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唯一科幻小說《美麗之星》首推中文版

2020-12-14 華夏經緯網

  提起三島由紀夫,你是否知道這位日本主流文學大家還寫過科幻小說?日前,三島由紀夫一生中寫的唯一一部長篇科幻小說《美麗之星》被首次引進中文版,由新星出版社推出。這部小說裡最大的科幻元素就是飛碟。昨日,重慶晚報記者採訪了新星出版社幻象文庫編輯陳曦,他向記者講述了《美麗之星》的內容和風格,也說起了該書1962年在日本出版後的狀況。

  除了飛碟

  沒有其他的高科技

  陳曦告訴記者,三島由紀夫一直喜歡儒勒·凡爾納、阿瑟·克拉克等歐美科幻作家,自己也是日本一研究飛碟協會的資深會員,「我認為《美麗之星》就是他對自己喜歡作品類型的一種嘗試,屬於三島由紀夫中後期的作品。」

  重慶晚報記者了解到,《美麗之星》講述的是主人公大杉重一郎在某個夜晚看到飛碟後,深信自己一家人都是從火星、金星等各個星球飛到地球來的,於是帶領一家人為地球與外星球的和平而努力……陳曦說,書中的科幻元素就是飛碟,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高科技了。

  三島由紀夫寫飛碟:

  「那飛碟紋絲不動,看上去像是淡綠色的橢圓,不過卻從一側開始逐漸向橙色變化,那也就是四五秒之間的事。在將要通體變成橙色的時候,飛碟突然激烈顫抖起來,以接近四十五度的角度,飛速向東南的天空直線飛去。」

  飛碟有寓意

  是三島對完美人性的渴望

  陳曦告訴重慶晚報記者,《美麗之星》實際上仍是披著科幻小說外衣的現實主義小說,看上去主人公一家的行為很黑色幽默,實際上整體格調卻是陰沉悲觀,蘊含著作者對人類、文化的反思。

  在陳曦看來,三島由紀夫借飛碟來比喻自己對完美人性的渴望,「小說中,真正善良的人在現實社會中不被認可,孤單易碎,在他們將死的時候,飛碟出現把他們接走了,通篇對人性的絕望中給讀者留下了一絲希望。」令陳曦印象尤其深刻的是該書的後半部,三島由紀夫用了整整40頁的篇幅來描寫了一次辯論,幾個人爭執的主題就是反思人類的缺陷,以及地球是否應該由外星人來掌管。

  三島由紀夫

  寫人類的墓志銘:

  「名為人類的一支種族,曾經居住名為地球的一顆行星上,於此長眠。他們是不錯的藝術家。他們用同樣的象徵形容悲喜。他們剝奪他者的自由,以此艱難地確立自身自由的相對性。他們無法徵服時間,但至少嘗試欺騙時間……」

  《美麗之星》出版受到巨大爭議

  主流文學界科幻文學界都不認可

  採訪中,陳曦說《美麗之星》出版後引起了日本文壇的強烈地震,主流文學家、批評家就本書爭論達數年之久,該書也被稱為「最具爭議的三島作品」。陳曦說,當時日本文學界一直將科幻小說視為兒童小說,因此批判三島由紀夫將飛碟等這些不必要的東西引入了主流文學界。「三島由紀夫本來以為能得到科幻界的認可,但科幻界卻認為這不是真正的科幻小說。」陳曦說,「可能正是因為負面評價太多,三島由紀夫沒有得到好的反饋,因此只嘗試了這一次,以後再沒寫過科幻作品了。」

  不少文學大家都寫過科幻小說

  陳曦透露,除了三島由紀夫,其實不少文學大家都寫過科幻小說,幻象文庫也正在考慮集中引進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出版過的科幻小說,做成一個系列,「比如說大江健三郎、博爾赫斯等。」

  記者 周裕昶 見習記者 鍾洲毓 實習生 孫夢雲 重慶晚報

 

