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巨匠三島由紀夫這十句格言,充滿大智慧和哲理,領悟深入人心

2021-01-20 刺蝟讀書

從日本文壇中,如果篩選出具有世界級聲譽的作家,三島由紀夫絕對是其中之一。他曾兩度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被譽為「日本的海明威」,也是唯一一位入選「世界百人」的日本人。他不僅具備敏銳的思維,還具有高屋建瓴的智慧,一生不斷在思考著人生中的種種問題,在作品中表現出他對人生的態度,展現出哲學深度以及對生、死、美、醜的哲學思考。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三島由紀夫的十句格言,體會文字背後深刻的哲理。

在三島由紀夫的文學之路上,不得不提到兩個關鍵的人物,其一是他的國文老師,另一個則是日本文壇巨擘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的國文老師發現了他的文學才華,是他文學創作的伯樂,促使他邁向文學創作之路。而川端康成則是三島由紀夫踏入文壇的引路人,正是在川端康成的推薦下,三島由紀夫才得以發表他第一部小說,從此走上文壇之路。從此,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關係密切,經常有書信來往,亦師亦友,川端康成不僅成就三島由紀夫的創作之路,後者也成為川端康成悲情人生中鮮有的摯友。

來聊聊三島由紀夫的作品吧!世界上最變幻莫測的也就是愛情了,婚姻、愛情、生活是人類永恆的話題。雖然愛情是動人的話題,但如果沒有深度,恐怕會落入俗套,但三島由紀夫在套路中另闢蹊徑,從通俗的愛情題材中找到一條創新之路。

他極為擅長利用愛情這亙古不變的主題,在他上百部作品中,描寫愛情生活的困擾與失落感佔據絕大比重。如此題材也奠定三島由紀夫作品的基調,那就是悲劇。他愛好悲劇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構建出一個唯美又畸形的夢幻世界,通過細膩的文字描寫,為故事的結尾安排一個最為合理化的結局。

三島由紀夫的作品中,展現出濃濃的哲理性,其中以《金閣寺》最具代表性。他描寫出一個極具寓意的故事,將一部分醜陋的人毀滅性的展現出來。小說充分體現了作者深邃、幽暗的一面,用故事控訴現實生活,拷問社會文化底線,賦予作品深邃的美學氣質,也展現出三島由紀夫對現實生活的深刻洞察力。

自然界法則——由盛而衰,生命是無常的,短促的,在三島由紀夫的作品中,經常能夠看到死亡的出現,尤其是在悲情色彩的小說中,死亡則是主人公最後的歸宿。不過,在三島由紀夫眼裡,死亡並非是可悲的,反而死亡恰恰是高貴的,是主人公的一種解脫,是最好的歸宿,是生命之花最為絢爛的綻放,換句話說死亡賦予生命無窮的美感。

另外,在三島由紀夫的作品中,可以體現他思索人類生命,人與動物的差別,植物生存的意義,物質與精神之間的差別等等哲學問題,為讀者描繪出一幅幅奇麗畫面,讓讀者深思。

不僅在日本,就是在中國,乃至全世界,三島由紀夫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是最為多彩亮麗的一位日本作家之一。他以深湛的修辭學造詣和足夠的美感,筆下文字清麗如水,並以獨具一格的文學創作風格佔據特殊地位,贏得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眾多讀者推崇。為了紀念他,日本設立三島由紀夫獎,該獎項被譽為「純文學登龍門」之稱。

1925年1月14日,三島由紀夫出生,1970年11月25日逝世,僅僅活了45歲。今天是這位日本作家96周年誕辰,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他筆下的十句格言,一起體會文字背後的美感與哲理吧!

