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經典語錄

2020-12-14 誓言心語

1. 值得安慰的是,邪惡的事物看起來美麗,是因為我們是隔了一段距離來看它的。倘若我們陷身於罪惡的泥淖之中,絕對不可能會認為它很美麗。——三島由紀夫

2. 讓自己深陷進去的感動全都是危險的。更危險的是,在你那奪人魂魄的目光之中,似乎有一種對這類故事生來具有的「適宜」。——三島由紀夫

3. 不被人理解已經成為我唯一的自豪。所以,我也不會產生要讓自己被理解的、表現的衝動。我覺得命運沒有賦予我任何能醒人耳目的東西。於是我的孤獨愈發膨脹,簡直就像一頭豬。

4. 愛,大約意味著對對方的追隨,而我的感情是不可追隨任何對象的。——三島由紀夫

5. 也許是天生懦弱的關係,我對所有的喜悅都摻雜著不祥的預感。——三島由紀夫

6. 但只要給人一點有教養的信仰,社會信用就會成倍增加。--三島由紀夫《天人五衰》

7. 我不能原諒自己對自己產生的許多誤解。一切必須從明察開始。若有半點誤解,誤解便產生幻想,幻想產生美。——三島由紀夫

8. 我向來不是美的信徒,不足以認為美產生了幻想,幻想產生了說解。——三島由紀夫

9. 好奇心沒有什麼道德可言,或許這就是人類可以擁有的最不道德的欲望。——三島由紀夫

10. 人只要一過30歲,他的名字就會像剝落的油漆一般被很快遺忘。那些名字所代表著的現實,比夢幻更加虛無飄渺、毫無用處,並將被日常生活逐漸遺棄。——《豐饒之海》

11. 對於共同的記憶,人們能夠亢奮地談上一個小時。可那並不是談話,而是原本孤立著的懷舊之情,找到了得以宣洩的對象,然後開始那久已鬱悶在心中的獨白而已。在各自的獨白過程中,人們會突然發現,彼此之間並沒有任何共同的話題,像是被阻隔在了沒有橋梁的斷崖兩岸。於是,當他們忍受不了長時間的沉默時,就再次讓話題回到往昔。——三島由紀夫

12. 人這東西,一旦鑽在美裡出不來,勢必不知不覺撞進世間最為黑暗的思路。——三島由紀夫

13. 有人以為女性無時無刻不為是否被愛這一痛苦的疑問所困擾,這種看法是不對的。——三島由紀夫

14. 在夢境迅速吞食掉現實這一點上,過去再一次酷似未來。——三島由紀夫

15. 我只要還有一點感情,就無法不期待獲得對方的感情,不論是愛還是憎。——《金閣寺》

16. 在冬天光線過於充足的日子裡,我透明的心甚至也有光線爬進。也就是在這種時候,我一邊幻想自己身上生出無遮無攔的雙翼,一邊強烈地預感到我這一生恐將一事無成。——《天人五衰》

17. 少年在這無依無靠的世上構築了一座小小的冰城。大凡使人失足受挫的——競爭欲也罷,當官欲也罷,金錢欲也罷,情愛欲也罷——全都與小城無關。——三島由紀夫

18. 假如他們也這樣該有多好,倘若他們不急於直接完成自己的宿命,而與世人邁同一步子,有足夠的智慧將飛翔本領密不示人的話該多好,社會不容許飛人的存在。——三島由紀夫

