鬆綁,人們才更多從文學角度去欣賞這位作家,持緩和態度的學者認為「他主張的不是搞侵略的天皇制,要恢復的是文化概念的天皇制。三島是國家主義者,但反對極權主義,認為戰爭期間的軍國主義惡用了武士道精神」。[3]

197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三島由紀夫的小說,是新華社依江青指示做的內部出版物「文藝專輯」,只供軍級以上領導閱讀

兵諫失敗後三島由紀夫切腹自盡,因介錯人手法不熟,他在脖頸幾近被砍斷的情況下仍未死亡,從傳世的照片來看,當時的場面一片血腥狼藉,這是三島所要的死亡之美嗎?

決鬥文化解釋了普希金為什麼如此鍾情於描寫和參與決鬥,那是貴族們尊嚴的虛無遊戲,是特權階級的專利,和三島推崇的武士道切腹精神一樣,同屬於特定時代、文化下的「死亡行為藝術」。

他們都在用自己唯一的生命去一次次地復刻、模擬死亡,最後使文學描寫成為現實,以他們想要的方式死去。

參考資料:

[1] 《青年俾斯麥的決鬥往事》陸大鵬,英德譯者,代表作:《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金雀花王朝》

[2] 《俄羅斯文學中的決鬥情結與非理性的民族性格》符巧靜

[3] 《怪異鬼才三島由紀夫傳》唐月梅

小通薦書

相關焦點

  • 三島由紀夫|寫作和生活的邊界
    因為在三島由紀夫這裡,自殺不再是悄悄的,獨自的行為,他將傳統意義上屬於隱秘的行為公開化了。新聞媒體的介入,使他的自殺不再是個人行為,而成為了社會行為。三島由紀夫之死,可以說是觸目驚心,就像是一部傑出作品的高潮部分。在這部最後的作品中,三島由紀夫混淆了寫作與生活,於是他死在了自己的筆下。
  • 餘華: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
    作為母親說這樣的話,顯然隱含了一種驕傲,這種驕傲是雙重的,首先是對兒子一生的肯定,她的兒子只是在選擇如何死去時,才第一次步人後塵;其次是對兒子自殺本身的肯定,在這句貌似遺憾,實質上仍然是讚揚的話裡,這位母親暗示了三島由紀夫的自殺是與眾不同的。因為在三島由紀夫這裡,自殺不再是悄悄的,獨自的行為,他將傳統意義上屬於隱秘的行為公開化了。
  • 三島由紀夫:毀滅是終極之美
    但是在三島由紀夫所認為的終極之美,是毀滅,將自己犧牲在創作中,犧牲在政治行為中。
  • 三島由紀夫筆下的作家們
    所以三島以為他絕不會這樣死亡,因為不想令死亡的靈魂看到老態,這是他對生死的詮釋。當你到了京都,一定要去那個金碧輝煌的金閣寺參觀,因為那兒上載著一個傳奇。許多時候總是人潮洶湧,那坐立在水中不得入的黃金寺廟,已經和小說家三島由紀夫的同名小說相疊相映。作家借小說裡的小僧來毀滅的,並不是美麗的事物如金閣寺,而是主角自己的厭棄與背離。那堂皇美麗的建築將會永遠存在,無感地存在。
  • 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秀明,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在他的講述中,我們逐漸了解三島由紀夫的人生中那極度熾熱的一面。
  • 三島由紀夫的病態獨白
    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是一部探討人性的著作,內置諸多哲學觀點,大段思辨獨白可能令有些讀者深感枯燥無味,這正是三島由紀夫的魅力所在。日本人對人性的黑暗面情有獨鍾,夏目漱石的《心》,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坂口安吾的《在盛開的櫻花樹下》,都寫盡了日本人心理的幽暗面。日本的文學作品不能多看,看多了便自覺壓抑非常,要瘋。
  • 三島由紀夫經典語錄
    ——三島由紀夫2. 讓自己深陷進去的感動全都是危險的。更危險的是,在你那奪人魂魄的目光之中,似乎有一種對這類故事生來具有的「適宜」。——三島由紀夫3. 不被人理解已經成為我唯一的自豪。所以,我也不會產生要讓自己被理解的、表現的衝動。我覺得命運沒有賦予我任何能醒人耳目的東西。於是我的孤獨愈發膨脹,簡直就像一頭豬。
  • 三島由紀夫:當我忘了你的時候,也就忘了自己
    ——三島由紀夫 《薩德侯爵夫人》三島由紀夫:當我忘了你的時候,也就忘了自己譬如三島由紀夫的《三島由紀夫青春紀事:我青春漫遊的時代》,它在時間的縫隙裡閃開一道小門,文學是三島宛若末世的屏障,它在三島的自省中逐漸趨於古典光明。他的死亡是通篇大論的費解,回到文學中的三島可能更加令閱讀者映照自身。三島身後日本戰敗的荒涼,類似《金閣寺》之美,日人對櫻花的縱情,只有短暫的世相,卻維持了恆久的幻覺,因為瞬時,所以永恆。
  • 【他們讀他們】莫言餘華梁文道共讀三島由紀夫
    【編者按】三島由紀夫認為作家不能擺脫作品的世界而存活,以至於他的切腹自殺也與追求:毀滅、美、男性這三個關鍵詞緊緊相連。想起他在作品《金閣寺》中的疑問,「金閣啊!倘使你是人世間無與倫比的美,那麼請告訴我,你為什麼這樣美,為什麼必須美?」文化君再為讀者帶來一篇莫言、餘華和梁文道有關三島由紀夫的讀書隨筆,跟著著名作家一起看看他們眼中的其它作家和作品。
  • 生前知交撰寫,新版三島由紀夫傳記《美與暴烈》解開作家死亡之謎
    日前,《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傳》由雅眾文化推出再版。《美與暴烈》作為三島由紀夫的最早的一部傳記之一,是試圖解開作家死亡之謎的一份答卷。 該書作者、英國知名記者亨利·斯各特·斯託克斯援引豐富的一手史料,揭開這位日本文學巨匠的傳奇人生,書中回顧了作家短暫而輝煌的創作歷程,同時與太宰治、川端康成等同時代名家進行橫向對比,生動描摹了一個在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間不懈思考,追尋「死亡、黑夜和鮮血」所構成美學境界的作家的一生。
