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當我忘了你的時候,也就忘了自己

2020-12-12 菩提之惡花

你們看見玫瑰,就說美麗,看見蛇,就說噁心。你們不知道,這個世界,玫瑰和蛇本是親密的朋友,到了夜晚,它們互相轉化,蛇面頰鮮紅,玫瑰鱗片閃閃。你們看見兔子說可愛,看見獅子說可怕。你們不知道,暴風雨之夜,它們是如何流血,如何相愛。

——三島由紀夫 《薩德侯爵夫人》

三島由紀夫:當我忘了你的時候,也就忘了自己

很多文字的價值,屬於那個時代與後世幾乎永存的震撼。譬如三島由紀夫的《三島由紀夫青春紀事:我青春漫遊的時代》,它在時間的縫隙裡閃開一道小門,文學是三島宛若末世的屏障,它在三島的自省中逐漸趨於古典光明。

他的死亡是通篇大論的費解,回到文學中的三島可能更加令閱讀者映照自身。三島身後日本戰敗的荒涼,類似《金閣寺》之美,日人對櫻花的縱情,只有短暫的世相,卻維持了恆久的幻覺,因為瞬時,所以永恆。

1981年,在三島由紀夫用迥異的模式別離這個世界十一年的光景,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尤瑟納爾出版了《三島由紀夫或空的幻景》,她嘗試著另一種方式,破解抑或觸及三島由紀夫的精神歷程。

頗為相似的兩個人之間,拋開自由、價值、信仰等等諸多虛幻的東西,剩下的殊途同歸,大抵也是如此,人的自我完善,必然通過自我摧毀來實現。三島後期的孔武有力,展示欲望,以及他歸於末路的決絕,與他成名時的旖旎交相輝映,神秘莫測。

戲如人生,戲劇、電影的閃爍不停,摻雜於流世生活的真假,這種演繹光與影的吸引力,比之男人,女人更是前赴後繼,不絕如縷。三島由紀夫與若尾文子的人生交匯,算是兩人盛開極致的某一段,若尾有三部三島作品改編成電影,女主自然是若尾文子自己。

糾纏著日本戰後彼時的欲望、主義、華麗、璀璨等等集一身的若尾,成了三島最喜歡的女星,直到2005年,72歲的若尾參演三島的《春雪》時,皺紋早已覆蓋曾經姣好的面容,往事如昨,不勝沉寂。

順勢而為基本上是芸芸眾生的大多數,謀生最重要的仍是生而為人的桎梏,瑪格麗特·尤瑟納爾無論是愛情婚姻以及特立獨行的自由、寫作,都是逆流而上。這不單單是勇氣,實際上她的自傳基本可以濃縮為「死亡」、「宿命」與「愛欲」。

與三島由紀夫相比,他們的相同和不同,更多的是作品的多變與豐富。回憶是一道光,瑪格麗特·尤瑟納爾不得不承認評價三島由紀夫其實苦難重重,同時代的距離,說不清道不明的靈魂,往往只有未來用死亡來證明。

很多人糾結於性別,與生俱來的肉身,困惑以及非此即彼,大叔一點都不困惑,趨向很明顯強烈,與此無關。美輪明宏是男是女問題,並不是安能辨我是雌雄。三島瞧見了寺山修司為美輪明宏打造的兩幕戲,《青森縣的佝僂男》和《毛皮瑪麗》,充滿了癲狂的詩意。美輪懂寺山,三島隨之看懂了美輪,他的男身女心。

對於經歷了長崎原子彈的美輪明宏,死亡才是人生的真相。「與死神擦肩而過之後,你很容易就可以做到隨心所欲地生活。」真得有點矛盾,給美輪明宏用他還是她,不過遵從本能的他吧,即便他一生都是她。他忘不了,三島送給他的火紅玫瑰。從此,他閉口談及三島的死亡,那束玫瑰燃燒著留在了以後沒有三島的日子。

歷數大叔閱讀過三島的文字,早期的大概是《金閣寺》、《愛的饑渴》、《潮騷》、《春雪》,這種隱晦暗黑乃至虛無的寫法,一直深刻的影響到距離閱讀時間很久很久。甚至超過之後再讀太宰治的文字,死亡純粹的美感,基本不同同日而語。

難以看清前路昭昭的虛無,許多東西轉瞬即逝,《金閣寺》撲面而來的重壓,積極的每日苟活與悲觀的看透人生,並無多大區別。惡不僅存在於三島內心,也存在於類似梁文道之類觀照者內心,更多是普羅大眾的惡,一閃而過,蓄勢待發。

