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日本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電影演員,是日本戰後文學的大師之一,不僅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評價,甚至有人譽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曾二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也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國語版最多的當代作家。
一生創作40部中長篇小說、20部短篇小說集和18部劇本集。主要著作還有《禁色》、《潮騷》、《近代能樂集》、《金閣寺》和《薩德侯爵夫人》等。
三島對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和嚴厲的愛國主義深為讚賞,對日本戰後社會的西化和日本主權受制於外國非常不滿。1970年11月25日,被譽為日本海明威的三島由紀夫在煽動政變未遂後,切腹自殺。
古賀等三人表示「歸順,不抵抗」,被警員順利逮捕。最後,三人被處以四年徒刑——這就是震驚世界的「三島由紀夫事件」。
1955年,時年30歲的三島,感受到自己對於美的憧憬,開始上健身房運動,以期將自幼以來孱弱的身體改造得強健,讓自己不再為肉體的自卑而感到困擾。
1968年,三島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武裝——「盾會」,聲稱要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並保衛天皇。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三島於1970年11月25日將他政變的計劃付諸實施。當天三島交付了《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以「獻寶刀給司令鑑賞」為名騙至總監辦公室內,將師團長綁架為人質。
三島在總監部陽臺向800多名自衛隊士官(軍官)發表演說,呼籲「真的武士」隨他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否定日本擁有軍隊的憲法,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但是沒有人響應。甚至大聲嘲笑三島是瘋子。
(三島隨後從陽臺退入室內,按照日本傳統儀式切腹自殺。)
三島由紀夫在額際繫上了寫著「七生報國」字樣的頭巾,用白色的布將預備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緊緊地裹住,拿起短刀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割出了一個很大的傷口,腸子從傷口流出來。
隨他同來的兩位盾會成員之一的森田必勝用名刀「關孫六」為三島進行介錯,但連砍數次都未能砍下他的頭顱,三島由紀夫難忍痛楚。
三島這時乞求道:「小賀!」於是練過居合道的小賀浩靖從森田手中接過刀,一刀砍了三島。接下來森田也按計劃切了。 於是小賀一刀砍了他。
三島的計劃中,本來就是他本人和森田切,其他三個人不死。連免責信、法律聲明三島都給那三個人寫好了,還留了一筆律師費給他們。
以上是目前最準確和官方的記錄,出自《三島由紀夫傳》。
(圖為三島自殺現場)
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時,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準進入。這個事件讓川端很受刺激,他對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17個月後,他也選擇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遺書。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
(川端康成)
早在一個月前的10月,三島在美國紐約舉辦個人照攝影展,標題「薔薇刑」。在三島自盡後這位美籍好友分析三島動機:三島心中過於右翼的軍國主義意識形成,「救國妄念」遺害了三島。他認為三島攝影照片,大量模仿中世紀歐洲基督教徒被迫害刑囚模樣,就已經透露他想為武士道殉道的企圖。
儘管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事件已經過去47年,可是對三島的動機仍然爭論,網友們評論道:
1。三島由紀夫儘管才華橫溢,但大節有虧,是日本的特殊歷史鑄就的怪胎,充分彰顯了日本社會的暗流湧動。他的文學作品精華與糟粕共存,學識與良知並不成正比。才情與學識即便再出色,也難以彌補人格的缺陷。
2。三島由紀夫是很武士的人,像武士一樣充滿對死亡迷戀,在《金閣寺》中就有「人類容易毀滅的形象,反而浮現出永生的幻想」這樣的思想, 我認為他應該是太過於崇尚死亡,故將現實與作品混為一談 。感覺自殺還是與其個人性格有關。
3。三島自儘是因為沒有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川端也為此疚責自己間接傷害了三島,進而跟隨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