  • 跟著三島由紀夫,去三島遊玩吧!
    關於「三島由紀夫」筆名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文壇巨匠三島由紀夫這十句格言,充滿大智慧和哲理,領悟深入人心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三島由紀夫的十句格言,體會文字背後深刻的哲理。在三島由紀夫的文學之路上,不得不提到兩個關鍵的人物,其一是他的國文老師,另一個則是日本文壇巨擘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的國文老師發現了他的文學才華,是他文學創作的伯樂,促使他邁向文學創作之路。而川端康成則是三島由紀夫踏入文壇的引路人,正是在川端康成的推薦下,三島由紀夫才得以發表他第一部小說,從此走上文壇之路。
  • 【BBC精讀】三島由紀夫:一位日本作家的奇聞
    小說《假面自白》也講述了男孩的青春期,詳細描述了男孩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交織演變,也講述了他同性戀意識的覺醒。總的來說,這部小說是理解三島由紀夫晚期生活和作品的關鍵。這部小說揭示了三島由紀夫審美的起源,三島由紀夫的審美和性密切相關,他對此有一種很深的痴迷。《假面自白》中,敘述者寫道,他「接受了戰爭期間流行的死亡信條。」當時,徵兵和自我犧牲就在眼前。
  • 韓女作家申京淑承認抄襲三島由紀夫 將暫時封筆
    韓國女作家申京淑         6月23日,被譽為韓國文學神話的女作家申京淑終於承認,其短篇小說《傳說》抄襲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作品《憂國》,而此前她一直以沉默應對或矢口否認。         申京淑起初否認抄襲,稱並不熟悉三島由紀夫的《憂國》,只看過三島的《金閣寺》。不過由於指證歷歷,影響廣泛,韓國檢方可能展開調查。6月23日申京淑透過韓國媒體《京鄉新聞》坦承,可能曾抄襲相關段落,「我記不清是不是讀過《憂國》,也記不清是不是受到它的影響,但現在讀了並比較後發現質疑的意見有道理,現在我幾乎不敢相信記憶了。」
  • 日本近代最有名的一次切腹事件是文學家三島由紀夫作為
    三島由紀夫,日本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電影演員,是日本戰後文學的大師之一,不僅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評價,甚至有人譽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曾二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也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國語版最多的當代作家。一生創作40部中長篇小說、20部短篇小說集和18部劇本集。
  • 三島由紀夫之死:日本文化和毀滅美學的犧牲品
    一、1970年11月25日中午,三島由紀夫對日本自衛隊東部軍總部的官兵發表演講。演講完畢,他切腹自殺。整場事件頗有戲劇性。幾天前,三島預約了和自衛隊益田將軍的面談。益田怎麼也想不到三島會劫持他。盾會是三島由紀夫創辦的極右翼民兵組織,他們兩個一直是組織的核心。盾會成員們志同道合,希望復闢天皇制帝國。三島從小和祖母一起生活。老太太是貴族出身,不斷地用語言向三島還原貴族的榮耀。三島頗迷戀舊時代。在60年代後,他仿佛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一生書寫的美學的根基——天皇。
  • 英國記者寫的三島由紀夫傳記,關於美與暴烈
    《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傳》內容簡介《美與暴烈》是三島由紀夫的一部權威傳記,也是試圖解開作家死亡之謎的一份答卷,由其生前好友、英國記者亨利·斯各特·斯託克斯所撰。在本書中,作者援引文學史料,回顧作家短暫而輝煌的創作歷程,同時與太宰治、川端康成等同時代名家進行橫向對比,描摹了一個在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間不懈思考,追尋「死亡、黑夜和鮮血」所構成美學境界的作家的一生。
  • 閻連科解讀日本文學:三島由紀夫和他的《金閣寺》
    途中,閻連科通過騰訊視頻直播向網友介紹了他所閱讀的日本文學,經編輯整理如下,本文為第三輯:三島由紀夫和他的《金閣寺》「不可思議」的文學熱情,就是上世紀八、九是年代中國的文化現狀和文學熱情。由此去看這一閱讀感受的極端事件,我們已經可以知道,那時三島由紀夫和川端康成在中國讀者心目中位置有多高。但對我而言,我喜愛川端的作品,或多或少,勝過對三島由紀夫的喜愛。為什麼?我也說不清。可能是川端作品中的那種詩意的憂傷和難以捕捉的絕望更能打動我吧。
  • 莫言:三島由紀夫是個徹頭徹尾的文人
    [摘要]三島骨子裡是個小說家,他真正看重的還是小說。我猜想三島在那些紛繁的歲月裡,始終處在痛苦和矛盾之中。《金閣寺》我猜想三島寫完《金閣寺》後,名聲大振,物質和精神都得到了滿足,他已經落入了平庸生活的圈套。
  •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毀滅的美學
    《金閣寺》《金閣寺》是日本極具爭議的作家三島由紀夫另外,不難發現,如果和西方十九世紀的唯美主義相比較,如戈蒂耶的《莫班小姐》,王爾德的《道連·葛雷的畫像》,這些作品的主角都是美貌異於常人的,而三島由紀夫筆下的主人公則是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