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

2021-01-09 騰訊網

[摘要]三島由紀夫的寫作有助於他作為一個人的完善,使個人的雙重性得到了互相補充,就像他自己所說的「既當死刑囚,又當劊子手。」

餘華(圖源於網絡)

三島由紀夫自殺之後,他的母親倭文重說:「我兒做步人後塵的事,這是頭一回。」作為母親說這樣的話,顯然隱含了一種驕傲,這種驕傲是雙重的,首先是對兒子一生的肯定,她的兒子只是在選擇如何死去時,才第一次步人後塵;其次是對兒子自殺本身的肯定,在這句貌似遺憾,實質上仍然是讚揚的話裡,這位母親暗示了三島由紀夫的自殺是與眾不同的。

因為在三島由紀夫這裡,自殺不再是悄悄的,獨自的行為,他將傳統意義上屬於隱秘的行為公開化了。新聞媒體的介入,使他的自殺不再是個人行為,而成為了社會行為。三島由紀夫之死,可以說是觸目驚心,就像是一部傑出作品的高潮部分。在這部最後的作品中,三島由紀夫混淆了寫作與生活,於是他死在了自己的筆下。

寫作與生活,對於一位作家來說,應該是雙重的。生活是規範的,是受到限制的;而寫作則是隨心所欲,是沒有任何限制的。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將他的全部欲望在現實中表達出來,法律和生活的常識不允許這樣,因此人的無數欲望都像流星划過夜空一樣,在內心裡轉瞬即逝。然而寫作伸張了人的欲望,在現實中無法表達的欲望可以在作品中得到實現,當三島由紀夫「我想殺人,想得發瘋,想看到鮮血」時,他的作品中就充滿了死亡和鮮血。

從這一點來說,三島由紀夫的寫作有助於他作為一個人的完善,使個人的雙重性得到了互相補充,就像他自己所說的「既當死刑囚,又當劊子手。」另一方面,寫作使他的個人慾望無限擴張,他的現實生活卻是越來越狹窄。對於其他作家來說,寫作僅僅只是寫作,僅僅只是表達隱秘的想法和欲望,他們的欲望永遠停留在內心裏面,不會侵入到生活之中,在生活中他們始終是理性的和體面的。可是三島由紀夫不是這樣,他過於放縱自己的寫作,讓自己的欲望勇往直前,到頭來他的寫作覆蓋了他的生活。

就像他作品中美和惡的奇妙結合一樣,這種天衣無縫的結合讓人們無法區分開來。他說:「如果世上的人是通過生活與行動來體味惡的話,我則儘可能深深地潛沉在精神界的惡裡。這句話其實是對惡的取消,人們通常只是以生活和行動的準賦來判斷什麼是惡,什麼是善?當惡一旦成為精神裡的一部分,往往就不知所云了。

三島由紀夫一再聲稱他對死、對惡、對鮮血淋淋的迷戀,在他的作品中,人們也經常讀到這些,誰都知道這是事實。然而,三島由紀夫與人們的分歧是如何對待這些,也就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通過什麼樣的角度來對待死亡、對待惡、對待鮮血。對於三島由紀夫來說,這一切都是極為美好的,他的敘述其實就是他的頌歌,他歌頌死亡,歌頌醜惡,歌頌鮮血。這就是為什麼他的敘述是如此美麗?同時他的美又使人戰慄。

所以說,三島由紀夫混淆了全部的價值體系,他混淆了美與醜,混淆了善與惡,混淆了生與死,最後他混淆了寫作與生活的界線,他將寫作與生活重疊到了一起,連自己都無法分清。

在三島由紀夫作品中,《憂國》這部短篇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來自於他後來自殺所產生的影響力,作品裡武山中尉自殺的動機和自殺時的壯烈,與六年後三島由紀夫在市谷自衛隊總監室切腹自戕時幾乎一致。他驅車前往自衛隊時這樣說:「六年前我寫了《憂國》,現在又寫了《豐饒之》,沒想到今天自己要實際表演了。真想像不出再過三小時我們就要死的樣子是怎麼樣的。」

他說這番話時的輕鬆令人吃驚,他對待自己的死與對待作品中虛構人物的死沒有什麼兩樣,他既置身其間,又像局外人似的欣賞自己的自戕。他在自殺前所做的全部準備,就像是在構思一部新作一樣,情節如何發展,細節和對話如何進行,他都成竹在胸。他開車赴死之時,車子還經過他長女紀子的學校門前,他開玩笑地說:「在這種時候,如果是電影,就會配上一段感傷的音樂了。」