責任編輯:胡光曲

相關焦點

  • 三島由紀夫科幻小說翻拍電影 龜梨和也橋本愛參演
    三島由紀夫科幻小說翻拍電影 龜梨和也橋本愛參演 時間:2017.05.25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Lecea
  • 三島由紀夫筆下的作家們
    所以三島以為他絕不會這樣死亡,因為不想令死亡的靈魂看到老態,這是他對生死的詮釋。當你到了京都,一定要去那個金碧輝煌的金閣寺參觀,因為那兒上載著一個傳奇。許多時候總是人潮洶湧,那坐立在水中不得入的黃金寺廟,已經和小說家三島由紀夫的同名小說相疊相映。作家借小說裡的小僧來毀滅的,並不是美麗的事物如金閣寺,而是主角自己的厭棄與背離。那堂皇美麗的建築將會永遠存在,無感地存在。
  • 三島由紀夫經典語錄
    值得安慰的是,邪惡的事物看起來美麗,是因為我們是隔了一段距離來看它的。倘若我們陷身於罪惡的泥淖之中,絕對不可能會認為它很美麗。——三島由紀夫2. 讓自己深陷進去的感動全都是危險的。更危險的是,在你那奪人魂魄的目光之中,似乎有一種對這類故事生來具有的「適宜」。——三島由紀夫3. 不被人理解已經成為我唯一的自豪。
  • 三島由紀夫的病態獨白
    1950年金閣寺被一青年放火燒掉,以此為契機三島由紀夫創作了金閣寺。他去猜度青年作案動機,為之作傳,如今看來是替自己作傳罷了。以自己為原型創作的小說,日本稱之為「私小說」。山田花袋把自己與女弟子的情事寫成《棉被》,女弟子走後他嗅著弟子棉被的氣息慰藉受傷的心靈。
  • 三島由紀夫:毀滅是終極之美
    這段對六十年代末日本左翼學生的評論,想不到是出自極右翼作家三島由紀夫筆下。這是在他死前一年,他前往母校東大(東京大學)與左翼學生進行了一場著名的辯論之後總結的。這場辯論,也成為了若松孝二的遺作《11·25自決之日:三島由紀夫與年輕人們》的其中一個重要場景。
  • 跟著三島由紀夫,去三島遊玩吧!
    關於「三島由紀夫」筆名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餘華: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
    三島由紀夫之死,可以說是觸目驚心,就像是一部傑出作品的高潮部分。在這部最後的作品中,三島由紀夫混淆了寫作與生活,於是他死在了自己的筆下。寫作與生活,對於一位作家來說,應該是雙重的。生活是規範的,是受到限制的;而寫作則是隨心所欲,是沒有任何限制的。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將他的全部欲望在現實中表達出來,法律和生活的常識不允許這樣,因此人的無數欲望都像流星划過夜空一樣,在內心裡轉瞬即逝。
  • 韓女作家申京淑承認抄襲三島由紀夫 將暫時封筆
    韓國女作家申京淑         6月23日,被譽為韓國文學神話的女作家申京淑終於承認,其短篇小說《傳說》抄襲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作品《憂國》,而此前她一直以沉默應對或矢口否認。該小說在韓國締造200萬本的銷售紀錄,被30多個國家翻譯出版,英文版於2011年登上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也成為當年亞馬遜十大最佳文學小說類圖書,被奉為「母愛聖經」。《尋找母親》中文版2010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據悉,申京淑畢業於首爾藝術大學文學創作系,她擅長以散文化風格統馭文章,用平實的語言記錄生活,因此語言風格在韓國文壇可謂獨樹一幟。
  • 普希金和三島由紀夫的死亡行為藝術
    David Bowie畫的三島由紀夫像 高中時在一家書店翻看三島的《豐饒之海》,序言裡描述了他拍電影時的切腹表演,後來我找到了這個名為《憂國
  • 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秀明,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在他的講述中,我們逐漸了解三島由紀夫的人生中那極度熾熱的一面。
  • 三島由紀夫|寫作和生活的邊界
    因為在三島由紀夫這裡,自殺不再是悄悄的,獨自的行為,他將傳統意義上屬於隱秘的行為公開化了。新聞媒體的介入,使他的自殺不再是個人行為,而成為了社會行為。三島由紀夫之死,可以說是觸目驚心,就像是一部傑出作品的高潮部分。在這部最後的作品中,三島由紀夫混淆了寫作與生活,於是他死在了自己的筆下。
  • 三島由紀夫著作《性命出售》中文新譯本將在臺出版
    原標題:三島由紀夫著作《性命出售》中文新譯本將在臺出版日本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在死前兩年寫下這部情節荒謬的《性命出售》,寄寓了他看穿生命的虛無之感,中文版新譯本近日在臺出版。   《性命出售》1968年起連載,同年底出版。1970年三島由紀夫衝進日本自衛隊總部挾持總監,最後切腹自殺結束45歲生命。