相關焦點

  • 三島由紀夫|寫作和生活的邊界
    三島由紀夫自殺之後,他的母親倭文重說:「我兒做步人後塵的事,這是頭一回。」作為母親說這樣的話,顯然隱含了一種驕傲,這種驕傲是雙重的,首先是對兒子一生的肯定,她的兒子只是在選擇如何死去時,才第一次步人後塵;其次是對兒子自殺本身的肯定,在這句貌似遺憾,實質上仍然是讚揚的話裡,這位母親暗示了三島由紀夫的自殺是與眾不同的。
  • 餘華: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
    作為母親說這樣的話,顯然隱含了一種驕傲,這種驕傲是雙重的,首先是對兒子一生的肯定,她的兒子只是在選擇如何死去時,才第一次步人後塵;其次是對兒子自殺本身的肯定,在這句貌似遺憾,實質上仍然是讚揚的話裡,這位母親暗示了三島由紀夫的自殺是與眾不同的。因為在三島由紀夫這裡,自殺不再是悄悄的,獨自的行為,他將傳統意義上屬於隱秘的行為公開化了。
  • 三島由紀夫經典語錄
    ——三島由紀夫2. 讓自己深陷進去的感動全都是危險的。更危險的是,在你那奪人魂魄的目光之中,似乎有一種對這類故事生來具有的「適宜」。——三島由紀夫3. 不被人理解已經成為我唯一的自豪。所以,我也不會產生要讓自己被理解的、表現的衝動。我覺得命運沒有賦予我任何能醒人耳目的東西。於是我的孤獨愈發膨脹,簡直就像一頭豬。
  • 普希金和三島由紀夫的死亡行為藝術
    日本文學巨匠三島由紀夫用暴烈的死亡追求美的終極形態,以剖腹自戕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歷史上同樣崇尚死亡這一暴烈美學的還有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的普希金,本文就以普希金和三島的死亡行為藝術,做一個小小的比較文學討論。
  • 為武士道而自殺的日本文豪,1970年三島由紀夫當眾切腹震動文壇
    但是,絕不是所有日本人都這麼服氣的,雖然反抗美國的人很少,但是有些人仍然有一些奇怪的思想,這裡面最著名的人物莫過於三島由紀夫!。此人是個真性情,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得主是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在第一時間得知得主不是他,臉色鐵青一言不發駕著自家跑車上高速公路奔馳數小時,顯見未能得獎對他打擊極深。當然,文學上此人是一代巨匠,但是政治上,此人的觀點相當獨特,按照現在的劃分,他無疑屬於右翼。
  • 三島由紀夫:毀滅是終極之美
    我感到和他們之間也有友情。這種友情就像是隔著鐵絲網。我們朝對方微笑,但不可能接吻。」這段對六十年代末日本左翼學生的評論,想不到是出自極右翼作家三島由紀夫筆下。這是在他死前一年,他前往母校東大(東京大學)與左翼學生進行了一場著名的辯論之後總結的。這場辯論,也成為了若松孝二的遺作《11·25自決之日:三島由紀夫與年輕人們》的其中一個重要場景。
  • 三島由紀夫10句精華語錄,體會他作品中的極致美學,太震撼了!
    三島由紀夫是我很喜歡的一位日本作家,他的文字充滿陰鬱美、暴力美,作為一個作家,他太具有代表性了。作為一個人,他太獨特了。三島由紀夫出生在1925年1月14日,今天是他誕辰95周年。這位有著驚人才華與傳奇人生集為一體的人,不僅僅是一位作家,還是優秀的劇作家、電影製作人、演員和記者。他的代表作有《假面自白》、《金閣寺》、《豐饒之海》,前兩本我有幸讀過,真的是絕美的文字,極細膩的寫作手法,豐富的內心世界,和處處體現的幾乎瘋狂病態的美、極端的美,對人體的迷戀,對死亡的迷戀,這都是他作品帶給我的感覺。
  • 日本近代最有名的一次切腹事件是文學家三島由紀夫作為
    三島由紀夫,日本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電影演員,是日本戰後文學的大師之一,不僅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評價,甚至有人譽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曾二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也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國語版最多的當代作家。一生創作40部中長篇小說、20部短篇小說集和18部劇本集。
  • 三島由紀夫追記:從不一樣的角度解讀三島時代
    我約了三島由紀夫在六本木的小料理店碰面,想和他談談我編輯的雜誌《血與薔薇》。同席的還有另外兩三人。當時,三島穿著土黃色戰鬥服,頭戴安全帽,腳上套著長靴,出現在了我們面前。他似乎對東京都內的騷亂十分感興趣,想著自己也能身臨其中而興奮不已,脫掉長靴上了榻榻米坐席後,還不斷打電話搜集、確認情況,時刻關注著遊行隊伍的行進動向。不過,此處我想寫的不是這個。
  • 韓女作家申京淑承認抄襲三島由紀夫 將暫時封筆
