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鹽都:以數為媒解讀2019財政
全區80萬人民矚目的「兩會」雖然落下帷幕,但令600餘名代表、委員倍感振奮且無法忘懷的是「政府帳本」中以財政收支為主體的一組組數據——2019年,全區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6.56億元,同口徑增長6.7%;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近八成用於三農、生態環保、社會保障,以及教育、醫療、衛生健康等重點民生類支出(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居蘇北領先位置),其中用於精準扶貧類和新型農村示範社區建設投入達13.8億元……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這個不怎麼為人所熟知的專業概念,卻是鹽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真實反映,是沉甸甸的『真金白銀』;民生領域投入傳遞的是激動人心的『溫度』,彰顯了政府及財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少代表、委員如是說。
「數據切片」觀照喜人收穫。剛剛過去的2019年,數讀砥礪奮進的「鹽都故事」;以數為媒,解碼剛剛過去的一年裡鹽都財政改革發展的多維變化。
汗水澆灌收穫。鹽都財政人依舊沉浸在令人自豪的氛圍中研判這份成色不俗的「全年報」:壓力下顯現韌性,經濟保持總體平穩——這是穩字當頭的增長。收入增幅、稅收佔比連續12個月穩定在合理的區間——這是邊際改善的增長。一般公共預算增收超出全市平均增幅6.2個百分點;稅收比重達80.8%,超出全市平均水平3.8個百分點——這是全市領先的增長。國內增值稅、改徵增值稅分別比2018年增長16%和5.6%——這是高含金量的增長。
區財政精準落細落實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政策,打好組合拳,「減」下的是稅費,「加」出的是動能。減稅降費政策落地見效,民營經濟深享改革紅利,全區民營經濟納稅人全年新增減稅佔全部新增減稅總額的八成以上,有力支持企業紓困解難。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和乘數效應,兌現工業轉型升級、民營經濟發展等專項資金2.3億元,助力「一中心三高地」建設;實施「四金促四貸」工程,助推實體經濟企業發展。組合運作「蘇科貸」等四個風險資金池,撬動銀行投放貸款12億元,其中「蘇科貸」「蘇微貸」餘額雙雙位居全市首位,有力地為中小微實體經濟企業解難紓困。
財政持續「減」收,絲毫沒阻斷財政補齊民生「短」板。區財政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保障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的追求落實在務實的行動上。大力壓減一般消耗性支出和「三公兩費」,以政府財政的「緊日子」換來群眾的「好日子」。確立統籌理念與底線思維,通過調優支出結構,騰退無效、低效支出,盤活存量資金,加大政府性基金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比例等舉措,聚焦環保、教育、醫療等民生熱點,全區「三公」經費較2018年下降30%以上。列入省統計監測考核的八大類重點支出累計達49億元,為全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蘇北領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能量,以難題破解的「力度」展現鹽都發展的「溫度」,讓發展指標有更多的「幸福指數」、發展成果有更多的「民生含量」。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2019年,鹽都財政堅持以現代財政制度為主軸,以制度體系為主線,有力驅動財政改革之「輪」鏗鏘前行。績效預算編制目標實現全覆蓋,擴大財政重點績效評價範圍,預算資金涵蓋6大類規模超過8億元,向社會公開重點項目績效評價報告。區直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改革和鄉鎮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實現「兩個全覆蓋」;實施全區財政資金競爭性存放,規範國庫資金存放管理。加強政府採購監管,出臺全區政府採購目錄及限額管理標準等文件,全區政府採購節約率近20%。健全制度體系,加強國有資產管理,開展全區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核查與閒置資產盤活,首批1.08億元的閒置資產注入實體化運營平臺公司,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建立並落實向人大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推動國有資產管理公開透明。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面對「三期」疊加影響持續顯現,鹽都財政始終認清時與勢,應對艱與險。聚焦打贏「三大攻堅戰」,推動政府性融資平臺規範有序運行。區國投公司和高新區鹽瀆街道盛州集團、高新區潘黃街道鹽西新城公司、大縱湖旅遊度假區湖區資源開發公司順利實施第二輪實體化運營改革,使全區實體化運營的平臺達到六個,居全市之首;制定平臺公司清理整合方案,印發全區融資平臺支出管理辦法,進一步規範平臺公司對外擔保過橋、出藉資金和投資等行為規定。率先全市制定關於防範化解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實施方案,超額完成市定化解目標,全口徑債務率和規模「雙壓降」。從嚴落實融資申報審批、成本控制和「一年兩審」、約談問責等一系列制度,著力規範和管控舉債融資行為,依法依規開好融資「前門」。
走過萬水千山,今又跋山涉水。跨入2020年,鹽都財政又一次踏上奮鬥的新徵程。(陳恆林)
(責編:蕭瀟、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