【 繪畫:皮埃爾·賽因地裡爾 】

相關焦點

  • 三島由紀夫經典語錄
    ——三島由紀夫2. 讓自己深陷進去的感動全都是危險的。更危險的是,在你那奪人魂魄的目光之中,似乎有一種對這類故事生來具有的「適宜」。——三島由紀夫3. 不被人理解已經成為我唯一的自豪。所以,我也不會產生要讓自己被理解的、表現的衝動。我覺得命運沒有賦予我任何能醒人耳目的東西。於是我的孤獨愈發膨脹,簡直就像一頭豬。
  • 三島由紀夫追記:從不一樣的角度解讀三島時代
    我約了三島由紀夫在六本木的小料理店碰面,想和他談談我編輯的雜誌《血與薔薇》。同席的還有另外兩三人。當時,三島穿著土黃色戰鬥服,頭戴安全帽,腳上套著長靴,出現在了我們面前。他似乎對東京都內的騷亂十分感興趣,想著自己也能身臨其中而興奮不已,脫掉長靴上了榻榻米坐席後,還不斷打電話搜集、確認情況,時刻關注著遊行隊伍的行進動向。不過,此處我想寫的不是這個。
  • 餘華: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
    然而寫作伸張了人的欲望,在現實中無法表達的欲望可以在作品中得到實現,當三島由紀夫「我想殺人,想得發瘋,想看到鮮血」時,他的作品中就充滿了死亡和鮮血。從這一點來說,三島由紀夫的寫作有助於他作為一個人的完善,使個人的雙重性得到了互相補充,就像他自己所說的「既當死刑囚,又當劊子手。」另一方面,寫作使他的個人慾望無限擴張,他的現實生活卻是越來越狹窄。
  • 三島由紀夫的病態獨白
    假使你沒辦法一次讀完一本哲學書,可以放在那裡以後再讀,但如果你無法一次看完一部哲學電影,你無法使其暫停以後再看,可錢都掏了。所以,任何影視作品都是膚淺粗糙的玩意。書籍對觀者素質的要求比電影高,書籍更深刻。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是一部探討人性的著作,內置諸多哲學觀點,大段思辨獨白可能令有些讀者深感枯燥無味,這正是三島由紀夫的魅力所在。
  • 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隨著時光流逝,再去追問「三島由紀夫為何自殺」,已經失去了意義。知日:那麼,您是如何理解三島之死的呢?佐藤:按照我的理解,他是期待赴死的。這種死亡不單單是死神欲望的驅使,按照三島在《假面的告白》中所說的,他要「挺身而出」,要憑藉自己的犧牲精神去實現大的目標。
  • 三島由紀夫|寫作和生活的邊界
    因為在三島由紀夫這裡,自殺不再是悄悄的,獨自的行為,他將傳統意義上屬於隱秘的行為公開化了。新聞媒體的介入,使他的自殺不再是個人行為,而成為了社會行為。三島由紀夫之死,可以說是觸目驚心,就像是一部傑出作品的高潮部分。在這部最後的作品中,三島由紀夫混淆了寫作與生活,於是他死在了自己的筆下。
  • 三島由紀夫:毀滅是終極之美
    所謂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打碎給你看。但是在三島由紀夫所認為的終極之美,是毀滅,將自己犧牲在創作中,犧牲在政治行為中。
  • 三島由紀夫筆下的作家們
    所以三島以為他絕不會這樣死亡,因為不想令死亡的靈魂看到老態,這是他對生死的詮釋。當你到了京都,一定要去那個金碧輝煌的金閣寺參觀,因為那兒上載著一個傳奇。許多時候總是人潮洶湧,那坐立在水中不得入的黃金寺廟,已經和小說家三島由紀夫的同名小說相疊相映。作家借小說裡的小僧來毀滅的,並不是美麗的事物如金閣寺,而是主角自己的厭棄與背離。那堂皇美麗的建築將會永遠存在,無感地存在。
  • 普希金和三島由紀夫的死亡行為藝術
    David Bowie畫的三島由紀夫像 高中時在一家書店翻看三島的《豐饒之海》,序言裡描述了他拍電影時的切腹表演,後來我找到了這個名為《憂國
  • 三島由紀夫之死:日本文化和毀滅美學的犧牲品
    一、1970年11月25日中午,三島由紀夫對日本自衛隊東部軍總部的官兵發表演講。演講完畢,他切腹自殺。整場事件頗有戲劇性。幾天前,三島預約了和自衛隊益田將軍的面談。益田怎麼也想不到三島會劫持他。盾會是三島由紀夫創辦的極右翼民兵組織,他們兩個一直是組織的核心。盾會成員們志同道合,希望復闢天皇制帝國。三島從小和祖母一起生活。老太太是貴族出身,不斷地用語言向三島還原貴族的榮耀。三島頗迷戀舊時代。在60年代後,他仿佛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一生書寫的美學的根基——天皇。
  • 閻連科解讀日本文學:三島由紀夫和他的《金閣寺》
    由此去看這一閱讀感受的極端事件,我們已經可以知道,那時三島由紀夫和川端康成在中國讀者心目中位置有多高。但對我而言,我喜愛川端的作品,或多或少,勝過對三島由紀夫的喜愛。為什麼?我也說不清。可能是川端作品中的那種詩意的憂傷和難以捕捉的絕望更能打動我吧。但說在三島和川端之間一定要如那兩個青年一樣,在喜愛上二必選一時,我會選川端。但也必須要承認,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我是看了三遍的。