他自殺的過程,由於《憂國》這部作品的對照,就成為了另一部作品。在《憂國》中,三島由紀夫給了武山中尉充分的時間,他的敘述從容不迫,在武山和新婚之妻麗子經過肉體的狂歡以後,三島由紀夫才讓他盤腿坐下,解開軍服,露出胸脯和腹部後,還讓他用左手不停地搓揉著小腹,讓他將刀刃從腿上輕輕划過,來試探軍刀是否鋒利……然而後來的現實,卻沒有給予三島由紀夫足夠的時間,他對自衛隊隊員的煽動失敗後,他理想重振軍國主義的《檄文》遭到嘲笑後,他嘟囔著「他們好像沒怎麼聽我講話」,馬上解開了衣扣……與武山中尉相比,三島由紀夫的切腹自戕就顯得匆忙和侷促了。

這裡面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武山中尉的切腹自戕是來自於三島由紀夫的敘述,而三島由紀夫自己的自戕只能依靠別人的敘述了。在《憂國》裡,三島由紀夫對武山自戕的描敘充滿刊熱情和歡樂,在這狂歡似的描敘裡,三島由紀夫迷失了自己,到最後已經不再是三島由紀夫在敘述《憂國》,而是《憂國》在敘述三島由紀夫了。因此,六年以後當他身體力行時,來自別人的敘述是不可靠的,這種新聞式的記敘掩蓋了三島由紀夫自殺時的真正感受。好在六年前,三島由紀夫在《憂國》裡已經對自己的切腹自戕做出了全面的預告。事實上,三島由紀夫自殺時唯一可靠的敘述就是「關孫六」,這把17世紀精美的短刀。當他用「關孫六」切開腹部時,隨著鮮血的噴湧,他的敘述也就開始了。這時候,三島由紀夫與他六年前虛構的武山中尉合二為一,於是人們也應該明白《憂國》中的武山中尉究竟是誰了。

三島由紀夫在自殺前,有兩件事不能完全放心,一件是《豐饒之海》英譯本在美國出版的事宜,另一件就是擔心自己的死會被掩蓋起來。他對自殺所引起社會反應的關心,與關心一部作品問世後的反應是一樣的,或者說他對後者顯得更為憂心忡忡,因為他最後的作品並不是《豐饒之海》,而是切腹自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三島由紀夫作品中所迷戀的死亡和鮮血,終於站了出來,死亡和鮮血敘述了三島由紀夫。

一九九五年九月十八(文/餘華)

三島由紀夫簡介

三島由紀夫(1925-1970),日本作家。本名平岡公威,生於東京一個官僚家庭。1949年發表長篇小說《假面自白》,確立作家地位。1970年11月25日寫完《豐饒之海》第四卷《天人五衰》後自裁。一生共創作40部中長篇小說、20部短篇小說及18部劇本。代表作品有《虛假的告白》、《潮騷》、《春雪》、《志賀寺上人之戀》、《金閣寺》等。其前期作品唯美主義色彩較濃,後期作品表現出一種可怕的藝術傾斜和顛倒。

