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現場觀賞展出的魚類。
大洋網訊 生猛海鮮,休閒「漁」樂,一網打盡!首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昨天在廣州市南沙區開幕。博覽會以「水產芯動力 種業創未來」為主題,匯聚國內水產種業創新最新成果,集中展示水產品種200多種。
為廣東十大健康養殖示範縣授牌
據介紹,除廣東本地企業外,來自山東、湖北、江蘇、海南等18個省區的64家企業(單位)也組團參加本次水產盛會,帶來近年最新研發的水產新品種40多個。開幕活動上,有關企業進行合作項目籤約,發布了2020年國家水產新品種並頒發證書,為廣東十大健康養殖示範縣授牌。
以新時代水產業高質量發展為背景,12月4日還舉辦了同期活動——水產種業質量提升高峰論壇,交流研討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舉措和方向。國內外權威漁業育種科學家、企業家共聚一堂,建立水產種業創新孵化平臺,促進「產-學-研-推」多方合作交流,打造水產種業創新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為大國漁業崛起貢獻「廣東方案」「廣東智慧」「廣東模式」。
市民在現場觀賞展出的魚類。
中國水產產量超全世界的6成
記者看到,廣州展區展出了流溪娟魚等水產品,而在其他展區,沙蟲、梭子蟹等廣東人熟悉的水產品也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現場展出了沙蟲不同生長階段的形態,幼蟲看上去只比頭髮粗一些,長大後則有筷子般粗,讓人大開眼界。另外,展區還有傳統技藝「數魚花」的介紹,不少觀眾都直呼長知識。現場還設置了休閒區域,小朋友們爭當「捕魚達人」,玩得不亦樂乎。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業是農業的「晶片」,是漁業的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數十年來,漁業每一次變革,都離不開種業的突破。中國連續31年位居全球第一水產養殖大國,產量超過全世界的6成,在由「大」變「強」的道路上,種業始終發揮最重要的作用。記者從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首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是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的以種業為主題的水產盛會。這次博覽會具有向數位化靠攏等特點,聚焦綠色發展,以種為「芯」,設置八大精品展區,全面展示漁業高質量發展成果,是實現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引擎。
展會設置45口標準化魚塘、超7000平方米養殖車間、1.2萬平方米館展區,有300多家企業參與,集中展示水產品種200多種,通過博覽會+論壇的形式,形成企業展示、專家推薦的良性發展模式。同時,通過信息技術,創造性地將館展、地展、雲展三展有機融合,通過VR展廳、視頻直播等形式,致力將博覽會打造成為展示水產業最新成果的新標杆。此外,展會也向高新技術靠攏,與良種良法相結合,以高新技術集成促發展,「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魚住小公寓,樂享跑步機」,給漁業插上智慧的翅膀,推動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水產養殖企業倡議嚴格規範生產環節
據介紹,這屆博覽會通過水鄉塘頭與網絡雲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全方位、立體化展示全國水產種業發展新成就和新技術。展會建立了一個全方位展示水產種業成果和促進業內交流的平臺,水產種業博覽會充分發揮優勢企業資源,全面展示原種保育、良種選育、苗種培育、商品生產、品牌漁業以及涵蓋漁味漁趣、智慧漁業、交易洽談、智庫論壇,聚集引領現代漁業發展的全鏈條要素,釋放漁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在開幕式上,一家企業負責人上臺代表全省水產養殖企業宣讀《環保引領、提質增效、綠色發展》倡議書。他們倡議,堅持質量興漁,爭做綠色、優質品牌的創造者。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緊緊圍繞「讓老百姓吃上放心水產品」為目標,嚴格規範生產環節,嚴禁使用水產禁藥,嚴把質量關,努力打造綠色品牌。健全防疫、檢疫服務體系。同時,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導向,堅持養殖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聚焦養殖尾水科學治理,推進養殖尾水資源化利用或達標排放,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此外,他們還倡議堅持推進數字漁業、智慧漁業建設。提高養殖設施和裝備水平。大力實施池塘標準化改造,完善循環水和進排水處理設施,支持生態溝渠、生態塘、潛流溼地等尾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最終實現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推進智慧水產養殖,引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與水產養殖生產深度融合。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葉卡斯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