相關焦點

  • 三島由紀夫的病態獨白
    低級小說供人消遣,經典小說令人沉思。大多數讀者不明白經典的意義,看別人讀他也跟著讀,多數是讀不下去的。文學的終極目的是哲學,好的小說是哲學著作,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永遠不會生鏽,高爾基和奧斯特洛夫斯基只會出現在小學生必讀書目裡。
  • 餘華: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
    所以說,三島由紀夫混淆了全部的價值體系,他混淆了美與醜,混淆了善與惡,混淆了生與死,最後他混淆了寫作與生活的界線,他將寫作與生活重疊到了一起,連自己都無法分清。在三島由紀夫作品中,《憂國》這部短篇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來自於他後來自殺所產生的影響力,作品裡武山中尉自殺的動機和自殺時的壯烈,與六年後三島由紀夫在市谷自衛隊總監室切腹自戕時幾乎一致。
  • 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秀明,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在他的講述中,我們逐漸了解三島由紀夫的人生中那極度熾熱的一面。
  • 三島由紀夫|寫作和生活的邊界
    因為在三島由紀夫這裡,自殺不再是悄悄的,獨自的行為,他將傳統意義上屬於隱秘的行為公開化了。新聞媒體的介入,使他的自殺不再是個人行為,而成為了社會行為。三島由紀夫之死,可以說是觸目驚心,就像是一部傑出作品的高潮部分。在這部最後的作品中,三島由紀夫混淆了寫作與生活,於是他死在了自己的筆下。
  • 三島由紀夫:毀滅是終極之美
    這段對六十年代末日本左翼學生的評論,想不到是出自極右翼作家三島由紀夫筆下。這是在他死前一年,他前往母校東大(東京大學)與左翼學生進行了一場著名的辯論之後總結的。這場辯論,也成為了若松孝二的遺作《11·25自決之日:三島由紀夫與年輕人們》的其中一個重要場景。
  • 三島由紀夫筆下的作家們
    所以三島以為他絕不會這樣死亡,因為不想令死亡的靈魂看到老態,這是他對生死的詮釋。當你到了京都,一定要去那個金碧輝煌的金閣寺參觀,因為那兒上載著一個傳奇。許多時候總是人潮洶湧,那坐立在水中不得入的黃金寺廟,已經和小說家三島由紀夫的同名小說相疊相映。作家借小說裡的小僧來毀滅的,並不是美麗的事物如金閣寺,而是主角自己的厭棄與背離。那堂皇美麗的建築將會永遠存在,無感地存在。
  • 三島由紀夫10句精華語錄,體會他作品中的極致美學,太震撼了!
    也許在三島由紀夫而言,這種離去方式,也是他極致美學的一部分吧。今天,紀念三島由紀夫。精緻的沉默,凌駕於一切之上。—— 三島由紀夫也許是天生懦弱的關係,我對所有的喜悅都摻雜著不祥的預感。——三島由紀夫我在客觀上是幸福的,誰也無可非議。
  • 跟著三島由紀夫,去三島遊玩吧!
    關於「三島由紀夫」筆名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普希金和三島由紀夫的死亡行為藝術
    死亡成了創作素材,也成了他生命歸宿的實踐,同樣熱衷此道的還有三島由紀夫。 這個形象源自三島由紀夫傳記裡提到的,他第一次感受到性慾是兒時從一個掏糞工人肌肉虯結的身體上,被緊身褲包裹著的臀部。讓夫人因愛欲嫉妒殺死男僕,是三島版《感官世界》的惡趣味。
  • 三島由紀夫:當我忘了你的時候,也就忘了自己
    ——三島由紀夫 《薩德侯爵夫人》三島由紀夫:當我忘了你的時候,也就忘了自己譬如三島由紀夫的《三島由紀夫青春紀事:我青春漫遊的時代》,它在時間的縫隙裡閃開一道小門,文學是三島宛若末世的屏障,它在三島的自省中逐漸趨於古典光明。他的死亡是通篇大論的費解,回到文學中的三島可能更加令閱讀者映照自身。三島身後日本戰敗的荒涼,類似《金閣寺》之美,日人對櫻花的縱情,只有短暫的世相,卻維持了恆久的幻覺,因為瞬時,所以永恆。
  • 三島由紀夫追記:從不一樣的角度解讀三島時代
    本文摘自《三島由紀夫追記》,澀澤龍彥 著,鄒雙雙 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三島由紀夫 圖片來自網絡三島由紀夫二三事昭和四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國際反戰日,大街小巷都在議論新左翼系學生們鬧事的事。
  • 文化史昭和時代戰後代表日本文學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這樣的三島由紀夫,之所以能夠親近文學世界,是因為祖母夏子的存在很大據說……這個祖母因為過度保護,身體虛弱的三島由紀夫被禁止在外面遊玩和吃點心。同時,對禮儀見習嚴厲,實施了包含貴族愛好的教育。而且,受喜歡谷崎潤一郎和泉鏡花的祖母的影響,適合讀書的環境從小就很整齊為此,初等科入學了的時候,熱情性地作成詩和俳句發表著。