相關焦點

  • 三島由紀夫|寫作和生活的邊界
    因為在三島由紀夫這裡,自殺不再是悄悄的,獨自的行為,他將傳統意義上屬於隱秘的行為公開化了。新聞媒體的介入,使他的自殺不再是個人行為,而成為了社會行為。三島由紀夫之死,可以說是觸目驚心,就像是一部傑出作品的高潮部分。在這部最後的作品中,三島由紀夫混淆了寫作與生活,於是他死在了自己的筆下。
  • 【他們讀他們】莫言餘華梁文道共讀三島由紀夫
    【編者按】三島由紀夫認為作家不能擺脫作品的世界而存活,以至於他的切腹自殺也與追求:毀滅、美、男性這三個關鍵詞緊緊相連。想起他在作品《金閣寺》中的疑問,「金閣啊!倘使你是人世間無與倫比的美,那麼請告訴我,你為什麼這樣美,為什麼必須美?」文化君再為讀者帶來一篇莫言、餘華和梁文道有關三島由紀夫的讀書隨筆,跟著著名作家一起看看他們眼中的其它作家和作品。
  • 三島由紀夫筆下的作家們
    所以三島以為他絕不會這樣死亡,因為不想令死亡的靈魂看到老態,這是他對生死的詮釋。當你到了京都,一定要去那個金碧輝煌的金閣寺參觀,因為那兒上載著一個傳奇。許多時候總是人潮洶湧,那坐立在水中不得入的黃金寺廟,已經和小說家三島由紀夫的同名小說相疊相映。作家借小說裡的小僧來毀滅的,並不是美麗的事物如金閣寺,而是主角自己的厭棄與背離。那堂皇美麗的建築將會永遠存在,無感地存在。
  • 三島由紀夫:毀滅是終極之美
    這段對六十年代末日本左翼學生的評論,想不到是出自極右翼作家三島由紀夫筆下。這是在他死前一年,他前往母校東大(東京大學)與左翼學生進行了一場著名的辯論之後總結的。這場辯論,也成為了若松孝二的遺作《11·25自決之日:三島由紀夫與年輕人們》的其中一個重要場景。
  • 三島由紀夫經典語錄
    ——三島由紀夫2. 讓自己深陷進去的感動全都是危險的。更危險的是,在你那奪人魂魄的目光之中,似乎有一種對這類故事生來具有的「適宜」。——三島由紀夫3. 不被人理解已經成為我唯一的自豪。所以,我也不會產生要讓自己被理解的、表現的衝動。我覺得命運沒有賦予我任何能醒人耳目的東西。於是我的孤獨愈發膨脹,簡直就像一頭豬。
  • 閻連科解讀日本文學:三島由紀夫和他的《金閣寺》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上篇談到川端康成,我們就不能不談三島由紀夫。由此去看這一閱讀感受的極端事件,我們已經可以知道,那時三島由紀夫和川端康成在中國讀者心目中位置有多高。但對我而言,我喜愛川端的作品,或多或少,勝過對三島由紀夫的喜愛。為什麼?我也說不清。可能是川端作品中的那種詩意的憂傷和難以捕捉的絕望更能打動我吧。但說在三島和川端之間一定要如那兩個青年一樣,在喜愛上二必選一時,我會選川端。但也必須要承認,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我是看了三遍的。
  • 三島由紀夫:當我忘了你的時候,也就忘了自己
    ——三島由紀夫 《薩德侯爵夫人》三島由紀夫:當我忘了你的時候,也就忘了自己譬如三島由紀夫的《三島由紀夫青春紀事:我青春漫遊的時代》,它在時間的縫隙裡閃開一道小門,文學是三島宛若末世的屏障,它在三島的自省中逐漸趨於古典光明。他的死亡是通篇大論的費解,回到文學中的三島可能更加令閱讀者映照自身。三島身後日本戰敗的荒涼,類似《金閣寺》之美,日人對櫻花的縱情,只有短暫的世相,卻維持了恆久的幻覺,因為瞬時,所以永恆。
  • 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秀明,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在他的講述中,我們逐漸了解三島由紀夫的人生中那極度熾熱的一面。
  • 三島由紀夫的病態獨白
    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是一部探討人性的著作,內置諸多哲學觀點,大段思辨獨白可能令有些讀者深感枯燥無味,這正是三島由紀夫的魅力所在。日本人對人性的黑暗面情有獨鍾,夏目漱石的《心》,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坂口安吾的《在盛開的櫻花樹下》,都寫盡了日本人心理的幽暗面。日本的文學作品不能多看,看多了便自覺壓抑非常,要瘋。
  • 文化史昭和時代戰後代表日本文學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後來,不僅是小說家,劇作家、隨筆家、最後成為評論家的政治活動家三島由紀夫。那個一鱗說不定從小的時候開始出現。那樣的,那樣的三島由紀作品的特徵說起來,還是很優秀的語言感覺吧。通過多彩的修辭,絢麗的文章,以及纖細絢爛的氣氛,讓人感受到的表現力。三島由紀夫作為作家活躍在經濟高度成長期的正當中。在那個時代,三島由紀夫一直追求著只有日本才有的審美意識,並對提高審美意識傾注了熱情。
  • 【BBC精讀】三島由紀夫:一位日本作家的奇聞
