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最大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呢?就是用所謂的、片面概括的叢林法則運用到我們的人類社會,你爭我奪……
樓宇烈院長
所謂人文精神就是要讓我們每個人都懂得我是一個什麼樣的身份,我應該去盡什麼樣的責任和義務。要讓我們人類懂得,我們人類在天地萬物中間是一個什麼身份,應當去怎麼樣做。他從個人一直到整個人類,我們是人,人在天地萬物之中是最靈的,惟天地為萬物之父母,惟人為萬物之靈。既然你那麼靈,你就應該懂得應當止於何處。所以人跟所有物的差異就在人是有義的,仁義的義。
荀子把世間萬物分成四類:一個是水火,水火是有氣而無生的,沒有生命跡象的;其次是草木,我們講的植物,植物是有氣有生命跡象的,但它沒有情感活動;第三個就是禽獸,禽獸就是動物,禽獸有氣有生又有知,知覺的知,它有感覺活動了,有情感活動了,但是它不一定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只有人有氣有生有知又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人才是天下最重要的。也因為如此,所以人可以參與天地的變化,人與天地參。
天地人三才,天有其時,四時春夏秋冬生萬物;地有其才,出產各種東西養萬物;人有其智,來管理萬物。但這個管理絕對不能去替代。天有天的職能,天有天的功效;人有人的職能,人有人的功效,不能以人去代替天功天職。而我們現在處處要代替天功天職。
這就是我們先人的世界,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有一個人的自我認識。這些就是人文的精神,我們要通過這一種認識,對人的自我認識,也就是我們講的自覺,然後自律,自製,自己管好自己。
所以我想我們講到中國文化,而且我們到處講文明、文化、人文,這三個裡面都有「文」字,文的最根本的含義是什麼?其實就是人的自我裝飾;所謂人的自我裝飾是什麼?就是人的自我覺悟,人的自我的約束。所以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就是一種由自覺到自律的文化。個人如此,整個人類也是如此。一定要有自覺、自律,這樣才能夠處理好人與整個萬物的關係;才能處理好個人和其他人的關係,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才能處理好人的自身的身心關係。所以中國文化根本就是人文精神。
但是人文精神究竟是說了什麼?我想不一定大家知道,我講的可能都是很膚淺的東西,然而就是這個膚淺的東西可能也就是現代人正需要,特別是中國文化中間這三個概念的原始含義,我覺得遠比我們現在泛泛地運用這三個概念重要的多。我們只有搞清楚我們中國傳統文化這三個概念的最核心的意思是什麼,我們才能更好地去運用。不至於像現在這樣,都是泛泛地用,甚至於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變成另外一個意義了。
我們口頭上都在喊文明文明,什麼叫文明?你連自己都管不住,還是文明人嗎?不是文明人了。你連自己都不知道我應該跟動物離得越遠才是越進步,甚至於去學動物的那些行為。我們現在最大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呢?就是用所謂的片面概括的叢林法則運用到我們的人類社會,你爭我奪。什麼叢林法則呢?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樣一種片面概括的叢林法則,運用到我們今天人類社會上來,結果人類社會也是你爭我奪,適者生存。
我們沒有看到人類跟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類是互助的,是互相關懷的,應該互相幫助的,互相推動的,不是我壓倒你,我戰勝你。所以我覺得我們如果真正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人文精神是什麼,理解了文明的含義是什麼,理解了文化的含義是什麼,那我想對於今天的社會應該是有非常實際的意義。
因為中國的文化在世界上發生過幾次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在西方走向近代社會的過程中,也就是啟蒙運動時期,這個中國的人文的精神、以人為本的人文的理念對西方從中世紀的神的腳下站起來,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當時的啟蒙運動思想家、著名的啟蒙運動思想家都對中國的文化佩服的五體投地,認為中國的文化是強調以人為本的,不是以神為本的。他們要解脫,從神本主義要解脫出來,所以大肆地去弘揚,高舉人本主義大旗。
西方啟蒙運動時期那些著名的思想家,從伏爾泰到狄德羅,到萊布尼茨,到奎因等等一大批的思想家,都是高舉了中國的以人為本的,這種人本主義的精神。所以結果呢,讓我們中國人認為人本主義大旗是西方傳給中國人的,恰恰是中國傳到那去的,然後再傳回來。
而在西方的傳播過程中間,又發生了質變,又發展出一批認為人可以決定一切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發展出科技萬能的思想,這也是現代西方深刻在檢討的問題。因為在西方的思維模式下面,認為人既然從神腳下站起來了,那就可以替代神。原來是神決定一切的、上帝決定一切,上帝主宰一切,現在就應該人來主宰一切,人來決定一切。所以提出了人定勝天,要改造自然,徵服自然這樣一種很強烈的口號,把人誇大,衝昏了頭腦。
那麼我們現在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給我們人類究竟帶來了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是幸福了還是痛苦了?這些都是我們今天值得反思的。
所以我們今天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精神還是要緊緊抓住人文的精神。人文精神的內核就是以人為本,就是以文化人。所以我們把這三個概念搞清楚了,我想我們對於中國文化才會有個認識。中國的文化是強調人類的自覺、自律。所以這裡面包括了,不是瘋狂地去徵服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要順應自然。剛才海雲師父講到了中庸的思想。其實中庸這個思想就是順其自然。
我們清代有一位學者,道家的學者,他就講得很清楚,他說「聖人之道,中庸而已,中庸者,順其自然而已」,所以中庸跟順其自然是一致的。這個也是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核心思想。順其自然就能達到中正平和。自然有一個自我調整、自我修復,自我圓滿的這樣一個機制。並不是說我們這個自然是自己無法圓滿的,要靠外力給它調整,給它平衡。我們是強調我們這個自然界是有一個自我圓滿、自我調整,自我平衡的這樣一個機能的。所以包括我們每個人,每個事物都有這樣一種機能、機制,看我們怎麼樣去發揮他,怎麼樣去激發他,把他激發出來。所以中國人是強調自覺,也就是自我激發,自我調整,自我圓滿,自我制約等等的這樣一種機制。
我們可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詮釋我們文化的根本精神。今天我就想先從最基本的這幾個概念出發,給大家講一個我的體會,對不對請大家批評指正,我先講到這裡。
對談人:海雲繼夢
華光書院導師
歷任國際華嚴學會會長
陝西師範大學華嚴研究所所長
雲南宗教研究所海雲書院院長
聯合國世界絲路論壇跨文化委員會主席
蘭州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中國社科院宗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等職
融匯華嚴學、禪學和大乘瑜伽行法貫通於一身,開創應運時代的新古典華嚴學和生命學,復興失傳多年的華嚴禪法。
於中國史、佛教史、禪觀史、密教史、佛學思想及儒釋道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應用等領域均有獨到慧見。
關注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人健康、事業、婚姻、青少年和老人五大議題中的現實應用。
著有《智慧行》《解心》《讓心活起來》《撒嬌人生》等百餘本國學和生命學著述。
對談人:樓宇烈
華光書院院長
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北京大學哲學系東方哲學教研室主任
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
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全國宗教學會理事、副會長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
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委員
學術著作包括《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中國哲學》《中國文化》《湯顯祖研究論文集》《中國古典研究》《文史哲》《近代中國佛學的特點及其評價》)《世界宗教研究》《中國近現代哲學史論文集》《中日佛教研究》《道家文化研究》《儒家思想與官僚文化》《國學研究》等。
(文章來源:北京海雲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