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是我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的省份, 位於第二階梯上,連綿起伏的山巒橫貫貴州東西南北。從審美來說,這裡塑造了令人過目不忘的原生態自然風光;從人文上來說,相對閉塞的地理條件讓它在為早期的先民提供庇佑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了現代文明的湧入。
赤水丹霞瀑布
「貴州」一詞最早出現在宋朝,公元974年,當地土著首領普貴以控制的矩州歸順,宋朝在敕書中稱:惟爾貴州,遠在要荒。意思是唯獨你們貴州處於遙遠荒蠻之地,貴州最初是指今天的貴陽,直到明朝建省,貴州正式成為省名。
貴州原生態的自然風光的確令人為之震撼,曾上演於這片土地之上的歷史也吸引著眾多人文愛好者。從春秋時期來算,貴州的發展有兩個重要時期,一個是大約戰國後期——西漢末年的夜郎國,一個是明代建立的貴州省。
春秋以前,貴州地區屬於荊州西南裔,屬於「荊楚」、或「南蠻」的一部分。戰國後期,貴州大部分地區屬於當時西南地區的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第一個國家——夜郎國,並逐步發展成為西南地區的大國之一。
夜郎國
我們常說的「夜郎自大」這個成語就是源於這個國家,據史料【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公元前122年,漢武帝為了尋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路,便派使者到了今天雲南的滇國,滇王問漢朝使者:漢朝和我,誰的版圖大?後來經過夜郎國,夜郎國君也提出同樣的問題,後來世人就用「夜郎自大」來比喻狂妄無知、自負自大的人。
夜郎谷
而後,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西漢成帝年間,夜郎國大約建國300餘年,在西漢末年因脅迫周邊22邑反叛漢王朝,動怒了大漢王朝而被滅國。被滅國之後的夜郎地區如同一葉在時代的浪潮中沉浮的扁舟,境內各地被各朝代設郡、州、司等地方縣制,直到明朝永樂年間(1413年)貴州建省,這也是貴州歷史上第二個重要時期,距今有600多年。
明代與貴州的淵源起於一場政治上的謀略。朱元璋建立明代政權以後,試圖穩固西南政權,而我們知道,在冷兵器時代,自然地理的構造往往決定了歷史走向。雲貴高原地處西南地區,距離中原王朝的國都路途遙遠,中原王朝想要鞏固政權必定要派兵長久駐守,於是進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漢人南遷。
朱元璋所採取的的「屯田戍邊」政策最終成就了今天位於安順的天龍屯堡。天龍屯堡也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屯堡文化,它位於今天的安順市平壩區。這裡地處西進雲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順元古驛道上的重要驛站,最初叫做「飯籠驛」,後來當地的儒生覺得這個名字不雅,在本世紀初改為「天龍屯堡」。
當時的南遷軍民主要來自浙、皖、贛、蘇等地,舉家南遷之後,他們把各自家鄉的文化與當地文化相融合,各種文化經過600餘年的交融、發展與變遷,形成了獨特的「屯堡文化」。當你走進天龍屯堡,他們獨具特色的服飾便會引起你的注意,這種具有明清遺風的特色服飾最初來源於安徽鳳陽縣,所以也被稱為「鳳陽漢裝」。
在當地,有這樣一種形容屯堡服飾的說法:頭上一個罩罩;耳上兩個吊吊;腰上一個掃掃;腳上兩個翹翹。這些分別是指屯堡人頭上的頭巾、耳上的吊墜、腰上的絲帶和尖頭的繡花鞋。透過這些服飾特點,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明朝年間的服飾風格,其中的部分變化,是戰爭年間屯堡人根據自身需要經過的改良。
石磨
屯堡,「屯」是指屯田種地,「堡」是指建造堡壘。天龍屯堡臨天台山和龍眼山而建,所以名為天龍屯堡。走進天龍屯堡,簡直就是進入了一個石頭世界。牆是石頭,路是石頭,屋頂是石頭,橋是石頭,屯堡人把石頭運用到了極致。從整體布局以及建築風格來看,頗有江南水鄉的韻味。
為了更好地防止敵人入侵,聰明的屯堡人為自己修築了一座堅固的城堡。城堡之內的房屋,戶戶相通,巷道如網,四周設有拱門,高聳的碉堡在不同方向開設有瞭望口,以便於觀察周邊動靜。如果有敵情,便一傳十,十傳百,戶戶相通的人群便很快聚集,一起對抗敵對勢力。可以說天龍屯堡是防禦功能完善的建築典範。
明代的屯田駐兵使少數民族學到了先進的農耕文明和儒學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貴州的發展與民族融合。在明朝中後期由於戰亂和苛賦加重,屯田制度逐步衰退。清朝康熙年間實行了「改土歸流」制度,屯堡人由軍戶變為普通百姓。
可以說,屯堡人的遷徙促進了中華文化開枝散葉,繁衍生息。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即使歷經了 數百年,他們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延續著他們的大明文化。這,便是傳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