    有些人則認為這是一場令人絕望的可怕鬧劇,一場由一個無法忍受中年生活的平庸的天才導演的鬧劇。」三島由紀夫曾對妻子說:「人們現在不明白我,這沒關係,50或者100年以後,他們會明白的。」 4.
  • 三島由紀夫10句精華語錄,體會他作品中的極致美學,太震撼了!
    他的代表作有《假面自白》、《金閣寺》、《豐饒之海》,前兩本我有幸讀過,真的是絕美的文字,極細膩的寫作手法,豐富的內心世界,和處處體現的幾乎瘋狂病態的美、極端的美,對人體的迷戀,對死亡的迷戀,這都是他作品帶給我的感覺。三島由紀夫一生創作了21部長篇小說,80多部短篇小說,還有30多個劇本。其中有十部左右被改編成電影。
  • 韓女作家申京淑承認抄襲三島由紀夫 將暫時封筆
    韓國女作家申京淑         6月23日,被譽為韓國文學神話的女作家申京淑終於承認,其短篇小說《傳說》抄襲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作品《憂國》,而此前她一直以沉默應對或矢口否認。今年6月中旬,韓國詩人兼小說家李應俊(譯音)指控,申京淑在199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傳說》,其中有關年輕男女性生活的描寫與三島由紀夫1961年發表的《憂國》內容酷似,至少有5個段落抄襲《憂國》。一時之間,抄襲事件轟動韓國文壇。         李應俊指出,《憂國》韓文版有好幾種譯本,其中以韓國詩人金後蘭翻譯的版本最具特色,申京淑抄襲的部分非常容易辨識。
  • 《三島由紀夫傳》出版,帶你走近這位謎一樣的天才作家
    他死後,每個朋友都不得不承認,他們了解的三島只限於他有意袒露的局部。」值此三島由紀夫辭世五十周年之際,《三島由紀夫傳》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該書作者約翰·內森為美國著名的日本研究學者和文學翻譯家,曾六次與三島由紀夫遺孀長談。該書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有關三島由紀夫的傳記。
  • 跟著三島由紀夫,去三島遊玩吧!
    關於「三島由紀夫」筆名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英國記者寫的三島由紀夫傳記,關於美與暴烈
    《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傳》內容簡介《美與暴烈》是三島由紀夫的一部權威傳記,也是試圖解開作家死亡之謎的一份答卷,由其生前好友、英國記者亨利·斯各特·斯託克斯所撰。我的座位距離主桌還有點兒距離,但並不影響我對三島君的觀察:他身材瘦小,但體格結實,風姿凜冽,頭髮剪得極短,幾乎是平頭的造型。皮膚略顯孱弱的蒼白。當時我便想:毫無疑問,他過於操勞了,我知道他經常通宵寫作。三島的英語非常流利。瑤子夫人卻剛好相反。她的身形也很瘦小,比丈夫年輕十歲,從相貌上也可以看得出來。瑤子夫人苗條纖弱,臉龐很圓,那時已育有兩個年幼的孩子,她始終沉默寡言。
  • 普希金和三島由紀夫的死亡行為藝術
    死亡成了創作素材,也成了他生命歸宿的實踐,同樣熱衷此道的還有三島由紀夫。 這個形象源自三島由紀夫傳記裡提到的,他第一次感受到性慾是兒時從一個掏糞工人肌肉虯結的身體上,被緊身褲包裹著的臀部。讓夫人因愛欲嫉妒殺死男僕,是三島版《感官世界》的惡趣味。
  • 談談三島由紀夫那篇《假面自白》
    這是197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三島由紀夫的小說,是新華社當年依江青的指示做的內部出版物「文藝專輯」,只供軍級以上領導閱讀。當年唐月梅的丈夫葉渭渠是這套小說的編輯。「作為反動教材,供批判用。」這套「白皮書」的扉頁上的小字寫著。簡介標題是「反動作家,右翼法西斯分子三島由紀夫」。三島由紀夫的作品就這樣靜悄悄來到了中國。
  • 三島由紀夫追記:從不一樣的角度解讀三島時代
    本文摘自《三島由紀夫追記》,澀澤龍彥 著,鄒雙雙 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三島由紀夫 圖片來自網絡三島由紀夫二三事昭和四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國際反戰日,大街小巷都在議論新左翼系學生們鬧事的事。
  • 莫言:三島由紀夫是個徹頭徹尾的文人
    《金閣寺》我猜想三島寫完《金閣寺》後,名聲大振,物質和精神都得到了滿足,他已經落入了平庸生活的圈套。但三島是決不甘心墮入平庸的,他深刻地認識到了功成名就的危機,他不擇手段地想從泥潭中掙扎出來,但這樣做付出的沉重代價之一是三島從此喪失了純真文學的寶貴品格,變成了一個具有政治色彩的文學家,代價之二就是他的強烈的理念,部分地扼殺了他的文學想像力。寫完《金閣寺》之後的漫長歲月裡,三島在日本文壇上還是熱點人物。但三島骨子裡是個小說家,他真正看重的還是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