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光書院:中國傳統文化人文精神是什麼?

2020-12-18 混序融媒

我們現在最大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呢?就是用所謂的、片面概括的叢林法則運用到我們的人類社會,你爭我奪……

樓宇烈院長

所謂人文精神就是要讓我們每個人都懂得我是一個什麼樣的身份,我應該去盡什麼樣的責任和義務。要讓我們人類懂得,我們人類在天地萬物中間是一個什麼身份,應當去怎麼樣做。他從個人一直到整個人類,我們是人,人在天地萬物之中是最靈的,惟天地為萬物之父母,惟人為萬物之靈。既然你那麼靈,你就應該懂得應當止於何處。所以人跟所有物的差異就在人是有義的,仁義的義。

荀子把世間萬物分成四類:一個是水火,水火是有氣而無生的,沒有生命跡象的;其次是草木,我們講的植物,植物是有氣有生命跡象的,但它沒有情感活動;第三個就是禽獸,禽獸就是動物,禽獸有氣有生又有知,知覺的知,它有感覺活動了,有情感活動了,但是它不一定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只有人有氣有生有知又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人才是天下最重要的。也因為如此,所以人可以參與天地的變化,人與天地參。

天地人三才,天有其時,四時春夏秋冬生萬物;地有其才,出產各種東西養萬物;人有其智,來管理萬物。但這個管理絕對不能去替代。天有天的職能,天有天的功效;人有人的職能,人有人的功效,不能以人去代替天功天職。而我們現在處處要代替天功天職。

這就是我們先人的世界,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有一個人的自我認識。這些就是人文的精神,我們要通過這一種認識,對人的自我認識,也就是我們講的自覺,然後自律,自製,自己管好自己。

所以我想我們講到中國文化,而且我們到處講文明、文化、人文,這三個裡面都有「文」字,文的最根本的含義是什麼?其實就是人的自我裝飾;所謂人的自我裝飾是什麼?就是人的自我覺悟,人的自我的約束。所以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就是一種由自覺到自律的文化。個人如此,整個人類也是如此。一定要有自覺、自律,這樣才能夠處理好人與整個萬物的關係;才能處理好個人和其他人的關係,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才能處理好人的自身的身心關係。所以中國文化根本就是人文精神。

但是人文精神究竟是說了什麼?我想不一定大家知道,我講的可能都是很膚淺的東西,然而就是這個膚淺的東西可能也就是現代人正需要,特別是中國文化中間這三個概念的原始含義,我覺得遠比我們現在泛泛地運用這三個概念重要的多。我們只有搞清楚我們中國傳統文化這三個概念的最核心的意思是什麼,我們才能更好地去運用。不至於像現在這樣,都是泛泛地用,甚至於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變成另外一個意義了。

我們口頭上都在喊文明文明,什麼叫文明?你連自己都管不住,還是文明人嗎?不是文明人了。你連自己都不知道我應該跟動物離得越遠才是越進步,甚至於去學動物的那些行為。我們現在最大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呢?就是用所謂的片面概括的叢林法則運用到我們的人類社會,你爭我奪。什麼叢林法則呢?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樣一種片面概括的叢林法則,運用到我們今天人類社會上來,結果人類社會也是你爭我奪,適者生存。

我們沒有看到人類跟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類是互助的,是互相關懷的,應該互相幫助的,互相推動的,不是我壓倒你,我戰勝你。所以我覺得我們如果真正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人文精神是什麼,理解了文明的含義是什麼,理解了文化的含義是什麼,那我想對於今天的社會應該是有非常實際的意義。

因為中國的文化在世界上發生過幾次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在西方走向近代社會的過程中,也就是啟蒙運動時期,這個中國的人文的精神、以人為本的人文的理念對西方從中世紀的神的腳下站起來,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當時的啟蒙運動思想家、著名的啟蒙運動思想家都對中國的文化佩服的五體投地,認為中國的文化是強調以人為本的,不是以神為本的。他們要解脫,從神本主義要解脫出來,所以大肆地去弘揚,高舉人本主義大旗。