    韓國女作家申京淑         6月23日,被譽為韓國文學神話的女作家申京淑終於承認,其短篇小說《傳說》抄襲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作品《憂國》,而此前她一直以沉默應對或矢口否認。今年6月中旬,韓國詩人兼小說家李應俊(譯音)指控,申京淑在199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傳說》,其中有關年輕男女性生活的描寫與三島由紀夫1961年發表的《憂國》內容酷似,至少有5個段落抄襲《憂國》。一時之間,抄襲事件轟動韓國文壇。         李應俊指出,《憂國》韓文版有好幾種譯本,其中以韓國詩人金後蘭翻譯的版本最具特色,申京淑抄襲的部分非常容易辨識。
  • 三島由紀夫筆下的作家們
    所以三島以為他絕不會這樣死亡,因為不想令死亡的靈魂看到老態,這是他對生死的詮釋。當你到了京都,一定要去那個金碧輝煌的金閣寺參觀,因為那兒上載著一個傳奇。許多時候總是人潮洶湧,那坐立在水中不得入的黃金寺廟,已經和小說家三島由紀夫的同名小說相疊相映。作家借小說裡的小僧來毀滅的,並不是美麗的事物如金閣寺,而是主角自己的厭棄與背離。那堂皇美麗的建築將會永遠存在,無感地存在。
  • 閻連科解讀日本文學:三島由紀夫和他的《金閣寺》
    「不可思議」的文學熱情,就是上世紀八、九是年代中國的文化現狀和文學熱情。由此去看這一閱讀感受的極端事件,我們已經可以知道,那時三島由紀夫和川端康成在中國讀者心目中位置有多高。但對我而言,我喜愛川端的作品,或多或少,勝過對三島由紀夫的喜愛。為什麼?我也說不清。可能是川端作品中的那種詩意的憂傷和難以捕捉的絕望更能打動我吧。
  • 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連續好多天的報紙都在講三島由紀夫自殺的事件,電視和廣播也幾乎沒有別的消息,好像整個日本都在談論這件事。周刊雜誌也聞風而動,連續幾周都有關於三島由紀夫的文章,許多月刊則乾脆出了三島由紀夫特集。圍繞三島由紀夫自殺的話題,熱度持續了很久。當時,人們最關心的就是他是為什麼自殺的。
  • 英國記者寫的三島由紀夫傳記,關於美與暴烈
    《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傳》內容簡介《美與暴烈》是三島由紀夫的一部權威傳記,也是試圖解開作家死亡之謎的一份答卷,由其生前好友、英國記者亨利·斯各特·斯託克斯所撰。三島就此抓住機遇,完成了令其成名的長篇處女作小說《假面的告白》,觸及同性戀的主題,於 1949 年正式出版。日本文壇盛讚這位二十四歲的文學天才。由此開始,三島由紀夫的作品一本接一本地問世,速度驚人。其中,最傑出的作品包括:《潮騷》(1954年),一部日本版的《達芙妮與克洛埃》;《金閣寺》(1956年),取材於發生在京都的一起著名縱火案——戰後不久,因一名僧人縱火,京都最著名的古剎毀於一旦。
  • 【BBC精讀】三島由紀夫:一位日本作家的奇聞
    1949年,三島由紀夫憑藉自傳體小說《假面自白》確定其在日本文壇地位,這本小說讓他在二十多歲時就蜚聲文壇。小說講述了一個脆弱敏感的男孩被自己祖母監禁的故事。她病了,男孩被安排去照顧她。多年來,他沒法像其他男孩一樣出去玩耍,而是被關在她那黑黢黢的臥室裡。 5.
  • 莫言:三島由紀夫是個徹頭徹尾的文人
    [摘要]三島骨子裡是個小說家,他真正看重的還是小說。我猜想三島在那些紛繁的歲月裡,始終處在痛苦和矛盾之中。但三島是決不甘心墮入平庸的,他深刻地認識到了功成名就的危機,他不擇手段地想從泥潭中掙扎出來,但這樣做付出的沉重代價之一是三島從此喪失了純真文學的寶貴品格,變成了一個具有政治色彩的文學家,代價之二就是他的強烈的理念,部分地扼殺了他的文學想像力。寫完《金閣寺》之後的漫長歲月裡,三島在日本文壇上還是熱點人物。但三島骨子裡是個小說家,他真正看重的還是小說。
  • 三島由紀夫的病態獨白
    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是一部探討人性的著作,內置諸多哲學觀點,大段思辨獨白可能令有些讀者深感枯燥無味,這正是三島由紀夫的魅力所在。日本人對人性的黑暗面情有獨鍾,夏目漱石的《心》,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坂口安吾的《在盛開的櫻花樹下》,都寫盡了日本人心理的幽暗面。日本的文學作品不能多看,看多了便自覺壓抑非常,要瘋。
  • 跟著三島由紀夫,去三島遊玩吧!
    然而1950年7月2日天色未明時,一名21歲的見習僧人林承賢由於「對美的嫉妒」,點了一把火,將這座具有500年歷史的國寶付諸一炬。現在看到的金閣寺是1955年依照原樣復建的,1987年又將全殿外壁的金箔裝飾全面換新,才有了現在的樣子。
  • 三島由紀夫唯一科幻小說《美麗之星》首推中文版
    提起三島由紀夫,你是否知道這位日本主流文學大家還寫過科幻小說?日前,三島由紀夫一生中寫的唯一一部長篇科幻小說《美麗之星》被首次引進中文版,由新星出版社推出。這部小說裡最大的科幻元素就是飛碟。昨日,重慶晚報記者採訪了新星出版社幻象文庫編輯陳曦,他向記者講述了《美麗之星》的內容和風格,也說起了該書1962年在日本出版後的狀況。
  • 【他們讀他們】莫言餘華梁文道共讀三島由紀夫
    【編者按】三島由紀夫認為作家不能擺脫作品的世界而存活,以至於他的切腹自殺也與追求:毀滅、美、男性這三個關鍵詞緊緊相連。想起他在作品《金閣寺》中的疑問,「金閣啊!倘使你是人世間無與倫比的美,那麼請告訴我,你為什麼這樣美,為什麼必須美?」文化君再為讀者帶來一篇莫言、餘華和梁文道有關三島由紀夫的讀書隨筆,跟著著名作家一起看看他們眼中的其它作家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