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遺址出土燒骨,有動物也有人類骨骼,專家:透露先民用火行為

2020-12-15 老王歷史閒談

前言  

「燒骨」,顧名思義,經過焚燒之後的骨骼;研究史前墓葬中發現的燒骨,對史前人類用火行為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不同行業中,越來越多的新技術開始應用到燒骨材料的分析工作上,比如法醫,因為研究遺體需要,經常接觸燒骨,並作出了相關研究;但是這些僅限於實驗中;對於考古學領域的研究來說,還必須充分有效地利用這些信息去解答一些考古學問題;許多學者也意識到了這一狀況,提出應將實驗室得到的數據,運用到有關人類行為的具體問題研究上。

2012年,考古隊在海南發掘出落筆洞遺址,專家根據碳14鑑定,該遺址距今一萬年前;遺址中出土一些黑色骨骸,有動物的,也有人類的;目前通過各種實驗室檢測分析手段的應用,專家能夠基本判知,考古遺址出土的骨骼呈現黑色,是因為經過了焚燒或是其他作用;也能夠判斷大致的焚燒程度、估測骨骼在焚燒前的大致狀況,比如是帶肉、還是不帶肉;以及了解骨骼在焚燒過程中的一些內部結構的變化;專家將這些實驗數據用於古人類的用火行為的研究上,推斷先民主要有三種用火行為,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對肉類資源進行熱加工的行為

目前為止,最早關於人類對肉食資源獲取行為的確切證據,出現在距今約 260 萬年的遺址中;而真正的習慣性食肉行為則可能出現在 200 萬年前;人類從偶爾性食肉,向習慣性食肉轉變的關鍵,就是學會用火獲取熟食;專家通過對遺址的燒骨,進行焚燒程度和燒骨破裂形式的統計觀察,認為遺址中,可能存在著人類消費了肉之後,再將骨骼丟進火堆的行為;而且在研究遺址的動物骨骼時,則認為可以通過記錄骨骼表面的火燒痕跡,與切割痕跡的分布情況,反映出先民的烹飪技術和方法。

骨骼作為燃料使用的行為

有學者認為,出現在火塘遺蹟中的部分燒骨,還有可能是作為燃料使用的結果;於是進行了相關燃料實驗案例的統計;實驗中通常將骨骼和木料作為混合燃料去使用,特別是在生火後燃燒初始的階段,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點燃骨骼的溫度大概在 380℃,所以骨骼需配合其它類型的燃料混合使用的助燃作用;實驗將燃料分為兩組,一組是單純用木材作為燃料,一組是混合了骨骼的燃料;它們在具體的燃燒過程中會顯示出不同的效果:使用新鮮的松質骨作為燃料,能明顯地增加燃燒時間;重點是,實驗中骨骼的檢測結果顯示,燒骨中骨鹽產生的結晶度,和遺址中燒骨的骨鹽結晶度,存在90%的一致;這說明了古人類極有可能用骨骼當作燃燒材料,用以延長火堆的燃燒時間。

早期火葬或具有其它目的的儀式性行為

專家在研究該遺址的火葬行為時,針對遺址出土燒骨中的 CN 同位素比值,在受熱條件下發生的變化做了相應的分析;並對火葬過程和結果進行了模擬重現;還通過利用燒骨的組織形態測定術,作分析對比;推斷出了當時火堆的溫度大約在 600-900℃,而且個體之間,在火化時間上可能具有差異。

總結

燒骨作為燃燒殘留物的一類,它能夠直接反映古人類的用火行為;在對考古遺址出土的燒骨材料進行分析研究時,考古學家將各種科技手段、以及實驗方法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研究肉類資源的熱處理、火塘燃料的選擇,與使用以及火葬等相關科學問題,取得了一定成績;也為未來古人類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參考資料:《人類學報》《考古》《落筆洞遺址》】