  • 【他們讀他們】莫言餘華梁文道共讀三島由紀夫
    【編者按】三島由紀夫認為作家不能擺脫作品的世界而存活,以至於他的切腹自殺也與追求:毀滅、美、男性這三個關鍵詞緊緊相連。想起他在作品《金閣寺》中的疑問,「金閣啊!倘使你是人世間無與倫比的美,那麼請告訴我,你為什麼這樣美,為什麼必須美?」文化君再為讀者帶來一篇莫言、餘華和梁文道有關三島由紀夫的讀書隨筆,跟著著名作家一起看看他們眼中的其它作家和作品。
  • 跟著三島由紀夫,去三島遊玩吧!
    關於「三島由紀夫」筆名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三島由紀夫唯一科幻小說《美麗之星》首推中文版
    提起三島由紀夫,你是否知道這位日本主流文學大家還寫過科幻小說?日前,三島由紀夫一生中寫的唯一一部長篇科幻小說《美麗之星》被首次引進中文版,由新星出版社推出。這部小說裡最大的科幻元素就是飛碟。昨日,重慶晚報記者採訪了新星出版社幻象文庫編輯陳曦,他向記者講述了《美麗之星》的內容和風格,也說起了該書1962年在日本出版後的狀況。
  • 英國記者寫的三島由紀夫傳記,關於美與暴烈
    《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傳》內容簡介《美與暴烈》是三島由紀夫的一部權威傳記,也是試圖解開作家死亡之謎的一份答卷,由其生前好友、英國記者亨利·斯各特·斯託克斯所撰。是夜,羅德裡克先致敬詞,簡略講述了三島由紀夫的諸多生平業績。三島生於1925年,原名平岡公威,是東京一個富庶家庭的長子,三島由紀夫則是筆名。在校成績優異, 1944 年以班級第一的佳績畢業於貴族學生院。年僅十九歲便專程前往東京中部的皇宮領獎——獎品是一塊銀懷表——還是由裕仁天皇親自授予的。
  • 文化史昭和時代戰後代表日本文學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這樣的三島由紀夫,之所以能夠親近文學世界,是因為祖母夏子的存在很大據說……這個祖母因為過度保護,身體虛弱的三島由紀夫被禁止在外面遊玩和吃點心。同時,對禮儀見習嚴厲,實施了包含貴族愛好的教育。而且,受喜歡谷崎潤一郎和泉鏡花的祖母的影響,適合讀書的環境從小就很整齊為此,初等科入學了的時候,熱情性地作成詩和俳句發表著。
  • 三島由紀夫為何試圖用切腹自殺喚醒軍國主義?首相:他一定是瘋了
    三島由紀夫感到無比絕望,在他看來,這些士兵已經丟掉了日本民族的「大和魂」,他們根本不能理解自己心中的「日本帝國」,而士兵們也認為這傢伙就是個瘋子,日本戰敗都投降二十五年了,你跟我扯什麼復闢日本帝國,好好過日子不好嗎?
  • 《三島由紀夫傳》出版,帶你走近這位謎一樣的天才作家
    「三島有個非常大的本領,就是使人覺得自己是他最好的朋友。他死後,每個朋友都不得不承認,他們了解的三島只限於他有意袒露的局部。」值此三島由紀夫辭世五十周年之際,《三島由紀夫傳》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該書作者約翰·內森為美國著名的日本研究學者和文學翻譯家,曾六次與三島由紀夫遺孀長談。該書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有關三島由紀夫的傳記。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原名平岡公威,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是日本當代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和電影演員。
  • 莫言:三島由紀夫是個徹頭徹尾的文人
    [摘要]三島骨子裡是個小說家,他真正看重的還是小說。我猜想三島在那些紛繁的歲月裡,始終處在痛苦和矛盾之中。莫言(圖源於網絡)我猜想三島自己也不願說清楚《金閣寺》裡的金閣到底象徵著什麼,我認為《金閣寺》簡直可以當成三島的情感自傳,溝口的卑怯心理活動應該是三島結婚前反覆體驗過的。
  • 【BBC精讀】三島由紀夫:一位日本作家的奇聞
    三島由紀夫曾對妻子說:「人們現在不明白我,這沒關係,50或者100年以後,他們會明白的。」 4.總的來說,這部小說是理解三島由紀夫晚期生活和作品的關鍵。這部小說揭示了三島由紀夫審美的起源,三島由紀夫的審美和性密切相關,他對此有一種很深的痴迷。《假面自白》中,敘述者寫道,他「接受了戰爭期間流行的死亡信條。」當時,徵兵和自我犧牲就在眼前。事實上,三島由紀夫認為,消逝之時即為美,在他看來,毀滅即為美。他的這一美學觀點和他的男性崇拜交織在一起,而男性氣質正式小說敘述者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