  • 英國記者寫的三島由紀夫傳記,關於美與暴烈
    《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傳》內容簡介《美與暴烈》是三島由紀夫的一部權威傳記,也是試圖解開作家死亡之謎的一份答卷,由其生前好友、英國記者亨利·斯各特·斯託克斯所撰。是夜,羅德裡克先致敬詞,簡略講述了三島由紀夫的諸多生平業績。三島生於1925年,原名平岡公威,是東京一個富庶家庭的長子,三島由紀夫則是筆名。在校成績優異, 1944 年以班級第一的佳績畢業於貴族學生院。年僅十九歲便專程前往東京中部的皇宮領獎——獎品是一塊銀懷表——還是由裕仁天皇親自授予的。
  • 【他們讀他們】莫言餘華梁文道共讀三島由紀夫
    【編者按】三島由紀夫認為作家不能擺脫作品的世界而存活,以至於他的切腹自殺也與追求:毀滅、美、男性這三個關鍵詞緊緊相連。想起他在作品《金閣寺》中的疑問,「金閣啊!倘使你是人世間無與倫比的美,那麼請告訴我,你為什麼這樣美,為什麼必須美?」文化君再為讀者帶來一篇莫言、餘華和梁文道有關三島由紀夫的讀書隨筆,跟著著名作家一起看看他們眼中的其它作家和作品。
  • 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文集推出圖文版(圖)
    越後湯澤車站內的雪國藝妓像(圖文版《雪國》插圖)  《雪國》、《伊豆的舞女》……這些日本經典名著對國內的讀者來說已經耳熟能詳,而昨天記者從北京出版社了解到,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這兩位日本文學大家文集將以圖文形式出現,作為「大師圖文館」這種國內外未有過的嶄新面貌與讀者見面。
  • 莫言:三島由紀夫是個徹頭徹尾的文人
    莫言(圖源於網絡)我猜想三島自己也不願說清楚《金閣寺》裡的金閣到底象徵著什麼,我認為《金閣寺》簡直可以當成三島的情感自傳,溝口的卑怯心理活動應該是三島結婚前反覆體驗過的。但三島是決不甘心墮入平庸的,他深刻地認識到了功成名就的危機,他不擇手段地想從泥潭中掙扎出來,但這樣做付出的沉重代價之一是三島從此喪失了純真文學的寶貴品格,變成了一個具有政治色彩的文學家,代價之二就是他的強烈的理念,部分地扼殺了他的文學想像力。寫完《金閣寺》之後的漫長歲月裡,三島在日本文壇上還是熱點人物。但三島骨子裡是個小說家,他真正看重的還是小說。
  • 閻連科解讀日本文學:三島由紀夫和他的《金閣寺》
    途中,閻連科通過騰訊視頻直播向網友介紹了他所閱讀的日本文學,經編輯整理如下,本文為第三輯:三島由紀夫和他的《金閣寺》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上篇談到川端康成,我們就不能不談三島由紀夫。由此去看這一閱讀感受的極端事件,我們已經可以知道,那時三島由紀夫和川端康成在中國讀者心目中位置有多高。但對我而言,我喜愛川端的作品,或多或少,勝過對三島由紀夫的喜愛。為什麼?我也說不清。可能是川端作品中的那種詩意的憂傷和難以捕捉的絕望更能打動我吧。但說在三島和川端之間一定要如那兩個青年一樣,在喜愛上二必選一時,我會選川端。但也必須要承認,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我是看了三遍的。
  • 【BBC精讀】三島由紀夫:一位日本作家的奇聞
    總的來說,這部小說是理解三島由紀夫晚期生活和作品的關鍵。這部小說揭示了三島由紀夫審美的起源,三島由紀夫的審美和性密切相關,他對此有一種很深的痴迷。《假面自白》中,敘述者寫道,他「接受了戰爭期間流行的死亡信條。」當時,徵兵和自我犧牲就在眼前。事實上,三島由紀夫認為,消逝之時即為美,在他看來,毀滅即為美。他的這一美學觀點和他的男性崇拜交織在一起,而男性氣質正式小說敘述者所缺乏的。
  • 日本近代最有名的一次切腹事件是文學家三島由紀夫作為
    1970年11月25日,被譽為日本海明威的三島由紀夫在煽動政變未遂後,切腹自殺。古賀等三人表示「歸順,不抵抗」,被警員順利逮捕。最後,三人被處以四年徒刑——這就是震驚世界的「三島由紀夫事件」。1955年,時年30歲的三島,感受到自己對於美的憧憬,開始上健身房運動,以期將自幼以來孱弱的身體改造得強健,讓自己不再為肉體的自卑而感到困擾。
  • 三島由紀夫唯一科幻小說《美麗之星》首推中文版
    提起三島由紀夫,你是否知道這位日本主流文學大家還寫過科幻小說?日前,三島由紀夫一生中寫的唯一一部長篇科幻小說《美麗之星》被首次引進中文版,由新星出版社推出。這部小說裡最大的科幻元素就是飛碟。昨日,重慶晚報記者採訪了新星出版社幻象文庫編輯陳曦,他向記者講述了《美麗之星》的內容和風格,也說起了該書1962年在日本出版後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