西方啟蒙運動時期那些著名的思想家,從伏爾泰到狄德羅,到萊布尼茨,到奎因等等一大批的思想家,都是高舉了中國的以人為本的,這種人本主義的精神。所以結果呢,讓我們中國人認為人本主義大旗是西方傳給中國人的,恰恰是中國傳到那去的,然後再傳回來。

而在西方的傳播過程中間,又發生了質變,又發展出一批認為人可以決定一切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發展出科技萬能的思想,這也是現代西方深刻在檢討的問題。因為在西方的思維模式下面,認為人既然從神腳下站起來了,那就可以替代神。原來是神決定一切的、上帝決定一切,上帝主宰一切,現在就應該人來主宰一切,人來決定一切。所以提出了人定勝天,要改造自然,徵服自然這樣一種很強烈的口號,把人誇大,衝昏了頭腦。

那麼我們現在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給我們人類究竟帶來了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是幸福了還是痛苦了?這些都是我們今天值得反思的。

所以我們今天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精神還是要緊緊抓住人文的精神。人文精神的內核就是以人為本,就是以文化人。所以我們把這三個概念搞清楚了,我想我們對於中國文化才會有個認識。中國的文化是強調人類的自覺、自律。所以這裡面包括了,不是瘋狂地去徵服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要順應自然。剛才海雲師父講到了中庸的思想。其實中庸這個思想就是順其自然。

我們清代有一位學者,道家的學者,他就講得很清楚,他說「聖人之道,中庸而已,中庸者,順其自然而已」,所以中庸跟順其自然是一致的。這個也是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核心思想。順其自然就能達到中正平和。自然有一個自我調整、自我修復,自我圓滿的這樣一個機制。並不是說我們這個自然是自己無法圓滿的,要靠外力給它調整,給它平衡。我們是強調我們這個自然界是有一個自我圓滿、自我調整,自我平衡的這樣一個機能的。所以包括我們每個人,每個事物都有這樣一種機能、機制,看我們怎麼樣去發揮他,怎麼樣去激發他,把他激發出來。所以中國人是強調自覺,也就是自我激發,自我調整,自我圓滿,自我制約等等的這樣一種機制。

我們可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詮釋我們文化的根本精神。今天我就想先從最基本的這幾個概念出發,給大家講一個我的體會,對不對請大家批評指正,我先講到這裡。

對談人:海雲繼夢

華光書院導師

歷任國際華嚴學會會長

陝西師範大學華嚴研究所所長

雲南宗教研究所海雲書院院長

聯合國世界絲路論壇跨文化委員會主席

蘭州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中國社科院宗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等職

融匯華嚴學、禪學和大乘瑜伽行法貫通於一身,開創應運時代的新古典華嚴學和生命學,復興失傳多年的華嚴禪法。

於中國史、佛教史、禪觀史、密教史、佛學思想及儒釋道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應用等領域均有獨到慧見。

關注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人健康、事業、婚姻、青少年和老人五大議題中的現實應用。

著有《智慧行》《解心》《讓心活起來》《撒嬌人生》等百餘本國學和生命學著述。

對談人:樓宇烈

華光書院院長

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北京大學哲學系東方哲學教研室主任

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

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全國宗教學會理事、副會長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

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委員

學術著作包括《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中國哲學》《中國文化》《湯顯祖研究論文集》《中國古典研究》《文史哲》《近代中國佛學的特點及其評價》)《世界宗教研究》《中國近現代哲學史論文集》《中日佛教研究》《道家文化研究》《儒家思想與官僚文化》《國學研究》等。

(文章來源:北京海雲華光)