  • 閻連科解讀日本文學:三島由紀夫和他的《金閣寺》
    由此去看這一閱讀感受的極端事件,我們已經可以知道,那時三島由紀夫和川端康成在中國讀者心目中位置有多高。但對我而言,我喜愛川端的作品,或多或少,勝過對三島由紀夫的喜愛。為什麼?我也說不清。可能是川端作品中的那種詩意的憂傷和難以捕捉的絕望更能打動我吧。但說在三島和川端之間一定要如那兩個青年一樣,在喜愛上二必選一時,我會選川端。但也必須要承認,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我是看了三遍的。
  • 日本湘南文化之旅:從三島由紀夫到夏目漱石,淺談鎌倉文學的蛻變
    三島由紀夫《春雪》與鎌倉文學館三島由紀夫被稱作日本戰後文學三大家之一的「三島由紀夫」,於四十五歲切腹前,創作了他文學生平最後一本巨作《豐饒之海》,此書分成四部分,分別由《春雪》、《奔馬》、《曉寺》與《天人五衰》所組成,為一四部曲大河小說
  • 【他們讀他們】莫言餘華梁文道共讀三島由紀夫
    作為一個作家,三島是傑出的,傑出的作家並非三島一人,但敢於往自己的肚子上捅刀子的作家就只有三島一人了。 這樣的靈魂是不能安息的。餘華: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三島由紀夫的寫作有助於他作為一個人的完善,使個人的雙重性得到了互相補充,就像他自己所說的「既當死刑囚,又當劊子手。」
  • 英國記者寫的三島由紀夫傳記,關於美與暴烈
    《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傳》內容簡介《美與暴烈》是三島由紀夫的一部權威傳記,也是試圖解開作家死亡之謎的一份答卷,由其生前好友、英國記者亨利·斯各特·斯託克斯所撰。亨利是作家三島由紀夫的生前好友,也是其私交最好的外國記者。譯者簡介於是,作家、青年翻譯家。著有《查無此人》,譯作有奧爾加·託卡爾丘克《雲遊》,弗蘭納裡·奧康納《好人難尋》、珍妮·溫特森《時間之間》《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史蒂芬·金《黑暗塔》等。
  • 《三島由紀夫傳》出版,帶你走近這位謎一樣的天才作家
    他死後,每個朋友都不得不承認,他們了解的三島只限於他有意袒露的局部。」值此三島由紀夫辭世五十周年之際,《三島由紀夫傳》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該書作者約翰·內森為美國著名的日本研究學者和文學翻譯家,曾六次與三島由紀夫遺孀長談。該書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有關三島由紀夫的傳記。
  • 文化史昭和時代戰後代表日本文學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這才被選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在美國芝加哥創刊的世界首本男性雜誌《Esquire》中,也是首次被選為「世界百人」的日本人。另外,在國際放送的電視節目中,也有日本人首次出演的功績。不僅是日本,在世界上也被認可的三島由紀夫。但是,臨終太壯絕了從心底愛著日本這個國家,並為此感到自豪的三島由紀夫,對於迎來當時的高度經濟成長期的日本感到憂慮。誰都是追求利益的姿態,只注視著世界,失去了日本本來的自豪感。
  • 【BBC精讀】三島由紀夫:一位日本作家的奇聞
    小說《假面自白》也講述了男孩的青春期,詳細描述了男孩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交織演變,也講述了他同性戀意識的覺醒。總的來說,這部小說是理解三島由紀夫晚期生活和作品的關鍵。這部小說揭示了三島由紀夫審美的起源,三島由紀夫的審美和性密切相關,他對此有一種很深的痴迷。《假面自白》中,敘述者寫道,他「接受了戰爭期間流行的死亡信條。」當時,徵兵和自我犧牲就在眼前。
  • 莫言:三島由紀夫是個徹頭徹尾的文人
    [摘要]三島骨子裡是個小說家,他真正看重的還是小說。我猜想三島在那些紛繁的歲月裡,始終處在痛苦和矛盾之中。但三島是決不甘心墮入平庸的,他深刻地認識到了功成名就的危機,他不擇手段地想從泥潭中掙扎出來,但這樣做付出的沉重代價之一是三島從此喪失了純真文學的寶貴品格,變成了一個具有政治色彩的文學家,代價之二就是他的強烈的理念,部分地扼殺了他的文學想像力。寫完《金閣寺》之後的漫長歲月裡,三島在日本文壇上還是熱點人物。但三島骨子裡是個小說家,他真正看重的還是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