相關焦點

  • 寧夏青銅峽發現史前遺址,出土上萬件石製品,刷新對史前人類認知
    鴿子山遺址位於寧夏青銅峽蔣頂鄉蔣西村西,賀蘭山前鴿子山盆地東緣,該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古人類文化遺址,遺址年代距今大約1.2萬至0.8萬年。鴿子山遺址出土上萬件石製品,刷新了世人對萬年前史前人類的認知,被譽為「史前遺址中的璀璨明珠」。上世紀80年代,寧夏考古學者在賀蘭山一帶發現鴿子山舊石器遺址,並在遺址附近發現了大量的石質器。
  • 史前人類生活狀況成謎,廣西史前遺址出土一物,揭示一個歷史事實
    因為沒有文字記載,關於史前文明以及人類起源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專家在我國廣西發掘出土多處遺址,很驚喜地發現,它們完整地展現出三萬年前原始人的生活狀況,以及當時的文化;其中一個遺址中出土了一件珍貴文物,它意義重大,揭示出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事實;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 周口店發現「北京人」用火新證據!
    ■周口店猿人洞發掘曝新發現1火塘、燒骨等密集出現;一處用火區可能經歷700℃以上加熱據介紹,在清理過程中,火塘、原地燒結土、燒石、燒骨等古人類用火遺物、遺蹟的密集出現,為「北京人」用火行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素材,是「北京人」用火的新力證。2出土野豬、犀牛等骨骼標本3000多件「叮噹!」
  • 考古學家發現3萬年前的史前人類"廚房"遺址(圖)
    考古學家在捷克發現公元前29000年的史前人類廚房遺址  日前,考古學家在捷克發現公元前29000年的史前人類廚房遺址,出土了一系列文物,並發現了烘烤過的長毛象殘餘物,表明古人類曾經捕食過長毛象,這為人們更好地了解古人類的生活史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
  • 文明之聲 | 北京猿人頭蓋骨出土90周年:不斷豐富史前文化遺產
    北京猿人頭蓋骨出土90周年不斷豐富史前文化遺產高  星1929年12月2日,在北京市房山縣龍骨山上的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裴文中發現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90年間,周口店遺址留下了豐富的學術記錄:代表40餘個體的北京猿人化石被逐一發現,數十萬件石製品被發掘出土,早期人類有控制用火的證據被收集論證,大量與古人類生存相關的動物化石被採集,26處有學術價值的遺址點被發現和發掘……通過大量研究成果,東亞古人類從直立人經早期智人直至晚期智人的近80萬年的體質演化和文化發展框架得以搭建,這一漫長歷史時期生態變化和人與環境耦合演化的信息得以提取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食料文化,野生動物的漁獵和食用
    其實不然,從人類的進化源動物類人猿和人類本身的腸胃等生理結構看,人類一直是一種飲食結構偏素的雜食動物。與採集譜一樣,史前人類的漁獵譜也極其廣泛,只要能吃的,而且他們能捉得到的,統統是他們的捕食目標,下面我們按陸棲、水棲、昆蟲三類略加論述。
  • 從河姆渡文化到井頭山遺址:史前時期人們究竟如何生活?
    從堆積性狀看,是浙江境內迄今發現的唯一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一直以來,動植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在另一方面,我們對史前文明的印象,卻停留在如何茹毛飲血、如何落後愚昧。戈登·柴爾德在《人類創造了自身》中提到,改變人類經濟的第一次革命,是人類控制了他們自身的食物供給。人類開始有選擇地去種植、栽培可以供人食用的草、根莖和樹木,並加以改良。
  • J Hum Evol:骨骼啃咬痕跡顯示史前人類以同類為食
    科學家們近日在英國的高斯洞(Gough'sCave)遺址中史前人類骨骼上發現了人類的齒印,推斷尼安德特人和前人(Homo antecessor)都會以同胞為食。他們的發現支持了以前的假說,即末次冰期後最先回到不列顛地區定居的人類,在12000年左右產生了食人的習性。
  • 衛斯:運城西侯度遺址有著世界人類起源地的秘密
    ▲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出土的燒骨▲西侯度遺址出土的燒骨▲陝西藍田公王嶺猿人遺址出土的舊石器、動物化石「1966年,在陝西藍田公王嶺含藍田人頭骨化石經古地磁測定距今100~80萬年前的堆積中,也發現有黑色物質,經化驗,全為炭質,有少數較大的炭粒肉眼可見,考古學者戴爾儉等認為
  • 山西:西侯度遺址距今243萬年 或蘊藏人類起源秘密
    從1960年到2020年,從出土時的驚喜,到專家之間的爭議,再到繼續發掘和一輪又一輪的年代測定,直至現在得出最新結論——60年間,西侯度這處史前遺址,一次又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1960年,著名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賈蘭坡,率隊發現了更多的動物化石和「三塊疑似人工打制的石塊」。1961至1962年,山西省文管會派出王建帶領的團隊,成員有張殿卿、陳哲英等人,進行了兩年的發掘,獲得幾十件石製品和燒骨、有砍痕的鹿角,以及大量劍齒象、野牛、三趾馬等早更新世滅絕動物化石。