相關焦點

  • 華光書院:中國傳統優良文化的架構在哪裡?
    這些講傳統優秀文化都是理論上的,我們的民族之所以能夠存續,最偉大的地方是在於我們有一個載體,這個載體是事實存在的歷史事項,這不容否認。雖然有人在破壞,但我們還是一直在存續著。這一個觀念是什麼,只有我們民族會珍惜,其他民族不會,他們不(這樣)認為,他們甚至於要破壞,還認為我們腐朽。你要知道五千年存續不斷的,當然你會覺得他古老,他腐朽。他一點都不腐朽。
  • 中國歷史四大書院:離世界文化遺產有多遠?
    現在的嶽麓書院不再只是一個供中外來賓參觀訪問的好去處,而是湖南大學人文科學的教育中心,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中心,中外文化交流基地,繼續發揮著她對人才培養,對學術研究的作用,為中華民族教育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 傳統書院如何與現代教育相融
    郭齊勇:傳統書院在清末民初之前的這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也是世界教育史、文化史上最值得稱道的文化遺產之一。傳統書院的制度架構、精神理念對今天中國的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     郭齊勇:中國傳統書院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精神,我們大約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書院堅持道統,弘揚人文精神與價值理想。
  • 中國崀山首屆書院文化論壇在湖南新寧舉辦
    11月26日,一場以書院文化為主題的論壇——中國崀山首屆書院文化論壇在湖南省邵陽市新寧縣崀山腳下舉行,多位國內文化界知名專家、學者、教授齊聚一堂,縱論書院文化,追尋歷史淵源,呈現出新寧人文血脈與歷史傳承的鮮活圖景。
  • 中國書院,對亞洲意味著什麼
    在傳統意義上,韓國書院以祭享功能為中心,而現在書院的中心則在向講學功能轉移。  書院對現代教育有很多啟發意義……  光明智庫:作為一個載體,書院在過去千百年的歲月中,為中華文化乃至亞洲文化的繁榮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時至當下,書院在哪些方面可以繼續為亞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發展發揮有益作用?
  • 書院建設與文化產業發展
    寧波民眾的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滿足這些需求的供給遠遠不足……基於以上共同的認識,我引見翁國偉先生結識了寧波籍的文化大家傅璇琮先生以及著名國學大師龔鵬程先生等一批北京地區的文化專家。在與這些專家交往的過程中,翁國偉先生看到了桃源書院的巨大文化產業資源價值,感受到了桃源書院所承載著的世代寧波人的文化情懷,意識到桃源書院所擔當的復興浙東文化、傳承浙東學派的歷史重任。
  • 華青為尚|華光國瓷千峰翠色系列驚豔「上合」
    每一次深具影響的大型峰會,總能成為傳統文化展示的巨大舞臺。譬如,在剛剛完美落幕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簡稱:上合青島峰會)上,陶瓷成為份量最重的文化元素之一。在發明了瓷,並以瓷流傳和影響了世界幾千年的國度,陶瓷成為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靚麗名片。
  • 讓「美」融入書院生活——西安交通大學文治書院舉行傳統文化慈善...
    12月2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學文治書院舉行傳統文化慈善志願者聯盟實踐基地授牌儀式暨「非遺」進書院美育系列活動。陝西省慈善協會組聯部副部長李楠、傳統文化慈善志願服務聯盟秘書長閆敏毅、副理事長賀建榮,文治書院院務主任王琦、團工委書記姜維周及書院十四運全體志願者參加。
  • 弘濟書院趙法生:踐行傳統文化傳播 發掘文脈建設增量
    作為中國的經濟、金融中心,繁榮的國際化樣板城市,上海的發展過程與如今的地位並非一蹴而就。弘濟書院,著眼點在傳統文化的發掘與傳承,用行動找到文脈建設增量。」在一次對外交流的過程中,談及弘濟書院的誕生,院長趙法生這樣表示。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傳統文化不僅需要從上至下的推動,更需自下而上的響應。
  • 中國傳統文化工作坊走進惠靈頓克萊德頓海港小學
    原標題:中國傳統文化工作坊走進惠靈頓克萊德頓海港小學 年級22名即將畢業的學生帶來中國傳統文化工作坊活動。 惠靈頓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認為,以工作坊的形式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進校園,讓學生們在動手的過程中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樂趣,既契合紐西蘭倡導的從實踐中獲得經驗的教育理念,又拓展了中國文化的傳播領域,在寓教於樂的過程中,提高了中國文化在青少年一代中的親近感、辨識度和影響力。
  • 和合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文丨雪峰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的特質是和合精神,《老子》有言「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是從宇宙根源和萬物化生的角度對「和」的洞見;《論語》中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是從世事人倫和仁義德治的立場對「和」的闡揚和發揮;同樣,佛教講求利樂有情,因緣和合,以自身心性修持為契機,實現人間佛教的慈悲和樂。
  • 人文精神定義▏人文精神到底是個什麼東西——與上道勤行論答
    百家號上道勤行:段建中教授有一篇文章《人文精神是個啥東西?》,是說人文精神的。人文精神是什麼,在文章裡有十分精闢、尖銳和中矢中的的分析。人文精神在1981年版《新華詞典》裡沒有,英漢詞典和西方一些書中有人文科學一詞。
  • 王旭烽認為,中國茶人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樂生精神
    王旭烽認為,中國茶人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樂生精神在茶文化小說《茶人三部曲》中,王旭烽認為中國茶人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樂生精神,在中國茶文化的流傳過程中,樂生精神作為主流價值觀的存在,它對社會的發展推動有著潛層的影響
  • 錦繡石鼓 千年書院 湖湘文化從這裡發祥
    春天悄然而至,我們還在抗擊疫情,但云海、古樹、群花仍在,星空、書院、日出仍在。石鼓書院,是我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國家級4A人文旅遊景區。公元806年,唐朝隱士李寬在石鼓山上築廬「求真觀」,即為石鼓書院雛形。
  • 萬科眉州文化村東坡書院,輕靈素雅、通透簡淨
    在這片蘊含千年宋蜀人文底蘊的土壤上,萬科時隔19年,帶著第一座良渚文化村的成功構建經驗,將有文化、有沉澱、有生命力的生活方式注入眉山,以一座約6300畝山河人文大城——「眉州文化村」,構建中國宋式文化新城鎮範本。文化村的意義,不止於居住。 一座桃園湖公園,一間東坡書院,構成眉州文化村的人文肌底。
  • 少年小說《龍隱書院》將出版,三觀超正為中國傳統文化代言
    近日,由上海火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授權出品、四川文藝出版社精心打造出版的東方文化幻想少年小說《龍隱書院》第一季兩冊套裝在全網全平臺火熱預售。《龍隱書院》深度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值得傳家的民俗傳統、神話故事、書院文化,傳遞仁義禮信、忠義道德、儒俠並舉、愛護環境、天人合一的東方傳統美德,用三觀超正的「中國新神話」的創新故事為中國傳統文化衝鋒代言。據上海火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編輯梁餘豐透露,除了濃厚的文化背景鋪陳,《龍隱書院》也為孩子們刻畫了一個少年英雄的時代。
  • 「書院+研學」 夾谷書院助力傳統文化回歸臨沭
    大眾網·海報新聞臨沂11月1日訊(記者 王豔彩 見習記者 劉晟爍)「臨沭縣重視傳統文化的回歸,夾谷書院的建成使用,是臨沭縣弘揚傳統文化的新樣本  夾谷關文化眾多,內涵豐富,既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軍事文化、茶文化、中藥文化,又有近代的知青文化、影視文化等,古今文化交相輝映,兼容並蓄。夾谷書院便坐落於夾谷關風景旅遊區。
  • 【走進嶽麓書院】會講,新世紀的文化復興
    「『朱張會講』精神引導著嶽麓書院的學術發展和文化交流,如何繼承這種辯論講學的傳統,重現學術交流的盛況,是實現嶽麓書院當代復興的重要方面。」11月22日,嶽麓書院院長肖永明如是說。 距朱張會講過去832年,1999年的7月11日,嶽麓書院發生一起引起轟動的大事。在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清代國學大師王先謙登壇講學的地方,嶽麓書院設立「千年論壇」,著名學者餘秋雨登上講壇。
  • 黃俊傑:東亞儒家傳統中的人文精神
    作者/ 黃俊傑,臺灣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原載/《文史哲》2011年第3期,48-55頁一、引 言人文精神在世界各大文明中各有其不同的表現,例如在希臘傳統中,荷馬(Homer)史詩中,人的命運常常被神的意志所左右;公元前
  • 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是什麼?
    易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東、印度、中國和歐洲這四塊地區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歷史上偉大的文明。這些文明使歐亞大陸成為起重大作用的世界歷史中心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