  • 湖北挖出5000年前城河遺址 還原史前人類社會
    自2012年起,聯合考古隊已對城河城址遺存進行了持續勘探和發掘,發現有保存至今的部分城垣,城內有大型院落式建築遺蹟,也有一般性居住區遺存,有「中心廣場」設施,還有陶器生產區的遺蹟。流經城內的城河並非自然河流,而是經改造後的人工水系,目的是為了解決當時城內大量人口的用水、排水問題。
  • 欒川龍泉洞遺址震動中國考古界,現代人類在這兒出現
    ,發現了石核、石片等石製品,以及鹿、牛、犀牛等動物骨骼化石。目前,該遺址暫時還沒有人類化石出現。顧雪軍推測,如果有人類化石的話,應該在已經坍塌的洞內。按照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活動洞穴的功能布局,一般情況下,洞外側是工作區,內側是休息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已經有了埋葬同伴的行為,一般就埋葬在生活區內。」顧雪軍說。在北京山頂洞遺址,還發現被埋葬的古人類周圍被撒上硃砂作為裝飾,這也能看出古人類有了情感寄託和悲憫之心。
  • 湖北荊門挖出5000年前城河遺址 還原史前人類社會
    自2012年起,聯合考古隊已對城河城址遺存進行了持續勘探和發掘,發現有保存至今的部分城垣,城內有大型院落式建築遺蹟,也有一般性居住區遺存,有「中心廣場」設施,還有陶器生產區的遺蹟。  流經城內的城河並非自然河流,而是經改造後的人工水系,目的是為了解決當時城內大量人口的用水、排水問題。
  • 海南日報:史前海南人類圖景
    史前文明如同一部無字之書,通過對史前遺址的挖掘探尋,管中窺豹,基本上還是可以勾勒出海南島史前文化的大致輪廓,展示出一幅史前人類在海南島上沿著河海遷徙、採集漁獵、農耕紡織的生活畫面。 用石球上山打獵收割,用石刀割開大塊獸肉,將漁網纏繫於網墜之上乘獨木舟出海捕撈……海南島上的史前人類是什麼樣子?隨著近年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想像中的畫面開始變得清晰,逐一呈現在人們面前。
  • 通化出土史前骨骼,專家用高科技手段,揭開了家豬野豬的分類之謎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萬發撥子遺址,位於吉林通化市的金廠鎮,因其地理位置酷似王八脖子,所以專家們也都戲稱為王八脖子遺址。據考古文獻資料顯示,萬發撥子遺址早在1982年文物普查時就發現了,但當時由於受到技術條件上的限制,就沒有對其進行發掘。
  • 巫山官渡鎮大石洞古人類遺址出土138件人骨等遺物
    新華網重慶8月26日電(記者張琴)三峽庫區巫山官渡鎮大石洞古人類遺址近日發掘出土了138件人骨等遺物。    記者從重慶自然博物館獲悉,經過為期一個月的搶救性發掘,三峽庫區巫山官渡鎮大石洞古人類遺址出土了138件遺物,包括人的頭骨碎片、門齒、臼齒、犬齒、肋骨、聽骨、指骨、肢骨,以及哺乳動物的頭骨、下頜骨、肋骨、肩胛骨、肱骨、骨片,還有石製品及陶片、燒土等。
  • 萬寧灣仔頭史前遺址出土陶片上有了「刻畫紋」
    這是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們在位於萬寧神州半島的灣仔頭村發現的一處新的史前文明遺址。從遺址中出土的陶片等文物顯示,早在3000多年前,在這裡生活的人們在編制漁網捕魚果腹的同時,已經有了對更高品質生活的追求:部分出土的陶片上已有了裝飾用的「刻畫紋」。3000多年前的海南人如何「愛美」?讓我們走進灣仔頭遺址一看究竟。
  •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探秘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西南48公裡房山區周口店村的龍骨山。周口店遺址區是中國華北地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這個遺址是瑞典學者安特生首先發現的,周口店是最早發現地點的第六地點,同年發現了周口店第二地點。這裡主要發現的是3個山頂洞人頭蓋骨化石和距今10萬年的新洞人遺址。
  • 寧波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 井頭山遺址介紹
    5月30日,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寧波餘姚舉行。經考古發掘,井頭山遺址距今7800年至8300年之間,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是浙江境內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沿海最早的貝丘遺址,它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許昌人」遺址出土的「靈井鳥雕」 將此雕塑起源提前了8000多年
    6月12日,記者連線採訪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李佔揚時,他說,「許昌人」遺址出土的「靈井鳥雕」將東亞雕塑藝術的起源提前了8000多年。李佔揚教授是「許昌市榮譽市民」。2007年,他在「靈井遺址」發現的距今10.5萬年至12.5萬年的「許昌人」頭蓋骨化石,填補了中國古人類進化的空白,對研究東亞古人類演化和中國現代人起源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靈井鳥雕」是2009年在靈井「許昌人」遺址後續發掘中被發現的。「靈井鳥雕」出土後,李佔揚教授和來自中國、法國、以色列等國的研究人員一直孜孜不倦地對其進行探索。